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执宰大明 >

第268章

执宰大明-第268章

小说: 执宰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人之间的交流,免得他们抱在一起相互对立
  加上皇族、勋贵子弟,讲武堂预备学员的人数达到了556人,这样一来就有了11个中队,编为了4个大队。
  在讲武堂所有的班级中,55个班中,有一个班学员的成绩是最为出类拔萃的,因为里面有着南直隶文考第一的张恒和北直隶文考第一的孙方。
  值得一提的是,孙方是京师国子监四门馆的监生,不仅与陈清是至交好友,同时也是第一批到明新馆明新居士授课的人。
  与陈清不同,孙方自幼就对军事感兴趣,只不过武举没有出路,故而他才考文举,结果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进入了京城国子监。
  在这次南北直隶的武举中,孙方经过再三思索,最后瞒着家里的人参加了考试,以372分获得了北直隶文考的第一名。
  不仅如此,除了张恒和孙方外,这个班上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北直隶武举武考第六名的周鸣。
  之所以要提到周鸣,是因为他有着一个显赫的身份,周明的庶三子,周雨婷的六哥,李云天的大舅子。
  此次北直隶的武举,周征也让家中的子弟参加,结果有5人名列北直隶武举武榜,其中周鸣的排名是最高的。
  周征非常看好讲武堂和新军未来的发展,故而加大了投入的力度,假以时日必将收到丰厚的回报。
  除了周家外,李云天的李家、陈凝凝的陈家、郑婉柔的郑家以及绿萼的氏族,都对此次武举报以了极大的热情,将其作为了家中子弟入仕的一条道路。
  因此,此次被南北直隶武举录取的李家、陈家、郑家和绿萼家族的子弟高达15人。
  后世有人怀疑,周家和李家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人参加武举并且被选上,是李云天向他们通风报信透露了武举的消息,故而他们积极准备,最终获益匪浅。
  不过,持有这个观念的人并没有丝毫的证据来证明他的这个说法,而且也无法使人信服。
  原因很简单,此次武举恩科是由宣德帝所定,距离宣德帝登基不过短短数月,即使李云天字宣德帝登基之时就通风报信,那么周家和李家等人也不过是比其余参加武举的考生多了几个月的准备时间而已。
  况且李云天是宣德帝登基后才入的京,时间上根本没有这个可能,因为武举考试可不是只准备数月就能通过的。
  至于有人说李云天从中舞弊,那么就要被众人嗤之以鼻了:这次新式武举采用的是分数制,文考考完后就公布了标准答案,而武考更是当场定分,根本就没有作弊的可能。
  在南、北直隶的这次武举考试中,录取生员比例最大的两个府并不在南北直隶的州府中,而是在济南府和九江府。
  其中济南府通过武举考试的人高达63人,占了北直隶录取人数的五分之一,而九江府通过武举考试的人则高达43人,将近占了南直隶录取人数的三分之一。
  这种现象并不是偶然的,如果仔细留意的话,济南府和九江府都与李云天关系密切,一个是他的故乡,一个是他仕途的起始之地,他在这两个地方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故而也使得当地的年轻人踊跃参与此次武举。
  因为李云天与济南府、九江府的这种特殊关系,使得讲武堂中来自这两个地方的学员达到了106人,占据了讲武堂学员总数的五分之一,也成为了李云天最有力的支持者。
  在讲武堂那些学员中,李云天最为看重的是张恒,虽然他并没有承认过,但是武举考试中,南直隶文考比北直隶文考难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孙方考南直隶武举文考考卷,估计只能得到350分左右。
  最为重要的是,张恒并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人,有着自己的想法,否则也不会想要给自己一个难堪了,对于这种有才华又有性格的人,李云天都会青睐有加,只要**好了那么就是一员得力干将。
  虽然李云天已经答应让张恒七人去京师国子监温习功课备考八月份大明举行的乡试,但是张恒七人却选择留在了讲武堂,以免受气。
  其实,张恒七人很想违反讲武堂的规章,也被讲武堂退学,不过他们与那些勋贵子弟不一样,是通过武举来的,本来就有“欺君”的嫌疑,故而不敢造次,生怕李云天找他们的麻烦。
  因此他们打定了主意,在讲武堂里得过且过,优哉游哉地混日子,三个月的测训结束后就返回南京。
  李云天也没有理会张恒七人的所为,只要他们老老实实地参加讲武堂的各种训练即可。
  不过,李云天自然不会放任张恒七人就这么消极下去,一直混日子,他准备从领头的张恒下手来降服他们。
  张恒恃才傲物,心高气傲,只要降服他其余六人就老实了,因此李云天就安排了孙方和周鸣来开阔他的眼界,使得他不要坐井观天,夜郎自大。。。


第316章 潜移默化〔五更〕


  讲武堂的那些预备学员混编后,张恒七人被平均分配到了4个大队里,分属不同的中队,因为各个中队的教学任务都不一样,所以七人待在一起的时间随之减少,只有空闲时才能聚在一起。
  按照李云天制定的计划,每个中队上午有2个课时,下午有2个课时,晚上是1个课时。
  1个课时是四分之三个时辰,换算成小时的话就是一个半小时,也就是90分钟。
  为了严明军纪,讲武堂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未经中队教官批准禁止预备学员外出,否则将受到相应的惩处。
  每过六天讲武堂的学员们可以休息一天,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可以外出,每个休息日只有三分之一的学员能获得外出的机会,依次轮替。
  而且,讲武堂的规章中对外出也有着规定,凡讲武堂的人外出时无论教官还是学员必须穿军服,否则将受到严厉的惩处。
  这条规章一度被看成是专门针对宗室和勋贵的子弟,宗室和勋贵子弟弟都有爵位,因此也有代表身份和地位的冠服。
  李云天之所以做出这条规定,除了要严明军纪外,就是为了使得宗室和尊贵子弟在讲武堂忘记他们以前的身份,进而脚踏实地地度过在讲武堂的日子。
  三个月的测训主要是增强那些预备学员的体质,以及让他们适应讲武堂的生活,并不是像李云天当初挑选教官时那样,一上来就给他们来一个为期三周的魔鬼式训练。'313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 313  执宰大明316
  说实话,李云天当然想给这些预备学员一个下马威,可现实情形却不允许他那样做,因为这些学员的体质真的不敢恭维。
  先不说那些武举文考出来的学员,就是武举文考出来的学员,身体也显得孱弱,至于那些养尊处优的宗室和权贵子弟就更不用说了。
  因此李云天只能先增强这些预备学员的体质,逐渐增加训练量,让他们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要是一上来就大运动量训练的话,恐怕这些学员都会忙不迭地逃离。
  增强预备学员的体质,除了进行适当的锻炼外,最重要的自然就是饮食了,作为一个新成立的衙门,讲武堂的账户上并没有多少钱。
  为了能让那些预备学员吃好,李云天唯有自掏腰包,从李府的账房支出银子来改善讲武堂的饮食。
  李云天自然知道京城各大衙门里采买的黑幕,他自然不会让自己拿出来的银子打了水漂,故而召来了翰林院侍讲学士吴少卿的长子吴海担任讲武堂司务厅的司吏。
  讲武堂司务厅是一个正七品的衙门,专门负责讲武堂的后勤事宜,李云天手头现在最缺的就是钱,自然对此是严加看管。
  在司务厅只有三名官员,一个正七品的司务,另外两个是从七品的副司务,其余的人为吏员。
  司务自然总管司务厅的事务,两个副司务中,一个负责司务厅的理帐,职同后世的会计,另外一个负责司务厅的度之,职同后世的出纳。
  吴海是司务厅中负责采买事宜的最高吏员——司吏,其余的都是典吏,有吴少卿的熏陶教诲,再加上吴海在集市上的经历,想必定会尽忠职守,办好李云天交待的差事。
  说实话,吴海真的没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一名司吏,而且还管着讲武堂这么大一个衙门的后勤事务,当接到李云天的邀请后受**若惊,高兴得**未眠。
  讲武堂里建有专门给官吏家属居住的官舍,吴海夫妻俩随即搬了过去。
  讲武堂的官舍就建在讲武堂的边上,与讲武堂一墙之隔,虽然有正门,但也在墙上开了一个内门,专门供那些官吏出入,可谓十分方便。
  官舍是一排排的平房,每家每户有3个房间:中间是大厅,左边是客卧,右边是主卧。
  每一个房间都十分敞亮,中间隔开了就能成为两间的格局,虽然比不上那些独门独户的院落,但是比京城的那些四合院里的房子却是宽敞了许多,一家六七口人住在里面不成问题。'31315671执宰大明执宰大明 313  执宰大明316
  另外,每户人家前面都建有一个厨房和一个储物间,如此一来不仅有了做饭的地方,而且杂物也有地方放,搭配非常合理。
  李云天如此劳心费力地规划这些官舍,就是为了能解出讲武堂官吏的后顾之忧,毕竟并不是所有官吏都能在京城买的起房子,而且有如此宽敞的住宿条件,这使得他们能安心于讲武堂的事务。
  单单这一个举措,就使得讲武堂的官吏对李云天好感倍增,他的威望也在无形中就建立了起来。
  像所有预备学员一样,张恒对于讲武堂里的事物也倍感惊奇,这里所有的一切都超出了他的想象,是如此的新颖,给了他前所未有的触动。
  张恒难以想象,讲武堂竟然真的会让那些违反了规章的宗室和勋贵子弟退学,更想不到平日里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权贵子弟会老老实实地与他们睡在同一间宿舍,他在南京国子监可没少见到那些权贵子弟出身的监生是如何耀武扬威的。
  而且,这里的课程也令他感到惊愕,他原本只学武经而已,可实际上武经只是其中一个科目而已,还有后勤、情报、战史、天气地理和军事指挥五大科目,地位与武经科目相同,简直出乎了他的意料。
  另外,京师讲武堂有一点是南京国子监无法比拟的,那就是它的食宿都是免费的,而且还发放生活用品和衣物,基本上不需要任何的花费就能在里面生活。
  除了队列练习和强化体质的训练外,最令张恒感到难受的就是吃饭,讲武堂的预备学员竟然是以中队为单位去饭堂吃饭,不仅要自己打饭而且还有时间限制,一旦错过了时间就只能吃个半饱。
  不过张恒不得不承认,饭堂里的饭菜不仅丰盛,荤素单配,而且味道鲜美,看来讲武堂深受宣德帝的器重,故而拨下了大量的资金。
  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张恒的体重就增加了十斤,整个人也显得精壮了许多,开始适应讲武堂的生活环境和节奏。
  尤其令张恒想不明白的是,睡在他上铺的孙方竟然是自愿参加的武举,而且京师国子监这次考入讲武堂的监生竟然有30多人,仅次于济南府和九江府的人数。
  经过这些天的相处,张恒已经知道孙方是京师国子监四门馆的佼佼者,如果参加今年北直隶乡试的话肯定能中举,而且有很大希望考中进士,他不明白孙方为何要投笔从戎。
  虽然孙方在儒学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