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大宋-第1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且实物都出来了,对前线有帮助,为什么西夏多在秋后入侵,一是那时入侵抄掠会有收获,二是天气冷了,利于不怕寒冷的西夏兵士作战。
现在夏天,但秋天很快就会到来的,也会很快过去,因此也不能拖得太久。
大家都是聪明人,没必要说明白。
因此看着奏折,又试验了那几样物事,韩琦三人联袂进了皇宫。
欧阳修也没有说明白,只说是庆州献上来的物事。
赵曙同样也没有想到其中的内幕,于是一行人来到皇城西边的军营试看。那个石炮还在,这玩意儿是新鲜事物,孙长卿也怕弄坏了,并没有拆卸,直接整体运到京城。
欧阳修将那个大火蒺藜取出,让兵士试炮。
一声巨响传出,赵曙讶然道:“利器。”
“陛下,不仅如此,还有,”欧阳修一一讲述着它们的意义,这个孙长卿在奏章上说得再清楚不过,欧阳修照着他奏章读就是了。
“它需要好铁?”
“既然庆州奏报上来,说能研发出来,朝廷拨一笔款子过去就是。对了,还有略提供一些铁过去。”
宋朝铜坑主要在南方,铁坑主要却在北方,陕西就有铁坑,不算太麻烦。
赵曙说道:“那就这样吧。”
欧阳修想了想,也就没有说了。
他倒不是有意在打压王巨,值得吗?
扣一扣欧阳修也是情非得己,富弼与张昪告老告病还乡,自己却将操守更差,岁数更老的孙沔提了起来,先是河中府,现在又担任着环庆路的长官,因此得给他一些功绩,加强说服力。于是用了一些小手段。
但来的时候他并没有想打压抹杀王巨在其中的作用。
可现在看来皇上因为濮仪之争,即便出现这样的利器,兴趣也怏怏,因此欧阳修没有再说。说了,又能给王巨带来什么?他是文官,不是创造发明的官!最怕的是皇上又要犯糊涂,来一个连升三级,那就会贻笑后人……
并且王巨十八岁做一方知县,还要怎样?
天空中云层越来越厚。
“要下雨了。”赵顼抬起头看着天空。
“什么响声?”他与赵念奴惊讶地看着西方说道。
“大约是火药作在校样武器,”他身后太监答道。
“这个武器很犀利,”赵顼听着响声道,此时宋朝已出现了许多火药武器,如火箭;引火球,也就是手榴弹与炸药包,小者是手榴弹,后面系铁链,旋转着用手抛射出去,大者就是炸药包,用投石机发射出去的,但因为配方不准确,燃烧作用大于爆炸作用。还有火蒺藜,虽然爆炸威力小,但在交战时,扔在前方,到处爆炸开来的铁蒺藜能有效地阻止敌人骑兵的冲刺。以及毒药烟球,用劲弩与强弓发射出去的,后置小型火药包,里装砒霜巴豆等毒物。
这是一个进步。
不过赵顼又想到了王巨的话,宋朝不是人少,人口数量可能是西夏的二十倍,不是钱少,一年国家收入可能是西夏的三十倍,也不是武器不先进,虽然西夏弩、夏国剑、冷锻铠甲有名气,可那不能够量产,并且宋朝能拿得出的武器更多,如床子弩。
主要还是王巨所说的瘸腿制度。
开始赵顼以为简单,随着王巨一些旁敲侧击,加上他的反思,越来越觉得不是那么简单。
因此收回眼光,说道:“姑姑,可安好乎?”
“有什么好的,我也想搬出皇宫。”赵念奴低声说道。
赵顼先是默然,说老实话他也不赞成父亲的举动。
大臣们争的名份,那就不讲了,关健是恩情。想一想张元他们背祖背宗叛逃到西夏是干什么的?无非就是为了富贵。
不提养与育谁的恩情大吧,先帝总是将皇位传给父亲的。没有先帝,父亲能做上皇帝吗?
天下什么样的富贵能大过一国之君?
但赵念奴说的是本心话,那些放出去的宫女与妃子,娘家有人的还好一点,娘家没人的,放出去那就惨了。
然而赵念奴不同,她有一个外祖父苗继宗,苗家有钱,放出去还是一件好事,最少有了自由。
赵顼又说道:“姑姑,不可啊,父皇会不高兴的。”
赵念奴沉默。
赵曙再忤逆,对她们母子不坏,包括外祖父,如果自己非要出宫,赵曙必然会生气,说不定都能牵连外祖父。
“姑姑,给你看一样东西。”
赵顼让太监拿来几张纸,那不是后世的纸,每张纸都很大。
发明不是文臣做的事,那么学问是不是文臣做的事!
大戏开场。
可能很多人已看出王巨的广告作用,但现在不叫广告,叫扬名。可究竟有多少作用,大家还真说不清楚,要知道为了扬这个名,每年都得花不少钱的,不仅那捐助的一万贯新纸,每年还会拿出许多新纸继续免费散给各个州县学学子使用。
有人认为不值。
竹纸不是想卖得价格高,更不是质量不好,相反,经过多次改进,竹纸质量还可以,特别是玉扣纸,经过多次改进后,洁白似雪,让许多士子都感到了欢喜。价格更是公道到了极点,完全不愁销路,这些钱是白花的。
值不值,许多人真没想明白。但究竟值不值,马上就看到了。
开封是宋朝的政治中心,也是这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
许多货物从全国各地而来,甚至从很多国家而来,又运向全国其他地区,甚至是外国。
它同样也是竹纸关注的重心。
第一批玉扣纸出来了,大多数捐助出去,这个影响不大,能捐助的地区都是落后的地区。只有少量进入了市场,抢之一空,甚至许多人前面听到风声,过来想买几大张回去,可连一个纸影子都没有看到就卖完了。
还有一部分继续在做广告。
文苏章三人的诗赋文章继续印上,还有王琪的那篇文章。
毛边处继续印上墨竹。
这就是雅气,无形中使竹纸上了一个档次。
但这回略有所不同,卷首是文苏四人的文章诗赋,卷末又出现了文字……
当然,它也很快到了赵顼手中。
赵顼将竹纸打开,一直拉到卷末,说道:“姑姑,你看。”
赵念奴便看,结果看到一大堆神文字。
前面的能看懂,是宋朝的文字,但在文字里夹杂着许多古怪的符号。赵念奴读着,还没有想到数学题目呢,便诧异地说:“断句。”
“就是断句。”
赵念奴肯定是看不出来断号逗号句号问号的区别,但读到断句时,便出来了一个符号,还能不明白吗?
“姑姑,你再想这道题。”
一道秦九韶三角形中线面积算术题,秦九韶是南宋的著名算术家,其实在他之前,象《孙子算经》里便有一些经典的算术题目,有的难度还不浅,但公式在哪儿?
没有了公式,就没有了规律,往往学者只能做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数学是科学之母,数学如此,科学就更是如此。不过这个问题几年后随着王巨那本书出现,可能会彻底改变。
那本书还早,即便初出的那两册书,内容也比较浅显。
王巨这道题目主要就是用秦九韶三角中线面积公式来解,但比秦九韶所著的《数学九章》里面的题目更复杂,绕了七八二十四个弯子。
反正赵念奴看完了细细一想,觉得是非人类所能算出来的题目。
下面有答案了,并标注了如何解这道题的过程。
但王巨又刻意没有标准符号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的含义,因此赵念奴看了后目瞪口呆,难道这一堆鬼画符,便能将这道题做出来?
她茫然地抬起头问:“顼儿,你有没有看懂?”
“我那能看懂,根本就没有学过……”赵顼苦笑了:“姑姑,这里还有。”
然后将余下的竹纸打开,不仅有算术题,还有论语呢,赵念奴终于乐了:“这孩子在摆学问呢。”
赵顼捏着下巴额小胡子,也笑着说:“是啊。估计这会儿不知多少士子在为这些符号好奇了。”
“可惜他不在京城,不然也能问一问。”
王巨显摆,让赵念奴小小欢乐了一回。
一把大雨便从黑压压的天空落了下来,呼啸的狂风又将雨幕扯起,象是一道道飘荡不定的水晶帷幕。
赵顼看着姑姑脸上的笑容,不过光线晦暗,这笑容便显得有些静寥,赵顼心中不由地一叹……
随着竹纸散发出去,终于惊动了许多读书人,甚至传到了皇宫。
这一天早朝,赵曙等到大家奏事完了,也拿出几张竹纸,让太监将它们传下去,然后说:“诸卿,这些文字你们可认识?”
他没看明白,不过朝堂上有学问的人很多,欧阳修,韩琦,司马光,范镇,王珪,范纯仁……相信总有一个人能认识吧。
第一八二章子午山
子午山南接耀州,北达盐州,绵延八百里,华池县便位于它的北部余脉上。生态环境也很好,八百里子午山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千峰竞绿,万岭争翠。
好戏法就是从这座大山里变出!
这天从子午山深处走出一群人。
领头的人说道:“还要承蒙秦五郎好意。”
“杨大哥,不敢,我家以后从这条道走,还要承蒙大哥多多关照。”
“放心,有我杨老四在,保证你家的货以后少不了一根汗毛。”
十几人来到乐蟠镇。
杨老四便是盘居在子午山的一伙大盗,山太大了,就是没有三丁刺一,子午山也有一些盗匪,不过大多数是亦民亦匪,不为非作歹时便是山民,或者逃户,作歹时便化身为强盗。三丁刺一后,子午山横跨庆、鄜、宁、坊、耀、邠六州,涌上去更多的逃民。于是山上的情形更乱了……
对此官府也无奈,山大林茂,情形又复杂,因此只要不做得太过份,大家就权当看不到了。
并且宋朝还有一些古怪的制度。
应当来说宋朝内治还不错,比如救灾赈贫,开办了一些养老院,对官员操守也重视,平时偶尔也喊一喊齐人的口号,政策上确实也偏坦于贫困百姓,做是两回事,但至少名义上喊出来了。
但有的制度却是乱七八糟,比如害怕百姓造反起义,一有灾害,大肆将灾民充于厢军,是好心,可得要多少财政去堆?这些财政不是变出来的,而是从百姓头上敛出来的。
再比如对待一起造反起义,要仁治嘛,因此以招安收抚为主,镇压为辅。
于是民间便传出一句话,想做官,占山为王等招安。
那倒未必。
不过这种糊涂的制度,某种程度上确实缓解了国家各级层的矛盾,因此举宋一朝,各种小起义,以及叛乱情况不断,但始终形成不了规模,方腊、李顺王小波那种规模,已到了极致。
但不代表着宋朝平静了,类似宋江之类的小股起义,或者占山为王情况却是很多的。
其实这些人不能称为起义,只能称为山匪水匪流寇,也与赵祯时王伦那次搞笑的起义不同,尽管有的大股山匪可能比王伦多,但他们不攻城夺寨,也就是平时做一些恶,抢一点小钱,逃避国家的徭赋与兵役,甚至呆在山里面,自己还会自力更生,种植,打猎。
不过杨老四一伙算是其中臭名昭著了。
他也不担心,这个秦三郎找上门来,自报家门,要求打通子午山私商的道路,似乎他家生意做得很大,因此一出手便是价值好几千贯的礼物。
将他人头割了,到官府领赏,也不及这些礼物值钱。
今天是他的生辰,秦三郎又好心派人去庆州城请了几个有名气的行首来助兴,于是杨老四带着一群兄弟下了山。
镇门口边上站着一人,看到秦三郎来了,他转身进镇。
秦三郎会意,带着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