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官人 >

第999章

大官人-第999章

小说: 大官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域道:“应该在这个位置。”

    柳升一看,登时大怒,一巴掌拍在失涅干的后脑勺上,破口大骂道:“你怎么不把整个沙漠都圈起来!这么大一块地方怎么找?!”失涅干所绘的那片区域,在地图上有鸡蛋大小,放到实际地形上,起码方圆二百里!

    失涅干抱着脑袋,一脸委屈道:“小人十几年前,曾随那老东西去过一次而已,只记得大体方位……”

    “什么?!”柳升登时火冒三丈,拔脚就踹道:“刚才你可不是这么说的!”

    失涅干抱头哀嚎道:“小人说的是有些夸张,不过侯爷放心,小人到了就能找到,一定能找到……”

    柳升又揍了失涅干一顿,让他把地图绘制的更精确一点,这才让人把再次成为猪头的失涅干拖了下去。

    柳升呈上失涅干所绘地图,王贤扫了一眼,便递给了站在一旁的莫问。

    莫问接过地图,端详了一阵,这才抬头道:“公爷,从失涅干所绘之图来看,地图上并无绿洲的确切位置,只有一个大概的范围。”他眉头微皱接着道:“我军必须深入大漠至少超过百里,不派人查实的话,恐怕不能贸然出兵。”

    “就怕会打草惊蛇!”柳升瓮声瓮气道:“万一要是惊动了那老狐狸,再想逮到他就难了。”

    “这倒不必担心,”王贤微微摇头道:“我请几位师兄出马,他们武艺高强、更擅长隐匿身形,由他们深入大漠一探,必不会惊动失涅干。”

    “那太好了!”柳升闻言大喜,他可知道那些个总跟王贤寸步不离的和尚,都是无比厉害的角色。当年靖难之役,他们便无数次深入敌境,为燕王刺探军情,从无失手。“让几位大师前去,必可锁定避风塘的准确位置,一击即中!”

    莫问也点头同意。

    既然有了定计。王贤便沉声对身旁的心慈心严道:“劳烦几位师兄,带着地图深入大漠,力求尽快锁定那绿洲的位置……”

    心慈心严欣然领命,整天跟着王贤寸步不离,他们也憋的难受。前者笑嘻嘻道:“师弟,方便把那失涅干也给我们吗?我怕他把地图画错了,到时候问都没个人问。”

    “只要师兄不觉得拖累,当然没问题。”王贤微笑点头。

    “没事,拖累不着。”心慈傲然道。

    众人不禁肃然起敬,心说高手就是高手,带着个人在大漠里都不嫌累赘……

    谁知却听一旁的心严幽幽道:“真要是逃命的时候,肯定先把他宰了。”

    众人登时无语,怎么会忘了,这群和尚的师傅叫姚广孝……。

    王贤派出心严等人,带着失涅干深入沙漠探查,大军则在草原边缘安营休整。连续一个月高强度的不断征伐下来,无论是人是马都已疲劳不堪,必须要好生休息调整一番了。更要紧的是,大军粮草不济,急需补充。必须停下来等待辎重部队,将军粮运上来。

    自洪武年间,明军便不断征伐草原,漫长的补给线是大军出征的头号噩梦。为了解决粮草供应,洪武皇帝在草原上建立了一系列堡垒,平时作为军队巡逻的落脚点,战时则用来储存粮草。

    经过永乐皇帝的完善,大明在东起山海关西至玉门关,南起长城北至大漠边缘,方圆近万里的广袤区域,建立起近百个星罗棋布的粮城兵站。每次北伐之前,朝廷便会根据预计的行军路线,将粮草运送至距离最近的若干个粮城兵站,战时,也会依据行军的变化,临时调整粮草储存的位置。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大军行动时无需带着全部的民夫和辎重,只要带够十天半个月的粮草,等到消耗的差不多,再从临近的粮城调运即可。可以大大减轻后勤的负担,同时大大增加军队的机动力。

    王贤此次出征,自然照方抓药,提前命辎重部队将粮草运到若干个粮城中,然后按需调运。他那三万步卒,就是用来护卫粮城调运军粮的。

    此时,距离王贤大营最近的一个兵站叫固宁城,与王贤大军相距仅百余里,若是天气晴好,转运粮食到王贤大营,仅需要三天。

    固宁城虽然号称为城,但不过是个小小的堡垒而已,眼下堡内有五千兵卒,数千民夫,还有骡马车辆无数,自然显得拥挤不堪。

    不过好在这样的日子马上就要告一段落,这一日守将正焦急的督促着手下们,将粮草搬运到马车上。前一****收到王贤催粮的军令,知道大军粮草告急不敢怠慢,准备今天就押送粮草北上供给大军。

    直到日上三竿,所有粮草准备妥当,守将这才率领四千兵卒押运着一千车粮草出发,余下一千人由副将带领留守固宁城。

    四千人马虽然不多,但根据前方的消息,鞑靼人已经被消灭的七七八八,残部也躲入大漠。至于那些零零散散的小部落,明军不去惹他们就不错了,哪里还敢来自寻死路。

    虽然草原上已经没了危险,但押运粮草的官兵还是十分谨慎的检查车马兵器,大军全胜在即,谁也不希望这时候出乱子。出城前,领队的指挥使吩咐部下严格按照规定,斥候先行,大军在后,日行五十里,天黑之前便停止前进,把粮车围成车阵,军队轮班值夜。

    这样两天时间就能抵达大营交差,完成此战最后一次粮草押运。

    清晨,朝阳初升,固宁城大门敞开,押运的队伍缓缓驶出城门。

    忙忙碌碌一早晨的固宁城,总算停歇下来,城头上的守兵目送着押送粮草的队伍,消失在北方的地平线上,所有人终于松了口气,除了值守的将士,其余人准备回去睡个回笼觉。

    谁知突然有人惊呼一声,指着大军消失的方向尖叫道:“快看!有情况!”

    城头众人纷纷抬起头来,顺着那人所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此时东北方的地平线上出现了黑压压一条长线,烟尘滚滚间,竟是一大队蒙古骑兵朝着固宁城疾驰而来……

    急促警钟声在固宁城头响起!(未完待续。)

第一二二三章 维谷

    两日后。

    按约定,今天是粮草供给到达明军大营的日子。可是在营前准备接应的军需官,左等右等却始终不见辎重兵的身影。为防不测,正准备请示,是不是可以从大营中派一队骑兵南下去接应。

    却听望楼上响起了警钟声,哨兵高声大叫道:“有百余骑从南面而来!”

    值守的军官赶紧登上望楼,用锦衣卫六处特制的千里镜定睛一望,先是松了口气道:“我们的斥候引路,应该是自己人。”旋即却想到什么似的,神情惊恐起来。

    这时,不用千里镜也能看到,明军数名斥候,引着近百残兵疾驰而来……

    等到了营门近前,军需官认出来,那些分明是负责押运粮草的军队啊!

    守军士卒显然也认出了这些人,登时神情紧张的议论纷纷。这时,为首的一名辎重军官,翻身下马,踉踉跄跄喊着:“我有紧急军情,要禀报公爷!”。

    中军。

    主帅帐内,王贤和柳升等人一脸冷意,听那名辎重军官哭诉:

    “两天前,我们刚刚押着粮草北上,才出城十里,便遭到了数万鞑子骑兵的包围!他们二话不说,便开始攻击车队,小的们虽奋死力战,奈何敌军势大,苦战不能,非但粮草为鞑子所夺,绝大多数的兄弟们都战死当场了……”说到这,那名军官再也忍不住,肝肠寸断的放声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抽泣道:“最后指挥使大人拼命掩护我等突围,命我们速来向公爷报信……呜呜,公爷要为小的们报仇啊!”

    那名军官的哭声中,大帐里的气氛凝滞到了极点,所有人都神情悲愤到了极点,他们出征以来,损伤的将士都不如这一场死去的人数多!

    “是谁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动我们的人马?!”有脾气暴躁的将领,已经捶胸顿足,准备拔剑出去杀人了。

    “你可否看清,有多少蒙古人,是哪个部族?”莫问虽然眼里满是怒火,神情却愈发冷静,沉声询问那军官道:“还有,固宁城的情况又如何?”

    “攻击粮队的蒙古骑兵最少三万人,没有任何旗号,也看不出是什么来路。”那名军官止住泪水,顿了一下又道:“我们突围之后,他们并未追击,而是直扑固宁城,城中只有一千守卒,此刻怕也落到蒙古人的手上了……”

    莫问又询问了一些细节,待那军官把所有知道的都说完,便让人带他下去休息。

    军士上前,扶起那伤痕累累的军官,他却突然挣扎起来,朝王贤重重磕头,一下子额头就磕出了血,惨声叫道:“公爷,你要为兄弟们报仇啊!”

    王贤重重点头,上前亲手扶起那军官,伸手为他擦一下脸上的泪,目光决然的看着他,沉声应道:“不管是谁,我都会让他十倍奉还!”

    那军官点头,眼泪再次奔涌而出……

    待那军官被扶出去,中军帐中便炸了锅,将领们火冒三丈,纷纷向王贤请战,要率部下南下,为死难的将士报仇雪恨!

    王贤微微皱眉,一旁的柳升没好气的呵斥众将道:“都吓嚷嚷个屁!你们知道有多少敌军,什么来头,就要带着军队去报仇?到底是报仇,还是送死?!”

    平日里,柳升就是专门唱黑脸的,让他这一呵斥,将领们全都乖乖闭嘴,渐渐冷静下来。这一冷静不要紧,简直是细思极恐……

    大军粮道被断,营中粮草只能支撑三日不到,三万有可能更多的鞑子骑兵就在南面百里之外,北面百里之外,还藏着阿鲁台和他的一万多兵马……

    原本,大军已是胜券在握,只是在纠结要不要彻底消灭敌兵的问题,转眼间却情势急转直下,已是危如累卵,不用阿鲁台和那支来路不明的蒙古大军夹击,只消耗上几天,大军就会因为断粮,彻底陷入崩溃……

    紧张担忧的情绪涌上众将的心头,他们纷纷望向王贤,不知主帅会如何决断。

    王贤神态如常,背着手在帐中踱了几步,看向莫问道:“是朵颜三卫。”

    “除了他们没有别人。”莫问点点头道:“瓦剌人元气未复,兵力不满万人,且远在陕西以北,不可能越过河套,纵跨千里而来。至于鞑靼人,除了阿鲁台手中的残兵,倒还能凑起两三万人马,但远在漠北,而且需要保护步卒,不可能倾巢出动,南下袭击我们。”

    顿一顿,莫问接着道:“至于其他的部落,加起来都没有三万人马,算来算去,能派出三万骑兵断我后路的蒙古部族,也只有在辽东的朵颜三卫了。”

    听到这个论断,众将纷纷倒吸冷气。要真是这样,麻烦可就真大了。所谓朵颜三卫,指的是生活在辽东的蒙古部落,洪武年间,北元灭亡,这些部落便归顺了明廷,太祖皇帝便在这一地区设置了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同时,明廷授封三卫首领以各级官职,进行笼络和羁縻。这便是朵颜三卫的来历。

    真正让朵颜三卫名扬天下的,乃是建文年间的靖难之役,朱棣能以一府之地夺取天下,朵颜三卫是起了大作用的。当时朱棣面对李景隆的六十万大军,亲赴辽东,从宁王手中强借来朵颜三卫的精锐骑兵,回师击败了李景隆。在之后的靖难之役中,朵颜三卫的骑兵,一直是燕王军的骨干所在,为朱棣靖难成功立下了赫赫战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