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兵器谱-第1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耶律洪基的精明,他肯定不会眼睁睁的看着宋朝强大起来,一定会趁此机会,把宋朝扼杀在摇篮中,大战不可避免。
“吴兄弟,辽国若大举出兵的话,我们很不好办,你又怎生说是机会呢?”林洪问道。
他所问的,正是众人所想的,打量着吴骥,等着吴骥回答。
“这是明摆着的。”吴骥脸上泛起了红光,笑嘻嘻的,道:“你们想,耶律洪基若要起大兵进犯,这需要很长时间吧?”
“肯定要很长时间,他们要调动军队,运输粮草,调集战马,没有三四个月完不成。”王韶在这方面是大行家,一语道破。
“这就是我们的机会。”吴骥接着道:“你们想,这么长的时间,辽军不可能集中在一处,会分散在边境各地。只要辽军一到,我们就采取行动,先一步攻入辽境,把辽军能歼灭的歼灭,能击溃的击溃,能烧掉的粮草就烧了,好好的大闹一通。”
“着实是良机!”王韶双眼中精光暴射,很是振奋,道:“大打的话,这准备时间很长,军队不可能集中一起,分散是必然的,只有赶到边境时,才会集中起,这就有了机会。若是我们深入辽境,再有燕云百姓的支持,着实会有不错的收获。”
“还有一点很重要,耶律洪基肯定想不到,我们会有如此大的胆子。”周威也明白过来了,大声嚷起来。
尽管耶律洪基精明过人,他也不会想到,宋军敢去捋他的虎须,要对他调集的大军下手。若是王韶下定决心的话,真的会给耶律洪基一个天大的惊喜。
“若我们不先下手,象以往那样,任由辽国调集大军,从从容容的进攻大宋,我们面临的局势会更大。若是我们先一步动手的话,能打掉多少辽军就打掉多少,我们面临的局势总是要好些。”林洪不住搓手。
王韶站起身来,不住踱步,沉吟道:“卫青奔袭河套之地,就是最好的例子。当时,匈奴右贤王奉单于之命,准备率领二十万大军直奔中原。可是,单于没有想到的是,卫青会从数千里之外直奔河套之地,把右贤王的老巢给端了,二十万匈奴大军群龙无首,最后溃不成军,从而丢掉了河套之地。”
猛的停下来,道:“这事,我们干了!”
声音不大,却是坚定不移,透着一坚子坚毅,让人振奋。
“要做这件大事,只有王枢密才能做到。”吴骥接着,道:“大宋之所以打不过辽狗,还有一个重要原委,那就是大宋之军太过分散了。你守一城,我守一地,相互不协调,互不统属,辽狗完全可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王枢密在边关,边关的军队就能统一起来,听从王枢密的调遣,我们才能大干一场。”
“的确是这理!”王韶点头赞,打量着吴骥,道:“可是,我们的军队并不适合长途奔袭,你可有办法解决?”
(又要出去,今天就一章了。)
' '
第四十七章 新的开端
第四十七章新的开端
王韶所言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再好的想法,要是没有可以实现的手段,都是空谈。吴骥勾勒出的蓝图,的确很诱人,让人振奋,让人热血沸腾,可是,以宋军的战力与战术来说,根本不可能实现。
一是宋军缺马,机动能力不强。象这种深入辽境打劫的事情,就是需要高速机动能力,没有战马进入辽境,就不是打劫了,而是变成送死。
二是宋军的战法单一,上百年来没有进入辽境打劫过,一旦深入辽境,不够灵活,就是灭顶之灾。
三是宋军的战力不强,若是遇到辽军的话,很可能全军覆没。说到战力强悍,只有归信军了,雄州军虽然战力不俗,与归信军比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同样的辽军,对于归信军来说不算一回事,对于雄州军就不同了。更别说,其他地方的宋军,其战力还不如宋军。
是以,不解决这问题,一切都是空谈。
王韶的话音一落,周威他们就盯着吴骥,静等他出主意,个个一脸的紧张之色。之所以紧张,那是因为这是难得的良机,若是不能好好教训教训辽国,让人遗憾。
吴骥打量一阵众人,微微一笑,道:“这事嘛,王枢密,你不是已经有了主意么?何必问我呢。”
“呵呵!”王韶右手指点着吴骥,笑了起来:“你果然不是善茬,我是有些想法,你也是成竹在胸,还是你来说吧。”
周威他们一听这话,不由得大是放心。吴骥成竹在胸,王韶智珠在握,看来这已经不是问题了,用不着再担心了。
“从耶律洪基下定决心,到调兵遗将,还有三两个月时间。这段时间对于我们来说,非常宝贵,完全够我们用了。”吴骥开始剖析,道:“我的想法是,我们可以在这段时间内训练一支精兵。从边关各处守军中挑选一批身材壮实,头脑灵活,而又富有战阵经验的兵士,进行训练,装备最为精良的武器,配备战马。”
他的话一开始说,周威他们的眼睛就亮了起来,打断了吴骥的话头,道:“若是我们能打造出一支精兵,用作中坚,进行掳掠,一定有辽狗好受的。”
“王枢密带来的五万西兵,就是精锐中的精锐,经历过战火洗礼,稍加训练就可以成功。”林洪兴奋不已,不住搓手。
王枢和吴骥不住点头,他们也是这般想的。
“说到战马,我们倒也有不少。”王韶扳着手指头,开始算帐了:“去岁雄州一战,我们缴获了三万多匹战马,吴兄弟打劫岁币,又弄到了上万岁,这就有四万匹了。这次,吴兄弟掳掠,弄了多少战马?”
“差不多两万匹。”吴骥回答。实际上是三万多匹,因为与齐云社合作,分了九千匹给齐云社,余下的差不多就是两万匹了。
“这就有六万匹了!”周威很是惊讶,嘴巴张得老大,一脸难以置信。
“六万匹战马呀!”林洪也是震惊。
宋朝严重缺马,能有几千匹战马就足以让人欢喜了,这一计算出来,竟然是六万匹战马,能不让人欢喜?能不让人震惊?
“我们西兵本就有上万匹西夏战马,这一加起来,就有七万匹了。再在边关凑凑,八万匹战马不是问题。”王韶算到这里,也是吸了一口凉气,抚着额头,有些难以置信的,道:“没怎么算,竟然有了八万匹战马了。是不是我算错了?”
他也没有想到,严重缺马的宋朝竟然一下子拥有了八万匹战马,眼睛瞪得滚圆。
宋朝严重缺马,按照宋朝的统计数字,全国拥有的马匹数量,最多的时候有二十四万多匹,最少的时候有十六七万匹。八万战马,几乎占了全国总数的一半,谁能不惊讶?
“没错!是八万匹!是八万匹!”
“天啊!八万匹战马呀!”
众将很是震憾,激动得站起身来,不住蹦起来。
过了老一阵,他们这才平复下来,喜悦不已,齐声感慨:“没想到,我们也能拥有如此多的战马!”
“有了战马,固然是好的,可是,若是用得不好的话,也是没用。”吴骥给他们泼冷水了:“我的意思,战马不能象以前那样分散使用了,要集中使用。”
再好的装备,若是没有先进的战术与之匹配,也不过是浪费。宋朝之所以没有打造出汉唐之世那样能征善战的骑兵,就是因为没有用好,把战马分散了,不重视骑兵,而是把骑兵作为辅助兵种。
这点若是不改变的话,也是没用,不可能去辽境大干一场。
若是在以前,吴骥这样说的话,他们未必能支持,可是,今天,他们却是一致支持,理由很简单:“吴都指挥,瞧你说的,若是不集中使用,去辽境打劫,骑马的骑马,走路的走路,行动不一,这怎生打劫呢?”
打劫的第一要求,就是要能高速机动,若是骑马的骑马,走路的走路,根本没法打劫了。就这一个理由,众人取得了一致的意见。
在宋朝历史上,并非没有人主张集中使用战马,组建大量的骑兵,只是因为各种原因给否决了。象今天这般一致,实在是少见。
“八万大军,我们训练三万骑兵,一万陌刀手,其余四万就是弩手、弓箭手、刀手。”王韶抚着额头,很是兴奋,道:“这训练就以归信军为准,交给吴兄弟来做,我们来辅助。你们愿不愿意?”
“王枢密,我能不愿意么?”周威第一个附和:“我早就看归信军眼红了,吴兄弟帮我训练,还要出战马,出陌刀,出强弩,我只管统兵,这叫捡便宜,这种好事,我到哪里去找?吴兄弟,你还是给为兄打劫了。哈哈!”
他们听说吴骥去辽境弄了不少战马,就在打主意,吴骥不干。如今,吴骥不得不把战马拿出来了,等于是给他们打劫了,哪能不欢喜的。
“哈哈!”众将大笑起来,围着吴骥,不住的调侃:“任你吴兄弟奸猾似狐,也要给我们扒一层皮!”
“好!这事就这么定了。我这就给官家上奏,官家一定会准的,我们先干起来。”王韶也是振奋。他在熙河虽然统兵数十万,也没有一次性投入八万匹战马的事性。
真要这么实行的话,对于宋朝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打法,是一个全新的开端!
xxxxxxx
汴京,集英殿,宋神宗正在批阅奏章。
邵九进来,呈上两份奏章,宋神宗取在手里,略一打量,很是惊奇:“吴骥的,王韶的。他们这是做了甚事?奏章一起到了。”
“禀官家,吴骥的奏章先到片时,王枢密的奏章稍晚到的。”邵九忙禀告一个细节。
“那就先来后到,朕先阅吴骥的奏章。”宋神宗把吴骥的奏章一晃,冲邵九道:“邵九,这个吴骥是个福将,他上奏,必然是有好消息。你若是不信,我们来赌上一赌。”
看得出来,宋神宗的心情非常好,邵九忙凑趣,道:“官家,小的哪敢与您赌呢。不赌了,不赌了。”
“瞧你那胆,这么小,鼠胆一颗。”宋神宗调侃一句,展开奏章,脸色一下子就变了,眼睛瞪大了,死命的打量着奏章。
“完了。该不会是这个吴骥吃了大亏吧?”邵九把宋神宗的样儿看在眼里,大是惊讶,猜测起来。
“哈哈!”
突然之间,宋神宗仰首向天,大笑起来:“果然是福将呀,每次上奏,都是好消息。这个消息,可是好得不能再好了!邵九啊,你在胡思甚呢?朕给你说,吴骥率领归信军,纵横辽境两千里,缴获战马两万匹,粮草无数,金银十来万两,厉害吧?”
“纵横辽境两千里?”邵九有些不信,嘴巴张得老大,失声尖叫起来:“天啊!大宋创建上百年,就没有这种事情呀!官家,会不会是谎报军情?”
“是有些难以置信,却是真的!”宋神宗摇头,否决了郡九的猜测,道:“吴骥是谁?没有的事儿,他是不会奏禀朕的。再说了,如此之事,若是谎报,那是找死。欺功冒功有一个诀窍,那就是不能做出头鸟。”
这是大实话,拿这样的事去谎报的话,一定会让给查出来。
“这是个壮举!本朝自创建以来,不乏名将,潘美、杨业、曹彬、狄青、杨延昭,都是名将,却没有一个人如他这般,纵横辽境两千里。”邵九很是感慨。
“说得不错!”宋神宗不住点头,沉吟道:“说起来,也有取巧的份。上百年没有人这样干过,辽国疏于防范,为吴骥所乘,这是取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