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地心世界猎奇记 >

第46章

地心世界猎奇记-第46章

小说: 地心世界猎奇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假说直到目前还拥有为数众多的追随者,然而同这一假说一样,为争取领先地位而进行奋斗的还有另一假说,也就是采普里茨的假说。他以新的形式复活了列斯利的学说,并吸收了十八世纪末叶和十九世纪初叶其他学者的观点。 
    “这个假说是建立在这样的物理定律之上的:即地核的温度极高,在这样的高温下,一切物体,尽管压力巨大,必然处于气体状态。 
    “你们知道,存在一种气体的所谓临界温度,在临界温度时,不管压力多大,气体既不压缩,也不转化为液体。毫无疑问,在地心,这样的临界温度要高出无数倍。因此地核本身甚至可能是由所谓单原子的气体状态的物质组成,它们已丧失原有的化学特性,因为气体的分子在高温影响下,已分解为原子。地核受过热超临界温度气体层的包围,而这种气体层又被一般气体层所包围。 
    
    “再外面一层,就是液态层,物体都处于液态状,随后便是类似熔岩或树脂状的稠液态层,还有一层则是由液态向固态的转化层,称之为潜塑性过度层,密度与靴匠用来擦线的蜡相同。 
    “最外面覆盖着坚硬的地壳。上述各层,当然口罗,并不能截然分开,但它们相互逐渐地转化,因此地球转动时不会使各地层产生某种程度的互相置换,不影响海水的涨落,不会影响地轴发生转动。就地壳厚度而论,说法也不一致。瑞士地球物理学家阿雷尼乌斯推测,气态地核层的厚度占地球半径的95%,高温液态层占4%,而硬地壳只占1%,也就是说厚约六十四公里。 
    
    “其他一些学者认为更厚得多,可达八十公里,一百公里,甚至一千公里。然而地壳的厚度不超过六十到一百公里的说法比较能与火山现象、造山运动、地热作用等现象相一致。 
    “你们看,这一假说不但复活了列斯利和其他学者的学说(尽管没讲到地内的星体和外露的洞口),甚至还证实了大尉关于同一中心的圆圈的见解。不过要讲到地核处有人类生存,当然啰,是根本谈不上的。因为那里的温度太高,连气体原子都会分解。” 
    “不过,那里确有人类生存!”卡什坦诺夫大声地说,“而你不也是推测可能有人类存在,才装备考察队前去考察的吗?” 
    “完全正确,现在我谈谈自己的假说,”特鲁哈诺夫回答,“我早年信奉采普里茨假说,为了进一步发展并证实这个假说,我进行了观察和计算。观察的范围遍及重力、地磁现象和地震作用等,并加以测定。 
    “大家知道,地震波不仅在坚硬的地壳中传播,而且能直接穿过地心,因此一旦某个地方发生地震,灵敏的仪器就测到两组震波——先是最短的沿地球直径的震波,随后是沿地壳,也就是沿地球外围的震波。震波传播的速度取决于介质的密度和均匀度,按传播的速度可确定出介质组成的成份。 
    “我在各地震站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特别是在蒙库沙迪克山的天文台。我在那里的深矿井和高山脚下安装了新的、十分精确和十分灵敏的仪器,发现了一些与采普里茨的假说不相一致的事实。原来,地核并不是由紧紧压缩的气体组成,恰恰相反,是由密度不大的,只不过稍密于大气层的气体组成,这一层的厚度约为地球直径的四分之三。换句话说,这气态地核层的厚度直径约达八千公里。这样,液态层和固态层的厚度,每层不超过二千四百公里。而在气态地核中间,会有固体或是差不多是固体的物质存在,也就是有星体存在,其直径不超过五百公里。” 
    
    “怎样推算出这个看不见的物体的直径呢?”鲍罗沃依兴致勃勃地问。 
    “很简单,当地震在地球对蹠地域的天文台被测出时,该物体就出现在震动传播的路上,也就是从新西兰往东传入太平洋;如果地震只是在新西兰或是巴塔哥尼亚发生,那地震传播的直线路上,该固体物质便不会出现。一系列的观察,使我算出了该物体最大的面积,当然只是相对地准确。 
    “这些观察证明,地球内部有着巨大的空腔,充满气体,密度与大气层相差不多,中间有一个星体,直径不超过五百公里。 
    总的说来,这些观察符合比采普里茨更早些的学者提出的假说,而与采普里茨假说不相符合。不过,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地壳重物层分布的一切统计数字的正确性,产生了疑问。大家知道,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而地壳表层岩石的密度仅为2。5—3。5。如果考虑到还有大量海水的话,密度甚至还要低些。因此学者们认为愈接近地心,物质的密度愈大,直至地心的密度可达10—11。然而如果在地球内部巨大的空腔内,充满了稠密的气体,其间还有小星体的话,那么包围着内部气体空腔的地壳密度的分布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了。我认为,地壳较轻部分,厚度约为七十七公里,富含重金属的较重部分厚度为二千三百公里,内部气体空腔部分为四千公里(包括星体),这些数的总和为六千三百七十七公里,即地球的半径。如果说地壳较重部分的平均密度为7。8,那地球总的密度将是5。5,这与地球物理学家的计算相符。” 
    
    餐厅的墙上,挂着一块黑板,特鲁哈诺夫为他的听众计算出地球每层组成成份的面积和重量,证明自己推测的物质分布情况。 
    特鲁哈诺夫修正了采普里茨的假说以后,就接着谈这样的问题:那就是与地心空腔相联的通往地心的洞口是如何形成的,而且地心空腔的压缩气体和高温气体就是沿该洞口喷出的。特鲁哈诺夫观察到经常有一些天体从宇宙空间落到地球上来,这些跌落的天体称为陨石,因此他假设,在某个时候有一颗巨大的陨石落到地球上,敲开二千三百七十七公里厚的地壳,进入地心,成了这颗普洛托。为了证实这种情况是可能发生的,特鲁哈诺夫举出北美亚利桑那州著名的陨石口大盆地。为什么可以确认这个大盆地是由陨石造成的呢?因为在洞穴和洞穴底部找到了许多残存的陨石碎片。不过那颗陨石没能敲开地壳,它被弹了回去,或许落进太平洋,而普洛托却敲开了地壳,进入地心。 
    
    “这次大灾变是何时发生的呢?”探险家们问。 
    “不迟于侏罗纪,根据你们所到达的最远地点来看,已发现了侏罗纪动植物群的代表,它们是在洞口形成,气体从洞口冲出,地心空腔冷却后,由地面迁入的。以后逐渐有白垩纪、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动植物,通过此道迁入空腔,并不断地将上述各时代的入迁者挤入空腔的深处①。” 
    “当南森地被冰封后,现代的动植物群就不再能从地面深入地心了。而只有二十世纪的人类,我们这些代表,才能大胆地克服这个障碍,深入到这块神秘的土地。这里由于气候和生活条件适宜,就奇迹般地保存了地球上早已绝灭的动植物群的代表。你们发现了我做梦也不敢想象的古生物学博物馆。” 
    “你出色地描述了向地内表面迁移的情景,”卡什坦诺夫说,“尽管古生物学家有可能在你的推测中找到争论点。不过,我还想问一下,这个空洞形成后,被击破的地壳的那一部分残块到哪儿去了呢?” 
    “我认为,较小的残块被喷出的气体从地心抛了出来。较大的残块,一部分与陨石一道熔入了普洛托的发光体内,一部分有可能跌落地内表面,形成小山岗或整片高地。你们在马克舍耶夫河中游地带河岸上发现的由含铁量丰富的橄榄岩组成的大山岗,可能就是这些残块。有可能蜥蜴海两岸黑色荒地上的全部高地都 
    ①读者如对特鲁哈诺夫报告的全面论述感到兴趣的话、可参见1941年莫斯科儿童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普洛托尼亚)一书的第347—369页。 
    是由这样的大残块组成,所有这一切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那么我们在这样的高地上发现了死火山和活火山。你又怎么解释呢?” 、“这不难解释。根据采普里茨的假说,气体带或气体层以外就是高温液态层。空腔形成后,气体急遽地涌入其间,地球内部的压力猛地下降,该层的一部分变成了蒸气和气体,其余部分形成了沸腾的火海。蒸气和气体不断从洞口逸出,内部空腔的温度和压力越来越低,熔岩海海面逐渐硬结形成外壳。外壳起初又薄又脆,在不断从熔解物中分解出来的气体和蒸气的压力下常常碎裂。这个外壳逐渐变硬,碎裂次数相应减少——就象地球表面初步形成时一样。火山的存在只是表明在外壳的某些深处,还存在着高温态熔岩区。熔岩喷发同地表上的岩浆喷出现象一样。不同的是喷出物很重,超过重矿石,这种物质我们在地表上还未见过。” 
    
    “不过,地表下面,如果象你说的那样,一开始是一片火海,”马克舍耶夫指出,“那跌落火海的地壳残块,不就该沉入火海或被熔化掉了么?” 
    “这不一定,”卡什坦诺夫辩解道,“小残块,当然啰,熔掉了,而那些体积庞大的残块——要知道它们的直径可达好几公里——还能留下一部分不被熔掉。至于沉入火海深处的可能性,那要取决于它们的比重。如果残块轻于熔化物,那一部分残块,就可能会象冰块一样,在火海的上面漂浮,也象冰块一样,只是边缘和底部被熔掉。” 
    . “我并不一定坚持自己的想法,”特鲁哈诺夫声明,“我刚刚所说的,只不过是在你们提出问题后,在我脑中出现的初步的设想。所有这一切都有待进一步的探讨,现在我们仅仅了解了普洛托尼亚内马克舍耶夫河沿岸,以及蜥蜴海沿岸一个狭窄地区的情况,而河岸两边辽阔地区的情况又是如何呢?黑色荒地究竟向南延伸多远呢?荒地之后又是什么呢?会不会再次出现充满生气的绿洲呢?” 
    
    “我认为不会,”帕波奇金说,“算原因是这样的。生命必不可少的水分,由北风从洞口带过。这些水分,主要仍是地面的产物。 
    因为我们可以确信,雨水并未越过蜥蜴海的南岸,风只是把水带入离洞口并不太远的距离内,而在海的后面,在所有地表下面的其他地区,是一大片寸草不生的凝固熔岩的无水荒地。我还认为,侏罗纪的动物群和植物群起初只是深入到洞口四周很小的范围内,随着从洞口流进的水流不断增加,并形成小河和湖泊后,生命不断地向南迁移。可能蜥蜴海形成的时间并不太长,因为它不象一般海水那样咸。” 
    
    “不过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卡什坦诺夫说,“如果蜥蜴海形成的时间不长,那海中就不会出现类似古鱼、鱼龙和蛇颈龙这些侏罗纪动物群的代表。不管是古鱼还是鱼龙,既不能象蚂蚁那样从陆路,也不能象翼指龙那样从空中迁入。因此,即使时间不长,水流细小,海水仍可渗入空腔的深处。” 
    “噢,对不起!”帕波奇金大声说,“海水怎能跟着陨石渗入深处呢?它会碰到炽热的气体和起火的表层,所有的龙类和古鱼只会变成一大锅鱼汤,而不能留下后代。” 
    一大家都笑了起来,可卡什坦诺夫反驳道:“结论下得未免太快了,谢苗,我并没有说陨石堕落以后大海恰巧也紧接着进入地心深处。特鲁哈诺夫相信,陨石是三叠纪落下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