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烽火-第4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就表明了多尔衮在满清内部将没有一个人能与他作对。
何洛会大步而进,他把济尔哈朗已死,并且济尔哈朗的遗书交给了多尔衮。
多尔衮展开一看,济尔哈朗遗书里面说的是他不想满清内部分裂,要是他的一死能保住大清的繁荣,能让大清更好的话。他情愿一死。只是临死之前对多尔衮有一个愿望——不要加害他的亲人。他可以把镶蓝旗全部交出来,他的家人也没有人继承镶蓝旗旗主之职。似此,多尔衮就放心了!
还希望多尔衮以后要好好地辅佐顺治皇帝,以荡平所有反对满清的势力,让大清统一天下。
多尔衮看着济尔哈朗的遗书,他笑了,他最大的敌人,这个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恭顺的郑亲王终于是被除掉了。
多尔衮只要再假惺惺地作出一副,只是有些事说济尔哈朗派人到张必武那里,那时济尔哈朗是想要从张必武的嘴里问出关于皇太极死的真相,多尔衮表示想要济尔哈朗来澄清,他并不相信济尔哈朗是真的与张必武勾结。
只是没想到济尔哈朗却自杀了,国家痛失一位优秀的叔王,真是太令人哀痛万分了!
郑亲王的封号依旧,就由世子济度来继承吧!济尔哈朗的家属也不动他们,优厚抚恤。
对于济尔哈朗自杀之事,人人都是惊讶的,按说济尔哈朗表面上装作很软弱的样子,可怎么说,他也是从战火中走出来的,怎么会这样软蛋的说死就死了呢?真是让人想不到啊!
就算是多尔衮的势力再强,济尔哈朗不是说一点机会也没有的,他应该反抗多尔衮啊!可怎么就选择了这样一条不归之路呢?
济尔哈朗死后,多尔衮就得多鼓动瞿式耜、何腾蛟等忠于永历的南明大臣,让他们催张必武迅速地出兵以解救永历。
这样张必武就会又感受到了心烦,他要吸纳南明势力的想法也会破产了。
对于济尔哈朗的死,顺治的反应则是济尔哈朗未免死得太快了!济尔哈朗的履历,还有声望是仅次于多尔衮的,他真要与多尔衮争斗,以他辅政王之尊,就算是失败的概率很低,可起码成功率同样也是非常高的,可是他却轻易地自杀身亡了,一丁点的抵抗也没有。
太软蛋了!济尔哈朗啊,你怎么说也是一个英雄,你表现得太让人失望了!
这不,顺治在叫着:“济尔哈朗啊!朕看走眼了!朕本来以为你会是一位优秀的,有骨气的人,可是你,怎么一点点的反抗都没有啊!济尔哈朗啊,你,你太让人失望了!可恶至极!你应该与多尔衮斗起来才是的!哪怕是输,也要让多尔衮受到伤害啊!可现在你的表现……”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了,你恼归恼,只能是徒唤奈何!
顺治看到济尔哈朗的遗书,这是要让多尔衮尽力辅佐顺治以助大清一统天下。
顺治在冷笑,多尔衮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篡位了,你还想他保帝位?这不是痴人说梦吗?济尔哈朗啊,你要是真的忠心,你为什么不利用手中的权力来斗呢?你就这样死了,太让人看不起了你!
顺治想到此,他不由是推了桌子上的东西,他气愤至极:“我本来还以为济尔哈朗会与多尔衮大打出手的,可是没有想到济尔哈朗就这样死了,还把镶蓝旗送给了多尔衮!可恶!可恶至极!”
就在顺治气的时候,吴良辅把一封密奏偷偷地给了顺治。
顺治一看,这是济尔哈朗写的,顺治看完是流泪了,他说:“我现在才知道叔王是真的为我着想啊!他是绝对忠于皇阿玛的!他是一等一的忠臣啊!都是可恶的多尔衮诬陷叔王与张必武私通,真正与张必武私通的人是他才对!”
吴良辅在旁边低声地说:“皇上啊,这是绝对机密,为了能查出真相来,郑亲王不惜做出自我牺牲,我们不能他的一番心意啊!我们就得装作什么也不懂的样子来!相信事情水落石出,多尔衮的罪证公布天下,那么就能直接把多尔衮问罪了!”
顺治听后,他是在接连地点头呢,他又捧着这一封密信在哭了,感怀着济尔哈朗的忠诚。
同时,顺治也要做好准备扳倒多尔衮,他提升了苏克萨哈为镶白旗的旗主,多尔衮是不想任命的,只是先前说出的话,现在不好收回来了。
为此,苏克萨哈就算成为了镶白旗的旗主,他也不能拥有多大的权力。
在两黄旗这一边,两黄旗虽然因为多尔衮是皇父摄政王,他直接管辖了两黄旗,可两黄旗是直属于皇帝的,他们心中想的还是顺治。
加上,多年来,多尔衮的厚此薄彼,他对两黄旗是非常薄情的,有什么好处先给两白旗,然后才把剩下的给予两黄旗。
想想两黄旗称为皇帝的亲军,在皇太极的时期,是享有多高的政治地位和待遇啊!可多尔衮一上台,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这怎么能行呢?
往常能得高官厚禄的人都是出于两黄旗的,如今两白旗都能压着两黄旗了,故两黄旗是很不甘心,很不爽的。
顺治针对此情况,他就能掌握好两黄旗,虽说兵权还在多尔衮的手中攥着,可军心已向了他顺治。
顺治又在几次整治多尔衮的行动中取得胜利,那么顺治就要一扫以前那种傀儡的印象了,也向所有的人展示,大清帝国真正的主宰是已经成长起来的他!
这一股暗流正在涌动着,顺治也紧抓着兵权!他要一把揪多尔衮下马。
这一情况,张必武并不知道,张必武是派人好好地侦察燕京的情况,尤其是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争斗的情况。
第四十七章为钱而愁苦
如今他听到了济尔哈朗在多尔衮调动军队围他的府第之后,济尔哈朗并没有调动他的镶蓝旗,反而是自杀,还哀求多尔衮不要加害他的亲人。只要他死了,那么多尔衮就没有对手,就能安心了。
可以说,自济尔哈朗一死,济尔哈朗的势力就瓦解了,整个满清就以多尔衮的势力最强,让多尔衮独霸了!
“唉!”张必武在摇头,说:“没有想到我让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打起来的愿望破产了!本来我对此是寄予极大的希望的!真是让我太失望了!如今济尔哈朗一死,多尔衮把所有的权力都抓死,抓牢了,对我们来说反而更不利啊!”
张必武在走,说:“真是应了一句老话,人算不如天算啊!”
就在这时,外面的喊声起了,原来是何腾蛟和瞿式耜来求见了。张必武头大了,就知这些所谓的南明忠臣一定是想劝他尽快出兵以解救永历的。
西北新下,还没有能稳定好,就算出兵,也未必能救得了永历。而且多尔衮正除了济尔哈朗,一定是提防张必武到来,也想立个大功,好炫耀,巩固他的权力啊!
放何腾蛟和瞿式耜进来了,他们果然是来让张必武迅速进兵的,一定要解救永历帝。
为此,张必武除了苦笑,还能怎么样啊?他不是不想救永历帝,而是没有能力去救啊!
何腾蛟和瞿式耜一看就看出张必武并不想出兵,他们是很生气的,认为张必武只顾自己,一点为臣子的义务都不去做,实在是太可恶了!
何腾蛟和瞿式耜两人合起来才有两千多一点的人马,仅凭这些人马,他们想要讨伐满清,以救永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二人又计较,自率一军分屯于河南,以招募人马,同时也说张必武不愿出战,他们愿意一死以明志。君辱臣死,绝不苟安。
张必武觉得无奈,如今的形势,想救已入虎口的永历又谈何容易啊?他想劝何腾蛟和瞿式耜又劝不了,既然如此,就只好是让他们去吧!
张必武心中烦燥,不过卢象升和禤建豪却有不同的看法,由卢象升对张必武进行建议。
他们的一致意见是:济尔哈朗既然是派人来张必武这里探听情况,他还对于追查皇太极的生死念念不忘,由此可知,他是不会轻易地放松追查皇太极之死的,看起来济尔哈朗是很软蛋的就死了,他不敢去多尔衮相斗争。
可是综合济尔哈朗的形势就能看出,他手中的镶蓝旗一点也比不上两白旗,况且就连两黄旗也被多尔衮所掌握,多尔衮准备多时了,他自然是能消灭得了济尔哈朗,济尔哈朗再顽抗的话,下场就只有死!而且满清会因为内斗而实力下降。
追查皇太极之死之事也会无人再敢提起,这一件事就作罢了。
这些都是济尔哈朗所不想见到的,故他只有想到一死。只要他死了,多尔衮就不会再在意朝中的事,就能一心向外了。与我们相抗衡了!济尔哈朗就可以实施他的计划了!
………………
这就是卢象升和禤建豪所认为的事,毕竟以济尔哈朗老谋深算,他不可能就死在多尔衮的手上,一点反抗也没有的。
张必武想着前段时间,济尔哈朗派人来向他提问,大家虽然互为仇敌,敌对关系,还派人来,这让张必武始料不及的。
只是张必武想到就算是实话实说,对他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使者便是立即去回报了。
为此,多尔衮还给济尔哈朗多安了一个外通敌人的罪名,更坐实了济尔哈朗的死。
张必武想到此,他想得明白,济尔哈朗是不会白白死地,他有反击的。
禤建豪便实说:“据我们的探子报说,燕京城内张献忠原本所设的情报组织大多被破坏!张化龙负伤跑来此就是佐证啊!似此情况下,多尔衮的大举入侵就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现实的!多尔衮可不想见到我们在西北慢慢地建筑我们的殖马场,训练士卒。更不愿我们的实力相强。”
卢象升也接口:“我们还要继续演戏,比如说让李过极想霸占西北来增强自己的实力。我们之间的矛盾很大!多尔衮就更有借口给李过,说这是想帮他,他才出兵的,以给他西北之地!似此,王爷你就得猜忌李过了!”
张必武又是微笑着点头,卢象升又继续说的是:“我们得把一些鞑子的战俘给拉出来,让他们穿上我们大家彼此的军装,斩杀掉,以向别人显示我们两家火并,这是有实证的!要做戏就得做真点,做好点!”
张必武又是点头,他会派使者到李过那里以要求李过和他演好这一出戏的,李过会欣然同意的。
禤建豪更是说出了他所探得的消息,多尔衮正厉兵秣马,准备要大举进犯了。
张必武无奈啊,既然多尔衮来相拒,那就只好和他打了,可现在张必武真不想打。只想利用这段时间来休养生息。来巩固西北之地。
如今张必武要面对的是金钱的问题,他以前所积累的钱,包括李建泰毁家所给的钱财,还有大顺军送的钱财,他也用得是七七八八了,征税也因民贫征不到什么钱财呢,现在没有什么钱财了!要是再出兵,粮饷又从何而来啊?
如今马场养马,购置马种也需要钱啊!还有建造铸厂以造子弹、火炮也需要钱,分分都是钱啊!可又要从哪里掏钱啊?一旦与多尔衮作战的话,不用说造火炮,单单粮饷就能要了张必武的命了!
张必武一想到这,他是愁苦啊!怎个苦字了得呢?
他急得是团团转,卢象升和禤建豪看着他,也是苦于没有计策呢!要让他们去筹钱,他们还真不知怎么筹钱出来呢!不过他们想到一人——岳志成!他是知道张献忠的宝藏的,要是能让他把张献忠的宝藏给找出来,那是再好不过的一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