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之乱臣贼子-第6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斩了他的胳膊,也算是功劳一件。
很快,原地已经已经被裴寂的身影了,旁边的几十个士兵手中分别拿着残肢断臂,上面一些紫色的袍服,说明这此人就是裴寂。
“乱刀砍死!可惜了。”李靖只是静静的站在一边,淡淡的看着眼前的战场,对于裴寂的死他丝毫不放在心上,这样的人迟早是要死的,被人乱刀砍死,也算是裴寂罪有应得。
“大将军,这些士兵该如何是好?”薛孤儿望着广场上的千余士兵还有一些世家私兵、家丁等等,低声询问道。这些人都是奉命而来,可惜了这些人中也是勇猛之士,可是此刻参与了谋反,就意味着这些人以后就算是回了军队,也只能是做一些低贱的事情,是不会有太多的进步的。或者干脆就是卸甲归田。无论是哪一条道路,都是让人惋惜的。
“放箭。”李靖却是冷哼哼的说道。
身边的将士一听,先是一愣,但是还是忠诚的执行着李靖的命令,一朵乌云径自落在降兵之中,可怜这些士兵哪里曾想到李靖居然会下令大军放箭,一时间猝不及防,纷纷被射死在地。
“为什么?”一个校尉大声手臂上插着利箭,望着李靖,一副不相信的模样,大声说道:“我们只是奉命行事。”
“奉命行事不能成为阴谋造反的借口,大唐的军人只能听从一个人的命令,那就是天子。天子的圣旨大于一切,天子利剑所指,就算前面是万仞悬崖,也要继续前进,任何一个将军不仅是要听从上风的命令,更是要听从天子的圣旨。”李靖面色平静,说道:“进攻皇宫,就是阴谋造反,阴谋造反不需要任何理由,就能斩杀。杀!”
李靖身后的士兵被李靖的一席话所震动,心中更一阵颤栗,原以为这些人或许可以保住性命,但是没想到李靖的决心是如此之大。当下更是不敢怠慢,纷纷射出手中的弓箭,三轮弓箭之后,原地已经找不到任何一个站立的人了。
“可惜了。”李靖面色沉重,心中却是一阵叹息,实际上他也不喜欢这么做,但他身为大将军,如今更是被封了郡王,有些事情就需要避嫌,尽管李信很信任他,但是他却知道,他还要为自己的后代考虑,所以才会下令射杀这些叛逆的士兵。一方面就是损失自己在军中威望,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警告这些士兵,警告军中之人,李信对军中将士很是不错,军中的势力正在增加,他要杀杀这股威风。免得会有下一个裴寂出现,随意调动军队,进攻皇城。这对大唐来说,是十分危险的。
“大将军,这些人?”薛孤儿面色一阵苍白,也是被李靖的手笔所震惊了。
“就算是战死的士兵吧!放了他们的家人吧!”李靖长叹了一声,最后还是做出了决定,到底是以前有战功的一群人,加上现在投降了,若是连他们的家人也给牵连了,这一点李靖无疑是做不出来的。
“相信他们在九泉之下,是会感激大将军的。”薛孤儿低声说道。
“走吧!去见陈王殿下。”李靖驱赶着战马,朝皇城而去,他很好奇陈王李承基这个小孩子,今天的表现也极为不俗,面对敌人的进攻,居然还能在城墙上训斥裴寂,这种胆略也是让人惊讶,日后若是真的出现什么夺嫡之事,李承基今日的表现,倒是可以吸引一部分人。
“大将军。”褚遂良等人一见李靖前来,赶紧迎了上去。
“大将军,今日多谢大将军及时来援,小王谢过大将军。”李承基望着李靖,小脸上露出欢喜之色。在平日里,李信对李靖多有恩宠,居然封其为郡王,打破了历朝历代对异姓封王的恩宠,除掉皇朝即将衰败的时候,曾几何时对异姓封王?
不过今日一看,李靖还真是有这个资格封王,大纛一到,城中的叛乱立刻就平息下来,甚至裴寂连审讯都没有,就被那些士兵给乱刀砍死,足见李靖的威望之高。
“臣不敢当殿下之夸赞,就算是没有臣,想来叛逆也不会攻入皇城。”李靖赶紧说道。
“当得,当得。”远处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却见太后高氏不知道什么时候,在两个宫女内侍的引导下来到城门下。
“祖母!”李承基赶紧小跑了过去了,搀扶着高氏。
“臣等恭迎太后。”李靖等人也不敢怠慢迎了上去,众人搀扶着高氏上了城墙,高氏拄着拐杖,望着城下的一切,还有远处传来的一阵阵喊杀声,高氏微微叹了口气。
“裴寂呢?”高氏发现并没有裴寂的身影,顿时询问道。
“已经被士兵们乱刀砍死。”岑文本赶紧上前说道。
“就没有一个投降之人?”高氏望着下面的尸体,微微有些感叹的询问道。
“乱兵将裴寂砍死后,臣下令将这些叛逆尽数射死,臣贸然下令,请太后责罚。”李靖上前说道。
“臣等也认为大将军此举甚是有理,不如此,不能警示后来者。”褚遂良生怕高氏不满,赶紧上前说道。
“臣也认同大将军的做法。”岑文本等人纷纷上前。
“你们啊!大将军这样做肯定是有他的道理,只是这些士兵也为大唐做出了贡献,除掉重要人物外,这些士兵的家属就不要牵连了。将他们以前的功劳折合成银钱,送给他们。”高氏想了想说道:“但是以后,朝廷是不能奉养他们了,既然做出了事情,就要为之付之代价。”要知道朝廷每年都会给予那些伤残军人、阵亡将士家属一定的银钱,作为抚恤之用。这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是。”众人赶紧点了点头。(未完待续。)
第九百一十七章 余波
整个长安城在这一天是陷入了血色的恐怖之中,朱雀大街上,不时的可以听见一阵阵惨叫声和咒骂声,不时的可以看见一些身着浅绿、绯红乃是朱紫颜色的官员被抓入刑部的大牢之中,连带着的还有他们的家眷也纷纷被擒拿,纷纷被打入打牢之中。
昨天还是高高在上,今日却是成了阶下囚。世事变化让人惊讶,长安大街上,不时的可看见囚车一辆接着一辆的通过。而在这个时候,唐风也开始发起了舆论上的攻击,披露了以裴寂为首的逆党勾结高句丽、突厥和吐蕃人,企图在贺兰山袭击李信的消息,一时间天下一阵哗然。
“我呸!这些逆贼各个都是应该拉出去杀了,居然想勾结逆贼,对陛下下手,真是可恶。”酒楼之上、名山之中、寺庙之内,乡野之中,也不知道有多少人都在议论此事。足见李信的威望在大唐之高。
“听说关东世家这次也被牵连其中,这些关东世家真是胆大包天,居然会做出这种事情,也不知道有多少世家会因此而毁灭。”长安臣的酒楼之上,几个士子正聚集在一起,一个穿着黑衣的书生叹息了一声,他对旁边一个青衣士子说道:“伯玉,可惜了,你今天才到,不然的话,昨天夜里可是热闹的很!”
青衣士子是一个二十多岁,面如冠玉的年轻人,他是梓州射洪人,叫做陈子昂,字伯玉,这次来是进京赶考的,不过他不在成都参加考试的,而是在洛阳考试的。这个巴蜀人士,却敢在洛阳参加乡试,足见此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程度。
“大唐需要稳定,需要更多的时间休养生息。对付突厥人,对付高句丽,这个时候裴寂造反,恐怕是大乱了陛下的进程了,大唐恐怕又要等一段时间才能对突厥人下手了。”陈子昂望着远处的宫阙,摇摇头叹息道。
“也有人说陛下恐怕早就知道裴寂的阴谋了,所以才会故意离开长安,引蛇出洞。不过,这次陛下差点被突厥人围困在贺兰山,真是好险啊!”那个黑衣书生低声说道。
“不要乱说。子谦,陛下这次离开长安,前往贺兰山,主要是为了祭祀战死的将士,用来鼓励大唐的军心士气,好对突厥人动武,我看今天不成,明年肯定会动手的。”陈子昂摇摇头说道:“陛下若真是怀疑裴寂的话,哪里需要自己去冒险。只要一道圣旨就能解决这些问题。这次陈王的表现倒是可圈可点的,亲临险境面不改色,更是能拒绝裴寂的诱惑,啧啧。是一个厉害人物。”
“陛下的子嗣自然是非同一般了。”子谦忽然看到了什么,指着远处的一队人马,说道:“看,长孙大人回京了。看样子是要禀报乡试的情况,伯玉,恭喜伯玉位列河南乡试头名哦!相信不久之后。陛下肯定知道你的名字了。这大唐参加乡试那么多人,恐怕能让陛下记住姓名的,也只有头名了。这长孙大人倒是公平的很,听说山东世家有不少人都在河南参加乡试,长孙大人,看样子对那些世家大族也不怎么样?”
“那可说不定,眼下陛下是不满那些世家大族的,但是陛下之后呢?谁也不知道。”陈子昂摇摇头。实际上他家也算是一个小型的世家大族,在巴蜀一带也是有点名声。大唐王朝在李信的威压之下,世家生存十分艰难。想要加入大唐王朝权力的盛宴当中,就必须要参加科举,所以,这些人就算是反对,也只能是潜藏在心里。
“你的意思是?”子谦用担心的眼神望着自己的好友。这一次算是世家大族的一次反击,只是这次反击让人心寒,裴寂的威望太低,而且选取的时间不对,大唐王朝最需要做的是两个,一个是休养生息,一个就是击败突厥人。裴寂犯了一个大错误,至于勾结突厥人更是让山东时间在道义上失去了支持,那些士兵们是不会愿意的。
真正的权力斗争不是刀枪相加,而是在权利方面的争夺,大家遵守一定的规则,这样,才能让大家的力量聚集在一起,改变当下的局势。裴寂无疑是一个失败者。也是不值得大家同情的人物。
“皇上恐怕一个月后会回京,那个时候,关东世家恐怕又要丢掉一个了。”陈子昂长叹了一声,渤海高氏虽然是太后的娘家,但是到现在为止,太后还是没有半点声音传出来,足见太后已经将高氏抛弃了。
“人少了好了,山东世家一方面不敢得罪皇上,二来,少了一个渤海高氏,剩下的山东世家得到的会更多一些。”子谦不在意的说道:“我看那些关东世家早就有这种想法了,要知道,渤海高家在当初李氏投降的时候,也只是遭受了一点损失,力量损失不多,没想到对方愚蠢,这个时候还加入了裴寂的阵营中,真是愚蠢之人。活该如此。”
“这次被牵扯到其中的官员很多,最起码有二十家府邸都被清空,数百人都被关入大牢之中,还有的就是山东,也不知道多少豪强大族都给牵扯。一场大案即将袭来。”陈子昂摇摇头说道:“世家这次恐怕要损失不少了。”
长孙无忌自然不知道在酒楼之上,还有两个士子在讨论自己,他在洛阳城也知道长安城中的情况,实际上,他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一方面希望长安城中不会出什么事情,还希望陈王李承基能够做出点傻事来,可惜的是,什么都没有发生。
不过,他更加知道眼前这场灾难也只是那些世家大族们,在向李信亮胳膊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这些世家大族不是动用其他的手段,只是会在权力游戏中,不断的壮大,以后的事情也会变的更加的隐蔽,李信想要对付这些人恐怕会更加的困难。
朝廷局势的变动,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