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峡谷-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民政府批准,此地就被确定为保护区。
巨柏林保护区前碑体上的碑文,对其作了这样的介绍:“巨柏,又称雅鲁藏布江柏木柏科柏属,藏语称拉薪秀巴,当地誉为“神树”,是国家珍稀二级保护树种,也是西藏特有的树种之一。
保护区位于东经94度20分,北纬29度40分,海拔高度3040米,面积130亩。巨柏林树高平均30米,平均直径约100厘米,总蓄积量5400余立方米。其中最大一株高近50米,直径5.8米,已经生长2500年以上,被誉为中国柏科之最。”
这株被当地群众称为巨柏王的柏树,四周被水泥护栏围住,以减少其受损。异常粗大的它,六七人才能合围。岁月的长河已剥掉了树的根部表皮,如同一张印第安人老者的脸,布满沧桑。我问同我一块考察的研究人员,这棵巨树的树龄是怎样测算出来的。他告诉我,有关科研部门曾对这棵巨柏打过钻,取样后算出了它的树龄。它太高大了,站在它的面前,觉得自己是那样的渺小。
我从研究人员那里还得知,这些巨柏生长得如此高大,得益于这里的地质。他指着土崖说:“看看这儿的层位,就知道它是湖相沉积。很早以前,这是一个高原湖。如果认真从层位寻找,还可找到螺壳。后来,由于地质的变化,湖岸被尼洋河冲开,只剩下山窝里这块遗留的沉积地,便成了巨柏生长的好地方。”
听了这番话,我茅塞顿开,明白了这片柏林为什么既不往山上延展,又不往南滋生,而独独长在山窝里。
怀着好奇心,我认真地在那片土崖里搜索着,结果真的找到一些螺壳。尽管长期的风吹日晒已使贝壳丧失形状的完整性,但大体的样子还是存在的,只不过稍稍一碰,便粉碎了。林后大山挡住了冷空气的侵袭,同样为这片丛林的成长创造了条件。
离开巴结的巨柏保护区,我又随着考察队向东奔往巴松湖。巴松湖风光旖旎,已被世界旅游组织列入旅游景点。我们去那里的目的同样是考察来自印度洋暖湿气团对藏东南的影响。
顺着尼洋河,汽车向东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只见岔路的左侧,一座漂亮的牌楼呈现在我们面前,上面写着“巴松湖风景区”。
透过牌楼放眼望去,由于此处地形平坦,视野开阔,向东北方向延伸的公路一眼望不到头。车行半个小时后,地貌起了变化。只见山势陡峻,清澈而又猛烈的巴河从峡谷中流出,奔向我们身后的远方。让人称绝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竟然在峡谷的右侧造就了一块陡然矗立的独立巨石,伸向高空,而面向河流的部分,成了陡峭的悬崖。藏族同胞利用这一独特的地貌,将一根100多米长的钢丝绳高高地搭在巴河两侧的悬崖上,上面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经幡,在微风的吹拂下飘动。自然的神奇与人类的智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如此动人心弦的景观。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藏民们是怎样把钢丝绳横空悬挂上去的。
曾经来过这里的考察队员称,这里也称老虎口,是一处颇有特色的景观。想拍摄时,却找不到适宜的地点。在密林的遮掩下,近处的巴河藏而不露,不靠近是看不到河流的。穿过密林,走到悬崖边,往下一瞅,五六十米深,不由得心惊胆寒。举起相机试试,树挡住了镜头,欲摄到全景,还得下去一些才行。一位胆大的队员已经有所行动,他手扯着树干下到陡崖的一个坡坎,小心翼翼地走了两步,侧躺着拍了几张。我把我的相机递给他,请他也帮助揿一下快门。在他颤颤站起想爬上来时,悬崖上的我则被他的举动吓得大气也不敢出,生怕他脚下一滑,不小心掉下去。
为了找到拍摄老虎口最佳角度,我拿着相机,穿过高山栎林,沿路往上爬,只见几根并排圆木深深插入悬崖,把不知何故断了的路接了起来。此处视野开阔,我高兴地举起相机就拍。拍完后,忘乎所以地往回走,没想到一脚踩到木头的边缘,再往前十厘米,我就会坠入30多米深的谷底。我赶紧退回,吓得我出了一身冷汗,好几分钟才缓过神来。我当时深深地意识到:以后拍照,摄完后,一定要先看清脚下的地形再挪步。
巴河河谷的风光是壮美的,不仅宽阔的河谷地带溪流滚滚,林草茂盛,而且覆满栎树的大山脚下,还矗立着一座座30多米高的石堡。由此推断,巴河河谷早年还是军事要塞。
中午时分,到达目的地。巴松湖是尼洋河最大的支流——巴河中上游的一处高山湖,在工布江达县西部约90公里处,湖面平均海拔高度约3538米,面积为25.9平方公里。但见碧波荡漾,蓝天、白云、雪峰、绿树争相倒映在湖中,错落有致,水天浑然一体,让人陶醉。
巴松湖有一湖心岛,为古冰川作用遗留下来的大型“羊背石”,顺其古冰川滑移方向,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冰川擦痕。兴之所至,大家顾不上吃午饭,便顺着石阶而下,到了湖畔,招呼对面岛上的摆渡者,请他渡我们过去。
摆渡者过来了,同时让我们看了新奇。他摆渡时放弃了木桨,靠牵拉钢缆带动筏子。原来湖心岛与岸边连着一根粗粗的钢缆,木筏上一根绳子的绳头系着一个结实的木钩,木钩就搭在钢缆上。我们站在筏子上,摆渡者就用手抓着钢缆,毫不费劲地把我们拉到湖心岛上。其实不用他,我们也能把自己摆渡过去,由于有木钩的牵系,无需担心筏子会漂离。这种摆渡既省事又安全,不知聪明的藏民当初是怎么构想出来的。
岛上有座庙宇,属黄教,建于17世纪,庙前是两个篮球场那样大的开阔地。一只饲养的獐子,在开阔地上走动。庙的左面有一棵树,令人称奇的是老化的树的主干中间竟然长出了另外一棵树,难怪当地人视之为神树,上面挂满经幡。树前方一座房屋,里有一个很大的转经筒,用牛皮制成,直径一米多,高五六米,上面绘着经文。筒的四周横插着几根木杆,如同推石磨上的木把,供信教的藏民推动转经筒时用。房里很暗,平添一份庄严与神秘。
离开了湖心岛,回到岸边。
流连于湖畔时,我发现有几块办公桌大小的石头上,刻着经文。不远处,是栋栋别具特色的小屋,近似欧洲哥特式建筑。
中午在湖岸休息时,我不忍将宝贵的时光花在聊天上,征得队领导同意,挎着相机,独自沿惟一一条大路往回走,进一步品味巴松湖地区的风光。我想,待他们启程回走后,必会看到我的。
路的两边均为山崖,树木青葱翠绿,原始林区散发的腐叶味扑鼻而来,耳畔不时传来说不出名的鸟兽的怪叫。刚走三百多米,我就觉得毛骨悚然,怕遇到黑熊和野猪之类的野兽。可我又不愿退回去,便硬着头皮继续向前。
没走多久,见到路旁一块峭壁,上面刻有经文和佛像,由于用红色颜料描绘过,十分醒目。这意外的发现让我欣喜,独处的紧张与害怕被淡化了。
越往前行景色越美。树木高耸入云,透过林间空隙,阳光落在地上,如同一片片碎银,若隐若现。再看远方,有一片过火林,低矮的灌木丛全被烧光了,唯有被大火燎过的黑黑的大树主干直刺云霄,颇有睥睨灾难的壮烈雄风。继续前走几步,见松萝密匝匝地垂挂在松树上,掩住了翠绿,呈现出一片柔柔的淡黄,美得让人心醉。
在巴松湖山林地带近一个小时的步行,使我更真切地感知通过大峡谷输往这里的大量水汽,真真地化作了美丽的高山湖泊,以及无尽的森林和灌丛。而这感知还是初步的。
第一部分 发现世界第一大峡谷第4节 易贡茶园
就我本人来说,没有到藏东南以前,一直以为西藏是寒冷的,除了密布着的冰峰雪岭外,便是无边的旷古荒原,以及红黄色的座座土岭。
赴藏的路上,当有人告诉我西藏易贡拥有碧绿的片片茶园时,我颇为吃惊。我参观过内地许多茶场,私下很想去易贡看看那儿的茶园,是否和江南的诸多茶园一样。
路经通麦大桥时,车子离开川藏公路,沿着山路往西北方向开去。路况很差,到处是沟坎、石头、泥巴和遗弃的树木,虽然越野车的越野能力很强,但碰到如此恶劣的路面,司机只好无奈地放慢了速度。路旁是易贡河,水流湍急,响声震耳。它与我们见过的东久河、帕隆藏布江清流不同,易贡河水质混浊,也许是上游水土保持差,加上水流过急的缘故,水中才富含泥沙。
车子颠簸了近两个小时,才到达易贡。只见一列列青砖瓦房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屋脊高挑,颇有规模与气势。我又是一惊,这远离川藏线的藏在山沟沟里的易贡怎么会有如此规模的房子?听介绍说,西藏自治区党校曾设在此处。不仅如此,过去还曾一度传闻,自治区首府也要迁移到这儿。理由是易贡海拔低,气候温和,植物茂盛,是个山青水秀的好地方。不仅有利于藏族干部群众工作生活,内地干部来这里工作,断然不会出现高山反应之状。当下释然:原来如此!
党校搬迁后这里成了茶场。站在主楼前,放眼远望,一片相当大的开阔地的前方是易贡湖。让人奇怪的是易贡湖全然没有湖的气势,除几洼积水之外,就是白白的细沙滩。我读过相关资料,得知易贡湖是西藏著名的外流湖,湖水面积约22平方公里,湖体呈河道型,湖面海拔约2200——2220米之间,湖长17公里,平均宽约1.3公里。按理,易贡湖不该是我眼前这个多已干涸的样子呀!
面对我的困惑,研究人员王维痛心地说:“从前的易贡湖确实不是这样的。”王维是研究大气物理的,十多年前,他和有关研究人员在通麦和易贡进行过气象观测,通过施放探空气球了解雅鲁藏布江的水汽情况。王维回顾道:“那时的易贡湖,波光粼粼,烟波浩淼。湖后的高山横空出世,倒映湖中,美极了。这次来西藏,我特别想看看易贡湖,没想到她成了这个样子,真叫人难受。”
不用说王维的痛心,没见过易湖以前风采的我也惋惜不已。我从资料里了解到,100年前,也就是1897年的一个夜晚,一次大型的冰川泥石流爆发,堵塞了河道,淹没了村庄,形成了这个长条形的湖泊。村里很多人死于这次泥石流,幸运者只有三人,即当时在山坡上露的宿3个放牛娃逃脱了劫难,同时他们也成为这次泥石流的见证人。美丽的易贡湖哟,系着一个悲哀的故事,如今,她又面临着一个悲哀的结局,环境恶变,走向消亡。前后不过一百年的时间,相对于漫漫的历史长河而言,这仅仅是弹指一挥而已,怎能不让人慨叹呢?
易贡湖为什么趋于消亡,而不能以一个美丽的高山湖泊永存于世?原来,易贡湖湖盆发育在经过冰川作用的河道宽谷中,湖内水流缓慢,淤积加速,从上游和支流带来的泥沙不但促进了洪积扇和湖滩地的发育,还导致了湖心滩的出现。如今的易贡湖,在枯水期已不成其为湖,只有在雨季,方会蓄积一定的水,现出湖的样子。这是环境恶化的结果。想想罗布泊消失了,青海湖大面积缩小,均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