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的朝阳 >

第614章

帝国的朝阳-第614章

小说: 帝国的朝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斯科以及其它欧洲国家,可以说,这一切都是在大国的支持才做到的,日本的市场太过狭窄了,根本不能够满足银行业的发展需求,现在,中国击败了露国,已经确立了他们的世界强国地位,如果我们依附在中国的身上,我们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日本独立的话,对于银行业而言,无疑将是一场灾难,首先,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的现实问题是,国家持有贵金属以及纸币的问题,对于新政府而言,最大的挑战就来自于经济上,而届时随着新货币的发行,对于银行而言无疑将是一场灾难……”

银行家从来都是最现实的一群人,这一点,在池田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对于他来说,他的眼中根本就没有日本的利益,他所关注的只是银行的利益,当然,这也与九年的殖民统治有很大的关系。

“可是,如果日本是中国的一部分,那么,日本的货币就能够得到中华帝国的背书,而为了维持这里的经济稳定,中国也乐意这么做……”

铃木点点头。

“确实,新政府很难提供足够的财力担保,如果那样的话,货币的贬值将是无法回避的,银行业将会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但是……”

话声稍稍一顿,铃木喝了口茶后,看着池田说道。

“但是,日本怎么可能做为中国的一部分呢?要知道,对于俄罗斯而言,日本只是次等的总督区!”

这才是真正的问题,即便是日本作为尼古拉总督区是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在这里流通的货币却是“总督区卢布”,一种不同于俄罗斯本土而类似于旧日元汇率的“新卢布”,而且俄罗斯对尼古拉总督区的界定,也是地位低下的次等国土。现在,池田所指的“一部分”,显然并不是这种“地位低下的次等地位”。

“所以,铃木先生,这就需要我们努力了,毕竟,现在即将统治这里的将是中国的皇帝陛下,多年来,他一直宣称“东亚同文同种”,既然如此,那么未来的日本作为中国的一部分,自然是再正常不过,日本,也是信奉中华文化的嘛,虽然……”

虽然很多东西都被抛弃了,可毕竟日本骨子里还是信奉中华文化的。池田在心里这么寻思着,又把话锋一转。

“虽然我们被俄国人殖民这么长时间,忘记了很多,但我们毕竟也是东亚人,也和中国人一样,是黄皮肤、黑头发,要知道,我们日本人可是徐福的后代,和朝鲜人一样,朝鲜人是荀子的后代!”

朝鲜!

在池田提到朝鲜的时候,铃木的眼前顿时为之一亮,可不是嘛,朝鲜人不是自称是荀子后代吗?他们的人不也据此宣称,朝鲜理应是中国的一部分,在中华帝国皇帝登基之后,就有很多朝鲜王国的大臣上书皇帝,要求重归中华。

而所谓的“重归中华”,就是作为中国的一个行省,而不是所谓的“藩属国”,实际上,现在的朝鲜与中国的行省并没有多少区别,他们的大王甚至都出不了王宫,那些根本没有任何权力的朝鲜两班大臣,之所以上书要求“重归中华”,无非是为了借此谋求于新皇朝中的地位。既然朝鲜可以作为中国的一个行省,并入中国,那么日本……日本为什么不可以呢?

“你的想法是,我们作为行省并入中国?”

铃木试探着问了一句。

“正是如此!”

重重的点下头,池田深以为然的说道。

“现在的中华帝国有很多和裔的官员,就连李唯忠将军,那样可比纳尔逊将军的家伙,也是和族出身,由此可见,东亚三族同文同种并非只是宣扬之语,而是发自于皇帝陛下的本意,在中华历史上能有这等魄力的恐怕也就只有唐太宗了,也就只有唐朝!”

提及唐朝时,池田的神情随之变得的极为恭敬,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日本试图抛弃中华文化,但是中华文化一千多年的影响又岂是一时可以抛弃的,而对于日本来说,中国历史上的唐与宋两代,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他们的“精神祖国”。

“陛下于和族之信任,实在是世所未有之事!”

铃木也是颇以为然的点头赞同道,尽管李唯忠已经归化为中国人,但是对于尼古拉总督区人们来说,当他们在报纸上知道这位将军全歼了第二太平洋舰队之后,仍然以其自豪,甚至在他的家乡,许多同族人纷纷改姓李,以表明与其的关系。

而这种将帝国精华所在的海军主力交给一个“外族人”指挥的信任,却是任何一个皇帝都无法做到的,也正因如此,铃木才会觉得池田所说的话,大有可为之处。

“但是,尽管陛下对我和族有再造之恩,我们也必须要考虑到一点,如果我们提出日本并入中国的话,那么,我们就极有可能成为整个日本上下的敌人,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日本作为行省,他们更希望日本独立!”

这才是铃木担心的问题,独立派在日本也受到很多人的支持。如果他们这些银行家先上书的话,极有可能沦为矛头所向,成为许多人口中的“****”。

“哎呀,铃木君,这又有什么意义呢?假如中国决心吞并日本,即便是那些独立派再上街又有什么意义?他们还要发动叛乱吗?连俄国人都不是中国皇军的对手,更何况是那些叛乱分子!”

“可是,还有一个问题!”

铃木盯着池田,又接着说道。

“最大的问题是,皇帝陛下是什么态度,他是希望日本并入中国,还是希望日本独立,如果说我们上了阵情书,陛下却希望日本独立,那么到时候,我们可就……”

把声音微微一压,池田用一种异样的口吻说道。

“而且,我在中国的一些朋友告诉我,在战争期间,不少流亡中国的独立派的人士,曾经和俄国人进行过合作,他们似乎是想通过与俄国人的合作,争取日本的自治地位,也正因如此,他们才会受到打压,所以,我想基于这点考虑,中国同意日本独立的可能性极为渺茫,毕竟,即便是皇帝陛下再大度,也不会容忍一群曾经反对他的人,统治独立后的日本!”

把话声微微一顿,池田盯视着铃木,用尽可能平静的语气说道。

“现在,机会就在我们的面前,阁下,不要忘记,旧贵族于日本已经消失了,这可是我们的机会!”

第344章纷乱起(为新书求推荐)

(新书不易!无语的新书《铁血宏图》已经同步更新,您的每一个推荐、每一个收藏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极为珍贵的!新书不易,还请大家多多支持,拜谢!《铁血宏图》小说群:150536833,欢迎书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嘿嘿!再次重申,新书不会影响老书!老书会正常更新。PS:这推荐是为新书求的!大家可不要投错了!)

机会!

任何一次改朝换代总是充斥着这样那样的机会,同样也充斥着这样那样的投机者,而对于任何新皇朝而言,对于这种投机者,无疑是欢迎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这样的投机者,才使得新皇朝的更具“合法性”。

当然对于弘武元年的中国而言,“新朝的合法性”问题从来都没有人质疑过,毕竟新皇朝是在推翻满清奴役、匡复中华的基础上建立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皇朝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相比于关内各地过去十年新政中,更为激进的、锐意进取的改革的推行,新税制以及禁烟、教育等事务的推行,甚至还有对从龙之臣们的册封,诸如此类的问题,总是会引起来外界的关注。

不过对于寻常百姓而言,他们并不关心这些,甚至就连同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剪辫易服,也是顺其自然的接受,其实,对于绝大多数寻常百姓并没有多少抗拒,对于他们来说,改朝换代更多的只是换了个纳税的主子,

甚至在一些偏远的地区,一些百姓还以为的这国,还是那大清国。不过,不过变化总是有的,比如说那些骑着高头大马,穿着新制官衣从北方南下的官员——这些官员,大都是来自东三省的民政官员,在地方总督交出权力之后,上万名东三省的民政官员被抽调南下,他们并不是仅仅只是取代南方的官员,而是协助那些人,建立新的更为现代的行政体系。

很久没有骑马了,坐在这匹体高超过1。5米的东北马上,这种马实际上是东北骑兵淘汰的军马,东北骑兵军马标准体高为1。6米,可在南方这种“稍显低劣”的东北马却显得很是高大神骏,望着恬静萧疏的旷野。身穿黑色短呢大衣的杨度胸中顿生一股豪情,两腿将马肚子一夹,左手在马屁股上猛地一拍,那马立刻扬起四蹄奔腾起来,青石板上发出急促清脆的马蹄声。耳畔风声呼呼,眼前田舍飞逝,自离开归德镇以来,杨度似乎很少有这样惬意过了。

十年前,刚刚考取秀才的他,面对“壬辰之变”的巨变,他并没有选择继续会考,而是做出了另一个选择——考入中华学校,而后又考进了东北大学,十年的时间,现在的他已经成为了一名法官。

而现在,在东北统一全国之后,他则被任命为湖南第三巡回法庭的法官,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就是所谓的“衣锦还乡”吧!想到曾经的故友看着自己时满面的羡慕,杨度的心底不由的暗自有些得意。

前面远远地现出一座石峰来。那峰壁立千仞,真像是神仙用斧劈开似的,褐色的岩石缝里间或长出几株倔强的小松树,给拔地而起的山岩增添了几分生气。石壁下有一条两三丈宽的小河,时至秋天,山水枯竭,河中只有一条窄窄的流水。水边银白色的细沙,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几只细脚长颈的鹭鸶在沙岸上悠闲自在地徘徊着。

瞧着眼前的这山水,杨度看在眼里,赞在心头:真是一块地灵人杰的好地方,怪不得这里出了谭嗣同!

杨度之所以会来这里,只是因为一个原因——这里是谭嗣同的家乡,作为本区的巡回法官,他本来没有必要来此,但在多年前,他却与谭嗣同有过一面之缘,所以在谭嗣同下葬之后,无论如何,他都要来拜会一下。

杨度正要下马问路,忽听得马后传来两个人的对话:

“听说三嫂子来祭丈夫,哭得晕倒过去了。”

“可怜啦,整整十三年!三公子可是十三年没有归家啊!……”

“哎,现在这人是回来了,可回来的也不过就是尸首……”

“三公子……可惜了,可惜这等英雄了!这不,正是送冬衣的时候,我也是来祭奠三公子……”

杨度扭过头去,看见两个二十几岁书生打扮的人在边走边说话,手里都提着一个竹篮子,里面放着一些钱纸线香和月饼。他知道他们也是去谭嗣同墓的,便有意将缰绳牵紧,让马走慢点。一会儿,两个书生走到前面去了,杨度跟在他们后面。走了两三里路后,书生向右转弯了。这是一条长满野草的小路,不便骑马,他下马牵着走。

沿着小路走不多久,眼前兀地现出一个又高又大的石墓,这墓据说是皇上出钱兴修的,反正不是谭家修的。正值“十月送冬衣”之时,加之这墓刚刚修好,正前方约有十几个人在那里静悄悄地忙碌着,或烧纸点香,或装碟摆碗,或跪拜磕头,或肃立默哀。那两个书生也在墓地前停下了脚步,杨度知道,这里一定是谭嗣同的墓冢了。

他将马系在一棵较大一点的松树干上,怀着一股别样的崇敬的心情,缓慢地走向墓冢。墓冢前有一块打制十分精致的石碑,上面刻着九个隶书大字:谭公讳嗣同先生之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