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官人 >

第184章

大官人-第184章

小说: 大官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靖难成功;燕王身登大宝;成了永乐皇帝;自然要厚赏功臣;头一号就是这个居功至伟的和尚。朱棣复其姓、赐名广孝;又命他蓄发还俗;可是他就是不肯。皇帝又赐他宅邸美女;美女被他退回;宅邸则被他申请改建成寺庙。每日冠带而朝、退仍缁衣。起先皇帝授予他高官爵位;他都坚持不受;自己只当个六品僧录司僧录;和崇国寺住持……就是他用宅子改的那个庙。

    后来为了照顾其他人的情绪;才又勉强接受了资善大夫、太子少师的虚衔。但越是这样;皇帝就越尊重;称他为‘少师;;从不直呼其名。

    “少师;寡人的棋艺又进步了吧”头戴乌纱翼善冠、身穿黄色盘领龙袍、坐北朝南的;自然就是大明皇帝朱棣只见他体格魁伟;面庞黝黑、五官深刻、双目炯炯;还有一部长长的美髯。虽然已过天命之年;须发微微斑白;但仍腰杆笔挺;坐在那里大刀金马;举投足都透着气吞山河的气概:“将军”

    原来两人下的不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围棋;而是简单直接够刺激的象棋……姚广孝肯定喜欢下围棋;但朱棣就喜欢这种兵对兵、将对将的玩法;耐不得围棋的磨叽;是以二十年来一直都是下象棋的

    以朱棣超人的智力和心机;下了大半辈子的象棋;自然堪称国;可惜对是姚广孝这个神仙;皇帝能不能赢他;不看皇帝的状态;得看皇帝的心情……要是皇帝心情不好;便能堪堪险胜;要是心情好;对不起;基本上就是个秀才搬家。

    今天皇帝心情不错;姚广孝也不打算放水;听皇帝如是;微微一笑;落相抵挡一计。朱棣穷追猛打;反复将军抽子;眼看着把姚广孝的士象吃残;还于掉他一车一马。

    皇帝大杀四方;自然心情大好;眼见着又将一军;盘算着这次又能抽个相;把姚和尚杀得像他的脑袋一样光光

    正得意呢;却见一旁观战的郑和面色有异;朱棣登时警惕起来;再一细看;发现坏了;自己得意忘形;被姚和尚给算计了

    姚广孝却不理皇帝抓耳挠腮;把相一落;挡住车;道一声:“将军”

    皇帝赶忙防守;却已经来不及了;被姚和尚一车一炮配合将军;就要将成了死棋。

    眼看着大好局面急转直下;自己不管怎么走;三步之内必然被将死;朱棣摸着一枚棋子;状若思考了一会儿;抬头对郑和道:“三保;上月苏门答剌国主向朝廷求援;有个叫什么苏于剌的伪王窃国;希望天朝能出兵擒拿为王;帮他复国;此事你知道么?”

    郑和暗暗偷笑;皇上又来这招;一接受不了失败;就想转移目标;但表情纹丝不动;轻声应道:“臣有所耳闻;听那苏于剌也派了他弟弟;来请求册封。”明朝职务高的太监也是自称‘臣;的;而不是奴才。

    “不错。”朱棣点点头;冷哼一声道:“他苏于拉是个什么玩意;也敢来求朕册封?朕要是答应他;岂不让各藩邦国主心寒?”

    “那陛下的意思是?”郑和紧声问道。

    “朕准备派你再下西洋“朱棣轻描淡写;如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儿。不过对这位丰功伟绩无可比拟的永乐皇帝来;这确实算不得什么大事儿。顿一下;他看一眼郑和道:“为苏门国主出兵讨伐苏于拉”

    郑和眼前一亮;这正是他最期待的;但他不能只考虑自己;还得为皇上考虑。轻声道:“好像诸位大人不是很赞同再下西洋。”

    “哼;无非就是有违祖制、劳民伤财那老一套。”朱棣哼一声道:“朕的耳朵都听出茧子了。”着重重一拍桌案;把棋子震得一跳;棋面登时散乱;这下彻底没法下了。

    “朕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十年来;南洋各国纷沓来朝;皆向我朝贡、奉我为主”朱棣缓缓捋着胡须;顾盼自雄道:“苏门答腊国主;是寡人亲自册封的;现在人家都求上门来了;朕要是不答应出兵;岂不让南海各藩失望?”顿一下;皇帝冷哼一声道:“朝中那班蠢材;只以为下西洋是劳民伤财;却不想想;朕从朝贡贸易中的获利;十倍于出海的费用寡人还指望你赚回钱来填窟窿呢”

    “皇上息怒”郑和按捺住心里的兴奋;沉声道:“臣遵旨就是”

    见君臣奏对开了;姚广孝也不看棋盘了;端起茶盏;就着御花园的风景;细品武夷大红袍。这茶原先默默无闻;后来洪武十八年;马皇后得病;百医无效;新科状元丁显献出家乡茶叶;皇后饮后很快痊愈。太祖皇帝大喜;赐红袍一件;命丁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大红袍也因此而得名。自此;这茶就成了专供皇家享用的贡茶;寻常部堂大臣都喝不到。姚广孝不喝酒;但嗜茶;这大红袍就是他的最爱。

    见姚和尚光喝茶不吭声;朱棣有些不好意思道:“少师如何看?”

    “回陛下;老臣可是一贯支持下西洋的。可以扬我天朝之威、结四海之心、又能换来比黄金还贵的珍宝;添补国库的窟窿;何乐而不为呢?”姚广孝淡淡道:“上次老臣跟着三保出海两年;回来后还常常魂牵梦萦;求皇上开恩;再让老臣和他同一次吧。”

    “想都别想”朱棣断然道:“上次朕一时糊涂;竟答应少师跟三保一起出海;结果一就是两年;朕是日盼夜盼你回来;那滋味太不好受;这次什么也不放人了。”

    “哎……”姚广孝叹口气道:“遵旨。”

    “哈哈;看来你师父是静极思动了。”朱棣对郑和笑道:“还不扶他起来活动活动?”他这是要彻底结束那盘棋。

    永乐二年;郑和便拜姚广孝为师;受持菩萨戒;法号福吉祥;所以也可以叫他……吉祥三宝。

    “师傅;徒儿扶您起来。”郑和苦笑着上前搀扶;姚广孝淡淡笑道:“是该起来了;太孙殿下来了。”便起身朝从远处走来的朱瞻基行礼。

    朱瞻基忙还礼不迭;永乐五年;他出阁读书;姚广孝就是教他的老师之一;这些年更是一直负责他的学业。朱瞻基对这位传奇老师很是尊敬……

    “这是谁来了?”见是朱瞻基;朱棣心情大好;这下彻底不用理会那盘棋了;转身望着孙儿;捻须笑道:“乖孙;这个时候来;不怕皇爷爷让姚师傅考教你功课?”

    “给皇爷爷请安了;”朱瞻基给朱棣磕了头;一骨碌爬起来;笑道:“孙儿敢来;自然就不怕考校。”

    “哈哈;口气挺大。”隔代亲隔代亲;朱棣看到这个跟自己酷似的黑小子;脸上的笑是发自内心的:“但到底是吹牛;还是真有金刚钻;爷爷得试过才知道。”

    “皇爷爷只管考。”朱瞻基一昂首;自信满满道。

    精彩推荐:

第四卷欲把西湖比西子 第二二二章 捞人

    read_content_up;

    “皇爷不考你经义学问;有那帮子学究硕儒教导;有姚少师监督;这方面肯定差不了。”朱棣呵呵一笑道:“但是学问再多;若不能明理、无法经世致用;也只是个两脚书厨;跟目不识丁之人有何异?”

    “善哉善哉。”一直不怎么吭声的姚广孝;突然赞了一声:“皇上一语道破如今科举之弊端。”

    “可惜;父皇何其英明;也不得不重开科考;朕逊太祖多矣;又能有什么办法?”朱棣叹一句;对朱瞻基道:“但是朕的孙子不用考科举;也不用掉书袋;读书就是为了学以致用。皇爷现在就要看看;你的脑袋有没有被那帮子老儒给弄坏掉……”顿一下道:“朕问你;我派郑和三下西洋;你师傅们怎么看;你又怎么看?”

    朱瞻基不禁暗暗叫苦;这问题可真让人挠头;打永乐三年;郑和第一次率领舰队下西洋;就伴随着争议声。反对的主要是文臣们;第一次还好;大臣们被郑和带回来的奇珍异宝、各国使节震撼了;陶醉在那种威服四海、万邦来朝的荣光中;欲辩已忘言。

    但凡事再一再二不再三;到了上次出海;朝臣们的烦言便多了起来;这次察觉皇帝又有四下西洋的意图;劝谏的奏本如雪片一般;言辞也很激烈。让朱瞻基尴尬的是;他的几个老师;也在劝谏之列;自己若是和老师的意见相左;日后相见难免尴尬;但更不敢违逆皇爷。只好把心一横道:

    “回禀皇爷;孙儿的师傅们;也是赞同朝廷远交近攻的国策;只是觉着如今朝廷用兵交趾、营建北京城、重修大运河;鞑子那边也不安生;下面各省又遭了灾;正是雪上加霜;捉襟见肘的时候;所以希望朝廷节省开支;也是可以理解的。”

    “唔。”朱棣不置可否道:“你怎么看?”

    “孙儿的拙见却有不同;”朱瞻基话锋一转道:“孙儿以为;正因为朝廷开支庞大、入不敷出;所以才更应该下西洋”

    “哦?”朱棣神色一动道:“为什么这么?”

    “师傅们都是口不言利的理学之臣;但朝廷要打仗、要修行在、要挖运河;光有道理于不成;还需要人力物力;而人力物力;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朱瞻基道:“人们只看到了马叔叔的舰队每次出征凡数百艘大舰、数万人马;认为必然开支浩繁。却没想过;若是没有进项;如此庞大的舰队;如何能做到;在海外坚持两年;却无需回国补给?”

    “呵呵。”朱棣看看郑和;再看看姚广孝;三人相视而笑;这么简单的道理;那班文臣却看不透;连个十六岁不到的孩子都不如

    其实朱瞻基也不是靠猜的;而是年下江南时;郑和亲口告诉他的。郑和告诉朱瞻基;出海就是烧钱。能让水、官兵们克服对茫茫大海的恐惧;一就是两年不能回国;除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根本没有别的办法。

    舰队在海上漂一天;光开给水、官兵的粮饷;就要花费白银万两;再加上造船、修船、补给、沿途馈赠;如果全由朝廷来出;下一次西洋的花费;就得将近一千万两白银。当今皇上虽然立志要超越古往今来的君王;做那千古一帝;但绝不是隋炀帝那种不自量力的二世祖。就算要炫耀国威、宣扬正统;下西洋这种烧钱的游戏;玩一次也就罢了;是绝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的……

    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从下西洋中得到的实际好处;要超过付出的成本;只有这样;人才会有重复的动力

    秘密就在他父皇朱元璋;那道‘片木不下海;的禁海令上。小农出身的太祖皇帝;哪怕能作出‘天边弯月是钓钩、称我江山有几多;、‘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这种豪迈千古的诗句;但在对着那片浩瀚的海洋;还是会产生深深的恐惧;下意识认为自己无法掌握。继而开始担心;要是大明的子民逃到海上;自己岂不无能为力?

    怎么办?好办颁布禁海令;片板不下海;谁都不准出海;这不就没问题了

    太祖皇帝所定的国策一向如此;自己觉着没问题;那就这么办;根本不鸟别人的意见。禁海令便以对付倭寇的名义颁布下来;谁知骚扰沿海的倭寇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愈演愈烈;甚至从海上抢到了陆上;从辽东到广东;都曾遭到倭寇的侵略

    朱元璋到死都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越是严加海禁;倭患就越严重呢?

    还是道衍和尚姚广孝解开了这个谜团。当年朱棣在藩邸时;有一次消灭了侵犯北平的一伙倭寇;不可思议的提起这个问题;道衍告诉他;一切都是因为那道禁海令。要知道;浙江福建广东一代;有悠久的海上贸易历史。从唐朝开始;海商们便将国内的无数出产;远销到朝鲜、日本、南洋、乃至更远的西洋等地;亦将海外的出产贩运到国内;获利巨万;遂成巨富。

    尤其到了南宋和元朝;海外贸易更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