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崇祯十七年秋 >

第467章

崇祯十七年秋-第467章

小说: 崇祯十七年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已经确定了皇长子登基,三方共同组阁,那朝廷的官制,就必须统一起来,今后官员任命都要收归朝廷。”王彦开口说道。

    要重建中央,首先就得把官员任命的权利收回来,至少是名义上收回来,否则现在明朝的官制太过混乱,也容易引起动乱。

    “殿下,此事恐怕还有待磋商。”鲁王一派有自己的一套班子,收回去,鲁王便不能再任命治下官员,而且那些大学士怎么办。

    王彦见张肯堂反对,赖着性子说道:“不仅是鲁藩,本藩也不再私自任命关员。改革一步步的来,本藩也没想一步到位,先把名义收归朝廷。鲁藩可以用理政亲王的名义,督浙江、江北诸事,浙江巡抚的人选也由你们浙党拟定。”

    王彦说完又看着万元吉等人说道:“唐王一边也是一样。”

    收回官员任命,这是必须要做的,不然鲁王这边封个大学士,朝廷这边要不要认,要是认的话,那鲁王是不是就可以,用官位来挖朝廷的墙角了。

    张肯堂听王彦说完,衡阳藩既然率先妥协,而且也没侵夺鲁王的利益,便点头答应了,毕竟一个中央政权,连官员的任命,都任命不了,那还叫什么中央。

    王彦接着说道:“之前本藩在武昌施行了一套议事堂的制度,虽然只是在内阁的基础上,做了些改变,但在湖广运行的尚算不错,现在正好可以拿来。”

    王彦顿了顿,接着说道:“我们各方,按实力,派选官员进入议事堂,地方上或是朝廷有什么提议,比如向朝廷要钱,或者朝廷要加收税负,抽调兵马,各方都在此处协商,得到多数之持,便可通过,然后各方便必须施行。”

    议事殿上,一下热闹起来,张煌言、张肯堂代表浙系势力,万元吉等人代表江西、福建,他们对于议事堂的规则并不清楚,但是他们都是政治老手,老官僚,瞬间就洞察要害。

    “殿下,议事堂人员按实力分配,最后又按票数决定,那不是殿下一家说的算吗?”张煌言出生质疑道。

    王彦点点头,“这项制度,尚在摸索之中,但本藩与幕僚也进行过一些商议,按着内阁票里的惯例,超过半数赞成即可,这点没有什么好争的。现今议事堂中,本藩占据六成,唐鲁共计占四成,这确实有些不公,但如果理政三王各有额外的两成票,两藩合纵,就是八八,如此可算公道?”

    浙党和拥唐派,听他说完,不禁对视了一眼。

    这时王彦又补充道:“为了防止形成僵局,本藩还打算从各省引入一成的无党官绅进来。诸多制度,都还不完善,我等当共勉,有错就改,好的就加以完善。”

    (感谢桔子一瓣的打赏,感谢大家订阅、月票、推荐。)

第786章改元共治

    八月底,九月初,对于明朝来说是历年来,最繁忙的一段时间。

    首先是新的内阁草草组建,而组建后的内阁,商谈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关于隆武的谥号。庙号。

    如今朝中楚党最大,拥唐派考虑到今后想要牵制楚党,必然和鲁王一派有所联合,不宜将关系弄的太僵,放弃了昭祖的庙号,改为高宗皇帝。

    虽然仍然有所拔高,但宋高宗有延续国祚之功,隆武同样也守住了半壁江山,浙党也不愿意和拥唐派把关系弄的太僵,以致将来无法合作,所以无奈的认可了高宗的庙号,让拥唐派欠下一个人情。

    最终,隆武皇帝,谥号承天续祚开运体仁文章奋武圣达智诚襄皇帝,庙号高宗,下葬于孝陵旁。

    一般的皇帝登基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但隆武没有这样的条件,且皇帝遗诏一切从简,陵墓是工部连夜赶工出来,比之南宋临安的诸多皇陵还要简陋一些。

    福祸相依,也正是因为皇帝的墓室简陋,没有任何珍贵的陪葬之物,所以在几百年后,盗墓之风兴起,诸多历史上的大墓一一被盗之时,后世因为知晓明高宗的历史,知其遗诏,所以唯有高宗皇帝之幕能逃过一劫。

    九月初五,未等皇长子,曾皇后赶来南京,高宗皇帝的灵柩便在唐王的主持下,葬于南京东郊,紫金山下。

    安制皇帝驾崩后,守孝三月,民间禁止喜事,禁止酒肉,但是高宗有遗诏,驾崩不之后不宵禁,不守孝,一切从简,以国事抗清为重,所以官府张贴告示宣示民间。

    虽说官府说了不用守孝,但百姓心中也有一杆秤,只一条“兵行所至,不可妄杀。有发为顺民,无发为难民。”就足以使得无数百姓,自发戴孝为皇帝送终。

    下葬之日,南京内外,数以十万计的士绅百姓为皇帝戴孝送终,灵柩所过具是一片白色的海洋,道路两侧,老翁相扶而哭,更有从附近州府赶来的百姓士绅数以万计。

    南京周边,自发戴孝三日,随后官府下令,遵循高宗遗诏,一切恢复正常。

    九月九日,皇长子、曾皇后在锦衣卫的护送下,跋涉千里到达南京。

    次日,先行拜见孝陵,然后拜祭高宗之后,在群臣的拥簇下,不到两岁的皇长子登基为帝,曾皇后进为太后。

    新皇登基,大赦天下,改元共治,进封有功之臣,王彦进位楚王,而皇帝年幼,国事由楚、唐、鲁三王共掌,确立了大明今后的政治格局。

    南京城内,为组阁,下葬,新皇登基而忙碌时,对浙闽的招抚也进入了尾声。

    鲁王作为浙江的地头蛇,行事起来,确实要比楚党和拥唐派要迅速许多,整个浙江七成落入了鲁藩手中,而福建郑家势力庞大,外人也很难插得进手,郑功成回到泉州后,福州等地传檄而定。

    张存仁、谭泰退回浙江后,原本是打算固守浙中,以观时变,但他小看了南京光复对于江南的影响。

    他与谭泰领两万人马驻守吉安州,防御明军从苦岭关杀入浙中,让浙江巡抚萧起会率领两万多人,分守宁波、绍兴、嘉兴、杭州等地,镇压高涨的反清浪潮,意图稳定浙中,但是宁波、绍兴等地的守军先后向鲁王投降,被清军击败后躲入四明山中的鲁监国大将王翊,领一万人马再次出山,逼近余杭。

    王翊所过,百姓箪食壶浆,一路势如破竹,沿途望旗而降,坐镇余杭的萧起会尚有一万兵,但他已经丧胆,而且南京一失,长江之南的清军已经与江北联系断绝,想守也没有民意基础,只有投降一途。

    九月初,萧起会没有与张存仁、谭泰这两个旗人商量,偷偷与鲁监国派来的督御史沈宸荃达成协议后,忽然将杭州的驻防八旗斩杀一空,领着一万多绿营宣布易帜投降。

    此时张存仁、谭泰正与戴之藩对持,他身后浙中各地已经王旗大变,重归明朝治下,得到消息的两人,简直肝胆俱裂。

    现在不要再提什么守浙中,他们性命都以难保。

    可以说,他们除了投降,已经别无出路,而且还不能晚投,说不定什么时候,余杭等地已经反正的消息转来,他们两人就要被部将杀了,好纳个投名状去投靠明军。

    张存仁的行军帐位于大营中央,虽然夜色已经很深了,但帐内依旧亮着烛火。

    这时张存仁在帐内来回踱步,谭泰闷声坐在一旁,他看着走来走去晃得他头疼的张存仁,不耐烦的说道:“张总督,你能歇歇么,安静的想想对策不行吗?”

    张存仁听了,愤然座到谭泰旁边,“我这不正在想么?你凶我有什么用,有本事是你想个试试!”

    张存仁说完,拿起旁边的茶杯,里面却没了茶水,当即又怒得将茶杯重重的砸在桌上。

    谭泰是满族舒穆禄氏,是女真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他是地地道的满人,他能不急么?

    这时他扭头瞪着张存仁,“我问你,方才孙守法派人来劝降,你们说了些什么?老张,你是不是想撇下我,私下干什么事情?我可警告你,你可别想打什么歪主意,要是你想卖了我,我两千儿郎可不答应。”

    “我们现在就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我怎么会撇下你嘛。我的祖宗!”张存仁站起来,谭泰这个时候居然还怀疑他,他简直气疯了。

    谭泰也站起来,“你不要骗我。”

    “你忘记咱们在福建干的事呢?孙守法是隆武一系的人,咱们当初可是攻破了安平,逼死郑成功母亲的人,你去投拥唐派,不是找死吗?”张存仁怒道。

    张存仁做闽浙总督,在福建刮了不少地皮,特别是郑氏的老巢安平,虽说博洛是主谋,但见者有份,他和谭泰也有参与。

    谭泰听完冷汗直流,他同张存仁在福建确实没少干坏事,而相比于张存仁,他更加担心自己的命运,就怕明军以杀他为条件,让张存仁投降,毕竟目前还没有满州大员投降的先例。

    两人坐着,一时间陷入沉默,都十分绝望。

    (感谢千寻皓的打赏,感谢大家的月票、订阅,推荐。)

第787章张、谭投明

    大帐内,张存仁与谭泰坐着,沉默了一阵,谭泰转过身子问道:“萧起会投了鲁王,要不我们也却投鲁王?”

    张存仁听谭泰这么说,也是有苦说不出。

    他是随着博洛从浙江打到福建的,担任浙闽总督期间,对于浙江反清势力自然是用心镇压,得罪了不少浙江士绅,而且鲁王的家眷也是在他的任上,被俘被杀的,他不知道鲁王的胸襟是否能够大度到绕过他。

    谭泰见张存仁不答,脸色一寒,猛然站立起来,“好啊!你果然还是想卖了我去投王彦,是吧?”

    王彦杀的八旗比其他几路抗清势力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在谭泰看来,他落入王彦之手,基本就等于找死。

    张存仁确实想投靠王彦,毕竟两人只是在福建交过手,而且还是他吃败仗,他与王彦一党没有太多的恩怨,而且现在明朝内部王彦势力最大,要投降,要抱大腿,自然要捡腿粗的抱。

    “你能冷静一下么?”张存仁见他这么说,也怒起来,“你不信我,现在可以让你的人把我看起来,然后我们两一起玩完。”

    谭泰听了,又座了回来。

    这时,帐帘却被一员清将挑开,他进得帐来,发现气氛不对,有些怯怯的禀报道:“总督,大将军,戴之藩派人过来了。”

    张存仁、谭泰听了身子一震,戴之藩是王彦心腹大将,可以代表王彦,张存仁忙道:“快,去请进来!”

    说完,张存仁见谭泰盯着他,无奈的道:“这次当着你的面儿,我们两人也合作多年,一起谈,行吧?”

    不多时,一名半百的道服老者被士卒带进营帐,微微拱手道:“鄙人方逢年。”

    方逢年做过崇祯、鲁王的大学士,也算是名人一枚,张存仁在浙闽总督任上,虽没见过方逢年,但名字还是知道的。

    “原来是方阁老,快请座!”这时的张存仁已经完全没有了清廷大员的威严,他连忙伸手,让人看座。

    待方逢年坐定,他与谭泰两人都将目光看向他,但方逢年却是不急,过了半响,才正了正身子说道:“那就开门建山吧。鄙人这次前来,是奉衡阳王之命,特意前来招降两位为大明出力。”

    张存仁听了,脸上露出喜色,“罪人作孽多端,蒙衡阳王不弃,罪人愿意归降,为国朝出力。”

    一旁谭泰见他这么快就答应,心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