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闲唐 >

第131章

闲唐-第131章

小说: 闲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重要的是,这事确实也能在李二陛下面前露个脸、讨个好啊!

    思及此,所有人都情真意切地表示自己回去一定力劝乡里的人出资修行宫,要是有不肖子孙不愿出钱,看他们不打死他!

    作者有话要说:

    小王爷:千钧一发!!!!

 137、第 137 章

    按照地理位置来算; 太和宫不能算在鄠县境内; 也不能算在万年县境内; 它坐落于终南山脚,与长安遥遥对望; 有南北对峙的势。从鄠县县衙出发去太和宫; 跟长安城出发去太和宫的距离差不离; 不过这不影响李元婴打它的主意。

    来都来了; 不如骑马到鄠县走走; 摘点葡萄,尝个西瓜; 不挺好吗?李元婴搞完动员; 对鄠县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兴致勃勃地拉着魏姝去看瓜。不想这个时候消失许久的系统却给他泼了个冷水,告诉他这瓜可能不会太甜; 也不会太红。

    李元婴瞅着那没过几天就长得比拳头大,有点纳闷。不是说又大又甜又多汁吗?怎么就不甜了?怎么还不红了?系统给他介绍了一下这瓜的情况,这瓜因为是从西边传入的; 所以后来叫西瓜; 虽然经过一代代人工选育; 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比方说这个时代可能也有玉米,但是玉米粒可能又瘪又小,和普通野草没什么区别。

    李元婴又问系统人工选育是怎么个选法。

    系统给他介绍了一番,最普通的人工选育当然是每代挑好的留种; 你想要粒大的就挑粒大的,你想要汁多的就挑汁多的,你想要瓢红的就挑瓢红的;还有常见的嫁接之法,把一种果树的枝条嫁接到另一种果树上,比如说一种果子好吃但不易成活或者生长奇慢、容易害病,一种果子不好吃但生得健壮,那就可以把前者的枝条嫁接到后者上面,让它抗寒抗病;到后来,还出现了杂交之法,想法子把这株花的花粉人工授粉到另一株花上面,得出更多可供挑选的品种;再往后,甚至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随意地改造动植物。

    至于怎么改造法,由于那些技术都离这个时代太遥远,系统并没有继续透露。

    不过这已经足够了,李元婴琢磨了一下,把系统所讲的东西抄录抄录,叫人拿去给董小乙摸索着试试。李元婴还和系统打商量:“不是说搞研究都要有对照组吗?你给我弄点你说的又大又红的西瓜种子,我种些出来给他们比对着选育,好叫他们有个方向。”

    系统听着觉得这话挺在理,实验可不就得有对照吗?既然玉米花生都弄来了,也不差西瓜一样,正巧上回恐龙化石的奖励它还没发,系统便给李元婴开了个兑换通道,让他自由兑换西瓜种子,甚至还能选品种。

    李元婴看得眼花缭乱,对未来人的生活很是艳羡:“他们吃都能吃出这么多门道来啊!”光是西瓜就有有籽的、无籽的,瓢红的、瓢黄的,还有皮花的、皮黄的、皮绿的。再看看吃法,那也是榨汁匙挖两相宜,冰冻酿酒都可以!还有人闲得用西瓜来雕花!

    因为暂时只能选一个品种,李元婴看了一圈,最后还是舍弃了没籽的,选了个有籽且皮薄汁多的兑换了一批,总要让董小乙那边能自己种出种子来,要不然总叫他自己兑换多费劲。他换出一批种子,叫来戴亭让他把种子拿去给董小乙,叫董小乙好生伺候,若是天气不对就挪进暖房养着,总之得把它给种出来。

    戴亭看了眼,李元婴给的显然也是西瓜种子,只是长得有微小的不同。他点点头,没有多问。他现在有的自由、他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李元婴给的,李元婴好,他就好;李元婴遭难,他也讨不了好去。所以他永远不会质疑李元婴的话,更不会出卖李元婴的任何事,包括这些来历不明的东西。

    戴亭领命而去,李元婴也没再多想,能动员的人都动员起来了,剩下的就看看大伙能不能一起发力。事实证明李元婴抛出的饵还是很香的,鄠县这地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家底殷实的人还真不少。李元婴过来没几天就把县衙撸个底朝天,还把殷家的隐田隐户刮个干净,许多人都觉得这位小王爷不好惹,谁知道要是结果让他不满意他会不会故技重施?

    很多人都抱着这样的心思捏着鼻子认了。

    结果他们准备勉为其难地认个亭子阁子什么的,到了地方才发现小的建筑全被认领了,而且几乎都不是鄠县人认领的,而是邻县路过的商贾们认领的。这些外来的商贾得了消息,本着问一问的原则看看能不能凑自己一份,结果还真可以,县衙那边说,虽然是为了给鄠县人一个机会,但是大伙有这个心也不能不接纳,所以只能分他们一些小建筑,大头还是得留给鄠县人!

    得了,这些他们要是不认领个大家伙,岂不是要说他们没这份心?!

    偏那些个外地来的商贾还围在县衙前不走,纷纷表示要是鄠县人出不起钱,全给他们认领好了,他们不差这个钱。

    是可忍孰不可忍!

    真叫这些外乡人出了大头,他们往后在乡里面前怎么抬得起头?而且有人来抢了,他们才发现这确实是桩大好事,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所以前来登记认领亭台楼阁的仆从又匆匆回去请示家中意见,最终各家主事都亲自过来了,这次他们也不拘楼大楼小,先下手抢了再说,要不然等会他们可能抢不着了!

    李元婴悄悄领着阎立德过来看各家争先认领的画面,怂恿阎立德画一幅画送回京去,让他皇兄知晓鄠县百姓的拳拳爱君之情。

    阎立德坚定拒绝。

    李元婴没法子,只能亲自操刀画了一幅《万民爱君图》,连着自己的请示折子送到长安去,和李二陛下夸赞起鄠县百姓一心向君的美好品质。这折子与其说是请示翻修太和宫之事,不如说是花式夸李二陛下勤勉为政,为大唐江山的长治久安殚精竭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鄠县百姓知道李二陛下如此辛劳,时时感君念君不说,还拿出了实际行动来!为了表示这不是劳民伤财、不是夸大其词,特附上《万民爱君图》一幅,瞧瞧这画上的人一掷千金多么好爽,表情都很欢喜,没有丝毫勉强!不信的话,你们可以问问阎立德,他也亲眼看到的!

    李元婴这次写的不是私人信件,而是走正经程序递的折子。他现在可是鄠县的代理县令,怎么能不玩一玩这个上书渠道?不玩是不可能的,好玩的事情一定要全部试个遍!

    李元婴的折子还在路上,长安那边已得了消息,许多人案头都摆着李元婴忽悠人的那通讲话。大部分人看了都倒吸一口凉气,觉得李元婴这厮着实是,既不要脸,又天马行空,非逼着人家给他送钱,他还挑三拣四,说什么名字不好听不要,给人不甘不愿不要。

    谁真心甘情愿给你送钱啊?谁的钱是天上掉下来的?

    所有人都好整以暇地等着看笑话,结果隔天又来了消息,说李元婴秘密指使戴亭串通一批外地商贾哄抢认领权,弄得鄠县的豪强富户全都坐不住了,竞相争抢大建筑认领权,生怕慢了一步会叫外县商人抢了去!这威逼利诱的手段真是高啊!

    众人都服气了,又把目光聚集到魏征身上。这一次,魏征是不是还会袒护他孙女婿?这种行径,和强抢人家的钱财有什么不同?断没有修个行宫还让百姓掏钱的!

    魏征每天接受众人的注目礼,愣是一声没吭。这事一没动国库的钱,二没胡乱征调民夫,三也没有任何人往上申冤叫屈,他又不是傻子,为什么要出头?

    事实上李元婴想出这个计划之初,就给魏征讲过这些想法,李元婴说要是行宫修的好,益处很多,反正这次出血的是豪强富户,受益的是工匠和百姓,等整个鄠县都带动起来了,大伙能干的营生就多了。

    将来鄠县可以当成对外展示的示范县来搞,吐蕃人来了,突厥人来了,都把他们往这边领,好叫他们领略领略大唐都有哪些好吃好玩的东西。

    提到这个,李元婴还挺遗憾,说他三侄子才去吐蕃走那么几天就回来了,哪里能玩得尽兴?可惜了皇兄不让他去,要不然他一准把吐蕃跑个遍!

    魏征觉得还是找个地方拴着这小子为好,要不他指不定连吐蕃那连片的雪山都能翻过去,再跑尼婆罗那边玩一圈。

    所以,魏征决定对李元婴的胡作非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全当看不见。

    魏征不动如山,其他人心里十分唾弃。呸!就知道你个老魏是最狡猾的,专挑圣人能接纳的来喷,骂完圣人还能得赏!真触雷的,你全避得远远的,压根不吭声!

    李元婴怂恿鄠县人出资修行宫的事,李二陛下也有所耳闻,他虽觉得此法有点……不怎么体面,但要是能朝廷能白得一处修缮一新的避暑行宫,那也是件好事不是吗?此事若成了,李元婴所说的“不花朝廷一文去泰山”不也有望成真?到那时,魏征怕也不好反对了!

    各方怀揣着各自的想法按兵不动,李元婴的折子便在一片风平浪静中如期送到长安。

    作者有话要说:  小王爷:搞事搞事!

    既然大家都说西瓜不红!那就换个红的!(不)

    关于行宫大不大,其实按照历史记载,它两个月就建成了……嗯……所以……

 138、第 138 章

    李元婴这折子一石激起千层浪。

    李元婴画得如何就不说了; 要紧的是; 后头还附上了鄠县出资者的名单; 等同于提前让他们在李二陛下等人那边露了把小脸。若是寻常县令,即便上书也不一定能上达天听; 但李元婴不一样; 他可是李二陛下的亲弟弟; 还是李二陛下最偏爱的那个; 他的折子哪怕是废话李二陛下都会单独拎出来看看。

    事实证明; 这确实全是废话,李元婴在折子上说的事朝廷上下有耳朵的人都听说了; 剩下的部分全是“陛下您怎么怎么牛逼; 百姓怎么怎么爱戴您”,全篇都在诠释一件事:如何把马屁拍得浑然天成。

    但凡经手过的人,没有一个没被李元婴恶心到的。这小子怎么就能这么无耻呢?别人说出来会臊红脸的话; 他不要钱一样往折子上堆,还换了好几拨人的名义一通瞎夸,直把他皇兄吹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是千万年来独一份的英明君主!最要紧的是; 他还不用自己的话来夸; 他为表真实,把乡老的口音都写进折子里了,把一干百姓夸人的淳朴口吻写得活灵活现。

    李元婴不要脸也罢了,可怕的是,长孙无忌他们发现; 李二陛下竟很是受用,他甚至还比李元婴想得更长远。因为他无意间和长孙无忌露了口风:“不知他说把路修到泰山,是不是也是打这个主意。”

    这可真的把长孙无忌惊到了,李元婴还好说,他还小,觉得钱就是用来花着玩的,撺掇起别人花钱来那是一点都没有负罪感,事情办成了心里美得很。但是李二陛下可是一国之君,他怎么能打别人钱袋子的主意?还想着叫人给他修路铺桥到泰山,那得多少个鄠县才能凑起来?又不是天底下的县城都像京畿这些富县一样富庶,真当哪儿的人都能眼也不眨地拿出一笔钱来给你修路铺桥造行宫?

    见苗头不对,长孙无忌赶紧劝李二陛下不能做这种落人口实的事。你这么辛苦才立起来的明君形象,不能因为这些小钱小利让后人笑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