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当皇帝-第1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风对此没有任何表示。
甄尧不明所以,只好继续跟着赵风。
田丰则是吊在身后不远的地方
直到走出王府一段距离。
赵风才对甄尧笑道:“贤达兄。”
“以后类似刚刚那样的事情。”
“就不要在王府里说了。”
“去我的相府在谈。”
“免得被人听到。”
甄尧摇了摇头:“尧认为。”
“听不听到,都无所谓。”
“反正如今,大家心中都已经有了决策。”
“而且……”
话还没说完。
田丰就几个快步,赶了上来,打断道:“丰认为,伯虎说的对。”
“你们说的话,丰在身后都听到了。”
“以后有些话,还是不要在王府去谈。”
“连丰都可以听到,其他人,也自然可以听到。”
“虽然如今明眼人都看出,伯虎和长史的对立问题。”
“但也不能让长史的人,抓到空隙。”
“免得徒增麻烦。”
有些事,田丰知道的要比甄尧多。
知道赵风的心思都在另外一些地方。
短时间内,不会和长史有明面上的斗争。
最多就是暗中争斗一下。
如果有些话传到长史耳朵里。
弄不好,长史突然脑袋一热,然后弄出什么麻烦事。
那就给赵风拖后腿了。
甄尧行了一揖:“既然伯虎和贤达都这么认为。”
“那尧以后,一定会注意的。”
几人边走边聊了一会,然后就各自回府,处理公务了。
翌日。
大家到相府来议事。
也就是到赵风这里议事。
今天和往常不同。
因为昨天在景曜殿发生的事。
有一些官员,告病在家,没有前来。
这就是属于完全表态的那种。
还有一些,昨天给长史行了礼才走,今天也依然到赵风这里议事。
属于中间派,或者说是墙头草,谁都不得罪的那种。
这些人,全都是长史自己安排的。
………………………………
第二百七十章 鸠杀太后
简单的商量了一些事。
众人就各自散去了。
当天晚上。
一守卫走进书房,一拱手:“启禀主公。”
“甄县丞派人送来的书信。”
“说是关于洛阳方面的。”
说完,就走到赵风的案己前,把竹简提给了赵风。
赵风打开竹简,仔细看了一下,里面记载的又是一件大事。
而且也是后世基本都知道的事。
赵风看完,一挥手:“知道了。”
“下去吧。”
守卫一拱手:“喏。”
说完,就退出了书房。
翌日。
众人来到景曜殿议事。
等所有人跪坐好。
刘稚开口道:“本王身体不适。”
“休息几日,好了许多。”
然后看向甄尧道:“甄县丞,这几天洛阳方面,有传来什么其他消息吗?”
甄尧走到大厅中央,行了一揖:“有!”
“三日前,也就是九月三日,何太后被董卓派人鸩杀身亡。”
“董卓还不允许朝廷为何太后举办丧礼。”
“只是让新陛下到洛阳城内奉常亭表示哀悼,让公卿大臣们穿白衣上朝三日。”
刘稚站起来,吃惊道:“狗贼,董狗贼!”
“居然连太后都敢鸩杀!”
“那陛下岂不是……”
后面的话,刘稚自己小声碎念了几句。
赵风等人,都没有听清。
接着用右手捂着胸口:“本王心如刀割。”
“今日就不议事了。”
“诸位都散了吧。”
“对了!”
“从今日起,诸位都要穿着白衣,为太后服丧。”
“为期一个月!”
“还有,颁布告示,中山国境内,一个月以内,百姓都要身穿孝服,为太后服丧。”
“再就是,在期限内,中山国内不许办理喜事,违者斩!”
赵风、田丰、张辽等人,一同走到大厅中央,分别行了一礼:“喏。”
说完,就陆续退出了议事厅。
时间缓缓流逝。
基本上每隔两天,就能收到关于洛阳方面的消息。
消息有大有小。
这天,在相府议事。
甄尧拿着竹简,双手呈上:“早上刚刚得到的最新消息。”
“四日前,也就是九月十二日,董卓提议遥封远在幽州的幽州牧领太尉刘虞为大司马,晋封襄贲侯。”
“董卓还提议自己由司空改任太尉,领前将军,加节,赐斧钺、虎贲,更封郿侯。”
“又提议太中大夫杨彪为司空,豫州牧黄琬为司徒。”
“朝中无人反对。”
典韦走过去,把竹简接了过来,然后转交给赵风。
赵风打开竹简看了下。
里面记载的和甄尧所说的,基本一致。
笑道:“这董卓还厉害。”
“为了让刘虞把太尉的位置腾出来,居然封刘虞为大司马。”
“这大司马可是上公之位啊!”
“按照刘虞之前的做法,肯定不会直接去洛阳任职,又要来个三推。”
“董卓刚好可以顺水推舟。”
田丰也笑道:“这董卓确实是好算计。”
“自己一跃成为三公,拥有无上名望。”
“因为三公有名无权,董卓又兼领前将军。”
“这下名望、权利,都有了。”
“我想,用不了多久,董卓肯定还会继续给自己加官进爵!”
“只是这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都已经有人了,列侯也已经封到顶了。”
“不知道董卓会弄出什么新花样来。”
赵风罢了罢手:“好了。”
“不管董卓怎么给自己加官进爵,都跟我们没有直接关系。”
“此事就不谈了。”
然后看向甄尧:“贤达兄。”
“如今征收赋税、杂税之事,进展如何了?”
甄尧笑道:“目前进展的非常顺利。”
“而且,从卢奴周围的情况来看,今天肯定是丰收年。”
“之前伯虎派人挖的那些大坑,可是有奇效啊。”
“要是把储水能力再改善一下,效果肯定会更好!”
赵风本来是有一些,可以减缓池塘里面的水被漏掉的办法。
不过赵风没有说出来。
就是按照最开始,九门挖的那样建造的。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赵风知道,水泥是最理想的防止漏水之物。
之后水泥还可以用来建房、修路。
但赵风自己并不知道水泥具体该怎么弄。
重点是,赵风不知道的东西还有很多。
不可能什么东西,都靠自己来做。
就只好发挥集体的智慧了。
反正目前大面积的挖池塘,也能起到作用。
如果实在没人想到办法。
赵风可以再提出改善方案来。
既然甄尧提了出来。
赵风接道:“那就颁布告示。”
“向广大百姓,寻求办法嘛。”
“只要能减缓储蓄水被流逝丢,赏五百钱到五千钱!”
“具体赏多少,就要看实际效果了。”
“如果效果十分卓越,就是赏五万钱,也不是问题!”
甄尧点了点头:“此法可行。”
“如果真能弄出更好的大坑,那可就是造福百姓的大好事!”
“总大坑大坑的叫,也不好,伯虎既然弄出了这大坑。”
“就由伯虎来取个名吧!”
赵风想都没想,直接道:“那就叫池塘吧。”
甄尧点了点头:“池塘就池塘吧!”
田丰笑道:“池塘这名字不错!”
赵风一脸懵逼,池塘这名字,只是后世大众叫法。
至于田丰为什么认为不错,赵风就不知道了。
所以赵风岔开话题:“诸位都散去吧!”
众人走到大厅中央行了一礼:“诺!”
说完就陆续退出了议事厅。
至于董卓等人被封官之事,就算赵风不告诉刘稚,用不了几天,朝廷也会派使者过来通知。
等众人都走后。
赵风对典韦说道:“典韦。”
“派人把田丰叫来。”
“隐秘一点,别让看到。”
典韦一拱手:“诺!”
说完,就快步离去。
不一会,典韦就带着田丰走了进来。
田丰行了一揖:“伯虎单独唤我前来。”
“有什么重要的事吗?”
赵风点了点头:“董卓越来越过分,越来越嚣张,越来越疯狂。”
“俗语有云,要想使人死亡,必先使人疯狂!”
“对此,元浩兄有什么好办法吗?”
田丰沉吟良久:“办法也不是没有。”
“只是不好操作。”
“而且就算成功了。”
“事后也容易让人误会我等!”
………………………………
第二百七十一章 大肆任命
赵风好奇道:“这么快就有办法了?”
“先不管操作问题。”
“说来听听。”
田丰点了点头:“既然知道董卓以后,肯定还会自行给自己封官。”
“我们可以上表文书,助他一臂之力。”
“比如,恢复丞相之职,让董卓任丞相!”
“董卓定然会欣然同意。”
“而我们也能从中得到一些好处。”
“丞相之位,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足够使他疯狂的了。”
“如果他还敢更疯狂,那就只能……”
虽然田丰没有把话说完。
但赵风已经明白了田丰的意思。
在往上,就只有一条路了。
要么明着谋朝篡位,要么暗着谋朝篡位。
反正都是篡位。
赵风沉吟了一下:“我们这样做。”
“以后肯定会被那些有心人针对。”
“这样的利益得失,元皓兄有计算过吗?”
田丰点了点头:“短期内,利大于弊。”
“随着时间的推移,弊大于利。”
赵风点了点头:“我知道了。”
“我再考虑考虑。”
田丰行了一揖:“要做就要乘早。”
“随着时间的推移。”
“对我们的有利的会越来越少,对我们不利的会越来越多。”
“丰告退。”
说完,田丰转身就退出了议事厅。
第五天。
朝廷派来的使者,就把董卓任命的事传达了过来。
也就是说,刘稚和长史等人,要比赵风晚五天才知道这个消息。
时间缓缓流逝。
转眼就过去了半个月。
对于上表文书,让董卓升任丞相之职的事,赵风一直没有决断下来。
一是,赵风知道诸侯伐董的事。
最后董卓肯定失败。
二是,时间也不怎么充裕。
尤其是越犹豫,时间就会越短。
对于这个决策。
田丰也一直没有催。
因为田丰本身也不太看好这个方案。
田丰更赞成,到时候跟随大众直接出兵,去谋取好处。
那样做,不管怎么样,都是利大于弊。
而去让董卓任职丞相这条路就利弊不好说。
这天,在相府议事。
甄尧行了一揖:“中山国的赋税、杂税已经征收完毕。”
“征集粮草共计一百七十三万石!”
“其中有三十四万余石粮食,要缴纳给王府,作为中山王的食邑。”
“如果不计算十几万在外的壮丁,算是丰收年。”
“如果算上那些人口,这点赋税,离朝廷的赋税标准,还差三十三万石!”
“缺口十分巨大。”
“再有就是,春播的时候,我们找各个世家豪强,借了不少的钱粮。”
“虽然不计算利钱,但本钱还是要还的。”
“按这种标准,即便到了明年收割冬麦,我们不但入不敷出。”
“连世家豪强的钱粮都无法还上!”
赵风右手食指敲打的案己:“这也确实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