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清穿物语 >

第102章

清穿物语-第102章

小说: 清穿物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梅兰妮见那赵阿婆虽然五十多岁的人;但是看上去身体还健康;衣服也整齐。想来是个利索的人;心里生出好感。顾李氏年纪尚青;在二十五;六岁上下;三个孩子虽小;也收拾的还干净;两人都是布衣荆钗;衣服上都是补丁;可见家境是有些拮据。
  梅兰妮问她们想不想来华家庄子干活?
  那一老一少两妇人也打量着梅兰妮;细看她穿的也是布衣;并不是绫罗绸缎;感觉和她们距离有些近了;又见她面带微笑;便也胆大的回答;想。
  顾李氏大着胆说;〃我家小凤还小;能不能让我带在身边?〃小凤是她女儿;才三岁。
  梅兰妮看着申妈妈。申妈妈说;〃能;你们上午太阳出来时过来晒花;下午收花;中午有两个时辰你们还可以回家做饭;吃饭。算来你们只干两个时辰一日;我给你们五百文一月。〃
  五百文不算多;但是;在乡下也能办很多事;一匹中机布不过三百文;可以给几个孩子做上一身了。
  讲好了摘棉花的时候来上工。为了摘棉花;申老农也准备了麻布包;专门放棉花用。
  几天后;白花花的棉花就摘了下来;棉仓前;搭了木架子;上摊着芦席;摘下的棉花就摊在上面晒干。晒干了的棉花去籽;然后搓成一条条的盘在木板上;这面条再上纺纱机纺成纱线。
  几天看下来;顾李氏因为孩子小;所以踏着点来;踏着点走。干活时十分的利索。
  赵阿婆也是手脚很快;只是;她总是早来晚走。
  梅兰妮问起。她讲她的孙儿女都大了;可以放手。
  两人熟悉后;梅兰妮知道;原来她娘家也种棉花;纺纱织布。所以她做这些事很快就上手了。
  梅兰妮心中很高兴;她尽管理论上知道怎么做;小时候也见过祖母家做过;但是自己没有真正动过手。比如搓棉条;比如纺纱。赵阿婆既然有经验;她倒是很愿意学习。轧花机的原理和舂米的原理相象;靠重力把面籽打出来。乡下人过去是用脚踩的;梅兰妮和秦炼做了一个畜力的;比脚踩的要快了很多。
  另外;梅兰妮和秦炼根据西方的纺羊毛机做出了搓棉条机;用脚踏;虽然没有全制动快;比手搓是要快了几十倍了。
  赵阿婆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佩服了华家人的聪明。
  而梅兰妮因为赵阿婆勤快能干;又不计较工时;所以;有心培养她做日后的纺织作坊的负责人;眼下;她总是超时工作;这不能让她白干;梅兰妮提出;让她做全工;每日四个时辰;给她二两银子一个月。
  可是遭到了申老农激烈的反对:女工怎好和男工一样。原来;在这个世界里;没有同工同筹的概念;女工总要比男工低一些。
  妥协的结果是赵阿婆每日干四个时辰;拿一两半银子一个月。赵阿婆知道这消息;十分欢喜。
  梅兰妮很是无语。
  梅朵说;这下你能理解<;红楼梦>;里那些丫头;为啥哭闹着不肯离开贾府了。和我们庄子上的工作比起来;那是多好的工作;包吃包穿包住;轻轻送送的赚五百文到一两银的工资。而且吃穿的水准都很高。
  秋天是让人高兴的季节;华家庄子是繁忙的。
  八月时;就在棉田里撒播了苜蓿。梅朵种苜蓿主要是为了来年水稻田里的绿肥;又可以在冬季喂牛驴骡。
  霜降后;收晚稻;这次也是一亩六百斤左右;老农真的种出了一亩十担粮。
  晚稻;华家大多留下自家吃;庄子上新造了足够大的粮仓。这时的粮价已经平和了;回到了一两左右一担米的价位了。无论是苏州的宅里;和庄子上;剩的粮食都不多了;庄子上因为做工的人多;所以吃得也多。而华家因为多添了些人;所剩的粮食也是吃得差不多了。
  虽然;秋天收了二万四千斤粮。但是;华家宅园里现在每月要消耗一千多斤粮食。一年算来也要一万二千多斤。就要拿走收割的一半。
  玉米收下来了;平均亩产量是八百斤。老农很高兴;梅朵觉得很不足;因为;她知道现代的玉米都能达到六百公斤左右。无论如何;两处的牲畜也有了口粮;老农也不用为家里那许多的猪们的饲料费神了。
  秋种是很繁忙的;水稻田;已经有了去年的经验;下足了肥;翻了地;开了沟;播种了条麦。
  玉米收了;地翻后;接种油菜。
  果园的梨树苗也按照一定的距离中开了。茶园开了出来;茶苗在秋天移植。小山坡顶上种树;开蓄水池。梯壁;畦面;路边;水沟;留种着铺地锦;茶苗已经一行行的种成了。茶园中间还种了杨梅树;路旁也种树。梅朵还让人在茶园里大量放养蚯蚓。
  果园里收芝麻后;又在空地里种蚕豆;豌豆。
  春天没来的及种的树;秋天又继续种。
  小林的工程就要结束了。庄子的主家居住区并没有围墙围起来;在这个小岛上是开放式的建筑。也没有严格的内院外院之分。
  厅堂;外书房比较传统的建筑外;后面是两幢别墅式的建筑;它们之间由游廊相连。有了建造不易居的经验;厕所;洗澡房;厨房等都有现成的样板。进水和排水系统也很妥善。
  有一处建筑;处于谷场和主家居区之间;房屋建造的比别出大;两层楼。周边用了木栏围了;里面的场地不小;延着围栏种树。
  这处建筑的南边;也有一个独立的院落;这个院落是江南民居的风格;后有一门;由游廊接通主家居区。所有的建筑物里都采用玻璃窗。采光不是一般的好。
  申妈妈在完工后;参观了这组建筑材料群;虽然不象其他的园林里那样雕梁画栋;但是;实用舒服。感叹道;〃恐怕连皇上也住的了。〃
  农庄的建造;费了梅兰妮两万两银;这些房屋又不能出租;就是消费品。梅兰妮看着这些空空落落的房子也在想;房屋每年的维修保养又要花多少?
  有了房子;当然还不能算完。还得有家具。
  三胞胎早就讲好;这次的家具要做红木的。东山庄子买了一年多;三胞胎一次还没有来过。这次冬假;他们准备上庄子上来。所以;家具的事宜;只有等他们看过再做决定。
  三十亩的宅基地;并没有多少处房屋;因此;整片地还是有很多的空地。梅朵已经计划好了;何处是竹园;何处是菜地;何处是暖房;暖棚;十分细致。另有一大块空地;却没有标明做什么。梅兰妮十分奇怪。
  梅朵告诉她;〃打算引种荔枝。〃
  〃荔枝!?〃梅兰妮知道那是南方水果。可能在江南成活吗?
  梅朵说;〃当年唐明皇宠杨贵妃;为她千里迢迢送荔枝。岭南路途实在太遥远了;再快的马;跑到长安;荔枝也得变味。于是;官员们就想办法;在四川涪陵栽培荔枝;居然也让他们栽成了。东山的气候由于太湖的缘故;并不会很冷;我们又处于东山的南面;北面有莫厘山当住寒流。此处引进荔枝必定能成。〃
  梅兰妮又问;〃从哪里弄这许多荔枝树苗呢?〃
  梅朵笑道;〃过去还有些困难;现在;就很容易了;莆田的状元红就是很不错的品种。〃
  

129 帐纱
更新时间2014…2…19 3:00:33  字数:3316

 华家庄子已经规模初具了。茶园;果园都建好了。
  住宅区和厂区也大都安排妥当。眼下的事是要开了纺织作坊。
  梅兰妮和赵阿婆已经学会了用风力纺纱机。
  纱纺出来后;梅兰妮把纱线装上织机;上纱是采用了现代织布机的原理;不用象传统上机纱那样;要好几个人;把一根根纱卷到纱板上。再上到织机上;而是直接把纱锭插上织机;纱线通过一些小孔和钩子定位拉紧。
  赵阿婆很认真的看着梅兰妮用织机织帐纱;〃这样稀松的布怎能使用?〃
  梅兰妮又织了几行;〃这不是做衣服的布;这是做蚊帐用的网眼纱。也可以用做窗纱。〃
  赵阿婆仔细看了看织出的网眼纱;想了想;〃果然;这做帐子透气好。娘子如何想出来的。〃
  赵阿婆家过去是织布的;所以对用这中传统的织机比梅兰妮有经验。加上帐纱基本上和平布差不多;就是纱穿的时候留了空隙。
  而梅朵则和老农商量着养蚌。太湖流域的三角蚌就是最好的珍珠蚌。
  〃养蚌?〃老农问;〃姐儿;难道你还打算养珠?〃
  〃正是;我们那湖湾就是天然的养珠场。〃
  〃你会养珠?过去东山镇有一家人养珠;祖上十分有名气;后来这技艺在他家只是单传;如今;虽然还有养珠;但是养成的很少。成本极高。后来;入不敷出;现在也没人能养了。〃
  梅兰妮在一旁听他这样说;十分奇怪;〃养珠不是没什么技术含量吗?〃过去;她回乡时;祖母家里忙时;她也要帮助殖贝。那活就是个熟能生巧的活;村里的十几岁的阿妹们都会做。
  老农琢磨了一会儿〃技术含量〃;才道;〃东家奶奶的话说轻巧了。太湖自古就有养珠的;但是;现今却没几人能养成啊。〃
  梅兰妮说道;〃你只管听梅朵的;包你轻轻松松养成。〃过去;梅家湾的养珠是支柱产业之一。
  养珠就要先养蚌。三角蚌如果野生的;长的很慢。但是;在这个时代大的野生蚌还是很好捕捉的。殖珠一般在农历四月底;五月初最好。
  养珠不难;准备工作却要做;首先要找樟蚕丝。樟蚕是一种野生吐丝昆虫;但是;在沿海地区;也有训养;这种蚕吃的叶子比较杂;但是以食樟叶的蚕丝最好;这种丝牢度强;是优质的钓渔丝;所以这种蚕又被称为渔丝蚕。南方水系发达;捕鱼捉蟹常用这种丝作网。太湖附近更是有人家专养樟蚕卖丝为生。
  老农说;〃那樟丝比蚕丝都贵;一斤要一两五钱银。〃
  那也得买;这叫投资。
  说实话;梅兰妮并没有见过樟蚕丝。各种化纤产品如此发达后世;谁还会想到用樟蚕丝?
  等老农把樟蚕丝买了后;梅兰妮见到这樟丝比家蚕丝要粗很多;颜色发灰黑。
  梅朵可能也是第一次见到;她悄悄对梅兰妮讲;〃这丝可以做成肠线;南方人曾用它缝伤口。〃
  用丝编网并不难;江南的女人大都心灵手巧。梅兰妮讲了原理;做了示范;家里的妇女们立刻就能心领神会;编的网比梅兰妮编的还要好。
  老农精心的保存这些编好的网;总是唠唠叨叨的提醒着樟蚕丝价。弄得梅兰妮见了他彻底没了脾气。
  赵阿婆已经找到感觉了;织得速度要快了很多;但是;一天象她这样也就只能织上一丈左右。梅兰妮想;农业时代的速度真是伤不起啊。
  由她带着另两个村里的妇女;一起织。按照这个时代的布匹是四丈一匹;她们每人要织三;四天才能织出一匹。
  梅兰妮计算着人工成本;真是很难赚到什么钱嘛。靠这样赚;一年也就一;两百的利润;怪不得很多地主都很节省。梅兰妮开始考虑动力问题了。
  当梅兰妮把第一匹棉纱拿到陈步云跟前的时候;陈步云看了又看;并没有做声。
  梅兰妮忍不住了;〃陈老板;你看这纱做帐幔可好?〃
  陈步云说;〃好是好;可是;办丧事的人家;总归是少数啊。〃
  怎么和办丧事搭了界;梅兰妮心想;〃我这纱是做蚊帐的。〃
  陈步云道;〃除了寡妇;谁会用它来做蚊帐?〃
  梅兰妮突然意识到她和这个时代之间的沟壑了。是啊;在这个时代谁会用白帐子?
  梅兰妮对陈步云说;〃这只是样品;我还要后加工的;我想说的是其他颜色的这种棉纱布;做帐子有没有人要?〃
  陈步云说;〃这种纱我是第一次看到;我们这里也帮别人做帐子;一般讲究点的人家用丝纱;丝纱轻盈;但透气没你这个好。丝纱的价钱是二两银子一匹;一般的;一匹纱够做一顶帐子了。你这纱是多少一匹?〃
  梅兰妮参考了当时的中机布价;〃我这一匹是三百六十文。〃
  陈步云点头道;〃这个价还算合理;如果;我从你这里进货;你给我二百五文可好?〃
  二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