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桃李满宫堂 >

第97章

桃李满宫堂-第97章

小说: 桃李满宫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哪知道凌蔚还真能完成这个需要很多人完成的任务,拿出了一份无可挑剔的试题。
    看着那份大纲,那份分析,那份参考书籍,最后再看看那份试题,之前的轻视和不满也烟消云散了,甚至连妒忌都妒忌不起来了。
    这有真才实学,就是真金不怕火炼啊。怪不得皇帝陛下如此看重,确实是除了年龄之外,凌蔚不输给他们在场的任何人了。
    而年龄很重要吗?凌蔚年龄小,却比他们更有才华,年龄更是优势啊。
    “瑾堂高才,在下自愧不如。”一位考官放下试题,叹口气,拱手鞠躬,“之前多有得罪。”
    有这位考官起头,其他考官也跟有了台阶下似的,纷纷表示歉意。
    皇帝陛下拟定的这一批考官名单,多是有德有才的人。起先或许对凌蔚有偏见,但现在凌蔚显示出不输于当年三元及第的才华,证实了赵昭所说的“勤读不辍”,其他人的偏见也就变成了佩服了。
    “凌大人准备充分啊。”吴考官似笑非笑,他就不信了,真的两天能弄出这么详尽的试题,“陛下早就告诉凌大人,有意凌大人参与这次出题了?”
    吴考官一说,其他人心中恍然。
    是啊,说不准是早就准备好的。说不得这份单子都不是凌蔚一个人做的呢。
    皇帝陛下提携凌蔚的意思十分明显,不一定不是借这件事故意让凌蔚出名。说不准赵昭也是知情的,故意演戏而已?
    虽然这事是吴考官提出来的,但说不准赵昭和凌蔚自己会找机会,让事情往这方面发展。
    众人的眼光有些疑惑了。
    毕竟这非一人之力能做出的事,他们疑惑也再所难免。
    凌蔚冷哼。他就知道一定不会就这么结束。
    “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凌蔚突然开头道,“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书爵。曰‘仪父’,贵之也。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
    众人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有人突然拿出《左氏春秋》翻开——为了出题,他们这里的书籍很多,并且都是分好类的。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
    半个多时辰的时间,众人就这么傻愣愣的坐着,听凌蔚背书,听他一字不漏的背完春秋。
    凌蔚示意旁边小吏掺满茶水,润了润嗓子后,道:“这《春秋》就用了半个多时辰,若要在下一本一本的背完,恐怕今天时间来不及了。在大纲上的书籍,在这里也是有的。诸位大人可以随意拿一本,起一句两句的头,由在下背诵后面的。”
    众人面面相觑,显然被凌蔚的“背书”给吓到了,都不知该如何反应。
    赵昭冷笑一声,随手拿起《礼记》:“夫为人子者,三赐不及车马。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也,执友称其仁也,交游称其信也。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
    凌蔚道:“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
    “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
    凌蔚道:“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
    一考官拿出《周礼》,道:“司谏掌纠万民之德而劝之朋友。”
    凌蔚道:“正其行而强之道艺,巡问而观察之,以时书其德行道艺,辨其能而可任于国事者,以考乡里之治,以诏废置,以行赦宥。”
    …………
    几来几往,在场的所有考官都参与了这场别开生面的“抽背”。凌蔚的考试大纲中除四书五经之外还有其他别人写的注释和经义文章,共上百篇文章,他们都一一抽查过,又是一个时辰过去,凌蔚除了让续水之外,中途都未停顿过。
    吴考官的脸色越来越不好看,在大家都不再“抽背”,凌蔚也微笑不语,现场鸦雀无声的时候,吴考官叹了口气。
    他站起来,正了正衣冠,对着凌蔚长长一作揖:“是下官小人之心。凌瑾堂高才,下官不如也。”
    “吴大人何必这样。”凌蔚把吴考官扶起来,道,“瑾堂年少,诸位大人不信任,情有可原。若诸位大人已经认同,那就协同努力,不误了科举大事才是。”
    “凌大人宽宏大量,但下官却不能厚颜无耻。”吴考官面如死灰,“下官将向陛下请辞主持科举之事。”
    “吴大人何苦如此?”凌蔚忙道。
    吴考官摇摇头:“下官决议如此。”
    凌蔚还想在劝,吴考官却坚决告辞。
    “时辰已晚,有什么事,明天再说吧。”赵昭道,“科举时间临近,所忙之事还多。”
    众人纷纷告辞,在告辞之前,纷纷朝着凌蔚再次道歉,弄得凌蔚尴尬不已。
    明明是自己被为难,怎么跟自己为难别人似的。
    “干得好,没给老夫丢脸。”赵昭上马车前,勉为其难的夸奖了凌蔚。
    凌蔚摸摸鼻子。这件事就算结束了?
    ........................................
    这件事并未就此结束。
    吴考官不是说着玩的,他真的很坚决的去向皇帝陛下辞去了此次考官之职,并名言自己听信谣言,以为凌蔚名不副实,多有为难。如今凌蔚已证明其才华足以担任考官一职,并且心胸开阔,并不因为他的为难而责怪他。这让他羞愧不已,无法接受考官一职。
    皇帝陛下也劝说了一下,意思意思,见吴考官意已决,便道:“吴爱卿被蒙蔽,事不怪你。爱卿能坦然承认不足,正说明爱卿心胸同样广阔,品德高尚啊。”
    作者有话要说:
    于是皇帝陛下赐下赏赐后,同意了吴考官的请辞,并把吴考官的学生加入了此次考官行列。
    当然,那位次肯定没有吴考官高,但好歹也是给了吴考官面子,表示皇帝陛下还是很信任他的。
    吴考官回家后长吁短叹,令人断了和谢霖安的书信。
    谢霖安虽说不是他弟子,但却是他同门师兄的弟子,也算是他师侄。
    吴考官和凌蔚并无交际,但听谢霖安言语后,对凌蔚多有偏见,认为凌蔚虽有才华,但太过浮躁,只是弄些花架子而已。
    如今凌蔚这一场“抽背”,足以显出其苦功,也颠覆了他对凌蔚的印象。
    既然他颠覆了对凌蔚的印象,自然也颠覆了对师侄谢霖安的印象。
    若他之前认为谢霖安是不忿,是怀才不遇。现在就认为谢霖安是嫉贤妒能,恶意中伤了。
    “可悲可叹。”吴考官摇摇头,“唉。”
    ——————————————
    因为这章引用过多,所以部分段落写在作者有话要说作为补偿。哎呀,日更六千四天了,快夸奖我!

☆、第79章

“你这是出题出上瘾了吗?”黎隶看着那标注为“一二三四五”的五份试卷,很是无语。
    “臣这不是让陛下定夺嘛。”凌蔚还真是出题出上瘾了。考题定下来之后,其他事就是有例可循,不费事了。
    凌蔚闲极无聊,觉得这出题跟做游戏似的,挺好玩的——嗯,坑人挺好玩的,就跟玩文字游戏似的。所以他又出了四套试卷给大家观摩。
    其他考官已经知道凌蔚把几本书都背下来,所以对他又出了四套试卷都麻木了,只说让他找陛下定夺。
    于是他就找陛下定夺了。
    当然,凌蔚还是要找些借口的:“在华国,每逢大考,都会准备好几套试卷替换,最后抽签决定,以示公平。”
    黎隶抬起头,严肃的看向凌蔚:“你是不是知道什么了?”
    凌蔚迷惑:“什么?”
    “算了。”黎隶叹口气。估计是知道什么,但是为了不让他伤心,故意不说吧。
    这孩子总是这么体贴。
    “朕记得第一套试卷你还把参考书单给很多人过目了?”黎隶问道。
    “也不是很多人吧,只是同僚而已。”凌蔚答道。
    黎隶又问道:“剩下的试卷也给他们详细看过?”
    “剩下四套试卷只有老师细看过,其余只有几位副主考官传阅,粗略看了一下,都未细看。”凌蔚心中疑惑更深,皇帝陛下问这干啥?
    “其余四套试题所考范围可是与第一套相同?”
    “书籍都差不多,不过用的注释版本不同,所填写内容也不同。”
    “第一套弃做不用。临近考试时,朕再亲自从剩下四套中抽取一套出来考试。”黎隶道。
    “是,陛下。”凌蔚虽然迷惑,但也没追问。
    反正皇帝陛下总有他的道理吧?
    不过待回府之后,他还是把今天这事说给黎膺分享。
    黎膺政治嗅觉可比凌蔚敏锐多了。他稍作思考后道:“汉王估计又有动作?”
    “汉王?”凌蔚楞了一下,“他能做什么?他要做什么……难道……难道是科举?”
    “科举舞弊。”黎膺一字一顿道。
    凌蔚被一点醒,后背差点被冷汗浸湿。
    这古代科举考官是最容易刷声望的位置,也是很危险的位置。
    一旦出了科举徇私舞弊案,几乎就是直接倒台永不录用的悲剧。
    甚至抄家流放都是有的,严重一点为平众怒,说不得还要砍头。
    每朝每代,到了皇位争夺时,总会出现科举徇私舞弊,倒下一大批人。
    这其中有多少是自己作死,又有多少是被栽赃陷害,就只有当事人才知道了。
    大晏朝并未出现过科举徇私舞弊的事,黎隶对权力抓的也严实,凌蔚还从未想过会出科举徇私舞弊的漏子。
    毕竟在一个对朝堂管辖力度很大的君王手下,这种砍脑袋的大事,一般人还是不会做的。何况那些考官都是皇帝陛下亲自指定的,主考官还是他老师。
    不过万一呢?
    连皇帝陛下都考虑到了这点,或许汉王真的有什么动作?
    凌蔚吓的都快睡不着觉了。
    “有什么担忧的。”黎膺宽慰道,“有什么能逃过皇兄的眼睛?”
    凌蔚苦笑:“是逃不过。怕就怕汉王舍的一身剐,牺牲棋子非要给我泼污水。只要科举舞弊一坐实,最后哪怕查出不是我的问题,但所有考官都会有连带责任,短时间内不可能升迁。若是泄露的是我出的题,那么即使把题漏出去的不是我,我也得丢掉官帽子。”
    丢掉官帽子倒是其次,关键是这名声不好听了。读书人重的就是名声,为官做宰也要名声。名声大的人,只要皇帝还清醒,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