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

第233章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第233章

小说: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泡脚的,说笑的,甚至还有玩儿游戏的,不过也就是叶子戏,不准带赌注。军中还能下下棋什么的,但马吊牌九一类的东西是严禁带入,包括将领在内,谁违了规,管你是排正目还是哨官甚至队官,军法不饶,军棍一定在等着犯禁的人。

    甚至还能看到一些士兵在帐篷里头躺着看书,有灯光,虽然不是太亮,不过眼神好的年轻人用来看书也是够亮了。

    不少帐篷里头,或是小军官,或是普通的士兵,拿着的书也是千奇百怪,什么都有。

    不过多半都是浮山营标准的教材,有扫盲的,最浅显的东西,也有一些深入的,专精的书籍,比如财税方面的,算术方面,或是国学教育,又或是军事类的。

    大多数人都看的军事类的书籍,浮山营蒸蒸日上,很多士兵打算最少干到四十五岁……这是浮山营最普通士兵的退役年限,五十五则是军士长到排正目一级的专业军士和底层军官的退役年限,至于哨官以上,可以干到六十以上再说。

    估计这些平均年纪二十五岁左右的浮山军人要干到六十时,天下也是太平可期了。

    整个营地,洋溢着一股轻松和自由的氛围,饭菜的香气,人吃饭时的吐噜吐噜的响声……虽然是临时宿营,不过辅兵中大量的伙头兵做饭不马虎,今晚是吃的热腾腾的面条,每人还有一两样小菜,熟铁饭盒抹一点油十分光滑干净,吃了饭用干净的布一擦,就又干干净净,十分方便。

    加上人说笑的声响,各种各样的动静,甚至是奉命巡营的靴声踩过积雪时,那种囊囊的靴声也是叫人听着十分愉悦……因为那代表责任,还有更要紧的——安全。

    这是一个家一样的营地,一个叫人安心和特别踏实的地方。

    在积雪犹存的营地里头,李佥事默然站立了良久。

    等他和张守仁从正中的道路上一路前行了半里地后,张守仁的帅帐才赫然出现。整个营地,包括队官在内,都是标准形式的帐篷,没有哪一个队官的帐篷比普通小兵的大上一号。事实上浮山的帐篷是特制的,外层是油面,里头是灰色棉布,耐脏,防水,防风,当然也防蚊虫毒蛇,里头住十个人也很宽敞和舒适,到了队官一级,就是自己一个帐篷,随员们在四周安帐篷,随时听候召唤和命令。

    每个队官有自己的亲兵,负责警卫和一些杂务,有助手和参谋幕僚,也有传令兵等辅助的兵种随时听候命令。

    唯一例外的就是张守仁的大帐了,五六个人高的前帐,里头能站百来十人,十分宽阔,帅帐一壁已经挂了地图,另外一侧摆好了沙盘。

    代表浮山军的红色小旗已经从浮山大营的位置换在了高密县境内,李佥事看不大懂,不过位置这般移动后,高密县城在哪儿,胶州城在哪儿,然后一路向东,哪个州,县,境内有几座山,河流蜿蜒经过在何处,哪里道路险峻难行,都是可以看的一清二楚。

    “咱们现在的距离,离济南还有六百一十七里,其中有七处地方难行,工兵营会赶在前头做紧急处理。按今天的速度,我们每天可以行进九十里到百里的距离,不过我要提醒大人,这样是每天都超支体力,前三天问题不大,到第五、六天时,士兵的储备体能会用光,第七天以上时,会损伤身体,而战马会严重掉膘,甚至会批量死亡,就算是每天喂精料也是一样。”

    “今天是二十三,如果我们放慢速度,以八十里一天的速度行军也得要八天时间才能赶到济南城下,到时候,已经是年初一了。”

第三百章 军议(1)

    第三百章军议

    张守仁神色十分严峻,甚至有点紧张,帅帐之中,队官和重要的武官们济济一堂,大家都已经清楚张守仁为什么会改变计划,由原本的年后出征改为年前紧急动员,几乎是仓促就出兵了。

    一切都是突然的,连浮山所那边都没来得及送行,很多民众和士绅,包括周炳林这样的千户和百户官们知道以后,也是连送行也没赶上,他们赶到浮山营的时候,最后的辎重大队都走的很远了。

    但等傍晚时候,军情处的最新情报使得众人明白,局面十分严峻,清军前锋的兵锋已经至高唐,清军似乎没有过年的习惯和打算,尽管清军队伍中这一次带进来不少汉军,不象前几次进兵时是以满洲兵和蒙古人为绝对主力,这一次倒是有相当数量的汉军,但这些汉军没有影响到清军的行动和决心,现在临清等城已经丢失,清军已经全师越过会通河,兵锋实际上已经直指济南了。

    济南城中只有千多兵马,根本就谈不上守城这件事,只要清军一至,必定在第一时间就会攻克城池。

    张守仁所部,一定要在清军赶至之前抵达济南,否则的话,这一次出征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

    “那就强行军呗!”

    孙良栋的拳头在桌上的小地图上重重一砸,大声吆喝道:“六百里地,咱们七天赶至,三十那天进城,在济南城里过新年!”

    “根据参谋处的判定,”年轻英俊的姜敏皱眉道:“清军前锋,应该也是在三十左右到济南附近,年初一、初二左右,就可以主力抵达,并且攻城。”

    “这么快?”

    “是的,请看地图。”

    参谋处的工作已经是异常的扎实,在姜敏的主持下,其余几个年轻参谋军官又一次展开了东昌府到济南之间的地图,然后通过情报处对清军行动方向的一些报告,当然,这些报告不一定准确……清军是走到哪儿就屠杀到哪儿,军情处的情报点在东昌和济南一带也不多,而且时间也不久,很多都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不少情报根本就是情报点在被彻底夷平前紧急送出来的……虽然如此,清军在济南西边的大致活动情报,也是被粗略的勾画了出来。

    “清军攻袭卢大人的不过一万五千余人,不是此前说的近十万大军。”姜敏看向众人,脸上神色异常凝重:“鞑兵入关后,号称是左右两翼,十万大军,但实际上,可能只有半数左右的兵力。”

    “五万人?”

    张世福吃了一惊的样子,眼神中也是异彩闪烁:“鞑子五万兵就敢深入畿辅,并且一直杀到山东?”

    “五万人是总数吧,其中有相当的辅兵和跟役,战兵数字可能两万人不到。伏击卢大人的也就是一万多战兵,打败高太监四万关宁兵的伏兵,其实就是一支鞑子两千人的偏师。”

    “真的假的?”

    这一次所有人都大为摇头,不少人都是一脸的不相信。

第三百章 军议(2)

    “鞑子兵力向来不多,头回入关,也就是洪太领着四千白甲加几千旗丁,配几千蒙古战兵和牧民,一共两万人。这一次入关,精锐战兵有一万五到两万,辅兵三四万人,五六万左右,号称十万,这已经是鞑子一半的兵力了。”

    姜敏不为所动,这阵子,浮山对清军的情报工作是突飞猛进,当然,不是军情处的人有大能,大量潜入清军阵营,这个工作当然是在做,不过并不容易。

    清朝一方对细作工作向来十分重视,做了不少扎实的工作。

    皇太极甚至连崇祯对洪承畴的私下里的评价都能通过细作搞到手,并且存在沈阳的宫中做为机密档案保存,满文老档里头不少关于细作侦察工作的记录,在这方面,清朝一方虽然做的粗陋,但好在有一群汉奸卖国贼甘当鹰犬,所以成效还是不错的。

    至于浮山这边也确实在试图渗透进清方控制的地盘,一直也是在招募训练人手……这方面登州有天然之利,漫长的海岸线清军根本不可能照顾的过来,只能是在旅顺等要紧的港口留一些守备兵马,三顺王带过去的战舰也很有限,根本不可能巡逻整个海岸线的距离。只要浮山这边愿意,可以随时渗透进特务和情报人员,只是现在还严重缺乏人手,人手不足,这才是致命的。

    合格的情报人员必须建立稳固的情报站,情报点,然后有扎实的运送“货物”的路线,并且有撤退路线,隐蔽路线等等。

    建立起这些之后,才谈的上稳固的情报工作。

    情报工作不是小孩子过家家的想当然,情报人员也是要把自己的性命排第一,孟浪轻掷之举,在浮山不流行。

    最近对清情报和实际情形了解的进展,得益于孙承宗。

    孙老头对清方的内情,知之甚详,当然这也包括清军的实际人数。对明朝很多人,甚至包括崇祯皇帝在内,恐怕在这方面都是一团雾水。

    主要是清军的战斗都是干脆利落的胜利,每一次都是决定性的大胜。所以除了辽东一些真正了解内情的人之外,很多人对清军实际的人数都是毫无概念,根本不曾有一个淮确的说法。

    每次清军入关,为了虚张声势也是极力夸大自己的人数,号称二十万,号称十万等等手段也是层出不穷。在后来修史的时候,为了夸大战果,又是故意减少自己一方的人数,夸大明军或是顺军的人数。

    比如守潼关时,李自成拼凑了二十万人,夸大成五十万人,结果清军破潼关后,后来就是在史书上恶狠狠的记下了大破李自成五十万人的记录!

    这种事,类似后来游戏中的战争迷雾,后世人看的很清楚,当时的人却深受迷惑,不能解开这种迷惑,就会对战争的判断出现严重的偏差。

    张守仁设军情处和特务处,起因也在于此。

    孙承宗替他们解决了不小的麻烦,比如八旗怎么编成,大约有多少丁,成丁是每三年一考核,合格者为步甲,更精锐的为马甲,然后现在是阿礼哈哈营,葛礼什贤营,巴牙喇营,此外还有虎枪营和神机营等更多的营头,蒙古八旗是在以前编成左右翼,前几年编成了蒙古八旗,力量大为增强。

第三百章 军议(3)

    汉军现在也开始编旗,加上三顺王的降军的实力,也成为一支很强劲的力量。

    总体来说,在清军入关前后十来年的光景,满洲八旗一共是六万左右的男丁,最多不曾超过七万,最低时跌破六万。

    旗丁就这么多,六万男丁,这是包括十五岁的少年和四五十的老旗丁在内的人数。

    在这其中,会有相当多勇气不足,射术不精,骑术马虎的不合格的男丁,战争技巧也是一种天赋,以入选步甲的就是合格的战士,想成为马甲或是巴牙喇,那是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

    所以清军的绝对主力,人数从来不曾超过两万人!

    以少数女真精锐,控制蒙古,汉军,这才是清军实力的构成方式。

    以现在来说,清军的全部兵马包括全部旗丁在内可能是有十几万人,但合格的战士人数,能长途奔袭数月,参加无数次战事的精锐将士的人数,连蒙古和汉军在内,也就是五六万人的规模。

    这五六万人是不可能全部派到关内,在清军从墙子岭等处入关时,皇太极还在领军威胁关宁,为入关的清军打掩护,他的手中也要留相当的实力才行。

    还要有一部份人马保卫赫图阿拉到宽甸一带的广大地域,屏障和护卫自己的大后方,同时威慑不那么老实的朝鲜。

    能入关的战兵数字,当然也就呼之欲出了。

    以姜敏根据此前战事的推演来说,清军满八旗一万四五,蒙古八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