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官人 >

第149章

大官人-第149章

小说: 大官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祖默然良久才问了句:“你怎么看?”

    “以德争取其心,以礼约制其行。如果无效,削他的属地;再无效,改封到别处。这样再不知改悔,就只好举兵讨伐了。”允炕的答案显然是早就想好的,更显然的是,在他当储君时,就已经对那些强悍不逊的叔叔们充满了戒心,而有了长盘的打算。

    可惜,说得头头是道,付之实行却操切鲁莽,错上加错,生生将大好河山拱手送人……

    齐泰黄澄乃一等一的忠臣,却缺乏韬略更无计谋,根本无法担当攸关国本的削藩重任,尤其是黄澄,绝对是朱棣的天字一号大功臣,若非他尽忠而死,绝对是朱棣的金牌卧底……洪武三十一年,太祖皇帝驾崩,齐、黄二人草拟遗诏命令诸王,不必至京师奔丧,王国所设的官吏,听朝廷节制

    命令前一部分还好说,诸王桀骜不驯丨又都是长辈,不服幼主,万一有人觊觎大位,起而谋逆,很是危险。但要节制王国的官吏,则显然是防范诸王,当然会招致极大的反感和警惕,告诉他们我要对付你们了还没动手,先搞得怨声载道,建文一上来就出了昏招……

    对付诸王之心既已昭然,建文帝坐稳皇位,便命齐泰黄澄密议削藩的步骤。在当时,握有兵权的镇边九王之中,燕王朱棣相貌奇伟、智勇有大略,在与蒙古的残酷战斗中,成长为大明最强的武将,他麾下兵精将广、谋士如云,其志向深不可测,与太祖皇帝别无二致年轻皇帝心中的恐惧,大半要来自此人。

    齐泰认为如果除掉燕王,则群龙无首,不足为惧,主张先拿燕王来开刀,黄澄却不以为然,他说燕王太强,必须精心布置,万无一失再出手。而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太祖时就有不法的行为,削之有名。现在应该先问罪燕王的一母同胞周王,剪除燕王的手足……

    两个人的意见一摆出来,可见齐泰还比黄澄强些,至少还知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当时是,建文帝为太祖皇帝所立嗣君,身居大宝、为国之正统,军民百姓皆以其为主,文臣武将无人不从。如果一上来就将雷霆手段加之燕王,朱棣根本毫无还手之力,相反还是新君立威的大好机会。

    而黄澄那一套说得好听,其实就是先捡软柿,去试探一下燕王的反应。如果燕王是个弱者,自然会吓得乖乖就范,但谁都知道朱棣是从茫茫大漠、尸山血海中走出来绝世强者,这种人会被吓到?只有黄澄这样的二百五才会相信……

    可惜在齐泰黄澄意见相左时,建文帝都会听后者的,估计是智商接近共鸣更强吧。

    于是建文帝继位还不满月,便派人将五位皇王抓到京城来,全然不见对待臣民时的仁慈。但是那些莫须有的罪名不足以为藩王定罪,建文帝想把他这五位叔叔放掉,但在齐、黄力争之下,最后还是将五王治罪。这时候悲剧发生了,湘王朱柏在审讯中无以自明,竟于忧愤之下阖宫焚死,天下震动也让朱棣彻底下定决心,提前谋反

    之所以说是提前,是因为朱棣在和尚军师道衍的怂恿下,早有谋反之心。招致奇才异能之士、暗中打造兵器、秘密操练兵士,但是之前朱棣一直没有下定决心。一个是他身为亲王,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果谋反失败,只有死路一条。这一条在目睹了兄弟们的下场后,变得不是问题,因为他很清楚下一个倒霉的就是自己。

    另一个顾虑是他的三个儿还滞留京里呢,一旦自己谋反,三必然被诛。为此他上书称病,请求遣还三。这时齐、黄二人的意见又冲突了,齐泰主张将三扣为人质,黄澄则认为不如放还,打消燕王的疑虑,待朝廷布置妥当,再派兵突袭、一举成擒

    已经找不到比‘白痴,更合适的词语来形容黄兄了。当是时,他老兄已经将燕王封地所在的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全都换了个遍。又以出兵山海关为由,调走了燕王的一半精兵,变相的收其兵权。在五个兄弟相继被做掉的背景下,这些剑拔弩张的布置,燕王就是用脚趾头,也能想明白朝廷的用意?而黄澄居然以为放还燕王之,便可以瞒住燕王,简直是掩耳盗铃、愚不可及你已经把人家的兄弟都干掉了,已经对人家监视居住了,还指望麻痹人家?如果他不是被朱棣收买的,那就是白痴一个。而历史已经证明,黄澄是忠臣,所以他是个纯粹的白痴

    前面说过,遇到齐、黄意见相左时,建文帝总是听后者的,于是放了自己的堂兄。但这种意见也能言听计从,不得不说一句,果然还是白痴与白痴之间,有共同语言。

    等三位王返回北平,燕王喜出望外,连呼‘天助我也,自此再无顾忌,开始紧锣密鼓的谋反

    此时双方实力对比之悬殊,如蚂蚁之于大象。建文这边是朝廷的数百万大军、全国各省的人力财力,而朱棣起兵时,只有嫡系的八百卫士,仅占领北平一座城池,粮草、兵器、财政,全靠这座孤城支撑。这种情况下,建文都能输掉江山,真要把太祖皇帝气得从孝陵里爬出来。

    毫不夸张的说,朱棣能以一城夺去天下,他本人的强悍并非主因,还是靠他的对手实在太愚蠢

    譬如朱棣准备造反前,便有北平的大臣向朝廷告密,于是建文决定向叔叔动手,当时北平有朝廷的重兵,将领也是忠心耿耿,朱棣只有王府里的八百护卫。谁知一夜之间,结果北平却被朱棣夺了……原因竟然是建文的密旨里,没提到捉拿朱棣,只说捉拿其下属,搞得围攻王府的将领不知所措,白白牺牲,军队全部投降了朱棣……

    再比如一开始平叛的耿炳文老成持重,看穿朱棣的弱点,准备将其耗死,结果黄澄以为他作战不利,老迈不中用,便让建文换上年轻气盛、说起兵法头头是道的李景隆……建文帝那么大学问,肯定知道纸上谈兵的典故,耿炳文是太祖皇帝留给他守江山的廉颇,而李景隆就是那个二世祖赵括,结果也和长平之战一样,五十万官军被三万燕军打得落花流水。

第三卷秋尽江南草未凋 第一七八章 决定

    read_content_up;

    还是那句话;朱棣能战胜建文、逆袭成功;自身努力还是次要因素;必须要对手蠢到逆天才行。比如李景隆;当他抵达前线时;发现大军一鼓作气;眼看着就要攻破北平了;这位二世祖不高兴了;因为这时候拿下北平城不是他的功劳;那还得了谁敢跟本帅抢功?李大帅当即下令;谁攻的城;马上给我退回来他爹一代军神李文忠要是知道自己有这么个儿子;非得和太祖皇帝一起气活了不可。

    摊上这么个老大;几十万大军倒了八辈子霉;结果全军覆没……

    按说就是瞎子也该看出这货比赵括还坑爹了吧?可是黄子澄这白痴;回头竟然又建议派李景隆去领兵打北平;也不知姓李的给他塞了多少好处……而建文对黄子澄的信任;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竟又答应了。

    人说同样的错误不能犯两次;建文帝就偏偏不信邪;结果这次李景隆又刷新下限了。到了北平;他竟然被郑和吓得逃跑了;逃就逃吧;竟不跟部下说一声;把六十万大军留在冰天雪地的北平外围喝西北风……

    就这样一个败掉百万大军的罪臣;换在哪个朝代;都够死一百回了;可是在仁慈的建文这儿;他竟毫发无伤。但是比起建文对朱棣的爱护来;这又算不得什么了……从一开始兵围燕王府;一直到靖难之役开打三年;建文帝反对嘱咐他的将领;别让我背负弑叔的罪名……

    皇帝金口一开;朱棣自此成了刀枪不入之体;简直就是开了挂;自从得知好侄儿的关爱后;朱棣自然要将这份‘好意;用到极点。每战必冲锋在前;朝廷军只能避其锋芒;燕军往往势如破竹;战局往往就此扭转。

    除了在战场上耍赖;朱棣还用来打击对手的士气。一次大战后;他竟只带了十余骑;在官军大将盛庸营垒前;呼呼地大睡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盛庸的人马跃跃欲试地围定了燕王。燕王却面不改色;朝着盛庸一阵胡吹海侃;然后从容地从铠甲阵中穿过;扬长而去;盛庸不敢拦。

    拜托;这样还打个屁啊官军士气萎靡到了极点……

    而朱棣的神话就此铸成;之后哪怕遇到失败和艰难的局面;他手下的将士都坚信;如天神下凡的燕王殿下;才是大明朝的真命天子;一定会带给他们最终的胜利

    而建文帝这个仁慈博学的年轻皇帝;从没经历过一天的战场洗礼;在一帮二百五儒生的参谋下;他军令零散、赏罚无度;政治上彷徨无措、朝三暮四。在两军交战的最关键时分;建文帝竟伤情于宫嫔投缳自尽;不能自已;深居简出;无心于朝政。朝廷上下离心离德;悲观失望的情绪迅速弥漫开来……

    终于;建文四年;朱棣采纳姚广孝的建议;避开城市直捣京城。在建文帝格外恩典下得以活命的李景隆;毫不犹豫的背叛了皇帝;与谷王一道开城门迎燕军进京;建文帝的所有儒雅仁和;太祖冀望于他的煦和文治都恍若一江流水向东流;奔流到海不复回……

    郑棠的思绪又深又长;十年来;他还没这么仔细的回顾过那段历史;因为他怕被无边的挫败感压垮;再也没有勇气支撑到建文帝重新振作的那天……

    这时候;诵经声停了;那位无能而仁慈的皇帝、忧郁而悲悯的僧人;缓缓睁开了眼睛;对他柔声道:“老爷子;给您添麻烦了。”

    听到这句话;郑棠回过神来;纵使对建文君有再多的意见;每当看到这双忧郁如湖水的眼睛;也都烟消云散;他恭恭敬敬的叩首道:“老臣拜见皇上。”

    “老爷子何必多礼;”建文君缓缓摇头道:“落拓江湖不是君;快起来说话。”

    “谢皇上。”郑棠便坐在与他相对的蒲团上;视线微低;以别尊卑。

    “对不起。”建文君望着郑棠;歉然道:“不祥之人给郑家、给浦江带来大祸了。”

    “怎么能怨皇上?”郑棠摇头道:“世上本无祸;庸人自取之。若非孽子与明教勾结;朝廷又怎会盯上浦江;最终招致陛下暴露呢?”其实酿成危局的原因很复杂;但老爷子为了让皇帝心里好过;揽过了责任。

    “令郎忠义无双;当年陪我离开京师后;便一直四处奔走;苦求复国;岂能责难?”建文君道。

    “皇上仁厚;如今朝廷大军压境;县城已经被明教所占;一场大战一触即发;浦江再无尺寸之地可称安全。”郑棠入正题道:“老臣请问皇上圣意如何?”

    “这正是我来找你的原因。”建文面露困扰道:“我自己的想法;当然是不愿再给百姓带来痛苦;为此我宁肯向皇叔自首。因为寡人这些年静修苦禅、反思过往;已经很清楚自己根本不是皇叔的对手;但是臣子们如今已经举事;我如果临阵脱逃;他们八成要遭朝廷毒手。就算朝廷网开一面;饶其性命;他们也生不如死;这对他们实在太不公平了”

    “……”听了皇帝的话;郑棠轻叹一声:“陛下总是这样替别人着想。”顿一下沉声道:“如果陛下想去县城与明教会合;老臣会立即敲响警钟;集齤合两千子弟兵;誓死追随陛下”

    “去了县城又能怎样?”建文目光中满是迷茫道:“真如他们所说;半壁江山归顺;各省联军光复京城么?”

    “这个……”郑棠低声道:“不可能的。”

    “嗯……”虽然早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