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大宋-第3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么多收入,又是挂着高家的名义,高士清能吃得下吗?
当然,王巨不会过问高家后面的烂账的,但相信高家子弟对自己不会反感,高家不反感,高滔滔就不会反感。不反感,那么就会记住自己的功劳。况且自己也没有明确支持青苗法。
进了殿,王巨看着帘子说道:“微臣参见太后。”
“坐吧。”
太监连忙搬来一个团凳,让王巨坐下。
“王巨,哀家听闻陈襄弹劾你。”
“是有这么一回事。”
“王巨,祖宗家法,言臣可以风闻言事。”
“太后,祖宗是有这一条家法,但何谓风闻,得有风。言臣专事监督,对具体事务不明,因此弹劾时会出现一些失误,然而不能因为这些失误,就惩处言臣,所以祖宗家法准许言臣风闻言事。然而言臣要持之以正,更不得颠倒黑白,那非是风闻言事,而是诬蔑了。如果国家准许言臣诬蔑、颠倒黑白言事,国家必乱矣。”
“官家让张若水下去察看青苗法,微臣不知,张若水便问微臣,变法是好是坏,微臣道,不变法,我朝积重难返,等于是慢性自杀。世人皆说仁宗德泽天下,然而有几人知道仁宗皇帝的苦涩,因此他大行前留下遗言,不准后人作任何陪葬物,只陪葬了一匹玉马。国家在他晚年起就渐渐开始积贫积弱,权臣掩耳盗铃,装作不知,不过以仁宗皇帝的睿智,必然察觉,相信那一刻,他心情会是无比的惆怅。”
“然后微臣又说了,变法变得好,那么就可以保证我朝百年无忧了,然而变得不好,则是加快了这种自杀。究竟怎么变,至今微臣还没有想好,故支持变法,但又不支持王相公的变法,所以才请求官家让我离开条例司,去了军器监。至于张戬,他受到别人的挑唆,是责问了微臣,为何不劝官家停止青苗法。然后微臣与他说了一些国家的弊病所在,张戬将陈襄等人当成了君子,当成了好友,又将微臣说的弊病同他们讲了出来。这便激怒了陈襄,在朝堂上向我发难。”
那天王巨与张戬说了很多,两大派系的群体,苟和的结果,国库的困难,兼并与人口带来的危机,宋朝在积贫积弱,还有为什么那么多大臣反对青苗法。
张戬虽然心机不多,但也不傻子,最后一条张戬不会说的,张载在朝会上也没有说。
所以王巨说了什么,难道这些问题不存在吗?
王巨看到了,说明他关注了,这是一个良臣的表现。
“太后,陈襄没有想到张载会替微臣做证,那次弹劾无功,因此下朝时,故意在微臣脚上狠踩了一下,然后摔倒在地,一是用以激怒微臣,二是更能对微臣进行诬蔑。这才是事情经过的真相。”
高滔滔沉吟了一下说:“若没有仁宗皇帝的赐书,你虽聪资过人,也得不到最初的学业。”
“先帝赏识你,曾一度将你点为探花,虽因大臣反对不得功,不过也单独召见了你。”
准确说是高滔滔单独召见的,赵曙在边上旁听,不过这也不易了。想一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皇帝又能单独召见多少大臣,即便最勤政的皇帝,将太监与迩英阁里学习的帝师们除外,相信一年也不会超过五十人,要么就是群招,几名或几十名重臣到延和殿议事,但那又不算是单独召见了。
高滔滔又说:“就不要说当今官家对你的赏识。”
“微臣是深受了三代人君之恩,微臣感谢不尽。”王巨道,若换成一般大臣,说不定当场干号,不过王巨说得很虚假。
不错,赵祯是赐了他的书,这些书是及时雨,不过自己也救了赵念奴。也许赵祯确实是一个千古好皇帝,但对自己不算有什么大恩。
赵曙虽是王八蛋,但对自己确实还行,然而自己替他换来一个大顺城大捷,说不定以后史册就会因为这件事,对赵曙重新评价。
赵顼对自己更不错了,如果没有赵顼的庇护,自己现在下场会更惨。不过自己对赵顼差了吗?
高滔滔不知道他心中的想法,卖了“龙恩”后又说道:“王巨,不论谁对谁错,因为你这件事,已经闹得纷纷扬扬,终是对社稷不美,委屈一下,向陈襄道一个歉吧。”
现在陈襄在家生病,王巨死不认错,两人谁也不让着谁,这才是问题。如果有一方低头认错,赵顼从中调解,说不定高滔滔都会出面调解,那么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但高滔滔也没有想到王巨的激烈,王巨不假思索地说:“昔日董宣誓死不向湖阳公主认错,陈襄这个伪君子哪里及湖阳公主?太后虽是好意,可臣违心认错,那么不是认错,而是从此丢掉了气骨,如果连气骨都不要,太后,你还何必召见微臣?”
“实际太后也不用为难,今年正月开始,微臣就早料到这一结果,微臣所交不过三两好友,一不结朋,二不勾党。但微臣又不附和介甫公的变法,介甫公也必然不会庇护我。然而微臣又不支持反对变法的派系大臣,这些大臣必然对微臣痛恨。没有陈襄的发难,也会有其他人发难。况且谁能将事做得完美无缺,臣是做事的人,一做事,如果吹毛求疵,颠倒黑白,总能找到对微臣发难的借口。因此那天陈襄陷害微臣,微臣离开朝殿,马上将军器监的以后事务向张若水交待,准备随时等候陛下的处罚,离开京城。”
你太后说,也不管用!
俺都做好等着贬官的诏令下的准备了。
“哀家听闻章惇是你的好友。”
“他是微臣的好友,可是苏辙同样是微臣的好友。”
章惇是变法派,但小苏是保守派,这便是最好的证明,王巨没有附庸谁。
“陈襄终是老臣。”
“是啊,他终是老臣,经验丰富,手段多多,微臣不过才二十来岁,经验少,只能如此反击。”
这话不能在外面放,谁信啊。
但高滔滔终是呆在深宫的,想一想王巨才多大,比自己儿子还小几个月呢,如果论老谋深算,哪里及这些老家伙。
因此高滔滔心中想,难道真是陈襄在陷害王巨?
不管陷不陷害,今天看来调解没结果了,她又问:“张载辞官回乡了?”
“恩师与微臣想法是一样的,支持变法,但又想不出好法子,朝堂朝争激烈,他是谦谦君子,即便没有张戬的故事,他也有了打算辞官回去著书的念头。”
这话儿就不大好听了,君子应当重用的,但现在是君子没办法呆在朝堂上,那么这个朝堂得有多黑暗啦。
高滔滔差点咽住了,停了停才问:“那么何谓君子。”
这也是因为王巨,许多人开始认真反思这个君子了。司马光不是君子,范仲淹不是君子,谁是君子?
第四五二章争标
王巨想了一下道:“君子温润,温润如玉,谦谦君子,谢安。”
“谢安……”
两晋发生了许多荒唐的故事,不过凡事有好有坏,晋朝虽然有许多不好的现象,不过魏晋风骨,也是史上有名气的,还有谢安的家庭背景,否则以谢安的作风,又是在东晋,换其他朝代,那是不可能做了那么多年的宰相。
“但不可能只有谢安……”
“太后,还有,但他们不是君子,刚正不阿,执法公正,作风清廉,清臣也,包拯、董宣。”
“上诤君王,下弹群臣,不偏不倚,思谋长远,不畏权贵,不畏生死,是谓直臣也,魏征、张九龄、比干、汲黯。”
“胸有沟壑,决事公平智慧,上辅君王,下安百姓,国家于平静中悄然迎来盛世,是谓良臣,房杜,李沆、王旦。”
“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是谓忠臣,诸葛亮、颜真卿是也。”
“内安国家,外平天下,智谋无双,进退有节,张良、陈平、李泌,智臣是也。”
“大公无私,一尘不染,高风亮节,德化人间,光照千古,贤臣是也,范仲淹。”
论政绩,范仲淹真没有什么,远不及吕夷简。不过他高尚的情操,对后人的感化,又无几人能及了。
就象苏东坡,前期在政坛上就是一个二百五,后期也不怎么样,但人家才情过人,那就足够了。
或者象司马光,为什么后世没有多少人抄司马光的老底子,一棍子打死,还不是因为资治通鉴!
“这些大臣很少。”
“太后,这些人无论智慧,还是在个人修养上,都达到了极致,哪里会有许多呢。所以一般大臣只是一个政客,政客留恋荣华富贵,私心重,但也不是一无是处,如果私心少一点,将国家放在个人利益上,再加上智慧手腕惊人,照样会成为一代名臣。比如吕夷简与姚崇,以及我朝开国功臣赵普。”
“臣所说的那些君子、清官、直臣、智臣、忠臣、贤臣,就象李白的诗一样,根本不可学,但能学一学姚崇与吕夷简,自己替国家做了贡献,国家也给了他们荣华富贵,虽然这几乎是一种交易性的行为,不过连儒家也不排斥,将欲取之,必姑与之!这也是祖宗优待士大夫的原因。就怕的是国家给了他们荣华富贵,他们心安理得,欲求不满,根本不替国家着想,反而变本加利,夺国家之利以满私人腰包,或以国家爵禄养恩养名。至于什么君子的,太后,且当成一个笑话,试问朝堂上有几个士大夫能做到谦良恭让,温润似玉?”
“既然大家都是政客,都有私心,何必道貌岸然的以君子自著。国家为何要高薪养士?太后,且看江东圩,全国粮食产量以江东圩最高,然而那份产量何其辛苦。比如雨季,因为圩之外之水高于圩内之水,不得不发动百姓节节车水。那个收成乃是真正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也是王巨通过一些渠道了解的。
江东圩很不错,但雨季怎么办?现在根本就没有大型水泵抽水。所以打听来的情报,让王巨无语。
那就是在圩堤下架水车,一辆水车是抽不上圩堤的,于是设二辆,三辆,一步步将水从圩内抽出。想一想,江南的雨季落雨会有多厉害,一个大圩十几万亩,几万亩大小,会落下多少雨水,得抽到什么时候?然而不抽,马上就会内涝。并且要命的是,百姓为了提高产量,不得不载种双季稻,而且因为产量低,种的亩数还很多,一户往往得种十几亩,二十几亩,三十几亩!
这种辛苦无法想像。
“但是太后,有几个大臣将自己的薪酬拿出来,周济过穷人?然而祖宗为何要这么做,不仅是高薪养廉,同时也是为了让大臣后顾无忧,安心替国家做事。做事,才是大臣的职责,而非是卖弄口舌。若那样,为何国家要重儒家,而不发扬纵横之术?”
既然是做事了,就用政绩说话吧,而不是嘴皮子,也不是什么资历,那么试问陈襄用什么政绩与王巨相比?
行了,足够了。
不过王巨走出内宫,他感到有些纳闷。
通过张若水的渠道,王巨也听到一些消息,比如高滔滔对司马光充满好感,劝了好几次赵顼重用司马光。
这也是大约赵顼一直用司马光的原因。
甚至王巨怀疑,司马光与高滔很早就默契地联系,包括赵念奴案,以及立皇嗣时司马光的表现。
但也换不着,高滔滔亲自将自己喊到内宫去调解。
难道这背后还发生了什么故事?
不过王巨就没有多想了,因为妃儿就要生产了。这时代生产真是一件极危险的事,特别是头胎。
几天后李妃儿就生下了一个女儿。
因为是女儿,王巨正在浪头上,并没有多少人来恭贺,只有吕惠卿、章惇与曾布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