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之妹-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这样了——既不能守住承诺也不能履行责任。一把年纪,都活到了狗肚子里了。”即使是英雄暮年,也有无可奈何之叹。
崔成远不吭声:他幼时的记忆里,崔国公真的算是个好父亲。比起前头平平无奇的兄长,他自小天分极高,过目不忘,无论学什么都是事半功倍。
很小的时候崔国公就开始教他学文习字。是崔国公手把手的教会他拿笔写字,哪怕公务再忙,他都会抽出时间查看他的功课。少年人总是性情跳脱、自命不凡,喜欢耍些小聪明,等他稍大了一些就借着崔国公不擅长书文的短处随意做些功课来糊弄他。最后事发,他被崔国公用家法狠狠的教训了一顿,一身是伤的趴在榻上等崔国公来给他上药。那个时候,他是真心觉得自己有一个好父亲,如同高山一般的叫人仰望敬服,永远都会张开手将他护在身后。
可是,前世他被贬官北地的时候,他才忽然发现,崔国公对他的好是有限的,尤其是不能和他的大哥进行比较。就像他教他学文习字,最初的想法也不过是让他不和兄长争这国公爵位。他大哥是嫡长子,他是继室所出,要分清长幼和轻重,这想法在礼法情理上都无可厚非。可是,为人子者,总是希望可以得到父亲真真切切的慈爱,而不是那总是被称斤论两计较过的父爱。
不患寡而患不均,他意难平的不过如此。
可是,就像崔国公自己所说的,他既没能守住对发妻专一的承诺,也没能真正的尽一个父亲的责任。他一直在自身的感情和个人的责任之间徘徊,最后哪一样都没做到。他自己心里,未尝没有煎熬痛苦。
崔成远那颗早刀山火海、冰天雪地里面锻炼出来,紧硬如铁石的心仿佛也动了动,他暗暗的在心底叹了口气,转开话题说道:“我一路护送太子入京,太子和太子妃之间的感情,我看得清楚。李家乃是太子妃的外家,能够嫁到这样的人家,至少也能放下一半的心了。再者,李崇文我见过,一派君子风范,风光月霁,定然能好好对待锦绣。”
夫家前程可靠,夫婿能干正直,真心算是百里挑一的好条件了。
至于崔国公所关心的管家过日子的问题,崔成远倒是另有说法:“人都是历练出来的。就算是我,从军之前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可以。锦绣到底也是崔家女儿,若是连这点事都应付不了,她日后的日子就算我们再操心也是好不了的。日子,都是自己过出来的。”
听到这里,崔国公认真的看了看崔成远,那黑沉沉的眼眸一动不动,过了一会儿忽然开口问道:“你想得这样清楚,可是已经猜到我原先打算要送锦绣入东宫?”
崔成远毫无负担的点了点头:“是的。”他语声稍顿,像是在思考着如何解释一般,“太子他并非父亲您想象的那样。他是个很好的人,性格坚韧、心胸开阔、能狠能忍,的确是明君之姿。但在感情上却有着极强的洁癖,对锦绣来说绝非良人。”
崔父闭着眼思考了一会儿,面上的皱纹像是沉淀着时间留下的所有馈赠。许久,他才轻轻点了点头:“好吧,此事就依你所言。”说到这里,他忽然笑了一声,面上郁气稍解,带了点善意的询问,“你怎么确定李家会看上锦绣?”
闻言,崔成远的唇角露出一个清浅的笑痕,仿佛成竹在胸:“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更何况门当户对,利益相同。”
话说到这份上,崔国公也没有想要再说的了。他摆摆手,站起身来道,语声是一贯的冷静:“既然你已经有了成算,我就不管了。你自己看着办就是了。只是这事要尽快办了,要不皇上问起了,我们家还是要尴尬的。”
“是的,我知道了。您走好。”崔成远俯身行礼,目送崔国公离开。
等人走了,崔成远才轻轻的舒了口气:无论如何,这一次总算是把崔锦绣麻烦的婚事给解决了。
崔锦绣看着柔柔弱弱,心中却颇有韧性。这也是这一世他会放心远去从军的原因之一。只要离了崔家,她大约就会慢慢开始适应新环境,慢慢的长大。
前世,在那如同冷宫一般的后宫里面,她是真正的长大了。只是作为代价,她的一生也是毁在了那里——一个永远都不会对她有半分情意的丈夫,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她漫长而无望的人生。作为兄长,他自然不能目视这样的悲剧发生。
适才,他先挑明了崔国公为人父上面的短处,这才引起崔国公那么一点愧疚,后面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把这事定下。一场对话虽然看似简单,内中却也含了算计。或者说,到了他这样的地步,用计早已成了习惯,随手施为,真真假假、有意无意,连自己也分不清了。
就在这时,忽然有一阵欢快的琴声从墙的一头,如同流水潺潺,轻快而自然的流了过来。那琴声,就像是一只调皮的蝴蝶,总是绕着那一朵花飞上飞下,自恋的展示着自己绚丽的翅膀,叫人听得心中痒痒。
崔成远原本满是心事的心被这琴声一逗也忍不住轻松了一下,他不自觉的露出一丝笑容,侧头去问左右:“是小姐在弹琴?”
他自己在心里琢磨着:倒是有些不像啊,崔锦绣应该弹不出这般轻快清明的曲子。弹琴的人怕是个心胸开阔,性情自在的人。
那侍卫也不太清楚,出门问了一句才低头答道:“是小姐今日请的客人。刚刚是周家的五小姐在弹琴。”
崔成远松开的眉头又轻轻的皱了起来:这两人怎么凑在一起了?
作者有话要说:唉,崔家一笔烂账,真是一下子说不完。锦绣的婚事上章节本来就想写掉的,不过还是拖到了这章。
另外,女主琴技经过谢习风的教导突飞猛进,这样一想,谢习风还挺可怜的。。。。。。
其实想想,这样的男主挺带感的。硬是要把铁石一样、充满算计的心给压榨出真心和真意来,让他露出柔软的内在,想想就觉得很奇妙、很有挑战。
第66章 育人
说起来;那位周五小姐到底是大家闺秀;崔成远前世半辈子在仕途上面穷折腾、半辈子埋在朝廷政务里面;对她倒也不是特别了解。只不过因为对方后来入了宫,在他得了承明帝的许可入宫探望时听妹妹崔锦绣说过几次;记得崔锦绣当初的言语里面就颇有几分不喜。他倒没想到;这一世自家的妹妹居然会和对方交上朋友。这算是什么缘分?
崔成远倒不是一想起事情就莽莽撞撞去做的人;他比较喜欢谋定而后动。反正女孩儿的聚会他也不方便去搅和;索性便让人搬了一张躺椅,一边坐在那边听琴声一边看着公务。
墙角的花瓣刚被扫过一回,等他回过神来;已经又落了一地;粉白粉白的;就像是春天带了的颜色。
崔成远丢开笔;靠在椅子上想事情——要不然破例找个会弹琴的跟在一边,这样处理公务起来心情似乎也会轻松很多?
不过这个想法还没过脑就被崔成远自己给否决掉了。他从来都不是那种好逸恶劳的人,上辈子他已经吃过很多人难以想象的苦,也得到过许多人无法想象的享受,这么一点小惬意是打动不了他的心。
冷静和自我克制仿佛才是他生活的主旋律。
另一边,周清华难得在好友面前秀了一手琴技,十分欢喜,弹完之后就顾盼左右等表扬:“怎么样,听呆了吧?我都练了很久,辜大家也说我弹得不错。”
“是不错哦。”王瑶禾点了点头,“指法流利,情感生动。你这方面倒是进步很快。”
崔锦绣也很捧场的跟着点了点头,柔声道:“真的比上次好了许多。”
“你最近可是得了什么高人的指点?”王瑶禾探过头来,明亮的大眼睛眨了眨,贼兮兮的问道。
提到这个,周清华想起当初谢习风弹琴时候那种令人无法形容的风姿,心口就好像被羽毛撩拨了一样动了动,痒痒的。她忍不住小小的红了红脸:“没有,我就闲的时候自己练练。练着练着就顺了。。。。。。”这话说得,连自己都觉得心虚。
崔锦绣低头暗笑,握在手上的手绢都颤了颤,上面绣的蜻蜓就像是在飞一般。
王瑶禾却伸手拉了拉周清华的头发,唉声叹气道:“哎呀,我怎么就没碰到一个可以教我弹琴的人呢?”她惟妙惟肖的模仿了刚才周清华那句“我怎么没有这样好的哥哥”时的语气。
周清华本来还有点属于少女的小羞涩,被她一闹反倒理直气壮起来,恼羞成怒的伸手锤了一下王瑶禾:“你别乱说,你这可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哈哈,真是忍不住了,先容小人我笑一笑。”王瑶禾笑嘻嘻的躲在崔锦绣背后,俏丽的脸上笑容满满,半笑半调侃的答了一句。
崔锦绣也被逗得不行,只是硬撑着抬手把两人分开:“好了好了,不闹了。”她微微笑着转开话题,问周清华道,“对了,你上次说的书院怎么样了?”
因为朝廷赈灾,政令通行,江州水患平息之后很多思恋故土的灾民都又都返乡去了。当然,也有一大部分在这里寻到了工作,带着一家老小留在京中的。周清华瞧着那些人生活艰难,每日里都是早出晚归,一家子的孩子都是放养着、或是关着,就如同现代农民工孩子似的。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从来都是困扰古今的难题。
不过,再穷不能穷教育。周清华就趁势收了施粥的摊子,找袁焕寻了几个贫苦书生开了个小书院。
因为周清华施粥时候的名声和书院的中餐供应,一时间倒真是收了不少孩子。周清华瞧着袁焕因为父亲的事情心中郁郁,几乎病得起不了身,便干脆做了个甩手掌柜把事情全托给了袁焕——总是要给袁焕个振作起来的机会,让他重新在这过程里面寻到足以支撑他活下去的信念和力量。
结果因为食堂水平过硬、师资水平高,过了一段时间,不仅袁焕开始活蹦乱跳,小书院里头也挤满了孩子。周清华想了想,便只好扩建。
周清华是真的不差钱,这年头大户人家都是在女儿小时就开始攒嫁妆,从头到脚按规矩积攒下来几乎都够女儿在夫家用上一辈子了。大李氏是卫国侯府的嫡长女,嫁妆本就多又是高嫁便更是多添了几分。加上周涵华自小养在祖母膝下,与自己并不亲近又有祖母替她打算,大李氏早已把大部分的东西都给了小女儿。古董一类且不提,那些田产和店铺的地契,周清华看着便觉得沉甸甸的。这这些还不是全部,等她以后嫁人周家不仅要按规矩添妆,怕是连在宫里的姐姐都会再添些。周清华一盘算,感觉自己的身价果真是挺高的,简直可以称一句小富婆。
周清华的钱财观颇还留着点现代时候的观念:不动产自然是不能动的,手上的钱够用就行了,堆在哪里又不生钱还不如去市场流通一下,做点慈善事业。再者,会盯着女人嫁妆的男人都不是好男人。所以等到书院扩建的时候,她就十分大方的又给了一笔钱,倒是叫小李氏在边上瞧着有些肉疼——不过到底不是她的钱,她又是继母不好开口说话便也睁只眼闭只眼了。宫里头还有个偏心妹妹的姐姐,暗地里还补贴了周清华许多。
恰好,李二舅闲赋在家也无事,便跟着帮了把手,借着扩建的时候顺便大笔一提写了个“育人书院”的名字送过去。
周清华本人倒是提了个要求——建个简易的图书馆和开设特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