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官人 >

第483章

大官人-第483章

小说: 大官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应该两者都有吧。”柴车想一想,还是决定提一下那个敏感的话题,毕竟老是安全第一,是没法真正交心的:“听说有人提议将汉王的封地从云南改迁到山东青州,这一手真是高招。”

    王贤闻言不动声色的点点头,虽然锦衣密探都在纪纲手中,但他现在有北镇抚司,有朱六朱九的支持,还有专门负责情报的五处,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情报系统。柴车听说的消息,他前天就知道了,而且还知道那上奏的户部主事季应龙,是奉了他的老师胡广之命!

    这就看出胡广不愧是久经沙场的政坛老斗士了,他竟然在自己风雨飘摇之际,一改往日里八面玲珑的好好阁老形象,向汉王殿下悍然出招了!这倒是很好理解,江西帮这次被纪纲折腾惨了,虽然皇上法外开恩没有株连,但是胡广乃至江西官员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必然一落千丈。加上上个月的解缙之死,赣党和纪纲、汉王一党之间,那真是新仇旧恨,分外眼红了!

    其实之前解缙的死讯传出来,江西官员便纷纷怒不可遏,想要反击纪纲和在幕后指使的汉王,但被胡广给压下了。胡广的说辞,自然是不是不报、时机不成熟云云,其实还是他怕了汉王和纪纲,横竖没伤到自己的汗毛,何必要去跟那两个疯子拼命呢?

    孰料他不去惹人家,人家却主动找上门来了。汉王和纪纲既然干掉了解缙,就势必要一鼓作气铲除朝中的江西帮,让太子彻底孤立无援,这场科场弊案就是埋葬胡广的坟场,只是因为纪纲一时气昏了头,想把王贤也牵连进去,却不料画蛇添足,被王贤给搅了局,胡广也得以脱身。

    这下胡广终于被彻底激怒了,当然眼下形势也到了必须要反击的地步。他要是再不反击,赣党的人心就彻底散了!必须要出招,而且得立竿见影那种狠招,才能稳定住人心。

    好在胡广这样轻易不出手的老狐狸,一旦出手便是打蛇打七寸,让本来在一边看热闹的汉王殿下,一下就陷入了绝地!

    按照皇明祖训,皇子就封藩王后,要离开京师之国就藩的!但是朱高煦和朱高燧兄弟俩都已经封亲王超过十年了,却还大摇大摆住在京城,让天下人难免生出,看来皇上真宠爱这兄弟俩,一点不把太子放在心上的念头。

    时间一长,那些不正常的事情也就理所应当了,到现在朝野大多数人,都将汉王和赵王滞留京城看做理所应当,没有一点异议。但像胡广这样历经两朝的大臣,却清楚记得十年前,也就是太子受册封的同时,皇上封朱高炽为汉王,封地在云南!

第580章 刺王

    朱棣因为对食言不能立朱高煦为储君而愧疚不已,不知该如何安置这个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儿子。按理说,立了太子之后,其余的皇子便要封亲王到各地就藩了,而彼时的朱棣便心知肚明,自己将会对各地的藩王进行比侄儿建文更甚的削弱限制。到那时,所谓藩王不过是天下最高贵的囚徒罢了。朱棣虽然能对自己的兄弟侄子狠下心,但对数次救驾与万军之中、自己曾以嗣位相许的次子,皇帝也实在不忍心如此安置。

    朱棣在一番深思后,作出把朱高炽封在云南的决定,其实是一种补偿。因为云南虽然是大明的一个省,但事实上山高水远,朝廷鞭长莫及,只能遣亲信大将全权镇守,才能降服住那些桀骜不驯的少数民族。所以实际上出镇云南便是列土封疆,建立自己的国中之国了。

    在洪武朝,这个差事归朱元璋的义子沐英,虽然沐英至孝,但毕竟不姓朱,朱元璋还是不放心将云南交给他和他的子孙,是以沐英出镇云南十年,爵位只不过是侯爵,直到因病去世后才被追封王爵。

    到了永乐朝,沐英已经去世多年,朱棣便想把云南封给朱高煦,事实上就是把这片彩云之南的土地永久的赐给了汉王和他的子孙,这分明封的是诸侯王而不是藩王!当然以勇武无双的次子出镇云南,朝廷再也不用担心边陲不靖,在皇帝看来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儿了。

    然而孰料朱高煦竟不肯去云南,因为他眼里只有皇位,其他任何出路都是失败。而且云南也确实是天朝人眼中的蛮夷之地,在朱高煦看来,让自己去那里简直就是发配。于是他不断对父皇诉苦,说自己难道犯了什么错误吗?凭什么要被发配云南?总之就是赖着不走,朱棣本来就更喜爱这个儿子,加上对朱高煦总是心怀愧疚,被他缠得没法,只好收回成命,让他先在京城住着。

    结果这一住就是十年……

    在寻常大臣看来,皇帝这是允许汉王在京城永居了,但胡广这样的老狐狸却依稀记得,似乎真相并非如此。为了验证自己的记忆,他利用职务之便,翻看了皇帝的起居注,果然发现皇帝当时只是允许汉王暂住京城,再让人查阅历年有关汉王的诏旨,也并未有汉王可以不就藩,永居京城的明旨。

    这下胡广可找到了汉王的七寸,马上让自己的门生向皇上上奏曰,藩王久居京城非社稷之福,既然之前汉王是因为云南太偏远而不愿就藩,不妨请皇上换个不偏远的封地给他,这样汉王就可以满意了,也不会再有人说他滞留京城、阴窥神器了,可让父子君臣都有个好收场。奏章最后还提议,青州为古代九州之一,土地肥沃,人口稠密,且地处山东要津,绝对算不上偏远,正好作为汉王殿下的封地。如果汉王殿下还推脱的话,皇上就得不得不考虑下他的用意了……

    姜还是老的辣,胡广在幕后炮制出的这篇奏章,正打在汉王殿下的七寸上,同样让朱棣不能不认真考虑。因为虽然没有明说,但朱棣一直在低调的削弱藩王的权力,这在朝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在永乐以前,藩王是列爵治民,分藩锡土的。藩王封地的布政使、都指挥使及其下僚,每月初一十五都必须到王府侯见,此外亲王亦可以随时召见他们。王府官属除长史及镇守指挥使、护卫指挥使外,其余均由藩王自行任命,王府的官员也可以兼行省参政、都指挥使等官,藩王对他们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在封国内,藩王拥有绝对的军政权力。

    在朝廷这边,亲王可以遣使直达御前,敢有阻挡者,即以奸臣论处。风宪官以亲王小过或风闻亲王大过奏闻,即以离间亲亲关系罪处斩。纵使藩王真有大罪,亦不得加刑,只能召到京师,由皇帝发落,重则降为庶人,轻则当面申饬,或遣官谕以祸福,促使改过自新。

    这样就保证了藩王的超然地位,使藩王拥有足以威胁皇权的强横实力,到了洪武后期,朱元璋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担心孙子的皇位受到威胁,对亲王做出了诸多的限制。但手心手背都是肉,他也没法对亲儿子下狠手,所以效果不大,结果还是形成尾大不掉不势,以至于朱棣有实力发动夺位之战。

    朱棣夺取了侄儿的皇位后,自然要防止有藩王效仿自己,也来这么一出,是以对藩王的控制极为重视,先以谋反等各种罪名,分别削去他们的封爵、属官、护卫、取消他们统领驻军的权力,又废除宗室可以为官规定,命文武百官对于亲王,只具官称名而不称臣。规定亲王封国后到了一定年龄,必须出到封国,以后非奉诏不得进京等等!

    其余的规定先放到一边,单‘亲王封国后到了一定年龄,必须出到封国,非奉诏不得进京’一条,就足以把汉王吃得死死的,之前无人提起也就罢了,现在有人说了,朱棣就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必须要给个说法了……

    是以虽然奏章被留中不发,但皇帝也没有因此责罚上书的官员,这让胡广大受鼓励,这些天又有十余名官员上书符合,促请皇帝表态!

    对此王贤自然有所考虑,他虽然不相信汉王会因此离开京城,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局十分难解,因为不管怎么说,汉王已经封国十年,还想赖在京里的话,到哪也讲不通这个道理。而这个问题朱棣总要解决,不然后世子孙效此先例,会彻底毁掉他削弱藩王的努力。

    不过这件事自己和太子肯定不能掺合,不然适得其反,反而帮了汉王,所以王贤也就抱着看好戏的心情,冷眼旁观此事的进展。据说皇帝虽然没有召见汉王提起此事,但已经与姚少师、英国公张辅等心腹重臣密议过了,虽然结果不得而知,不过肯定会让汉王头疼欲裂是一定的。

    两人又说了会儿话,马车到兵部衙门前,柴车便下车了。

    “大人,咱们去哪?”待柴郎中进了衙门,周勇轻声问道。

    王贤想到又是好几天没回家了,不禁一阵愧疚,便道:“回家去吧。”

    马车便往东宫方向驶去,谁知刚看到家门口,就听到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而近,王贤登时这个郁闷……这马上的骑士八成是朝着自己来的,因为在这皇城之中,敢纵马疾驰的,除了几个皇孙、身负皇差的信使、就是自己身边的人了……

    “大人!”果然,一声低唤彻底浇灭了王贤的侥幸,不一会儿,周勇敲开车窗,低声对王贤禀报道:“大人,汉王遇刺了!”

    “什么?”王贤登时惊起道:“在哪里?”

    “说是昨个儿孝陵那边传来密信,说孝陵殿前的银杏树一夜间全死光了,皇上听闻十分生气,命汉王殿下去孝陵向太祖请罪,并勘察实地情况。汉王殿下今早便出发,谁知在半路上竟遇到了埋伏,伤势严重,昏迷不醒!”那名报信的五处军官忙道:“这会儿汉王殿下差不多已经被送回京城了,皇上命将他直接送往北苑,应该马上也会召大人见驾了。”

    王贤点点头,正在消化这一惊人的消息,便又听到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紧接着是个略尖的声音道:“前面可是北镇抚司的王镇抚?”

    “正是我家大人。”又听周勇沉声问道:“公公是?”

    “咱家奉皇命给王镇抚传口谕了!”那太监勒住马缰,沉声道:“皇上命王镇抚火速进宫,不得有误!”

    王贤也急忙从马车上下来,一看果然是皇帝身边一名叫李忠的大太监,忙跪倒在地道:“臣谨遵圣谕!”

    “具体情形路上再说,大人先跟我见驾吧。”李忠朝王贤点点头,王贤也不废话,接过属下牵来的缰绳,利索的翻身上马,便跟着李忠往北苑疾驰而去。

    李忠亮出一面金牌,一路上畅行无阻,两人一直到北苑门外才下马,往仪天殿的路上,李忠简单向王贤介绍了发生的事情,与他所了解的大差不差。唯一的新消息是,太子、英国公等重要人物,也被皇上召到北苑了。

    在仪天殿外候了片刻,王贤便见到英国公张辅匆匆赶来,这位大明朝的第一军人,正是不惑之年,生得身材清瘦,相貌俊雅,胸前三缕长须,眉下一对丹凤,看上去竟像文士多过武臣,可王贤万万不敢小觑这位国公爷,赶忙深深施礼。

    张辅和王贤也打过照面,只是从没说过话,此刻点点头,温声道:“王大人早来。”

    “下官也是刚到。”王贤忙道。

    “皇上命我直接见驾,先失陪了。”张辅客客气气跟王贤打声招呼,说完便径直入了仪天殿。

    “国公爷请便。”王贤微微欠身,目送着张辅进殿。

第581章 英国公

    张辅是王贤在山西打过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