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清穿物语 >

第28章

清穿物语-第28章

小说: 清穿物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托尼只是说;〃谢谢!谢谢!〃
  梅兰妮微笑了;〃我还有一件事相求。〃
  安托尼说;〃什么事?只要我能做到。〃
  梅兰妮说;〃听说欧洲有一种火器;只这么大。〃她比划了一下;〃很厉害的。〃
  安托尼说;〃夫人是想买枪吧?〃
  梅兰妮赶紧点头;〃你也知道;我家孤儿寡母的;想弄两把防身。〃
  安托尼沉吟着;〃买枪是件简单的事;只是要送过来;恐怕;要等待机会了。〃
  〃等几年;也不要紧;那枪原本是用来防备的。〃说着;梅兰妮拿出小荷包。〃我知道;短枪是很昂贵的物件。大清朝的银票;你们那里也不好用。我这里有几颗宝石;你拿去做枪资。〃
  安托尼倒出荷包里的宝石;他又惊呆了。他看过红宝石;蓝宝石;可是他是第一次看见猫眼石。
  梅朵;边峰他们和安托尼也谈了一会;就不一一叙说了。
  次日的下午;安托尼带着礼品来回访了。
  华家的人正准备吃下午点心。见他带着一个大包;和两本书。知道他是回礼来了;便热情的邀请他坐下;一起用点心。
  安托尼很少被邀请到本地人家中。所以;下午点心;对他来说也是第一次体验。他欣然入坐。
  梅兰妮给每个人一小碗绿豆百合汤;每人前面放着一个小碟。放了两块绿豆糕。
  安托尼对苏州人的生活雅致是有所耳闻的。眼前的这家人;就是例子。食品虽然简单;铺排很完整。碗;碟;瓷匙;虽不是官窑的产品;但也很精致。
  其实;平时;梅兰妮并没有这么复杂;今天;正好;歇工;有了时间折腾。
  安托尼第一次吃这样的食品;觉得很好吃;便问;这是什么东西。
  梅朵取了一把绿豆给他看。又和他说了这种植物的种植方法。对于爱好植物的人士;还有什么话题比这更有趣。谈了好一会儿;他方想起了他来的目的。
  他对梅兰妮说;他后天动身去广州。这盒子里是一套银制西餐刀叉具。送与梅兰妮作为临别礼品。并感谢华家对他的友好。他告诉梅朵如果想要什么;可以和林永青和乔制说;他已经吩咐过他们了。
  梅兰妮按照欧美人的习惯;当着安托尼的面把礼品拆开。盒子里是十二人套的餐具。每套有大小四个叉;匙勺大大小小六个;刀两把:一把是割肉;一把是切面包的。还有六把大调羹和一把大叉和夹子。意大利的银制品还是很精致的。
  梅兰妮说;她很喜欢。衷心感谢了安托尼。
  书是给梅朵的。梅朵看了书名;也很感谢。
  说了一会话;日头斜了;安托尼告辞而去。
  两日后;安托尼去了广州。
  华家的日子;照旧进行。
  王重已经做了六千个蜂窝煤。秦炼;又买了一千斤的煤碎和炭粉。让王重继续做。现在;在秦炼的改进下;简易的制煤工具;好用多了;王重一天能做五百多个煤饼。
  王重这些日子还要整理园地;草房的附近;杂草已经清理干净了。梅朵让王重翻了一块土地。种下了蚕豆。
  梅兰妮有些奇怪;问梅朵为什么不多种几样过冬的菜。
  梅朵笑道;〃你以为;什么土地都能种东西。荒地起马要养上三年才会有出产的。〃
  齐逸最能举一反三;〃这就是开荒地能三;四年免税的原因。〃
  整个九月;基本上没有下雨;可是;到了三十这天;开始下雨了;而且下了很大;整整下了两天;方停。
  地上泥泞;下不去脚。梅兰妮觉得古代吧;人和自然贴的很近;刮风下雨对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说;卖菜的少了;买菜也不容易。出门很不方便。不象后世有雨鞋。布鞋穿出去马上就泥了。梅兰妮不舍得布鞋;她只好穿草鞋;每次回来;都要洗脚。尽管有雨伞;但衣服也要湿一半。真的很不方便。所以梅兰妮很不喜欢雨天。
  来到这里;并不是没有下过雨。那下的都是阵雨。停了雨;几个时辰;地也干了。像这样的大雨;还是第一次碰上。
  通过了这次雨;梅兰妮开始对雨具注意了。她观察到;金伯出门时穿蓑衣;脚上是草鞋。她知道;这样;两手到能派用处。
  早上;出门买菜时;她看到有的妇人穿一种木制厚底的麻;草编织的鞋;这种鞋子都很大;一看就是套在布鞋外穿的。梅兰妮想起上海人把雨鞋说成套鞋;出处就在这里。她后来知道;这叫草翁鞋。它的材料是就地取材;经济实惠。苏州城里的草翁鞋;自然是要精致许多。
  梅兰妮知道;江南多雨;特别是春末夏初;还要有雨季。所以雨鞋是必需的。
  由于地上还泥泞;梅兰妮一时无法出门。她在家里一边绣屏面;一边和孩子们闲话。她忧心忡忡地说;〃今年的冬天会很冷。〃
  所有的人象看神棍似的看着她。
  梅兰妮说;〃别看着我。苏州地方有个风俗;叫做;看五风信。就是以十月初的天气来推断本冬的冷暖。如果;天晴;代表暖冬。天雨;代表寒冬。这几天下大雨;按照这个习俗;不是说明;要有一个很冷的冬天?〃
  楚源说;〃这种民间的传言;不信也罢。〃
  梅朵不同意;〃当地人对气候的经验;不能轻易否定。这是劳动人民对气象的经验积累。〃
  大家都知道;梅朵在研究古代气象。她从金伯那里学了不少;诸如;〃月晕午时风〃;〃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很多有关气象的民谣。
  她还虚心的跟着金伯学看云。她讲;这叫〃看云识天气〃。农业和气象有紧密的联系是众所周知的。农业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的。现代社会里有气象局二十四小时提供服务。而在古代;这就要靠个人的经验了。
  梅朵曾经玩笑的注解中国的〃天时地利人和〃。她说;〃这就是古代农业生产的高度概括;种地讲究;合适的气象---天时;适当的土地---地利;还要大家伙的齐心协力---人和。〃
  话归主题;冬天的寒冷;是要直接影响华家人的生活的;这问题他们不得不考虑。
  首先;是取暖的材料。房间里不能用煤。那样会煤气中毒的;现代社会;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常识。想学西方人用木头烧壁炉;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苏州地区基本上没有这样的木头可供燃烧。当地的农家;大多用稻草和棉花杆烧火;穷点的人家;很少有取暖设施。富有的人家用炭取暖。苏州的炭都是几百里地运来的;那价钱当然就很贵。
  楚源说;〃从前;北方很多人家是用煤取暖的;就是要用一种煤炉。有管道通向外面。〃
  秦炼手托腮;寻思了一会儿;〃我记得;有一年参观乔家大院;他们的取暖炉是一种德国制造的铁炉;当时;我还觉的那炉设计很合理;特意多看了几眼;我想;我们应该能复制出来的。我们在房间里安装了;用它来取暖。〃
  梅兰妮说;〃别的都好说;安全第一。〃
  秦炼说;〃这事交给我办;我来想办法。〃
  边峰力挺秦炼;〃大哥办事;我最放心。〃
  

036 双面绣
更新时间2013…11…15 1:17:32  字数:3932

 初五这天;天气放晴;地面上也干了。
  梅兰妮的两幅屏面也绣好了。在秦炼的帮助下;安装好了台屏。
  楚濂看时;国画的水墨深浅;丰润;色彩的明暗;浓淡;表现的很完美。小昆虫的细致生动。那些诗用的是行书;字的大小;布白;虚实;粗细;折转;牵丝;勾挑;枯润变化一一表现出来,字画俱好;绣更是上品。把那画意表现的淋漓尽致。那两方印;绣得极佳。更不用说是双面绣了。这年代;双面绣还未问世;绝对很有世价。
  台屏用玻璃装置;更是让它富丽。<;红楼梦>;里贾蓉向凤姐借玻璃屏风请客显摆。可见那时是件稀罕物件。这时被蝴蝶效应了。玻璃没有那么稀罕了。可是;玻璃屏风还是少见。
  华家一干人是第一次见梅兰妮绣双面绣。这个比后世的旅游商品;不知要好多少倍了。
  梅兰妮把两件双面绣玻璃台屏包好。
  楚濂的蜡染画也画好了;这次他没有打稿;在纸上略比划了几笔;就直接在布上画了。梅兰妮担心;万一又有人把蜡染屏面截了去。连个底稿都没有。楚濂拍胸保证;画稿都记在这里了。
  梅兰妮另外用布把它们包了。梅兰妮做了一个大布包;把两样东西放如包里。
  楚源拿出两个小木匣;每件只不过三寸长;一寸半宽。
  梅兰妮知道;每件里面蓝色的丝绒;衬着六颗猫眼石。
  梅兰妮把小木匣放入包底;带着边峰和三胞胎雇了小船;沿河北去到阊门方向去了。
  先到了阊门大街皋桥下船;皋桥跨架在学士河上;连接阊门大街;相传;汉议郎皋伯通居于此;因而得名。几个人进了桥东侧的无箴绣坊。
  边峰来过;三胞胎是第一次来。他们打量着绣坊;见临街的窗上镶嵌着玻璃。所以;室内光线很好。货架上放着绣品。有帐围;有衣边;有方绣。等等;就像繁花盛开。
  陈掌柜一眼就见到了梅兰妮;热情的迎了出来。〃华家娘子;有日子没见了。近日家里可都平安?〃把梅兰妮往次间里让。
  梅兰妮满面春风;〃陈掌柜安好。〃
  边峰见陈掌柜如此态度;知道那些缂丝定是让他赚着了。
  陈掌柜见了几个小孩;便道;〃这便是几个小公子了;华家娘子好福气;小公子个个精神。〃
  这话倒也不假;一个多月来;梅兰妮合理安排饮食;几个小孩日见玉润。皮色也白里透红。
  陈掌柜问;〃今日;可又有缂丝作品?自从;本店卖出缂丝作品;常有人来问讯。我这里正盼着呢。〃
  梅兰妮说;〃今天;我来是想卖两件绣品的。只是;这绣品与寻常的不同;还需要掌柜的掌掌眼。〃梅兰妮边说边结开包袱。
  〃华家娘子;既如此说;我---;这就是?〃陈掌柜看了两件台屏;一时无语;只是拿起来细看。
  看了半晌;才说;〃华家娘子娘家原是姓梅。这绣倒是韩希孟一派;近百年来;倒是没见过如此的精品。〃
  三胞胎心里说;你还没见过玛利亚。特瑞莎肖像!
  梅兰妮谦虚地;〃这只是小品。是双面绣。〃
  陈掌柜把台屏翻过来;果然。
  这画稿只是小品。但刺绣把国画的技法淋漓尽致的表现了。绣坊里的绣品;只是绣。这两幅是画。虽说;也偶尔有绣画作品问世;多数看上去象年画。这两件虽小;但文人画的情趣;思想;尽有表现。凭着多年的经验;陈掌柜知道遇上了大家。
  方想开口问价;只听得店中伙计叫道;〃掌柜的;贝勒爷又来了。〃
  陈掌柜听得;放下绣品;准备迎出去。
  只听得一人说着京腔;〃什么叫做又来了。爷有那么不受待见吗。〃边说;边进了此间;〃掌柜的;我要的东西你找着了吗?哟!掌柜的!你有了好货也不和我说。〃说完;他走近桌子;自拿起一件绣品细看起来;〃好;好。〃
  梅兰妮等人打量这此人;身穿团福蓝缎长袍;头戴瓜皮小帽。长的和帅实在搭不上边。想来;满人奉行满汉不通婚;满人长的实在不怎么办样。所以;尽管他们入关已经一百多年;像貌没有改良;依然小鼻小眼;尖嘴猴腮的。而且;个头也不高大。按现代标准;还未到一米七十。年龄在二十上下。梅兰妮知道;这就是贝勒爷了。
  跟着他进来的管事模样的人;见梅兰妮坐在那里;便喝道;〃没有规矩;见着了贝勒爷也不知起身行礼。〃
  梅兰妮方不情愿的站了起来。心里很不高兴。你说这是什么世道;来了个猪小辫;就得起立。
  那贝勒拿着台屏爱不释手。对陈掌柜;〃你这老不修;有了这等好货也不报与我知。难不成;眼里真没了我不成?〃
  陈掌柜陪着小心;〃贝勒爷见笑了;这台屏是刚到绣坊;我才看着;还未买下。这些是这位娘子的。〃
  贝勒爷这才抬眼看了梅兰妮一眼。这一看;他眼睛就象是钉住了。梅兰妮微低着头。心中很不舒服。
  那贝勒盯着梅兰妮;〃说说;多少钱;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