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妙步生莲 >

第5章

妙步生莲-第5章

小说: 妙步生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初先帝驾崩之后,太皇太后让三夫人之下的妃嫔可出宫改嫁,那些皇子皇女们自然是不可能跟着母亲一同出宫,留在宫廷中,又不能和母亲见面,自然孤寂,如今到了这万寿宫,趁着好几回相互玩耍一番。
  博陵长公主来的时候,正好见到何太后和罗夫人坐在下首位置陪着太皇太后说话。
  罗夫人是先帝妃嫔,当初太皇太后让妃嫔出宫改嫁,但是很不巧,罗夫人的份位正好是三夫人,不能出宫自行改嫁了。
  罗夫人是汉女,长相秀美,说话也是细声细语,很得人喜爱。何太后也是汉人,此刻何太后从宫人手中接过玉卮亲自服侍太皇太后饮用蜜浆。
  太皇太后和何太后罗夫人都是身着汉家的杂裾,这倒是显得长公主那套鲜卑装扮有些怪异。
  博陵长公主是鲜卑妃嫔所生,从心底就有些看不上这些汉女。
  她回想一下,似乎从自己兄长那一代开始,后宫的妃嫔内鲜卑大族就已经销声匿迹,几乎寻不到踪迹了,如今的后宫是汉女的天下。
  “太皇太后,博陵长公主和燕王世子来了。”黄门对太皇太后说道。
  太皇太后对这位弟妹谈不上有多喜爱,甚至对这位早年跋扈的公主没有多少好印象,她听到黄门的禀告,才转过头,看着博陵长公主。
  “鸣玉来了。”
  “妾拜见太皇太后。”博陵长公主此刻已经收起了一切情绪,毕恭毕敬的对上首的贵妇行礼。
  “臣拜见太皇太后。”萧拓跟着母亲一同行礼,行礼的那些话也是事先教过的。
  “免礼。”太皇太后对着这对母子抬手道。
  待到他们起来之后,让人准备好茵蓐和凭几给他们坐用。
  “阿吉和阿闵眼下如何了?”太皇太后微微转过头去,问身后的长秋卿。
  长秋卿是太皇太后重用的人,但是太皇太后想怎么用他就怎么用他。
  “回禀太皇太后,如今两位郎君正在和陛下几位皇子皇女玩耍。”长秋卿恭谨答道。
  坐在茵蓐上的博陵长公主一把掐断了修剪整齐的指甲。那两个庶孽竟然还在玩呢,嫡母来了也不知道出来拜见。
  “嗯,那就让他们继续吧。”太皇太后没有让两个侄儿过来见过嫡母的想法,听到他们正在玩闹,就说了这么一句,全然不顾那边已经气得有些内伤的长公主。
  何太后看出长公主的不悦,她装作没看见,和太皇太后说道,“三郎和四郎,妾方才看过了,两孩子在阿家这里养的真好,别人七八岁的孩子都比不得两个孩子健壮。”
  太皇太后提起两个侄子,面上满满的都是笑容,“可不是,两个孩子,那么小一点,吃的可真多,吃的多才好,长的壮!”
  罗夫人在一旁瞧见博陵长公主僵着脸不说话,脸上露出笑容,“长公主身上的袍子可是用南朝来的吴锦所制?”
  博陵长公主面上的僵硬因为这句话缓和稍许,她笑一笑点头,“正是。”
  南北两朝从高祖以来便战事不断,北朝胡风浓厚,南朝经济发达贸易昌盛,南北也有贸易往来。
  南边的东西小巧精致,就连锦帛上的花纹也带着一股精细的秀气,很得北朝贵族的喜爱。
  罗夫人和博陵长公主说起了最近新制的衣裳,还有信的金步摇等等。算是将长公主的注意力给引过去了。
  “太皇太后,博阳侯夫人到了。”黄门道。
  “嗯。”太皇太后点了点头,和陈太后说了一句话。
  博阳侯是太皇太后同父异母的弟弟,当时他们的父亲萧善原配妻子不幸撒手人寰,家里有儿有女,需要有个主母来支持家务,便娶了慕容氏为继妻。
  丧妻再娶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慕容氏不是什么贤妻,搬弄是非虐待前妻所出的子女,这些事全部都做完了。
  后来萧善被问罪处死,慕容氏和太皇太后没入宫中为婢,慕容氏的儿子萧协也一同被流放。太皇太后做了皇后之后,还是让人把萧协一同找了回来,原因无他,实在是因为萧家太人丁薄弱了。
  那会慕容氏早就被宫中各种劳役糟蹋死了,太皇太后也没有必要为个死人迁怒。
  萧协回来之后,封了侯不说,还娶了母亲的侄女小慕容氏为妻。
  拓跋氏和慕容氏原本就是死敌,再加上当年的往事,太皇太后越发对小慕容氏不喜。
  “让她进来吧。”
  不多时,一个少妇牵着一个四五岁大的女孩进来。
  “妾拜见陛下。”

☆、第6章 努力

  “嗯。”太皇太后面对这对母女明显要冷淡了许多。
  小慕容氏知道自己姑母当年和太皇太后的那些恩怨,太皇太后积威甚重,有时候她对着这位陛下,心里都忍不住发憷,可再怎么不情愿,为了自家人的前途,她还是要在太皇太后面前多晃一晃,等到时间一长,太皇太后不是把她们家给忘了吗?
  想起自己的丈夫,小慕容氏就是一阵无奈,萧则和萧斌都是在六镇里摸爬滚打长大的,但是兄弟俩却有不同,萧斌再怎么无视礼法,也会做些实事,可是萧则……不闯祸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家里两个孩子,一子一女,将来长大了都是要靠着父亲的身份入仕谈婚论嫁。可萧则那副样子,她怎么能不多讨好太皇太后?
  小慕容氏满脸笑容,有道是伸手不打笑脸人,太皇太后就算不喜这个弟弟,至少也不会太过冷落这一家。
  小慕容氏在太皇太后赐坐之后,被问了一句,“这就是你家的二娘丽华吧?”
  小慕容氏将身边的女儿向前推了推,“正是,这是妾家中二娘丽华。”
  小女孩面容清秀,一双眼睛又大又亮。哪怕容貌上有不足,也被这双眼睛给补足了。
  萧丽华见着眼前保养良好,容貌端庄的太皇太后,有些缓不过神来,听到自己被提起,她立即拜下来,学着小慕容氏的话“小女丽华拜见陛下。”
  说起来她以前看史书的时候,觉得北朝和南朝都乱的一比,但是北朝的太后和皇后们绝对的是靓丽的景色。
  “嗯。是个好孩子,去后面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吧。”太皇太后说了一句。
  “唯。”女孩子应了一声,声音里还带着些许颤抖。
  “去吧,记得和别人好好相处。”小慕容氏一听,顿时喜上眉梢,在后面宫殿里玩耍的孩子不是哪家世子就是皇子皇女们,女儿和这些孩子玩得好了,日后有百利而无一害。
  “是,阿娘。”萧丽华惦记着之后还能看到多少个历史名人,满心欢喜的答应了。她现在不过才是个小女孩,不管说错还是做错,只要不过分,大人们也都是睁只眼闭只眼过去了。
  这次说不定能够看到有名的那位皇后呢。
  想着她的脚步也欢快了起来,这么些年,萧丽华一开始也想和小说里说的那样,培养出大家闺秀风范,然后长大之后过好日子之类的。
  谁知道这会的情形根本就不是那些小说里宣扬的如何封闭,尤其萧家才刚刚起步,也不像那些世家大族一样有诸多的规矩,平城之内又胡风浓烈,对女子基本上没有多少压制。久而久之,萧丽华也难免有些放松,不过她还是记得自己当年的初衷。
  “萧二娘子。”带她前去的宫人对她毕恭毕敬,“就是这里了。”
  “多谢。”萧丽华伸手给了这个宫人一只小锦囊,然后绕过门口的一座描金屏风,进去了。
  殿中孩童笑成一片,许多锦衣小童玩闹成一片。萧丽华不是真正的孩子,哪里会真的和孩子一样这么吵闹。
  她如今就想知道这里头有没有日后以强硬手段推广汉化的魏高宗,这个魏高宗硬生生逼着一群鲜卑人穿汉人衣裳,说汉话,甚至连姓氏都统统改为汉姓。她以前见过的关于魏高宗的资料都说,就是这些一系列的改革,大大推进了鲜卑汉化的进程,从此奠定鲜卑族向汉族转化的基础。
  萧丽华对这个明君很是好奇,她记得史书上对魏高宗的容貌还多了一句话,‘美风仪’史官一向珍惜笔墨,要是长得泯然众人,是绝对不会记上一句的。可见这位皇帝长相是真的不错。
  既然都穿越来了,为何不看看?还有他那个堪称真爱的皇后,说不定也在这里面呢。
  孩子们吵闹成一团,都组成自己的小圈子,自个玩自个的,完全没有人注意到萧丽华的存在。
  皇帝也只是个小孩子,穿着上和其他的贵族差不多,也没有太大的区别,更加不会脸上写着‘朕是皇帝’四个大字,而孩子们之间的称呼都是阿兄阿兄的叫,根本就分辨不出来。
  “猫儿!别闹了!”一个六岁大小的男童脸上被抹了几道墨汁,那个男童狼狈不堪的躲避,那个年纪小点的孩子穷追不舍。
  两人都穿着鲜卑的短骻圆领袍,一头小辫子跑的飞起,这完全看不出是皇室,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家孩童在嬉闹。
  其他的孩子都在起哄,场面热烈的很。连那些在场的皇女都拍手大笑。
  萧丽华看得目瞪口呆,她知道里面有郡王还有皇帝,公主也是一群,可是她看到的不是什么恭恭敬敬,就是一群野孩子在疯玩。
  终于一个小女孩看到萧丽华了,看着她满脸的奇怪,“咦,这怎么多了一个人?”
  女孩子身上穿着鲜卑长袍,头上梳着辫子。
  “你是谁呀?”小女孩打量了萧丽华一眼,确定自己没见过她。
  “我是博阳侯之女,名丽华。”萧丽华不是真孩童,说话文绉绉的。
  “呀,是大母的侄女。”和萧丽华说话的人是大皇女,这会她还只有一点点大,哪怕兄长登基了,也还没有给她封公主。
  大皇女一听是太皇太后的侄女,顿时就有些客气,“呀,正好一起玩。”说着,大皇女就将她拉入孩子堆里头。
  太皇太后两个心爱的侄子也在里面,他们穿着翻领窄袖胡服,里面是汉人的交领衣。在一众鲜卑人打扮的孩童中格外醒目。
  萧丽华和另外两个皇女闹腾着和一个皇子玩跳绳,她拿着绳子的一段转着,心下的心思转的飞快。
  她是外臣之女不好贸贸然问起皇帝到底是哪个,不知道的还会以为她对皇帝有意思,宫里的人哪怕只是小孩子都不能小看,尤其这里还是太皇太后的宫中。
  玩了一会,几个人都气喘吁吁在一旁休息。
  “冒昧问一句,今日燕王还有其他的小娘子来么?”萧丽华问的有几分小心翼翼。
  “燕王?”大皇女有些奇怪的看着她,“今日太傅家可没带小娘子来呀?”
  “啊?”萧丽华大为吃惊,竟然不在?
  太皇太后心爱的侄子过生日,自然是没有萧妙音这样的庶女的份。常氏出身不高,博陵长公主又没有对她看高一截,怎么会巴巴的带上她的女儿?
  萧妙音面前是一叠的纸,纸在此时还是挺贵的,甚至竹简都还在被使用。常氏见着女儿已经四五岁了,瞧着也应该要读书认字。常氏全家南渡之前也算是个殷实人家,南朝喜好风雅,那些大家之女个个都是能够说出几句玄妙之言的,受家风影响,常氏也不觉得女儿就应该大字不识一个。
  能识字会说汉话的人,在平城里都能被人看高一等。
  燕王府里条件十分不错,常氏也动了点心思,要不她让女儿也有个师傅来教一教?不说到达那些世家女的程度,至少也不能什么都不知道。
  萧妙音对着面前那对字帖,她几乎是一目十行看过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