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谋(出书版)-第1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芸芳淡然地笑了笑:“知道你这是心疼本宫,你放心,不碍事的,左右这会儿本宫闲着也是没事,把这茶叶挑了,等皇上来的时候,好泡给皇上喝。”
婵儿叹了口气,将汤盅的盖子打开,送到芸芳跟前:“娘娘,婵儿其实不太明白,若是娘娘觉得这茶不好,茶梗多,大可以交代内务府送来全是嫩叶尖的好茶,何必辛苦娘娘亲自动手一枚枚地挑呢?”
芸芳放下手里的活,接过汤盅喝了一口:“你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茶叶从养茶、采茶、炒茶再到采买了送到宫中,不知要经过多少道手续,一层层地倒手,一层层地加价,已是贵了几十倍了。若是咱们再跟内务府说只要嫩叶尖的好茶,那工序的复杂和价格的翻涨就打不住了,实在是太过劳民伤财了。”
“皇后娘娘处处节省,事事都为民着想,实在让人感动。向来只有平民之家才会以茶叶梗泡茶喝,富贵人家都弃而不用,皇后娘娘更是千金贵体,却要将挑出的茶梗留下自己喝,说出去都不会有人信……”婵儿看着芸芳眼圈有点泛红,“只是可惜啊,娘娘为了皇上这样操持,皇上却未必领情。皇后可知道,这些日子侍寝的可是谁?”
芸芳面色无波,放下汤盅,重新挑起茶叶:“宁常在。”
“宁常在!”秋寒忍不住一声重哼,颇为不服气,“如今宫中上下都在议论,皇上为何要宠幸宁香这个奴婢!还不是因为她是承乾宫出来的,是昭妃的人。皇后可知那些话说的有多难听?有人说皇上这是爱屋及乌,放不下昭妃。还有人说,皇上这是在报复昭妃与裕亲王”
“住口。”芸芳面色一寒,“婵儿,你不仅是坤宁宫掌宫女,更是本宫的族妹,外面那些混账话岂能跟着学?皇上就是皇上,容不得任何人诽谤。你现在就去,将内务府刚送来的那些鹅绒锦被和上好的炭火送去冷宫给钮祜禄氏。”
婵儿惊愣,站在原地没动:“为什么?”
芸芳眼色微黯:“这些事情,若是咱们做到前头,又何来的宁常在呢?”
婵儿面色变了又变,细细琢磨芸芳话里的意思,片刻之后,便明白了,于是再不多言,赶紧收了东西下去行事。
芸芳看着挑好的茶叶,心里说不出的酸楚,却在这个时候,听到外面一声熟悉的轻咳。室外,康熙已然站立良久。
康熙神色动容,芸芳与婵儿的对话他都听到了,没想到,皇后如此明白自己。康熙突然觉得有些内疚,又觉得有些狭隘地曲解了皇后,如果自己能够真正信任于她,又何必多此一举呢。可是,一个女人,真能如此大度吗?
于是,他步入室内,坐在芸芳身边,看着簸箕中的茶叶:“婵儿说得不错,皇后这样实在是委屈了。”
听到此言,芸芳心中一颤,便知道康熙听到了,她也不想再继续有关宁香或者东珠的话题,于是她这样开口:“臣妾可从没觉得自己委屈,天下万物,物尽其用,就说这茶梗,世人皆弃之,殊不知这茶梗煮出的茶汤,滋味醇和,茶香平淡,茶心灵妙,最宜于妇人饮用。臣妾就独爱其久饮也不至失眠的好处。”
康熙听了,心中赞叹,终究是皇后,聪慧大度,更能以禅理化解尴尬,于是他由衷说道:“能把煮茶梗水喝这件事说得如此风雅而益处多多的,也唯有朕的皇后了!能用世人之所弃,才是真正地益茶德,益众生。朕平日就觉得你宫中的茶好喝,没想到,皇后用心良苦。”
芸芳的神色平淡和煦,并没有客套谦辞,而是坦然回答:“臣妾挑茶并非投其所好,皇上为国事繁忙,需要好茶提神醒智,而臣妾打理后宫,只须淡茶静心,虽是一样的茶,将其分而用之,各得其所。”
“话虽如此,但太费心操劳的事,还是要少做,你的身子才是最要紧的。”康熙拉起芸芳的手,眼中满是关切与温暖。
芸芳面色微红:“臣妾的身子无碍,将养了这么些日子,早都好利落了。”
“当真全好了?”康熙话里有话。
芸芳愣愣地点头。
康熙便伸手将芸芳拉入怀中:“那就好。”
当夜,康熙留宿坤宁宫。
第一百四十章 酒意诗情谁与共
冷宫,东珠所居的陋室,破旧的床板上摆着簇新的锦被,堆着各色物件,甚至还有一床罕见的白熊皮褥。而那张掉了漆皮的小小的炕桌上,此刻摆着几样精致的菜品,东珠正在狼吞虎咽地用着膳。
宁香坐在下首,怔怔地看着东珠,神色颇有些不解:“主子,你可是糊涂了,才刚奴婢讲给你听的,你当真不难过?”
“难过?我为何要难过,不管是皇上还是我义父鳌拜,他们都做了他们想做的事,如今成王败寇。胜的,史书里千载称颂;败的,赶赴黄泉早死早投生。而我,也得了自己的安生。”
东珠狠狠啃着一块烧饼夹肉,神色专注:“我阿玛一生谨慎,在朝堂暗流之中沉浮了这么些年,虽然如今沦落到守宫门的境遇,但多少算是善终了,没有抄家灭门,没有斩草除根,我还有什么可难过的。”
宁香一边小心打量着东珠的神色,一边细细品着她话里的意思,觉得似乎十分有理,当下更是佩服万分,怪不得皇上对昭妃如此念念不忘,她的确不同寻常,这天大的变故若放在别人头上,怕怕整日都要哭天口喊地要死要活的,而她却全然不放在心上,只是……
“主子心大量大,这世上再没有什么能难倒你的。可奴婢却只是个没眼界的小奴婢,如今奴婢突然变成了……成了宁常在,主子”宁香羞红了脸,支支吾吾说不出完整话。
东珠笑了:“这不是挺好的吗?宁常在,如今的你已经不是奴婢了,你不仅可以光耀门楣,还能时常来接济我,于你于我,都好,你就安心做你的常在好了。不,不是常在,最好能够步步高升,成为贵人和皇妃。那样,我的日子定会更好过。”
宁香低下了头,她不知道东珠此时说的话是真心还是假意。虽然皇上和自己并没有发生什么,虽然她也明白皇上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东珠好。可是,她没有将这一切和盘脱出,至于为什么,她也说不清。
或许是她第一次“侍寝”之后回到承乾宫,从旁人对待自己的变化开始的。不管同为奴婢的宫人们是如何鄙视与讥笑,但终究还有着一种最强烈的情绪,那就是羡慕。是的,羡慕自己的好运,羡慕自己从此成为主子,成为皇上的女人。
很快,她便得到了册封,成为正式的小主,皇上的宁常在。
在此之前,她从未奢求过什么,更没有想过会有这样的境遇。但是,现实就是现实,她得到了,得到之后,心态便有了稍许变化,她想保住这一切。至少,是让所有人以为,她真的拥有了这一切。
这种感觉就像偷来的馍,终究也是解饿的。
“宁香,若是你办得到,就帮我去侍卫营照看一下我阿玛,给他送两床厚实的被褥,那里的床板太硬。我阿玛年轻时腰背都受过伤,我怕他难挨。还有,天气冷的时候,给他送壶热酒,备两三个小菜。他最是贪杯,有了酒菜,寂寂长夜也就可将就了。”
东珠喝了一口酒,长长地叹了口气。
宁香立时点头应了。
东珠默默吃着酒菜,宁香的表现与心思,她早已窥到,但却不会傻傻地点破,毕竟不管怎样,宁香也算是念旧的,宫里一向捧高踩低,宁香还能来此探望,也算难得了。
如今自己怎样都不打紧,唯愿父母兄长能够顺利度过此劫。
此时,康熙则与三位汉臣在御书房议事,龙案上堆着十几封奏折,大多都敞开平放着。龚鼎孳与王熙手上也各拿着奏折,众人一边看,面上都是严肃的神情。
“一连几日,众卿在早朝上奏的,都是催银催饷之事;下了朝,朕这御案之上摆的,也都是这样的折子。三位爱卿都是饱学之士,官评又向来清正,故,朕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康熙一脸心事,诚挚地看向三人。
龚鼎孳与王熙对视,未语。
熊赐履却抢先开口:“国库虚空,岁入不足,一应事项难以开支,这是实情。但眼下这万难的局面又是谁造成的呢?微臣以为,若不彻查,就算皇上想尽法子补了这天大的窟窿,日后也会见底。”
康熙十分赞同:“敬修所言极是,查,当然要查。孝升,你是刑部尚书,这事交给你,务必给朕查个水落石出,但必要敲山震虎。”
龚鼎孳立即应声:“微臣领旨。”
康熙点了点头,不禁轻叹:“虽是一边查着案子,可这国库的窟窿朕还得补。后宫之中,自太皇太后以下,太后、皇后以及诸宫和内务府都在节省开支。朕是即感动又汗颜,国家大事,不能只靠几个女人节衣缩食。朕觉得,节流固然重要,但眼下更重要的,是开源。”
三臣对视。
王熙端详着康熙的神色,推断其已经有了打算:“看样子,皇上已经有了通盘的考虑,臣等愿闻其详。”
康熙面色微苦:“自大清入关以来,满洲亲贵跑马圈地,占了不少汉人的良田,却又不善农耕,致使良田荒芜,甚至沦为马场,而汉人失去土地,流离失所,又因高额的丁银,汉人甚至都不敢生孩子,长此以往,良田无人耕种,土地无所出,国库怎能不空?”
王熙听了,自是一脸感慨:“太祖、太宗两朝连年征战,国家稍有进项悉数充了军费,故从先帝起,有意休养生息,先帝一片良苦用心却又遭到满洲亲贵的反对,如今到了皇上亲政,国库竟然几无可用之银,实在是”
康熙看向王熙:“朕明白你的意思,朕之所以亲近你们,有事愿与你们相商,就是因为你们明白先帝执政的艰辛,理解先帝的远见,朕知道当年先帝那份《罪己诏》,其实是在给朕争取时间,每一条都不是错,而是先帝想做却没做成的憾事。”
三臣沉默,王熙更是一脸感动:“先帝若知今日,定当欣慰。”
“朕不仅要让先帝欣慰,更要让先帝和历代祖宗为朕骄傲。但这些朕想做的事情,光靠雄心办不成,得靠智慧,靠贤才帮衬,所以,朕想让你们帮朕推行两项新政。”康熙说着,竟然站起身,郑而重之地朝三臣行了一个汉人间的揖礼。
这让三臣万分惊愕,三人立即起身还礼,更越发隆重表态:“皇上尽管明示,微臣定当竭尽全力。”
康熙目光深远,说出自己心中打算。
安亲王府院中,岳乐与费扬古坐在亭院中,面前的桌上摆满精致的菜肴,岳乐丝毫没有胃口,而是愣愣地看着费扬古代:“什么叫改粮为瓷,什么又是摊丁入亩?”
“所谓改粮为瓷就是将北方荒芜的田地改为瓷窑场,招募流民做工,此为开银钱之源;所谓摊丁入亩,是将丁银摊入田赋,由地主承担,一改往昔按人头交赋的旧历,所以百姓们不必为了逃避丁税而少生孩子,此为开人力之源。二者合一,国库之急即可得解!”费扬古一字一句仔细解答。
岳乐抚须点头:“这两项举措,的确可解百姓之苦,开国库之源,是顺时之举,也是仁政德政。如若能够推行,自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只是……但凡有私心的臣子和亲贵,都不会乐见其成的。王爷想一想,如今朝堂之上的大人们,谁家里没有私田?摊丁入亩就是加重了他们的课税,他们定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