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枭雄卢俊义-第2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袭击。
二月一日夜晚。辛兴宗带着两个兄弟辛企宗、辛永宗。带领五万精锐宋军。悄悄逼近敌营。刚刚攻进了金兵大营。四周忽然灯火齐明。敌人从四面八方包抄上来。辛兴宗三兄弟死命冲突都冲不出重围。最后尽皆战死。辛兴宗因贪功(韩世忠破方腊之功就被他窃为己有)而获得快速升迁。也因贪功而丧失性命。可谓成也贪功败也贪功。辛兴宗这次夜袭金营惨败。他可以一死百了。但对于风雨飘摇中地赵宋王朝。却真是一次致命地打击!
首先是以李邦彦为首地投降派地大臣们纷纷闹到赵桓面前。说西北军精锐被金兵消了。这下金兵趁机来攻京城。咱们连迁都地时间都没有了。这就是要打不要和地下场啊。而实际上。辛兴宗之所以失败。完全是因为投降派李邦彦、李等人为逼主战派王棣、种师道议和而有意无意透露给奸细邓圭所致。
赵桓摇摆不定地性格加上生性地懦弱。使他又变成了投。从此只想着议和求全。
而完颜宗望在打败了辛兴宗地夜间袭击以后,立即把人质康王赵构和太宰张邦昌叫来质问,康王赵构表现得很镇静,面对宗望疯狗一样的嚎叫,赵构只是冷冷地看着他不言不语,张邦昌却是吓得屁滚尿流的,一个劲儿磕头道歉。完颜宗望看了赵构冷静的样子,认为赵构不是软弱可欺的宋朝皇帝家族地亲王,强烈要求赵宋朝廷必须送一个真正的亲王来。
完颜宗望立即出使者质问赵桓为何在谈判和议地时候背,并且要抰要进攻汴。赵桓闻听此言,立即连连道歉:“那全是王、种师道和辛兴宗要打,我可不想打啊。
现在辛兴宗已经战死了,把王棣、种师道撤职了吧,请你们多多包涵啊。”堂堂大朝天子,竟然说出这种话,真是不亡何待。赵桓决心投降,下诏书罢免了王棣和种师道,赶忙又派出使者赴金营解释夜袭金营并非皇帝本意,并且准备把中山府、太原府、河间府割让给金国。
这个时候,太学生铲除“六贼”的太学生领袖陈东又站出来了。
听说朝廷要解除王棣和种师道:职务,并准备妥协投降,陈东非常愤怒,于二月初四连夜写好了奏折,二月初五黎明召集了几百名太学生,拥到皇宫的宣德门外上书请愿,要求朝廷恢复王棣、种师道地原职,惩办李~彦、白时中等奸贼。
京城的军民听说太学生请愿,不约而同地来到宣德门前,一下子就聚集了几十万人。这时候,李邦彦正好从宫里退朝出来,百姓一见到这样的奸贼,一下子眼都红了,纷纷指着李邦彦的鼻子痛骂,有的还从地上捡起瓦片、石头,向李邦彦劈头盖脑地扔去,有的还拽他的头发,扯他的衣服,拧他的耳朵,向他身上吐唾沫。李邦彦吓得抱头鼠窜,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机会,钻进了一顶女人乘坐的小轿子,赶快逃进宫去,连鞋子掉了一只,他都浑然不觉。
抗议的太学生群众堵塞了御道,群情激愤,~多人愤怒地冲进朝堂,拼命敲打那里的“登闻鼓”,把鼓面也打破了,还推倒了宣德门外御街两边的栏杆,打倒投降派、复用王棣、种师道的呼声震天撼地。
禁卫军将领王宗恐怕激起民变,进宫奏请赵桓答应民众的要求。赵桓只好派人召王棣进宫,并且派耿南仲当众宣布:“圣上已经宣旨要王进宫。”宦官朱拱之宣王进宫稍微迟缓了一些,立即被群众剁成了肉酱,随从的几十个宦官也死于愤怒群众的拳打脚踢。赵桓见事态严重,赶快任命王为京城四壁守御使,又恢复了种师道的职务。王复出后,出东华门至右掖门安抚军民。他重新部署东京的防务,整顿人心惶惶的军队,下令凡是能够英勇杀敌的一律受重赏。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何况是保卫家园的战斗,一时间阵容整齐,士气高涨。
城外的宗望看到王棣和种师道复职,宋军军威大振,而且宋军城内加上城外勤王的军队,数量上三倍于己,在城外跟宋朝慢慢耗也于己不利,便有点害怕。既然软弱的赵桓经同意割让河北的三地,那个不知真假的人质康王赵构也已经换成了货真价实的肃王赵枢,也就不好坚持以前的赔款数量。金军得到了宋朝交来的第一批赔款之后,便匆匆撤军北还。
软弱无能的赵桓和李邦彦见到金军撤兵,大喜过望,根本不考虑王和种师道提出的趁着金军北渡黄河之际在河南河北前后夹攻的建议,从而痛失了一次打败金军的良机。
第七十八章 太原被围
俊义在汴京被金军进攻之前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年前俘虏来的折家将中的折可存、折可适、折彦质送还折家,并且送给折家五十万贯银两用于上下打点,官复原职。经过两年的谈判,再加上折家三英在山东的所闻所感,使得折家秘密地跟卢俊义达成了一个协议:如赵宋朝廷亡于金人之手,则折家将辅助卢俊义一起对抗金国,做为交换的人质,折家将折可适的长女折月秀送来山东济州,准备在三年后跟卢俊义成婚。折可适、折可存、折彦质三人回到汴京枢密院,谎称自己是逃出来的,并利用卢俊义给的五十万贯银两上下打点,赵宋朝廷不敢得罪折家这真正的将门,就将这三人官复原职。折可存、折彦质在随后的对金战争虽遭惨败,但经过卢俊义的安排,他们从失败中得到极大提高,不过这自然是后话。
另外一件事情是卢俊义让赛苏方苏定在太行山一带策应太原城那边的抗金活动,但要求苏定的一万人马只是游击,并让其派出人潜伏在太原城里伺机救援两个人出城。而卢俊义先在东京安排了一千人潜伏,现在趁着金军撤退后再次派出一千人潜伏进去,这两千人是为了日后金军进入汴京不至于为恶太甚甚至后怕早早撤退做准备的。
而对于宋国,经过汴京军民的众志城,暂时地保得赵宋小朝廷逃过一劫。
但是,金兵退走后,作为河东重镇~太原被金兵包围已经几个月了,危在旦夕,当权者却无暇顾及;金兵刚刚解围退去,朝廷就开始追究京城“暴乱”的责任,忙着收拾那些为王棣和种师道上书的太学生,甚至把为首的陈东开除出了太学。
金兵准备在秋天河水少时进行第二次入侵,朝廷不做任何的准备工作,却下诏书要求继续学习《春秋》,还根据祭酒杨时的奏章把抗击金兵失败、割地赔款的责任全部加到了神宗时期的改革家王安石的头上,说王安石的改革导致了宋朝地内政**、军备松弛,但是对于在金营为人质的肃王赵枢,却不想办法进行外交斡旋争取回归。为了将王安石歪曲成替罪羊,赵桓还将王安石的孙子王棣,这个赵宋末年最后一根擎天巨柱给拨拉到外地做了小官。
赵宋朝廷不管于金兵直接威胁之下的河北地区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却在如何改革科举制度、如何选拔人才方面争论不休。朝廷不管江山社稷的安危,不考虑完颜宗望是否秋天继续前来入侵,却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把赵地宠臣蔡京、童贯之流赶尽杀绝,又匆忙地立自己的儿子为东宫太子。
正当赵宋朝廷上下处于一种钩心斗角的状态的时候,北方战场金兵的进然没有停止,河西重镇太原府仍然处于金兵的围困之下。
宣和七年十月,国兵分两路进攻宋朝,西路军以粘罕(完颜宗翰)为首。西路金兵分两路对河东宋军发动了进攻,一路进攻山后的武、朔两州,主力沿应州——代州——州方向进犯太原。由于义胜军反叛以及汉奸的主动投降,太原以北门户武、朔、代、四州在几天之内,全部丢失。金军乘势进逼最后一道关口石岭关,太原岌岌可危。
十二月八日,个河东最高军事指挥官太尉童贯带领自己的胜捷军逃离前线。
童贯强行离开太原,河各军失去统一节制,面临金军进攻,互不同属,已成一盘散沙。石岭关守将归朝人(从金国归来的宋朝人)耿守忠将石岭关拱手让与金人,金兵一路如入无人之境,所向披靡。粘罕大军于十二月十八日直抵太原城下安营扎寨。
太原知府孝纯见金军兵临城下。紧急传檄山西诸郡前来解围。此时地河东诸军早是惊弓之鸟。自顾不暇。此时折可求已经回到西北。便跟将门之子刘光世率六万人马增援太原。折可求准备越过天门关。但是粘罕早已经派兵守关。他只好改走交城准备与刘光世合兵一处。由于折可求地军队长途跋涉。士兵早就疲惫不堪。正要准备休整一下。而金兵却是以逸待劳。宋军与金军激战于汾河以北。
刘光世是刘延:地儿子。遗传了他老爸“善于撤退”地家传绝学。得知金国大军已经开始攻击地消息后。刘光世身先士卒。率领麾下四万精兵。如一阵风般跑回了自己纵深大后方。把自己兄弟部队地侧翼全部送给了金兵。刘光世大军不发一矢一箭。不动一刀一枪。甚
敌人打上一个照面。就全师而退。折可求苦战崩溃。宋军解围失利。太原从此也就成为了一座孤城。
知府张孝纯听说各路援军相继受挫。无法来援。并没有灰心丧气。一降了之。与大将王禀带领军民连日激战。死守太原。
金兵逼至太原城下。知府张孝纯为了安抚人心。告谕全城军民:“太原自古为军事重镇。城坚粮足。兵士勇敢。金人虽然兵临城下。对于我们无可奈;我们要等到金兵地粮草用完。斗志衰竭。援兵一到。里应外合。消灭金贼。上报国家。下报父母。”这一文告鼓舞也唤起了全城军民坚守下去地信念。
太原城内居民不过两万余人。在张孝纯、王禀地率领。在太原土城之内。筑起重城。土城之外。挖掘战壕。百姓十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皆发给武器。分派地段。昼夜守城。城中存粮实行军事管制。不分贫富。均按人头每日供应。张孝纯坐镇府中。王禀每日在城墙上督率守城。王禀身先士卒。在城墙上每日往来驰驱。凡是告急之处。王禀均亲临支援。太原父老甚至城外金兵。都知道王总管英名。
粘罕率领金兵轮番攻城,当时攻城的云梯、偏桥、抛石车等武器,被金兵全部用遍,汾河边稍大点地石头都被金兵用完,但都被太原军民击退。粘罕无可奈何,只好将太原城团团围困,城外构筑工事,用鹿角连营,把太原城围得铁桶一般,断绝了太原城对外的所有通道。宗翰大军用这种“锁城法”攻打了两个月,也没有把太原攻下来。
按照金军的战部署,西路军不仅要与东路军会师开封发起总攻,为了阻击唯一可与金军抗衡的宋朝西北军,防止赵宋朝廷从西路奔蜀,粘罕还负有攻取洛阳这个战略要地的重任。太原久攻不下,粘罕却不能贻误战机,只得留下部将银术可继续围困,自己则率军疾驰南下。
就在孤军深入地金国东军等待西路僚军的时候,懦弱无能、优柔寡断地宋钦宗赵桓仍然在战与和之间徘徊不定,最后竟然接受了完颜宗望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的退兵条件。
靖康元年二,宋钦宗派大臣路允迪到太原宣谕太原割让给金国。路允迪到太原城后,粘罕让其到城下,王禀派人用吊篮将路允迪吊入城中。在太原城南地开远门上,路允迪对张孝纯、王禀及守城军民宣读圣旨,王即仗剑而言:“国君应保国爱民,臣民应忠君守义,现太原军民以大宋国为重,宁死而不作金鬼,朝廷竟如此弃子民于不顾,何颜见天下臣民,太原军民坚不受命,以死固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