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猎国-第3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掣肘。
皇族的关系、国际关系、国家前途、官僚人事、军事发展、国家建设、民生影响、灾难灾害……一系列的压力迎面扑来,若非战争状态下,曹跃还真的难以解决这么多麻烦。恰好是战争状态,曹跃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擅长之处,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给百姓留下一个铁血中堂的印象。
尽管民间一些“公知”认定曹跃授意李鸿章签署卖国条约,可对老百姓来说带给他们最大的好处就是战争暂时停止了。
随后曹跃颁布政令,由于庚子年间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遭受旱灾,两年之内五省免除农税、赋税、田税,并要求地主主动给受灾百姓降低地租至少三成,曹跃在各地设立监督点,如果地主违反国家政令,降租少于三成引起当地民乱,则以通敌乱国罪惩办,介时全家问斩土地分给租户。
五省百姓顿时欢声雷动,五省的地主们心中也松了一口气!
因为旱灾的原因,各地收成锐减,见面了田税、赋税、农税三税之后,地主们也不用上交赋税了,在这种大灾年之中,有些地绝收,官府要是强行缴纳三税,地主也只能拿出去年的余粮来。幸好免税了,即便降低三成田租又算的了什么呢,对于一些绝收的土地,减免三成田租和田租全免是一样的啊。
用葛大爷的一句话来说,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
第447章 减税令与余粮征集令
曹跃颁布的这条针对北方五省百姓休养生息的政令被人们称之为《减税令》,少不得使得许多百姓供起了曹跃做菩萨。而各地流传曹跃乃财神转世,保佑家家户户财源广进,百姓们顿时相信了这个传言。若不是财神转世,咋能减税,让老百姓两年不用交租子。
同时,印有曹跃的彩色财神像在市场上忽然出现,百姓们争相购买带回家中供了起来,说是有曹跃在,就能保佑平安和富贵云云,着实让这个受灾不已的华北地区带来一丝丝心灵之上的安慰。
有支持的就有反对的,反对者就是其他各省的士绅们,因为五省被减免了税,他们没有得到这种好处。人们都是如此,不患寡而患不均,凭啥你有我没有。可如果其他各省税收都减免,这朝廷也别想着过日子了。
其他省份的士绅们联名请求减税令恩及全国,但接下来他们赶紧收回请命,因为随着曹跃手下后勤大管家王兵的《征集余粮令》下达,北方个省份地主家的余粮全都被收走了,南方各省想要推广减税令,好,那么《余粮征集令》也一通下达。
大家不用想了,你们强买的钱还是红钞,这年月大家只认金子银子,谁愿意要红钞啊,南方各省这才停止了叫嚣。
《减税令》和《余粮征集令》是在张之洞进入京师之前发布的,当张之洞进入京城之后,见到沿路许多百姓争相购买什么东西,于是打发手下第一幕僚梁鼎芬一窥究竟。
梁鼎芬凑过去打听之后,花了重资购买回来一张,一看之下原来是财神像,这有什么稀奇的,至于百姓们争先购买吗?
岂料到一旁的师爷吴长通道:“香帅万万不可小看了这张画,这财神不是别人,正是曹跃曹中堂。”
张之洞手下众人一阵惊讶,道:“曹中堂?”
“然也。”吴长通捋着自己的老鼠须一般的两撇胡子,说道:“大家仔细看看这人面相,是不是曹跃?”
曹跃的照片早就登上了报纸,但很少人能够看得清楚,一来是曹跃很少照相,二来这个年代照相机像素也极差,照出来的相片是黑白照片,再转登在报纸上之后,就黑乎乎一片了。可是张之洞那里却又曹跃的比较清晰的照片,作为政治老狐狸,张之洞和曹跃在西北发展的时候同气连枝,又岂能没有他的照片?
所以众人仔细看了看,惊讶地发现,这财神的脸还真是曹跃的脸,曹跃留着短须,财神像上竟然连曹跃的胡子形状都二样不差,再看看眉宇之间,*分相似。单单是这份画工就让人叹为观止了,更别说神仙在老百姓心目之中的地位。
梁鼎芬道:“若是哪一天百姓忽然见到曹跃本人,非得跪在地上磕头直呼神仙到神仙到不可。”
张之洞问::“诸位想到了什么?”
梁鼎芬道:“神仙未必有,但或可造出神仙来。”
“是啊,这就是在造神啊。”吴长通说道,“再加上流言,怕是十个人有九个人会相信曹跃曹中堂就是财神转世。”
张之洞笑道:“财神是赵公明,转世也姓赵啊,哈哈哈……”随即又道:“也不知这一招是谁想出来的。”
“不会是别人,应该是曹跃手下幕僚鸿鸾先生王宇。”吴长通道。
梁鼎芬却摇头道:“王宇行事诡计多端,却不会装神弄鬼,我猜此法非鸿鸾先生所出。”
正在说着,却见前方人群耸动,梁鼎芬道:“是曹中堂来迎接了。”
吴长通道:“曹跃此前非常低调,可如今却为何如此高调?”
“很简单,以前低调低头发展,如今高调是虚张声势。”梁鼎芬开玩笑道。
张之洞微微一笑,道:“不可造次。”随后又道:“如今曹跃弄出《减税令》与《余粮征集令》来,少不得民怨沸腾。”
梁鼎芬道:“大人,您怎么看这两条法令?”
张之洞略微思考之后,说道:“不得已而为之也。”
“哦?”众幕僚纷纷看过来。
张之洞说:“今年北方干旱成灾,又逢战乱之年,《减税令》能够修养百姓,《余粮征集令》能够稳定军队,知识如此一来,却是得罪了一大批北方士绅地主,曹跃将来必定会遭到许多挫折。若是他再推行新政,恐怕少不得遭到联手反击。但若是我来做,却也未必能有曹跃做的好,他手下能人辈出。先前我知道鸿鸾先生,没想到鸿鸾之后还有王兵。”
“王兵乃酷吏。”吴长通忙道。
“酷吏,却也是能臣。”张之洞道,“此人年纪不过二十一岁,当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梁鼎芬道:“曹跃手下还有几位能人,都是独当一年只年轻俊才。”
张之洞忽然想到顺应天命,但凡成大事者,身边必围聚大能人,且不说曹跃身边能征善战的将军,便是文官幕僚也无数,难道……
“曹中堂来了!”有人忽然喊道。
曹跃策马而来,街道两旁的百姓不可思议地看着财神像,再看看曹跃,果然惊呼起来,只喊道:“神仙,有神仙,老婆出来看神仙呢!”
“神仙!”
“财神到!”
“真是财神呢!”
“赶紧下跪,赶紧下跪啊!”
于是百姓们纷纷下跪,懦懦不敢言语,心中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曹跃身后跟随着何顺与张**,再后则是吴之英与王宇,这四人之中,张**武艺最高,是曹跃的贴身保镖,何顺是曹跃的马弁心腹,吴之英是曹跃的文职秘书,曹跃的大白话政令都是由吴之英以更文理的方式写出来,而鸿鸾先生王宇更是曹跃的第一幕僚,在王宇身体好的时候,会时时跟随在曹跃左右出谋划策。
这四人是曹跃贴身跟班,此四人随同到来,可见曹跃对于接待张之洞的规格是何其重视。
在四人之后,是曹跃的亲兵部队,曹跃的亲兵营有三百人,平日保护曹跃的人尽管只有一百人,但个个都是忠勇之士,且身材雄壮骑着高头大马。远远地望去,气势非凡,只是这个亮相别说百姓们要跪拜下去,就连张之洞也摇头感慨说这曹跃果真是能够造势。如此规格的迎接自己,恐怕京城之中的帝党后党们,全都认为自己和他是一路的了,自己这是一入京城就上了曹跃的贼船了。
。。。
第448章 反曹联盟(下)
“恩帅!”曹跃远远地跳下马,跑了过来,热情地握住张之洞的双手,弄得张之洞有些不适应他的如此热情。其余人忍俊不禁,这曹跃也太热情了,但曹跃叫一声恩帅,却并非信口开河。
当初是张之洞一力支持自己在西北平叛,而他又是岳父陶模的挚友,曹跃的发展离不开张之洞对他的**护与支持,因此于情于理曹跃都要对张之洞表示足够的尊重。巧合的是,朝廷给张之洞安排的住处也是贤良寺,但不同于李鸿章一直住在贤良寺,陶模等人暂住贤良寺,张之洞不过在贤良寺稍微休息一宿,次日便搬去东麟阁。
“恩帅一路辛苦。”曹跃感慨道,“如今北方天气转冷,恩帅需要注意身体,李中堂因为这北方忽热忽冷的天气已经病倒,恩帅切切注意啊。”
不管曹跃是虚情假意还是虚伪客气,他的一番话还是让张之洞很是感动的,年纪大的人就喜欢别人关心他,很多人说老人难伺候,其实老人需要的不是金钱不是物质,而是关心。老人有时候就像小孩子一样,需要别人的关心和**护,所以对待老人,必须要从关心对方的身体开始。
张之洞点了点头,笑道:“我知道了,这北方天气的确多变的很。”
“恩帅,东麟阁虽然已经打扫干净,但里面毕竟一年多没有主人了,今晚烘烤一宿,去一去霉气,今天便将就住在贤良寺如何?”曹跃道,“小子已经准备晚宴,广请京师各地名仕官员,为恩帅到来举行盛大宴会。恩帅万万不要拒绝,这些人从早上便来准备了,在下泰山也在此久候多时。”
张之洞心想这曹跃做的还真是让人舒心,便点点头,道:“既然老友在此,便不能驳了大家的面子,好,我们这便去吧。”
曹跃引路,带领张之洞一行人前往贤良寺内举办欢迎晚宴。
沿路街道上很多人都看到了,康有为等人也在一个茶楼之中远远地看着,康有为道:“这张之洞……好像和曹跃关系很好啊。”
“老师,我看再通过张之洞来反曹,似乎不行啊。”梁启超谨慎地说道。
“不过子陵已经去了紫禁城,能够保护皇上了。”文廷式道。
“即便如此,道希你也要与梁鼎芬多多接触。”梁启超说,“多一个朋友,总归好过多一个敌人才是。”
“确实如此。”康有为说。
“老师,孔庵先生来了。”梁启超道。
孔庵先生名叫韩文举,是广东番禺人,是康有为十大弟子之一,曾帮助康有为编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后流亡日本,与康有为、梁启超一通办理《清议报》《新民时报》。
唐才常打算推翻慈禧建立君主立宪制大清国,此想法得到了康有为与梁启超的支持,康有为甚至提供资金,而韩文举更是放弃工作追随唐才常。韩文举是广东番禺人,在日本的时候又与孙文结识,因此作为中间人,孙文等人也被说动一起支持唐才常的君主立宪制。
此时的孙文虽然反清,但还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在韩文举的三寸不烂之舌劝说下,开始支持向君主立宪制这种类似于日本的虚君制度,为唐才常提供人力物力和关系。
韩文举一直跟在唐才常身旁帮组他前后忙着,众人没想到他会来到京师,众人都不明白他到来的意思,难道自立军打算在京师起义,且不说曹跃的血军了,便是此处的警察就有数万人,而且自立军不是都解散了吗?为了得到答案,众人便相约在此茶楼等候韩文举的到来。
韩文举上楼之后,见到众人正在等他,忙向康有为行弟子礼说道:“恩师在上,受弟子一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