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朕的前夫是太尉 >

第142章

朕的前夫是太尉-第142章

小说: 朕的前夫是太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子监祭酒赶紧出列:“老臣在。”

    “方才之辩叫朕十分好奇,你回去叫国子监学子和太学学子好好地议一议,议题就叫‘为君之孝’。若是有精彩的文章,给朕呈上来,朕也没别的可赏赐的,上次紫宸令翻检库房,找到了许多上贡的湖笔,朕叫人篆刻文字,回头赏给他们。”语罢一挥手,谢凝起身就走:“行了,散朝吧。”

    一场风波,朝堂上无伤大雅,却在京城掀起一阵不小的风波。书生们最喜欢的事就是议论,上到国家大事下到家长里短,一定要从圣贤书里找出个依据来,证明自己一切都是“合乎道义”的。而太学和国子监中的书生都是举国佼佼者,这次女帝让人议论“为君之孝”,几乎每一位书生都想到了现如今扑朔迷离的汝阳王妃案。本来人们只敢在街头巷尾小茶馆里瞧瞧地议论,现如今圣旨一下,登时满京城都以议论孝道为风尚。

    起初有人道:“子女确不该言父母之过,陛下虽为万乘之尊,仍在六合之内,当尊此孝道。”

    便有人批判道:“此为愚孝!陛下与先帝为君王,史书留名,闻家之事、骠骑大将军之案、汝阳王妃之疑,纵然当世不敢言,如此显而易见之事,难道百代之后便无人发现么?若是拖延至百年之后,后世议论先帝只会道‘昏庸无能、滥杀忠臣’,陛下正是为先帝计量,才冒着不孝之名,亡羊补牢,换取先帝‘误信谗言’之名。二者孰重孰轻,难道后世会不知么?”

    “正是!”附和着道,“陛下正是有此大智慧、大勇气,方才以不孝之名行孝顺之实。再者,母亲一族难道不该孝顺么?《诗》尚且言‘哀哀父母’,陛下为母族洗刷冤屈,何错之有?”

    议论到最后,难免谈到汝阳王妃之事。

    “汝阳王一介须眉男儿,处事竟不如陛下一个女子有魄力、有勇气。如今天下俱闻老王妃身份之疑,诸多传说污秽不堪入耳,汝阳王身为人子,竟然不曾出面为母亲洗刷一点半点冤屈,实为不孝!”

    于是一人便疑惑道:“若是汝阳王妃当真是清白的,汝阳王为何不为母亲辩白?汝阳王此举,到像是默认了一般。”

    这话像是趁着春风遍地翠绿的青草一般,霎时间遍布了整个京城,汝阳王府的名声更为不堪。谁也不曾想到,正在这时,汝阳王竟然递了奏折,要求在大朝会上面圣,还要面见太后。

    面圣就算了,为何还要太后前来?群臣不解,一些警醒的忽然想到当日在紫宸殿上女帝验明身份之事,心中便有不好的预感。谁知这预感竟然成了真,当日在十五大朝会上,汝阳王景渊白衣散发而来,在宣政殿里跪下,道:

    “陛下,臣此来,是为请陛下做个见证。”

    “哦?”谢凝问道,“仲泽要朕见证什么?”

    景渊道:“此前有一女子带着一个小女孩儿登门,道那女孩儿是臣的血脉,今日臣便想请陛下与诸位大人做个见证,臣要滴血认亲。”

    “仲泽要在宣政殿上滴血认亲,这可严重了。”谢凝微笑道,“不过仲泽都这么说了,朕没有不应的道理,来人,将那女孩儿带上来。”

    小太监立刻去了,不多时将一个轮椅推了上来,上边坐着个十岁出头的小女孩儿。

    谢凝不由得望了陆离一眼,双双在对方眼中看到了笑意。

    那女孩儿,是白芷。

    作者有话要说:  目测还有一周这文就完了,将景渊收拾了,就要娶太尉啦!

 第170章 

    白芷依旧是那小女孩儿的样子,只是身上未着杏林谷的弟子服,而是穿着一套如今京城正风尚的襦裙,翠绿的上襦,石榴红的齐胸襦裙,衣料上都有时兴的缠枝花纹。她约莫知道这宣政殿是什么地方,怯怯地看着,挣扎着要下了轮椅行礼。

    “芷儿不必了。”谢凝制止道,声音温和。“当日在苏州,若非姑娘不顾师命相救,今日朕已经在景山行宫里躺着了。”

    “多谢陛下。”白芷的一张小脸白白的,大大的眼睛乌溜溜地看着,里边满是不安。

    谢凝道:“既然是滴血认亲,叫太医院负责的太医过来,准备好东西,这就开始吧。”

    景渊一说要滴血认亲便有翊卫前往通知太医院,谢凝的话才落下没多久,一切都准备妥当了。小太监端着个透明的水晶碗,里边盛着白水,太医手持银针,先将小太监的手指刺破,往里边滴了一滴血,再将白芷与景渊的手指挑破,往水晶碗里滴血。

    太监那滴血游离在外,景渊与白芷的血滴却溶在一起,证明了血脉。

    “果真是父女。”谢凝惊叹,“仲泽,你现如今才……才……”

    “陛下,臣今年二十五岁。”

    “对,才二十五岁,竟有个十岁大的女儿了,当真是……算起来这孩子岂不是你十四岁便留在她1娘亲的肚子里的?叫朕说什么好?”谢凝笑着摇头,望着白芷的目光温和慈爱。“既然芷儿是你的女儿,又对朕有救命之恩,那便越格封个郡主吧。朕看芷儿小小年纪却颇有风仪,不如赐封号‘嘉仪’,仲泽以为如何?”

    “谢陛下。”景渊躬身行礼,慢悠悠道:“不过小女得封郡主,却不算逾矩。”

    这话说得朝臣心里晃晃的,一时没人敢答应,只有陆离淡漠问道:“我大梁制度,公主、亲王之女方可册封郡主,汝阳王虽然尊贵,但也不过是个郡王,女儿当封为县主。王爷这话,本侯却是不明白了,但请指教。”

    景渊拱手道:“陛下,小女背上有一印记,请陛下与太后带至内室检查。”

    背上的印记……群臣心中又是一跳,该不会又是皇家胎记吧?

    谢凝脸上也满是吃惊,吩咐人将白芷带到了室内,太后一直在旁边听着,一到宣政殿后边的内室便召集地问道:“女帝,这……”

    “太后,一切有朕在呢。”谢凝微笑道,将小太监都屏退了,低头柔声道:“芷儿也莫怕,一切有朕在呢。琼叶,将芷儿的上襦给除去,让太后看看。”

    “是。”琼叶动作轻柔地将白芷的上襦褪下,叫太后看到白芷背上的胎记——与谢凝背上的一模一样,且是生长出来的,绝非出生后弄上去的。太后瞬间脸就白了,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不觉后退了一步,幸好女官桂棹给扶住了。

    “太后,您注意凤体!”

    太后摆手,站住了摇头,一双眼睛看着谢凝,苦笑道:“瞧瞧先帝给你留下了什么烂摊子!唉……女帝,你当真辛苦了!这一次……”

    “这一次,朕也是要赢的。”谢凝看着琼叶将白芷的衣裳穿好,让琼叶推着白芷的轮椅,她一手握着白芷的小手,回到了宣政殿上。因白芷是琼叶推着轮椅的,便留在了龙椅旁边。

    群臣都看着谢凝,目光复杂难定,谢凝便在那目光里叹了口气,道:“朕竟然不知皇室还有血脉,仲泽,你是哪一辈的?”

    这句话无疑是承认了景渊的身份,竟然是皇室血脉!群臣皆惊,纷纷叫道:“这……陛下……”

    “芷儿身上有同朕一样的胎记,当是皇室血脉。”谢凝道,“既然女儿是皇室血脉,父亲应当也是,皇室如今并无流落在外的女眷。”

    这就是板上钉钉地承认景渊的身份了,景渊脸上不见悲喜,只跪下道:“臣——先帝第七子凔,叩见陛下。”

    先帝第七子,也就是说,竟然还比先帝贵妃生下的八皇子更早出生!在场许多朝臣都呆住了,白发苍苍的老太医喃喃道:“二十五岁……隆昌二年生下的孩子,老朽记得当日汝阳王妃难产……”

    “陛下,老奴也记得呢。”自从女帝重用女官之后便成为摆设的大内总管禄升忽然道,“当日汝阳王府忽然派人来禀告,说汝阳王妃难产,先帝本不作理会,然而来报信的汝阳王府长史却拼死报了当天的日子。先帝的脸色就变了,急匆匆地派了当时宫中最有经验的女医去汝阳王府,只是那女医为汝阳王妃接生之后便再也没回宫。当时老奴碰巧去了六尚,听司薄司的女官说的。对了,那女官……”

    桂棹上前跪下,俯首道:“陛下,隆昌二年,正是婢子在司薄司当差的最后一年。隆昌二年冬,婢子便到长秋宫服侍了。婢子也记得,当年确实有个女医医术十分厉害,出了一趟宫,却再也没有回来,想不到竟然是去汝阳王府,为老王妃接生去了。”

    “如此一来,零零总总便得对上了。”谢凝微笑道,仿佛不曾察觉一个好好的、奉旨出宫的女官怎么就没了,先帝又为何不问女医为何不归,只是亲亲热热地叫道:“皇兄,今日咱们兄妹团聚,当好好地庆祝一番!”

    “陛下,您开心过头了,还忘了一件事呢。”陆离不慌不慌地插入一句话,“七王爷重回皇室乃是大事,陛下要为他追封母妃的。就是不知,七王爷的母妃是哪一位?汝阳王妃孙氏?还是……贞妃楚氏?”

    朝堂上刚消弭下去的提心吊胆又回来了,太尉这话问得实在叫人不知如何回答。七王爷若是答汝阳王妃孙氏,按照时间推算,七王爷是隆昌元年怀上的,可隆昌元年汝阳王妃已经病重,那不就是说先帝玷污了病重时的汝阳王妃?若是答贞妃楚氏,好好的皇妃怎么到了汝阳王府去了?为何没有一人知晓?而且还是个怀着孩子的皇妃!汝阳王见了贞妃,为何不告知先帝?

    景渊自然知道这话里的圈套,但他竟然不回避,看着谢凝道:“陛下,臣的母妃,是贞妃楚氏。”

    这话宛如朝堂上无声地响了个炸雷,震得满朝文武头皮发麻,登时谁也不敢大气出一下,全都小心翼翼地垂着头。

    “竟是贞妃么?”谢凝惊愕,“贞妃怎么会到汝阳王府去的?此事怎么满朝上下一个不知?”

    “回陛下,当年臣的母妃与姨母柔妃争宠,不慎惹了父皇的震怒,父皇要处死臣的母妃。臣的母妃惊忧交加,逃出皇宫,几欲寻死,恰好被前汝阳王救起。汝阳王心地仁慈,将臣的母妃收留在王府中,暗中劝父皇收回成命。但彼时柔妃怀有身孕,父皇对臣的母妃并不怜惜,并未理会。母妃伤心欲绝,几次重病,差点丧命。恰好当时汝阳王妃重病弥留,为保护皇室血脉,汝阳王妃与汝阳王商议之后,决定瞒下汝阳王妃的死讯,让臣的母妃代替汝阳王妃而活,对外只道汝阳王妃已经毁容,且病后性情大变。”

    景渊说着便哽咽了,“汝阳王与王妃对臣与母妃之恩,臣今生无以为报,只能来世结草衔环为报。”

    “原来如此。”谢凝也点头道,“确实是为难汝阳王夫妇了,来日朕必定为他二人追封。”

    “陛下,为难的恐怕不只是汝阳王夫妇。”陆离又在此时不慌不忙地来了一句。“当年的如深公、羽林将军宁明庶,还有那个接生了七王爷的女医,都是……”

    “都是因臣而死。”景渊将这责任一肩担下,俯首磕头道:“陛下,今日臣不是来求亲王荣爵的,认祖归宗不过为了证明一些事情罢了。如今市井间传言纷纷,对汝阳王夫妇多有不敬,臣不愿恩人受此侮辱,故而冒死将身世和盘托出,只求还汝阳王夫妇一个清白,还臣的母妃一个干净贞洁之名,不枉母妃‘贞’字封号。还有……便是托孤。”

    “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