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莱太史慈-第1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董卓听说何进与十常侍都已经死于非命时,眼中露出了喜色,一闪即逝。
一直站在董卓身后阴沉着脸不说话的一个文士却看向刘协和刘辩身后的众人,见到袁绍皱着眉头的样子,眼中杀机一闪,旋即低下头去,生怕碰人看到自己的表情。
刘协虽然没有看见那文士的表情,不过董卓的喜色却让刘协心中一凛,他虽是孩子,但毕竟长于深宫之中,最善察言观色,更何况早已经听到了张让临死时的一番话,哪还不明白董卓的心意,转过头来看看刘辩,下定决心要保住自己的这个胆小哥哥的性命,故作漫不经心道:“董卿家忠君爱国,实在是我大汉的栋梁,更是满朝文武的表率,对了,还有丁原卿家,此刻也应该到了吧?”
刘协这番话半真半假,他哪里知道丁原何时会到?不过这话在董卓听来就变成了丁原已经知道了这伙君臣的位置,正在向这方向赶来。
丁原和董卓都不是好人,前者要杀自己胁迫刘辩,后者正好反过来。任何人单独出现时都过于危险,同时出现彼此牵制反倒最好。
董卓闻言一楞,分不清楚这话是真还是假,正要说话时,却见远处一阵烟尘扬起,高高地打着一面大旗,上面写着斗大的“丁”字。
刘协长长出了一口气,不管怎么说,兄弟两人的性命保住了。
丁原阴沉着脸,不知道心里在转什么主意,更失去了与身边的太史慈表面敷衍的兴趣,向着刘辩等人的方向赶去。
太史慈端坐在马上,心中却在想着丁原的表情,暗自好笑,冲淡了些许王越的悲壮献身带来的哀伤。
看看前方的旗帜,上面有一个大大的“董”字,知道那是董卓,心道总算是没有辜负汉灵帝对自己的嘱托。
两股人马如潮水般会合。
丁原看向董卓,面上带笑道:“原来是西凉刺史董大人,幸会幸会。”
董卓却不会对方那种笑脸含春威不露的功夫,冷哼一声道:“丁大人好快的马力,居然这么快就找到了皇上。”
丁原打了个哈哈道:“彼此彼此,朝廷有难,我等大臣都是责无旁贷,就是天上下刀子也挡不住老夫的马蹄啊!”
董卓有心发难,却见丁原的军队人数多过自己,尤其是看到太史慈的强悍军队,误以为太史慈也是丁原一党的,更何况还有袁绍等一干大臣在旁看着,只得忍了下来。
袁绍等人虽然与丁原此时已经并非一股势力,但相对于董卓而言,还是和丁原较为亲近,此刻见丁原到来,纷纷上前套近乎。最关键处是丁原和袁绍这两股势力都要控制懦弱的刘辩,在表面上说他们还要打着已经死了的何进的旗号。
看得董卓眼中凶光闪闪。
王允等人却在一旁冷眼旁观,对于这些清流来讲,眼前的人都是不可信任的。众人中唯有鲍信数次欲要出言,最后终于忍住。
袁绍看见太史慈在丁原的身边,不知道两人的关系,不明所以问道:“子义不是会青州了吗?怎会在此处?”
太史慈淡淡笑道:“有劳本初公挂念,小弟迷路了。”
众人闻言愕然,不过没有人会去捅破这层窗户纸,现在洛阳已经没有主持大局的人了,一切扑朔迷离,人人自危,谁都不会为自己树立敌人,那就任由着太史慈胡说了。
丁原此刻丝毫没有把董卓放在心上,毕竟自己现在占有优势。反而有一点介意太史慈,便对太史慈道:“太史将军,此刻天已大亮,不若早些上路吧?”
太史慈望向了满脸渴望得看向自己的刘协,心中经过了激烈的斗争,终于放弃了想要带走刘协的企图,因为自己没有能力达到这目的。
太史慈点了点头,便向众人告别。
众人纷纷上来与太史慈搭讪。
董卓这才知道太史慈并非是丁原的同党,就在这时,那面貌阴险的文士凑了上来,低声道:“岳父大人,你可定要忍耐,此时不宜轻举妄动。”
这人当然是满肚子坏水儿的李儒。
董卓怒道:“忍什么忍?要不是你在西凉时说要静观天下的局势,我哪里会出兵如此之晚?误了我和十常侍图谋的事情?”
李儒被骂得狗血碰头,不过仍然劝道:“此刻我们的兵力不占优势,李将军和郭将军的大军还要些时日才可到达洛阳。岳父的心爱上将华雄也为在您的身边,眼前只可力取。哼,丁原算什么东西,仗着点小聪明就想要控制洛阳,我教他死无葬身之地!”
董卓大喜道:“计将安出?”
李儒阴冷的一笑道:“岳父忘了吗?洛阳城的那座城门不是有我们的人口控制吗?岳父可把大军分成两股,其中一股随岳父进入洛阳城,另一股藏于城外,今后每一天都早晨派兵骚扰洛阳的公卿大臣和百姓,然后调城外的那股军队明目张胆地进城,假意与城内的大军会合。然后在夜晚悄悄地把那股军队调出城外,第二天再一次调其进城,如此反复数日,那么这些蠢蛋一定会认为岳父的军队源源不断的开往洛阳,一定会疑神疑鬼起来,待到我大军真正开到之时,看谁还敢不看岳父的脸色做人?”
董卓听得两眼放光,连声说妙计。
李儒如狼似虎地扫了众人一眼,声音更加沉了下去道:“十常侍与何进一死,反倒省了我们不少的麻烦,哼!十常侍那几个蠢蛋当真以为可以指使岳父呢!要控制洛阳,第一要的就是人望,不杀十常侍哪来的人望?”
董卓皱眉道:“可是眼前的这些杂碎各个亲近丁原,要有人望谈何容易?”
李儒诡笑道:“岳父难道忘了蔡邕那老儿?他可和眼前的众人是两股劲儿,若是岳父可以掌控洛阳,第一个要抬举的人就是蔡邕。以这人在我大汉学术界的声望来抬高岳父的身价,那可真是事半功倍!”
董卓听到了蔡邕的名字,立时眼中放光,口角流涎道:“早就闻得那个蔡邕生了个倾国倾城的女儿,现在正守寡在家,不若这样,我把他的女儿娶过门来,当我的正妻如何?还可令蔡邕为我忠心办事!”
李儒瞅了董卓一眼,心道:你想把人家女儿抓过来玩玩倒是真的,自己的这位岳父在西凉哪一晚不是连御数女才能入睡?如今倒打上了人家蔡邕女儿的主意,那不是为自己找了个比自己还小的小岳母吗?不过若是自己可以一亲那绝世美女的芳泽,倒也不错!
断然道:“岳父,此事万万不可,蔡邕是个极为重礼法的人,虽然为人直爽,但在男女之事上十分的看不开,尤其反对女子再嫁,岳父若是有这念头,还是最好打消,否则只怕蔡邕会立时翻脸。”
董卓当然听出了李儒的弦外之音,但亦不能不承认自己的女婿说得有理,唯有尴尬道:“我只是随口一说,还是大事要紧,嘿!若是那蔡邕不同意与我们合作,再把他那女儿娶过来也不迟。”
李儒知道这位好色的岳父贼心不死,故作大喜道:“岳父这主意好,若是蔡邕不同意,咱们就拿他女儿威胁他,迫其就范如何?”
董卓闻言,愕了一愕,心知自己的女婿不同意自己这么做,颓然道:“就照你说的去做吧!”又看了看此时坐在马上沉稳自若的刘协,恨声道:“那个刘协人小鬼大,颇不好对付,我在考虑是否应该扶持他。刘辩那蠢蛋就好得多了。”
李儒摇头道:“岳父大人请三思,如今丁原和袁绍均想要控制刘辩,如果我们也导向那一方,是自取灭亡之道,刘协就不同了,他根本就是无人支持,一个小鬼聪明又怎样?”
顿了一顿道:“董太后一支虽然被废,但还有许多支持董太后的地方势力存在,我们可以尽数的拉拢过来,比如那个幽州刺史刘虞,在朝廷中声望更大。”
董卓皱眉道:“可是这个刘虞相当的顽固,只怕他不会接受。”
李儒道:“岳父多虑了,这个刘虞向来以忠于王室自居,只要岳父控制了洛阳,把刘协扶上了帝位,用皇帝的名义命令他,还怕他不服从吗?”
董卓连连点头,眯起眼睛,显然是憧憬起了自己手握大权的一天。
可惜这场阴谋无人注意到,在这阴谋中的最大受害者丁原此刻正在高兴呢,终于赶走了太史慈。
太史慈道过珍重,便带着自己的军队浩浩荡荡直奔青州而去。
就在前方,于禁和郭嘉正等着自己。
至于自己一直放心不下的蔡文姬,就交给许褚和张戈了。但愿这奇女子能够逃过一劫。
此时的太史慈却不知道,命运的齿轮终于在即将到来、无比残酷的乱世,为自己与蔡文姬拨动了一下完美的转动。令两人的人生更富有了传奇的色彩。
第五卷
~第六章蓄势(半章)~
(还有一半,明早发,明晚照常更新)
临淄城外,欢声雷动。
太史慈微笑着向出城迎接他的人群招手致意。身后同样受到礼遇的大军脸上都挂着荣幸的笑容。外表只有中人之姿的于禁则保持着一贯的谨慎,丝毫不受外界的影响。
太史慈身边的郭嘉出奇地沉默,显然在观察这一切新鲜的人和事。
待到城门口时,管宁、伊籍、王豹、高顺等人各个翘首以盼,显然是苦候多时。
太史慈跳下马来,向众人走去。
王豹与太史慈感情极深,大踏步地迎上前去,翻身便拜,激动道:“主公……”
太史慈一把拉起他来,仔细看着这墨门的杰出人物,见其日渐沉稳,心中大慰,虽然自己远在洛阳,但强大的情报系统令太史慈对青州了如指掌,更知道文武全才的王豹操劳甚多,此刻心生感慨,对王豹点头道:“这些日子可辛苦你了。”
王豹大感尴尬道:“属下何德何能敢配此赞誉,要不是有主公的威德,青州岂会如此的安宁?”
太史慈莫测高深地一笑,不再言语,管宁知道太史慈的心意,走上前来,先与太史慈见过礼后,意味深长地对王豹说道:“主公说得有理,王豹将军的学校办得不错,颇合主公五德终始说新解的精益,这事情你我二人容后再说。唔……我看这临淄也要重修稷下学宫,分立五院,就叫做五德院。”
王豹也是饶有才智的人物,一听管宁这话,立刻双眼放光,心下计较其中的深意。
太史慈拍了拍王豹的肩膀,向高顺等人走去,亲密地打着招呼,随即注意到臧霸和他身边的一个魁梧的大汉。微笑道:“宣高兄,辛苦你了。”
臧霸与太史慈早就是无话不谈的关系,更是在临淄与太史慈生死与共的战友,心中涌起深挚的感情,才要说话,突的想起了一事,连忙拉过身边的大汉对太史慈道:“主公,这就是我那至交好友管亥。”
太史慈早已经料到这大汉是黄巾猛将管亥,不过听臧霸一说,还是大喜过望,因为那标志着管亥的黄巾军已经尽数加入太史慈的阵营,自己实力大增,连忙拦住了正要向自己行礼的管亥,好言问候,弄得这大老粗受宠若惊。
随后伊籍等一甘文官纷纷上前道贺,太史慈一一应付,不过太史慈却发现这些人的眼中分明多了一种敬畏的神色,这是以前所不曾有的,太史慈转过头来看向管宁,见后者微笑不语,恍然大悟,知道这举世公认的大儒肯定是在青州把那个新五德终始说在世家大族和清流中广泛的宣传。凭借其声望在青州这自古以来便学术味道甚浓的沃土上为太史慈在学说上立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