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清穿物语 >

第197章

清穿物语-第197章

小说: 清穿物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梅香从不向师傅隐瞒自家的矛盾;这话如实的转述给了梅兰妮知道。

    她对梅兰妮道;“为什么我总是那个被牺牲的。”

    虽然说;不好插手人家的家庭矛盾;但是从来鲁妈和梅香之间的冲突;梅兰妮都是站在梅香这一边。

    她一直认为;既然从小就把她抛弃了;日后也别再向那孩子讨恩情了。

    梅兰妮是不看好陆天香的。二十多岁的人;还在操童子业;还让女人养着。老乐这人干事有能力;惟独对侄子的教养很成问题。老乐奉行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他就没有想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难处。多少军马都填在了独木桥下!

    梅兰妮对梅香说;“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自己;在天地之间努力站直;立牢。”

    这个年代;女儿要自强;谈何容易!

    几千年的封建帝国;女人除了和男人一样;受着皇权为代表的种种欺压;还要受到夫权的压迫。她们是整个帝国垫底的那一层。人们日后;对于封建帝国的繁荣;津津乐道;可是没几个人想到;这种繁荣是踩在中国女人的脊背上。

    所以;在南方;洪门势力大的地方;经济繁荣的之处;很多年轻的女子拒绝婚姻反抗这种夫权。她们自己赚钱养活自己;后来的人管她们叫做‘自梳女’。

    水妮也没有和小甲成亲。

    原本;水妮似乎对小甲有了那么点意思;后来水妮眼界开了;个人的婚事反倒耽搁了。

    她管着长江上的船队。江湖上行船;打打杀杀是少不了的。如今人称她为“水上飞”,长江流域的各帮派;说起这个她来;都是要伸一下拇指的。

    水妮和梅香一样;都是梅兰妮眼中的自家人。

    席羽绢带着绫子以出家的名义;逃避了婚姻。但是;如今席家人说到这位姑奶奶都是佩服的紧。

    商人重利。在逐利的同时;也会有许多陷阱和危机。江南的丝业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竞争也是十分激烈。席家的几次危机都是靠着这个出家的女儿;才化险为夷。席三太太如今的腰杆子象撑了钢铁般的硬;席家如果没有她的女儿;一大家子早就喝着西北风了。哪里还能穿金戴银?

    而席羽绢在苏州的商界也成了风流人物。许多人要看着她的动静行事。

    几个女儿家的事业有成;但是;婚姻就不能说了。人生的故事都是“美中不足”的。

    这天老农转交了个皮包给梅兰妮。梅兰妮知道里面是这几期的。

    挂满葡萄的藤荫下;梅兰妮惬意的摇着摇椅;读着报。

    如今;她已不是华氏的决策人了。但是还是华氏权利中心的一员。眼前的华氏和洪门事业已经分不出你我了。

    边峰领导的洪门;这几年做了不少事。

    其中比较大的事件;是两年前;边峰带着叶;屈的家族离开了流放地。

    梅兰妮私下认为;这次的行动可以和圣经上说的摩西带着犹太人出埃及媲美。

    为了这样的逃亡;他们整整策划了四年。

    雍正十三年;光是屈家流放到宁古塔的就有三千一百多人。等到乾隆十四年;叶;屈两族逃亡出来的人只有一千六百人。

    这十几年;疾病;严寒;饥饿夺去了多少族人的性命!

    乾隆十四年的夏天;边峰亲自带着人;把船行驶到了图门江边。从那里北上四百里;到了叶;屈两族的流放地。

    边峰带着叶惟世的亲笔信做信物。

    叶邦田见信上说;雍正十三年叶惟世的父亲和他的约定;一赴死难;一抗生义时;痛哭流涕。

    对边峰十分信任;没有丝毫的怀疑。

    他召集了族人;对他们说了逃亡的计划。族人没有一个反对。这些年来;在北国的严酷的自然环境下;他们的族人一个个倒下;活下来的人除了悲痛;就是一个奴隶的身份。能够离开这样的环境;就是到天边去;他们也没有怨言。

    四百里地对他们来说算不了什么;十几年前;他们从岭南到东北走了近五千里。

    族里的妇女过去多有缠脚的;十几年前全放了脚。

    两族人跟着边峰走出了流放之地。叶;屈两族人的流放地里宁古塔城距离六十里地;并没有什么人看管。出逃十分方便。

    边峰做事十分周密;沿途留人设点接应。虽然逃亡的人数众多;但因为那地地大人稀;走几天都见不到一个人影;没有被阻拦。等当权的人发现人去宅空了。已经是半月以后的事情了。这时男女老少都已经坐船南去了。

    流放地发生了这么大的一次逃亡;宁古塔的官员并没有向上汇报。他们把每年的死亡人数加高了。

    虽然;这件逃亡事件在当地被最大的淡化;隐瞒。还是有很多的流放人士通过某种途径联系上了华记自己逃出了流放地;往南方去了。

    叶;屈两族最初是到了西贡。

    两族人与清廷结下的是血海深仇。他们全都入了洪门;成了反清的中坚力量。

    屈仪奉先是在左云做县令;十一年;调到右玉做县令。十三年升了朔平府同知。十六年转莱州知同。如今;在即墨一带为洪门大开绿灯。

    十三娘十分能生养;已经生了三个儿子。范大娘是嘴都合不拢了。

    生第二个儿子时;梅兰妮去西北探望。范大娘好声的和梅兰妮商量;希望这个儿子能姓范。

    和屈仪奉商量后;梅兰妮同意范大娘的要求。但是;她也有一个条件;就是第一个儿子要姓屈。

    范大娘当然不会有异议。

    后来;她们知道了屈仪奉的身世后;更是感激华家的大义。后来的儿子全都姓了华。这当然是后话了。

    叶惟世的子息艰难了些;至今膝下只有一女。

    十年;叶惟世调安溪县县令。十三年升泉州府同知。十六年升永春府知府。

    十四年夏;叶;屈族人乘船南下;在泉州叶惟世与他的族人相会。

    叶邦田特意嘱咐他要“身在曹营心在汉”。告诫他;要不忘本;不忘恩;不忘仇。

    乾隆十五年秋;洪门和西班牙人在吕宋岛起了争端;洪门联合当地的华人把西班牙人赶出了吕宋岛。叶家有一支跟着洪门的武装到了吕宋。

    叶家后来成为了吕宋的第一大家族;这个家族在原来的历史中;不但对推翻清朝全力以赴;在抗日战争时也鼎立支持;据说;这个家族中还出现过共和国的开国将军呐。(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24结8 流水光阴(大结局)

    江南的秋风里有着桂花的香气。

    夜渐深;梅兰妮坐在烛光下读报。

    李妈妈进来;用烛扣把残烛的火焰灭去;再把残烛从烛台上取下;换上新的蜡烛;点亮。

    梅兰妮桌上的烛台是梅花的造型;花瓣和花芯上一共插了六只蜡烛。

    梅兰妮见是李妈妈;“这么晚了;妈妈只管去睡。这些事让小丫头做就好。”

    李妈妈道;“夫人也早些睡;晚上天气凉;还要加件衣服才好。”

    梅兰妮点点头;眼睛被报上一则消息吸引。

    李妈妈换完了蜡烛;罩上玻璃罩;悄无声息的离去。

    梅兰妮读道;今秋内务府让江南送两万支蜡烛上进京。

    她家的蜡烛也成了抢手货了?

    乾隆下江南时;江南的官员要讨好皇帝;给他总是用最好的东西。

    这年头的蜡烛黑烟很大;而且要不断的剪烛芯。就算是皇宫里用的也是这样。而蜡烛还是高档生活日用品;只是有钱人家才能用。贫苦的人家用的是油灯。

    而华家制造的蜡烛用了化学的方法;除去了油脂酸的甘油成分;使得蜡烛没有黑烟;而且比一般的蜡烛还明亮。

    皇帝在江南用过这样的蜡烛后;回京后就不习惯了。所以下旨让江南的官员进蜡烛。

    梅兰妮想;皇帝下了一次江南;她家的产品多了些销路;拿到些大订单。

    随着皇帝南下江南的北方贵族们;到了苏杭就象土豪一般疯狂购买。

    她家的珠宝首饰被买光了;鸽蛋大的池蝶蚌珠;和南洋的宝石;让那些北来的满人发狂。

    欧洲来的望远镜;放大镜;老花镜等也销售一空。使得她的铺子只好关门一个月。

    印着虫草的纱帐;生产计划已经排到了明年年底。梅兰妮盘算着;要不要再增加流水线。

    只是火柴没有皇家的定单;因为皇帝是不用火的;即使点灯也是在外面点好了送进去。不能在皇帝面前打火。加上乾隆没有抽烟的习惯。

    虽然火柴没有皇家的定单;但是火柴的销量还是巨大。如今;已经有官员上疏要对火柴收税。

    这种事还是让她家的男孩们去对付。

    华家产品并不只是面对上层社会;他家的省油灯走进了千家万户。

    说起来;这省油灯并不是他们的发明;这灯在唐朝就有了。他们只是精制了。

    省油灯是根据冷却油温;延长油的燃烧时间。这和后世汽车省油原理是一样的。中国人是聪明的;除了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四大发明外;他们有着无数的小发明。

    就象如今;梅兰妮他们把后世的科技山寨到了这里;但是;在这过程中;当地的工匠不断提出了改进。有些的改进对他们来讲都是耳目一新;这些人比爱迪生一点都不差。

    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压制工商;华家做法相反;他们大力鼓励工农业发明创造。任何的发明;一经使用;都给予丰厚的回报。这样一来;在他们身边已经集聚了大量有才华的技工。也正是有了这样优秀的工人;华家的事业才能蓬勃发展。中国文明的天空正是由这些做工的人所支撑。中国的文字早已经揭示了这个真缔。

    报上又一则消息说;今年向日本出口了大量的戏剧;话本;传奇等读物。还说;已经和千利休的后人取得了联系;为他们提供了茶叶;茶具;帮助他们宣传;推广茶道。

    梅兰妮会心的笑了。

    想起多年前;她的儿子们在讨论如何对待四周国家时;无一例外的都说要按照后世美国人的方法:对他国拼命输出是是而非的理念;而绝对不能输出科技。有机会就挑起他国的内乱;或者挑动邻国之间的矛盾。并在那些国家里扶持亲华精英;让他们觉的月亮都是中国的圆。

    大量输出中华文化;在没有电影出现的年代里;戏剧就是最好的选择。

    为了让日本人能看的懂中国戏剧;还特意派了昆剧师傅去教他们;日本人把他们的戏剧叫做“能”。

    这时候的能剧大都演的是中国的戏剧。

    日本人喜欢这个‘道;’那个‘道’。

    华家的那几个就动脑筋帮助扶持他们的各种‘道’。

    如‘花道’,齐逸是直接用了明代袁宏道的推荐给池坊派做教材。

    还对日本出口了大量的香料;和制香书本;和各类精巧的香具;帮助他们创立了京都香道。

    教会了几个日本人二十四式太极拳;帮着他们在日本创立了拳道。

    这样做的效果是显著的。他们每年向日本的出口量在急剧上升;日本人对中国产品从热爱到如今的狂爱。

    如今他们已经成了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这时的日本还是在德川家族的统治下;天皇暇仁的位置就象虚设。

    由于日本的铜矿日渐衰竭;日本每年限制了黄铜出口量;但是;对于华记来的船队;还是尽量供应的。

    这样;就使得其他的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