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崇祯十七年秋 >

第376章

崇祯十七年秋-第376章

小说: 崇祯十七年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范家虽然是商人,看似地位低下,但钱能通神,当初晋商为了同江浙商人争雄,也资助过不少山西官员,希望他们能在朝堂之上为晋商发声,有些盘根错节的关系,唐通便是通过范家投在豪格门下。

    有范家提供钱粮,又适逢多尔衮的决策屡屡失误,豪格胆子便大了起来。

    他匆匆回到京师,便开始联络,很快他老爹曾经的心腹济尔哈朗在被多尔衮罢黜辅政之位后,便表示愿意支持他。

    有庄王站在豪格身后,他便等于外挂一枚左胆,但豪格还是觉得实力不够,于是主动接近代善,他料定先死孙子,再死儿子的老狐狸,必定也对多尔衮不满,结果两人会面,果然一拍即合,豪格又外挂一枚右胆。

    这下他是两胆找齐,立刻信心大增,便决定豁出去与多尔衮拼上一回,可这关键时刻,他的右胆却跑了。

    少了两红旗的支持,豪格搬倒多尔衮的计划已经无望,剩下的只能谋求自保。

    却说那边豪格大发雷霆,破口大骂,代善背信弃义,但这头代善已经到了山海关。

    这一次,代善还算有点良心,他这一走,京畿的情况便等于逆转,他怕多尔衮故意诓骗他离开,然后对豪格出手,那便与他的愿望和目标不符了。

    走到山海关,代善便停了下来,几日后,两红旗入关,代善便带着兵马向京师出发,最后屯住于蓟州府的三河县,独成一营,监视豪格与多尔衮,意思便是豁出去,谁先动,他就先打谁。

    只要能保持大清内部的稳定,这个搅屎棍的角色,他代善是坐定了。

    京师中,多尔衮见代善已走,心中顿时觉得有了机会,不禁又生出了别的想法。

    布木布泰几番催促他赶紧与豪格寻求和解,但他过了几天都没有派使者出城,意图很明显,就是想乘着代善出关,豪格一方士气大跌之际,将豪格解决,可不想老狐狸代善又带着兵马杀了回来。

    这下多尔衮没有办法,只得派人前往京郊大营,以顺治的名义向豪格宣旨,给他与济尔哈朗封藩,一封蜀地,一封三秦,反正这两个地方大多是豪格控制,多尔衮也是慷他人之慨。

    大营内,豪格与济尔哈朗等人聚集在一起,听了旨意之后,都安静下来。

    代善的离开,对于豪格打击甚大,他明明离皇位那么接近,可再次梦碎,心中的郁闷、怨恨可想而知。

    他若是死了,那怨气估计能和隔壁日本的三大怨灵之首崇德天皇有的一拼。

    济尔哈朗见豪格不说话,只能出来说道:“肃王,现在礼王的意思是劝和,他两红旗屯于三河,监视咱们两方,谁先动手,他便先打谁,硬是要当这个和事老~”

    豪格听见代善两个字就恨的不行,如果现在多尔衮同代善站在他的面前,他肯定先弄死代善,济尔哈朗话说一半,就被豪格愤怒的打断,“那个老货,屡次欺我,他以为他是谁,有什么资格来调停局面。”

    济尔哈朗毕竟年长,又在中枢干了几年,政治斗争的经验丰富,老马识途,知道该硬就硬,该软就软,一味刚烈最后只能死得十分难看。

    济尔哈朗要比豪格冷静的多,“王爷,现在不是礼王有没有资格的问题,而是现在多尔衮已经下旨给我们封藩,等于先行服软,如果我们再僵着,那礼王就会联合多尔衮,到时候我们根本不是对手。”

    豪格稍微冷静下来,但心中依然窝火,“王叔的意思,是接受多尔衮的条件,退回西北?王叔没去过陕西,那地方虽然号称几朝故都,秦、汉、唐都立都于此,但是如今已经破烂不堪,根本不能成为王霸之基。本王具有一个残破的关中,如何与多尔衮抗衡?”

    济尔哈朗听了,豪格还没完全被愤怒冲昏头脑,至少他还想到以后,比当初争位时要强了许多。

    “肃王,眼下咱们在京畿已经讨不到好,退入西北已经是唯一的选择。多尔衮占据的地区,确实比咱们富裕,广阔,但是他面对的敌人也强大,南明切断漕运,摆明着是要打江南,肃王退入西北,多尔衮暂时没有时间来对付咱们,肃王便可大有作为。”

    豪格自然能看清眼下形势,但他担心一旦妥协,又会像当初争位之后一样,没有翻身的机会。北多尔衮据有北直、山西、中原、山东、两淮、江南,地域比他广阔,人口比他众多,赋税比他丰厚,他现在不拼,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这时济尔哈朗的话,却让他眉头一挑,“王叔的意思难道是让本王联合南明?”

    济尔哈朗到没想到联合南明,他没想豪格思维这么跳跃,不过其实对满人而言,他们一直压着汉人打,联合也就联合,并没有什么心里阻碍,而且两弱打一强,这符合连横合纵之道,可关键南明一边已经与满清建立血仇,而明朝后期的外交一直十分僵化,南明未必会愿意。

    济尔哈朗摇摇头道:“倒不是要与南明联合,而是适当的示好,让南明先与多尔衮对掐,肃王便有时间整合川陕,建号称帝,调整国策,建立新八旗,再向西扩张,先打穿西域,征服西蒙古,再回头与多尔衮一决雌雄,争霸中原。”

    豪格听了,别的不说,建号称帝便让他十分意动,他这辈子如果不能登基为帝,恐怕就是死了也不瞑目。

    豪格又拿起诏旨看了看,三秦之地确实残破,但是他有成都粮仓,已经如关西之秦。

    如果能让南明与多尔衮互掐,给他足够的时间,整合川蜀,避开两强,向西面发展,未必不能成就一番事业。

    “好,就依叔王之言。”豪格振臂说道,但话头一转,他又提出了一个要求,“不过,多尔衮抓捕的宗室和八旗大臣,必须释放,愿意随本王去关中的人,必须放行。”

第637章关西风云

    十月间,发生在满清内部的这场内斗,在满清太后布木布泰与和事老代善的力挽狂澜下,剑拔弩张的多尔衮同豪格,最终偃旗息鼓,避免了继续流血冲突,至少在表面上安定下来。

    十月底,豪格拔营西去,可以寓见,自此西北虽然名义上还接受大清领导,但事实上已经处于独立的状态。

    在豪格走后不久,松了一口气的代善亦领兵返回关外,他虽然没与多尔衮彻底闹翻,但只要多尔衮活着一天,代善也不可能进京了。

    北京城下,满清避免了一场同族大战,内部矛盾被暂时压制,但强大的满清自此也分成几块。

    豪格回到西安,立刻派唐通把守潼关,断绝川陕与北京的官方往来,然后立刻宣布将西安改称长安,自立之心昭然若揭。

    同时豪格开始修缮被李自成烧毁的原大明秦王府,又传檄川陕各地,宣布节制川陕。

    清廷川陕总督孟乔芳很快被豪格召回长安,并解掉他的兵权,但不久又任命其为行辕大学士,于长安组阁搭建中枢班子,开科举、武举,吸纳人才。

    此时豪格手中只有两蓝旗和一少部分两黄旗,整个川陕的旗丁连带着家眷也不到七八万人,豪格统治的根基十分不稳定,而且凭借这点力量,他根本无法完成西扩的目标。

    此时,如何使得川陕之地能够支持他,便成了一个大问题。

    豪格首先想到的是拉拢在汉中休整的吴三桂,然后又有汉官韩昭宣谏言,“不剃发,复衣冠,天下臣民悉从其便,则川陕民心可定。”

    这韩昭宣便是当年参与镇压赵应元青州之变的明朝青州道,算是王彦的熟人。历史上,此公前脚镇压了赵应元,后脚便也走上了抗清的道路。

    原本此公将于晋南起兵,推宗室朱溧为韩王,响应姜襄,可结果事败被杀,朱溧转转逃入湖北,最后于房县同郝摇旗汇合,这就是后来著名的“韩主定武”政权。

    除了韩昭宣外,又有另一人,再次谏言,却是早前因为支持陈名夏,谏言“三千年未有令改”反对剃发令的汉员,原清廷陕西河西道孔闻。

    他原本被多尔衮下令革职,永不叙用,但豪格想要在川陕另立朝廷,便需要大批的人才来管理政事,经略地方。

    这些被多尔衮流放到西宁等地的南党官员,便被大批起用。

    支持满清全面汉化的南党汉员,是多尔衮重点打击的对象,南党一派,自然也视多尔衮如猛虎,现在豪格要搬倒多尔衮,这些官员自然支持。

    在这批官员的推波助澜,加上豪格本身掌握的满族势力严重不足够的情况下,豪格不得不改变民族政策,走上了拉拢汉族士绅,来攻打叶尔羌汗国,攻打西蒙古的道路,否则以他自身的势力,根本无力向西扩张。

    为了凝聚实力,也为了区别豪格政权与多尔衮控制的大清并不相同,多尔衮在川陕推行的政策,很快被豪格全面推翻。

    他废除剃发令,并选练汉兵,编练新八旗,除了暂时没有建号称帝,基本已经与多尔衮彻底决裂。

    清廷这边风起云涌,南明这边也陷入了激烈的争论。

    随着王彦从武昌出发前往广京,朝廷对于王彦的封赏,便再也拖不下去。

    这其他诸部论功行赏,早已完毕,唯有王彦一部的封赏,迟迟不能敲定,这眼看就要到了年底,封赏若还是下不来,便实在说不过去。

    广京朝堂上,隆武皇帝端坐大宝,旁边司礼监大太监庞天寿侍立一旁,底下绯袍、青袍官员分立两侧,殿中一人抱着笏板,朗声说道:“王相荡平楚赣,扫除建夷,兼有拥立救驾之功。数年来,行忠君爱国之事,今率十余万儿郎光复川东川南,累功足以封王。陛下,有功不赏,则将士离心,何况累功不赏呼?臣请陛下旨,将王相进爵为衡阳王。”

    “臣附议!”王彦的几名心腹立刻出列拜倒。

    这提议之人,正是袁彭年,虽然他人品不怎么样,但却物尽其用,可以作为王彦在朝堂上的喉舌。

    历史上,他是坚决反对孙可望请封秦王的,但现在却是为王彦请封郡王的急先锋。

    这边语毕,那边便又出来一人,却是大学士陈子壮,“陛下,臣以为封王之事不妥,祖制无异姓封王之例,此例绝不可开。”

    袁彭年抖擞精神,立刻呛道:“那不知阁老准备如何封赏王相?”

    陈子壮瞪了袁彭年一眼,拂袖道:“如何封赏,你问本阁作甚?臣子岂能替君王做主,袁御史是何居心?”

    袁彭年微微一愣,遂即冷哼道:“阁部莫要危言耸听,下官是谏台官员,有奏事、谏言之权。下官为王相请封,只是给陛下建议,倒是阁老否定下官之议,又拿不出解决的办法来,难免有尸位素餐之嫌!”

    陈子壮听了大怒,但袁彭年却继续说道:“陛下,易经有语,穷则变变则通,天下之事,由分封到郡县,由察举到科举,世事皆在变化,齐桓公若完全遵循祖制,便没有管仲变法,齐国就不能成就王霸之业,秦国若完全遵循祖制,不用商鞅变法,早已被强魏所灭。祖制虽要遵循,但也要根据时事变化,臣以为,时下以一封号而收数十万将士之心,并无不可,还请陛下明鉴。”

    “袁御史翘舌雌黄,变法为变法,封王为封王,岂可混淆一谈。自古异姓封王,绝非朝廷之福。”一名大臣又站出来反对道。

    袁彭年独战几人,却越战越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