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铁血兵魂 >

第185章

铁血兵魂-第185章

小说: 铁血兵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连长正亲自给你们下面条呢!”一个战士回答。

    “这老马,每次都这么客气!”蒋军医笑了笑,忙着整理起器材,忽然又想起什么来,冲旁边的一个年轻的军医说道:“小张,你赶快去车里把手套拿下来,检查完一个,就发一副手套!”

    那小战士答应一声,转身回到车上,费劲地搬下一个大箱子来,打开箱子,一副副用橡皮筋捆好的毛线手套露了出来。蒋军医笑道:“每个人都有份!这可是纯羊毛织的,以后上岗值勤的时候都得给我戴上,要不再把手冻伤,我可不给你们治!”

    战士们站在那里看着手套,都激动了,刚刚搬箱子的那个年轻军医说道:“这是大姐托老家的妹妹给寄的毛线,她天天晚上织到半夜,上面手套上还都贴着你们的名字呢!”

    “大姐!您每天工作这么忙,还想着我们的手……”一位排长眼睛红红地,不知道说什么好。

    “看你们!咱们谁跟谁呀!”蒋军医永远是面带微笑,说道:“我前几次来巡诊,看见你们有的战士手冻得跟小红萝卜似的,我琢磨着要是戴上这毛手套,再外面套上配发的棉手套,保暖效果就好多了。还有,站领导刚刚给我买了一台缝纫机,下个月,保证让你们全垫上厚棉布鞋垫儿!”

    战士们这个时候眼睛都湿润了,不知道是谁起的头儿,战士们开始一起鼓起掌来,掌声在小操场上回荡着,蒋晓燕含着眼泪也鼓着掌,脸上的欣慰露于言表。“谢谢大姐!”“谢谢大姐!”战士们齐声喊了起来。

    老马跑上来,和蒋军医紧紧握手,招呼她们先去吃点热汤面,蒋军医一开始说等检查完再去,可战士们不答应,硬是把她们推到了食堂。

    “哎--哎--同志!这位女军医是谁呀?她怎么跟你们这么亲呢?”李大力好奇地拽住一个小战士的手,急切地问。

    小战士带着笑容,感动地说道:“她就是三十里营房兵站的蒋晓燕军医。她每个月定期到咱们哨所给我们做体检,大姐对我们可好呢!你刚才都看见了吧?今天晚上我站哨就有毛手套戴喽!”

    操场的边上,龙云和马连长站在那里,龙云也在向马连长问着同样的问题,马连长看着战士们拥簇着蒋军医走进小食堂,动情地说道:“这是我们全连的亲姐姐啊!她叫蒋晓燕,是三十里营房兵站的军医,这位大姐,和我们神仙湾哨卡的官兵相处快多年了,对我们战士来说,她比姐姐还要关心我们,她是我们这里战士心中的女神!”

    ( )

第二百零三章 昆仑女神(下)

    【今天发一章长5860字的章节。大家慢慢品读】

    龙云仔细地听着马连长对这位军医的评价,忽然冒出一个想法来,他立刻命令侦察连的30名官兵集合到一起,请马连长给大家讲讲这位女神的故事。随着马连长动情的讲述,战士们对这位高原女神的崇敬之情渐渐升温起来:

    “咱们喀喇昆仑边防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的一半,每年10月至次年5月大雪封山,部队与外界隔绝。由于恶劣的环境和自然条件所产生的焦虑、抑郁、烦躁、恐惧等心理障碍,像幽灵一样时时缠绕着官兵,挥之难去。

    那年6月,蒋晓燕随军区医疗分队奔赴喀喇昆仑雪山哨卡例行巡诊。,她走遍了我们这里所有的哨卡,战士们所经受的各种苦难在她心里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从那时侯起,大姐就下定决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为战士们排忧解难,后来别的医生下山走了,而她申请却留了下来。一年的时间,她跑遍了喀喇昆仑山上的每一座冰峰哨卡,把美丽的笑容几乎留给了每一个守防官兵,同时她也取得了极大的收获,了解掌握了驻高海拔地区官兵的心理状况,采集了5万多字的第一手资料,建立了“高原官兵心理档案”。

    她在写给丈夫的信中说:“这些常年守卫在海拔5000多米以上的战友们离开家这么远、这么长时间、肯定非常想念自己的妈妈和亲人。我从小就失去了母亲,但我现在已经是一个母亲、我能理解战士们的感受。如果能尽自己的力量给战友们带去母爱般的温暖,我就非常满足了。为了这些可爱的战士们,我决定留下来,我愿意做他们的大姐、母亲,成为他们最亲的亲人。’

    在喀喇昆仑山这绵延的冰峰上,除了战士们的军装,很难见到其他绿色。为了让哨卡上的战友们看到绿色,大姐和兵站的其他姐妹们在还能看到植被的医疗站附近到处寻觅小花小草,采集起来做成标本,并配上小诗,粘贴在笔记本里,制作成标本集《绿色畅想》。

    很快,天文点边防连的战士收到了标本集《绿色畅想》。“江南水乡图”、“春”、“小桥流水”……标本虽小,却给战士们带来了整整一冬的春色。

    她说:“守防的战友们常常把自己比作“昆仑山上一棵草”。其实在喀喇昆仑山上,每一棵小草都是非常宝贵的。我们所处的环境比山上的战友们好多了,给他们带去绿色、带去希望,是我们每一个医护人员的责任。

    咱们这地方,正是所谓“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氧气吃不饱,六月雪花飘”的喀喇昆仑山生活,除了高山反应和疾病带来的痛苦外,最难耐的是寂寞。一天晚上,正在值班的蒋大姐接到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哨卡打来的电话:“我们哨卡上好多同志都病了。”蒋晓燕忙问:“战士们病情如何?”对方迟疑了一下回答说:“在山上呆的时间长了,心里憋闷,想在电话里和你们聊聊。要是能听你们唱支歌,就更好了。”听到这里,她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尽管在山上缺氧,她还是一首接着一首地唱,唱着唱着,她情不自禁地抽泣起来。电话那头,战士们流着泪水一遍又一遍地鼓掌。从这以后,她就开始有意识地学唱歌,学跳舞,利用巡巡的机会为战士演出。

    她说:“大家都喜欢听我们唱歌,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歌唱得好,在昆仑山上,有歌声的地方就会有欢乐。我们的歌声虽然不动听,但只要能给战友们带去欢乐,我们就会放开喉咙为他们歌唱。

    在我们这些边防兵的眼里心里,大姐已经不仅仅是一位为战士们排除病痛的军医了,她还是战士们的知心人,每个战士都愿意跟她倾诉内心的苦痛,她的作用,简直胜过了我们的指导员呢。关于她的事迹,我就是说上一天也说不完,就拣了几件给大家介绍了介绍,我想我介绍完以后,大家就知道为什么战士们都叫她昆仑女神,都叫她神仙姐姐了吧?都说我们神仙湾的人坚强,但是我要说,假如没有这些人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我们单凭自己的坚强,是战胜不了这生命的禁区的!”

    侦察连的战士们听着马连长对蒋军医的事迹介绍,纷纷陷入了沉思,来神仙湾这几天,他们听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惟独这个故事最让战士们感觉到温馨,也让战士们或多或少地有了一丝对家的眷顾,小食堂里面,这个时候忽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紧接着,蒋大姐那清脆响亮的歌声随之飘了出来:

    淌过最后那道冰河,翻过了最后那架达坂。

    走上了世界屋脊的屋脊,爬上了高原上的高原,

    看见了千年翻飞的经幡,就看见了我们的哨所营盘,

    好男儿当兵就要走阿里,走阿里上高原。

    缺氧咱就吸口烟,寂寞咱就使劲喊,

    想家咱就爬高山,月圆看到月牙弯e

    燃起青春的热血,拥抱高原辽阔的长天,

    呀啦呀啦呀啦呀啦。

    刺刀凿界碑青春写边关,咱就是阿里咱就是高原

    刺刀凿界碑青春写边关,咱就是阿里咱就是高原

    ……

    战士们听着这歌声,都入神了,在这样的高原上,这歌声原本就是奇迹呀!马连长笑着介绍:“这是大姐的保留节目:《当兵走阿里》,每次过来都必唱,战士们百听不厌!”

    中午,军医蒋晓燕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准备下山了,龙云带领着侦察连全体战士,和哨卡官兵一起,站在哨卡大门外,向着这位可敬的大姐,敬上了庄严的军礼!

    短短的两天,侦察连的战士在这里并没有见到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也没有见到任何一个所谓的战斗英雄,他们见到的,只是四十多个平凡普通的战士,假如一定要下一个定义,那么可以说,他们在这5000米的高原顶上,死亡边缘,见证了这一群普通人正在做着伟大的事情。从这些普通的战友身上,他们见证了中**人真正的军魂!

    【昆仑女神纪实:第39界南丁格尔奖获得者。世界护士最高荣誉。

    11年前,这个普通的女性,用了13天从河北到北京到西宁到格尔木到新疆叶城,一次冲动的旅程。

    她从一辆人力三轮车上下来,用不是很标准的普通话跟车夫讨价还价,“我可不是外地人”。的确,在这里待了11年,她没有理由把自己当外地人。

    她是喀喇昆仑山三十里营房医疗站的护士长,叫姜云燕,一个28岁的女军人,喀喇昆仑山的边防官兵没有一个不认识她。

    叶城,新疆到西藏的公路的起点。喀喇昆仑山三十里营房医疗站,就隶属这里的解放军第18医院。

    1993年6月30日前,她根本不知道中国还有这么个地方。可这一天,她让自己的命运来了个决定性的转折。

    那天中午,在地里忙活了整整一个上午的姜云燕回家吃午饭。姐夫打开了桌边的小收音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在报道新疆军区喀喇昆仑山三十里营房医疗站“白衣天使”献身高原的故事。

    “节目播完了,我记住了三十里营房和一位名叫吴凡英的女军医。最重要的是,我决定去了。”

    1993年8月18日,姜云燕带着东拼西凑的500元钱,和乡政府的介绍信,离开了生活17年的河北省定兴县李郁乡。

    临走前,她专门找了张地图,经过仔细分析后,她认为只要找到青海,就能找到昆仑山,找到三十里营房,就能找到吴凡英。

    河北到北京,北京到西宁,经过3天3夜的奔波,终于到达了陌生的西宁。在西宁街头,姜云燕逢人便问:昆仑山在什么地方?有人告诉她去格尔木就可以上昆仑山了,姜云燕立马搭上了去格尔木的车。

    到了西藏军区驻格尔木办事处,听了她的诉说,一名干部却告诉她,三十里营房医疗站,在新疆最南面的喀喇昆仑山上,而不是在昆仑山上。

    两字之差,相隔千里。姜云燕在车站徘徊良久,最终又踏上了从格尔木到兰州的火车,“我就不信找不到”。

    到兰州,到乌鲁木齐。乘火车,坐汽车,上毛驴车。那年的8月31日,姜云燕终于到达叶城。“请问三十里营房的吴凡英阿姨在哪里?”见到一名军官,刚下车的她如同找到了救星。

    “吴凡英就在叶城,在18医院!我带你去。”闻听此言,姜云燕一路上较着劲的泪水一下子流了下来。

    对于当年的情景,吴凡英是这样回忆的:“姜云燕见到我时,我说不认识她。可她说认识我,还要在这里当兵。我开始不同意,因为我管不了这事,让她去找领导。”

    领导当然拒绝了她的请求,可姜云燕不管那一套,她将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