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半卷江山 >

第55章

半卷江山-第55章

小说: 半卷江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上龙颜大怒,即刻下了道严厉的诏书,痛斥淮南王教子无方,淮南王太子禽兽不如。诏书到了淮南国,赵明朔负罪自尽。赵俨祇令淮南王闭门思过,淮南国相助纣为虐,弃市。御史丞萧显不必回长安复命,就地上任做了新任的淮南国相。
  萧显的脾气犟得像头牛,宽宏大量的赵俨祇都受不了,更别提飞扬跋扈惯了的淮南王了。不知是因为没能熬过丧子之痛,还是干脆就是被萧显气的,总之,过了两年多,年岁并不大的淮南王便郁郁而终了。
  淮南王唯一的嫡子自杀,剩下的四个全是庶子。淮南王无嗣,国绝。赵俨祇还算是厚道,从淮南郡里划出了四个县,分别给淮南王四子都封了侯。此为后话。
  熙和五年二月,中山王赵靖薨,无子,国除;
  熙和六年九月,河间王赵柯草菅人命,言行无状,削一郡;
  成光元年四月,临江王赵平禽兽行,与异母姊乱,事发自杀。
  ……
  几年的时间里,除了一向不惹事端的如齐王、燕王、江都王,或者一定得留着秋后算账的比如广陵王、楚王,二十八个诸侯国竟所剩无几;幸存下来的也大多没有什么实力,不足为虑。
  成光三年,广陵王赵辛终于按捺不住,伙同楚王赵原,凑了号称精兵五十万,揭竿而起。
  赵俨祇心中激动,他从登基之初便开始演的一出郑伯克段于鄢,终于要落下帷幕了。他终于等到了他野心勃勃的兄长,谋反。
  戍边的守军不能动,赵俨祇手中就只有十来万人。谢清曾在北平囤兵,这些年一直精心经营着,已有十万之多;赵望之与顾慎行临走前,留给了赵俨祇十八万铁骑;这些都加起来,还是比广陵王与楚王的五十万少了许多。
  赵俨祇对此嗤之以鼻,赵辛和赵原的五十万大军,不知混了多少乌合之众在里面,自己的兵虽然比他们少了那么几万,但是真要打起来,也是必不落下风的。
  不过事情的发展却与赵俨祇的想象有些偏差。北平驻军接到谢清密令,由于人数相差巨大,不必正面迎敌;在损失最小的情况下,尽量拖住赵辛的三十万人,让他们不能和楚军顺利合兵;若是实在拖不住,也以保存实力为先,直奔常山郡,与常山王昔日的铁骑会师。
  谢清一早便看出,如今表面上看着赵俨祇并的地盘不小,可原先的诸侯国除国为郡时间尚短,无论是兵力还是别的方面都与其他郡县不可同日而语。如果叛军不是那么草包的话,五十万的数量,很容易便能把这些地方攻破。多做无益,怎么都难力挽狂澜,所以这些地方,一开始就是被谢清划在放弃的范围里的。
  反正在他们手里没有用的,到了赵辛与赵原手里也同样没用。况且擒贼擒王,叛军兵败后,这些地方照样能夺回来。
  没想到,赵辛的兵马竟然还真的挺不草包的,北平的驻军竟然只拖了他们一天。如果不是赵辛懒得剿灭他们这股兵力,双方真要死磕起来,魏质那十万人怕还真是凶多吉少。
  魏质在兵败后,即刻休整了部队,按照谢清之前的命令,赶赴常山郡。
  这样一来,赵辛的三十万兵马与赵原的二十万兵马几乎没受什么影响,便合兵一处,周军的压力瞬间大了起来。
  短短数日,叛军连克四郡,堪称所向披靡,士气大振;而长安城中议论什么的都有,而眼见着天子连出兵的意思都没有,许多人自然就惶惑不安起来。若是再由着叛军这么畅通无阻下去,恐怕他们还没打到长安城下,这边就要先有人异动了;如今最令赵俨祇头疼的问题不是兵力不足,而是常山郡的那二十八万人从来没磨合过,不论是司马通、杜正则还是魏质,谁也不是个能挥师百万的材料。
  他正在头疼的时候,谢清一身戎装,匆匆走进殿内,赵俨祇于是觉得自己的头更疼了。果然,谢清一进来就开门见山地说道:“陛下,臣请赴前线!”
作者有话要说:  





☆、71

  赵俨祗如果有别的主意,是无论如何不想用谢清的。一来他不愿谢清再被卷进权力的中心,而军权恰恰是最危险的;二来谢清如今年纪也不小了,从前就不好的身体越来越差,赵俨祗实在舍不得他再为战事所累。
  谢清如今更瘦了,早年的衣服穿在身上都略显空荡。说是戎装,也不过就披了件轻薄的金丝甲,正经盔甲,谢清是绝对穿不住的。
  赵俨祗皱着眉打量了谢清一番,才迟疑地开了口:“你身体不好,别乱跑了。快去把你那衣服换了,金丝甲就不沉了吗?”说着就上前一步,要去拉谢清。
  谢清往后退了一步,沉声道:“臣请随军。”
  赵俨祗略微有些不悦,正色道:“怀芳,你明明知道。”
  谢清抬起头,恳切地说:“陛下也明明知道,不论是魏质、司马通、还是杜正则,都没有臣合适。”
  赵俨祗无奈地上前一步,抱住谢清,把头枕在他的肩上,闷闷地说道:“我知道,可是我舍不得。”
  谢清反手搂上赵俨祗的背,安慰道:“臣心里知道……我就再出去这一回。魏质,司马通和杜正则无论哪个都可以独挡一面,唯独缺一回大战的经验。这回再历练一次就差不多了,以后他们三人皆可担当大任,臣就再也不用出去了,可好?”
  赵俨祗最终点了头。他那时并不知道,这件事最终成了他一生中最为后悔的一个决定。
  成光三年三月,沉寂多年的大司马谢清再度领兵,据守荥阳,与叛军对峙达数月之久。
  谢清优哉游哉在荥阳城头上逡巡,完全不理会城下叛军的叫骂。在听到“有种出来决一死战”后,谢清居然乐了。
  谢清如今年过而立,少年时夺目的风华渐渐淡去,却更显风流儒雅。他这一笑,还真有几分倾倒众生的味道。谢清随口对他身边的一个亲兵说道:“去找几个嗓门大的喊回去,就说我家主帅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诸君可真好意思开口。”
  亲兵:……
  在谢清兴致勃勃的一再催促下,那名亲兵终究不敢抗命,按照谢清的意思喊了下去。没想到效果还真不错。周军哄堂大笑,各种“有种攻上城来与尔翁大战三百回合”不绝于耳,而城下的叛军集体静默了半晌,主帅就率先动了真怒。谢清讥讽地看了看那人,施施然离开了。
  谢清据守荥阳不出已经有三个月了。这三个月里,长安城中一片人心惶惶。谢清出战之初众人的欣喜,到如今已大多变成了疑惑。数名朝臣曾上疏质疑谢清此举的动机,都被赵俨祗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给打了回去。
  赵俨祗对谢清全心信任,可别人却不会如此。
  虞长青催促谢清出兵已经有好几回了,每次谢清都笑而不语。虞长青终于按捺不住,再一次催促谢清起来。
  谢清叹道:“长青,你那么聪明的人,怎么会不懂欲速则不达呢?”
  虞长青急道:“我懂,可长安城里那群脑满肠肥的笨蛋懂吗?那些只会念之乎者也的文臣懂吗?你在这据守不出几个月,怕是已经有人不知道已经参了你多少回了!怀芳,你便听我一句话,出城一回,就算是佯攻一次也好啊。”
  谢清的表情严正起来:“我不能。我身为主帅生杀予夺,三军将士的性命全都掌握在我手中。我明明知道此刻不是出兵的最好时机,怎么能叫他们去冒着伤亡的危险,就为了堵一堵别人的嘴?”
  “长青放心,时机就快到了。”
  七月的一个夜里,多日不见人影辛绾复又出现了。许久不见,辛绾瘦了一圈,不过精神依旧不错,她终于带回了齐王与江都王的回话。
  谢清看完回信,露出了一个了然的笑容。
  三日后,司马通与杜正则领了十万人出城迎敌。那一日的一场恶战一直持续了整个白天,满目疮痍,到最后天边晚霞如同血染。谢清一直站在城头上,表情冷硬。谢清悲天悯人的时候端的菩萨心肠,可该杀伐决断的时候也绝不手软。直到另一支人马悄然逼近城下,谢清才挥了挥手,示意收兵。
  这一回周军损失惨重,可叛军也没讨到便宜。周军养精蓄锐多日,士气前所未有的好,个个仿佛都能以一当百似的。虽然回城时,已经损失了将近三成,可也不妨碍周军继续气势汹涌。
  一天没露面的魏质一见谢清就两眼放光。他染了一身的血迹,也不知道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脸上也划了道口子。魏质一点没有要去包扎的意思,他对谢清草草抱了个拳,高声说道:“叛军粮草尽毁,质幸不辱命!”
  这无疑是个值得庆贺的好消息,整个军营都欢呼得都沸腾了似的。唯有心思缜密的杜正则还保留了一点理智。他皱了皱眉对谢清道:“魏将军毁了叛军粮草,的确可以拖他们一段时日。可是他们的补给线尚在,我们却伤亡了数万人,真的值得?”
  谢清神秘地对他笑了一下,悄声说道:“补给线?很快就没有了。”
  第二天叛军营门紧闭,果然消停了不少。周军士气更加振奋,一个个摩拳擦掌,还想出去大干一番。谢清却只是站在城头上看了一会,就招呼不当值的兵士都回去歇着了。
  当夜,齐王赵孝成与江都王赵修庸的兵马出现在叛军后方,这令赵辛与赵原彻底慌了神。
  谢清得到信号后,只留了三万人守城,其余人马倾巢而出,直击叛军营寨。受到两面夹击的叛军很快便溃不成军了。到天亮时,周军剿杀叛军无数,其中甚至还包括了楚王赵原。而广陵王赵辛则带着剩余的不到二十万兵马,丢盔弃甲狼狈不堪地退守淮阳城。
  至此,攻守易形。消息传回长安,民心振奋,众朝臣也都眉开眼笑,而赵俨祗终于松了一口气。
  不得不说,广陵王仓促间选的淮阳并不是个驻军的好地方。淮阳城地势略低,城也狭小。真要强攻起来,都不一定够常山铁骑一冲的。
  可是赵辛当时实在是没什么选择的余地。
  谢清与赵孝成、赵修庸合兵一处。赵孝成年纪大了,可依旧是一副神游天外的样子,即使率军打仗时也不例外,所以说他直到现在都没有被流矢射死真是万幸;相比之下,赵修庸就正常许多了。他与谢清寒暄了几句,却是说起了一桩正事。
  此番齐国与江都的兵马除了必要留守本国的,可谓是倾巢而出。赵修庸的意思是,他与赵孝成年纪都不小了,实在打不了仗。刚好他们多年未见天子,想念得很。虽然此时不是正常朝贺的时候,可非常之际,他们也确实有重要的事情需得亲至长安。他二人只带亲兵与仪仗,其余人马悉数留给谢清调遣;而此番战事结束后,编入哪位将军麾下都好,总之是尽数留给赵俨祗了。
  成光三年八月初八,谢清终于兵临淮阳城下。先礼后兵,谢清例行劝说赵辛投降,赵辛自然是不干的,于是正午时分,谢清下令开始了第一轮攻势。
  赵辛站在城头上,看着一身青衣素裳,端坐马上的谢清,露出了一个森冷的笑容。他曾数度想要置这人于死地,却未能如愿,终于养成了如今的心腹大患。自己此生想要找赵俨祗报仇看来是无望了,既然如此,便退而求其次,争取趁着自己还活着,杀了谢清吧。
  心尖上最柔软的那块肉被生生剜下的滋味是如何痛不欲生,他只想要他亲爱的弟弟也尝上一尝。
  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