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带着写手系统从末世到古代 >

第140章

带着写手系统从末世到古代-第140章

小说: 带着写手系统从末世到古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季大夫人听着管事的禀报,这脸色就没好过,待到听说她家只买到极少的良种,整个人散发出阴沉的神色,脸上寒意阵阵,挡都挡不住。
  将人挥退之后,房内传出了瓷器破碎声,亏得她还能克制,没在管事面前发火,不然这贵夫人的形象就不保了。
  欺人太甚,简直是欺人太甚。那小畜生就算了,居然连二哥都不向着她,这将她的面子往哪搁?她倒是要去问问,二哥这么做是为哪般。
  季大夫人收拾好仪容,怒气冲冲奔赴文卓成家,没想却吃了一记闭门羹,她二哥竟然不在。不光她二哥,连她二嫂也不见人影,只几个侄媳妇在充场面。任她有再大的气,也撒不到侄媳妇身上。真这么干了,可真得把侄子都给得罪光了。何况,这事跟他们没多大关系,文家掌着话语权的是她二哥,文卓成发话了,小辈们哪个敢不听?她就不信以后也堵不上,吃了杯茶,便匆匆返回家中。
  文卓成早料到此事做不到两全,他也没想到大妹家运气不算糟糕,却也没好到哪去,正巧赶上最后时刻,良种还是入了一些,不过很少。得知这一情况,他早有预料,一听到大妹来了,赶紧走后门躲了出去。文二夫人倒不是刻意躲避,她正巧有事出去了,这倒省了她同大姑子的斗法。
  季宣和听说此事后,心中那个畅快啊,他不想为这些不相干的人费神费力,对付他们他都嫌麻烦,却不介意有人膈应他们,特别是当这个人还是他二舅时,这份高兴劲更是成倍增加。
  一个是他妹妹,一个是他外甥,从亲缘来看,文卓成应该同妹妹更加亲近,谁让季大夫人太作死,在外甥和妹妹之间,他选择站在外甥这边,却也顾念着亲情,没有将事情办得毫无回旋余地。这不,季大夫人还是买到一些良种了。
  对于二舅的做法,季宣和是赞同的,都是自己亲人,没到老死不相往来的程度,要真为了一方而对另一方置之不顾,季宣和反而会感到寒心。
  对于季大老爷夫妇,季宣和不是原身,若真心待他,他也会以真心回报,谁让他们眼中完全没有他,反而看不得他好,这样的父母,季宣和哪里会放在眼里?不伺机报复,不是他做不到,而是他不屑这么做,他倒是要让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越过越好,他们却什么光也沾不到,这对于季大老爷夫妇而言,必会比吃了黄莲还难受。
  现在就怒气旺盛,不知道他们以后会不会气得肝疼?季宣和如此不厚道的想到。
  除了安王之外,居然还有三家得到了良种,赶在第一批种植,权贵们稍微一想就能明白,其中必然有一家是良种的提供者,这事很好查,稍微一问就能得知。
  季宣和能过得如此安逸,还得归功于安王。他在卖良种给其他四郡王爷时,就表明不要去打扰季家。碍于交易,靖王他们只得约束下面官员,不要去招惹季宣和。
  季宣和乐得清闲,日子过得甚为满意。他家的良种已经售卖完毕,剩下那些不卖,他自家也是需要的。
  想起这些,季宣和就不由想到大儿子季宁悠,年纪虽小,却已经懂得交际,他的那些小伙伴通过他,向他家购买良种。卖给谁不是卖?季宣和没有弗了儿子的意,爽快的答应下来。
  有了这一层关系,季宁悠的人缘更好了。对此,季宣和同邵云辰都很满意。官宦家的孩子,从懂事起就懂得怎么同人打交道,纯粹的友谊很难找到。这也不是什么坏事,父母交好的,孩子们也会走在一块,共同利益能够让人走到一起。
  要说季宁悠的小伙伴中谁最受益,那当然要数唯一的寒门子弟了周江。他家不算很贫穷,但要负担他的笔墨纸砚等物,加上衣食住行,饶是不收束修,这日子仍然过得紧巴巴。因着儿子和季家搭上关系,顺便把自家田地的良种都解决了,他家阖家上下都高兴得合不拢嘴。
  这可真是大出他们意料,原本为了供他上学堂,其他几房人多少都有些微词,这下是一个个都夸赞江哥儿有能耐,会来事,多少人想要而不得,他家这么轻松就得到了。亏得当家人还有点自制力,阻止了儿孙们去外面炫耀,这为他家免去了不少纷扰。
  季宣和就教了三个学生,安王世子不用他管,另两个学生他也不能当陌生人对待,两个皮小子从他那儿要了不少好处。
  同样的,他的同僚,只要求到他头上,季宣和都同意了。亏得交好的同僚不算多,交情一般般的其他官员,又很少能抹得开面子,不然他家这点良种还不够众人分的。因此,最终放到文卓成家粮铺售卖的并不多。
  看着同僚们带着家丁,喜滋滋地从季家买走良种,季宣和也喜笑颜开。他在末世待了十几年,锦朝虽然也少不了勾心斗角,可同那动辄杀人见血相比,这些就有些微不足道了。能给人带来好处,彼此同乐,这样的生活才是他所向往的。
  可惜了,以他的际遇来看,在锦朝最多再待个几十年,再久就只能隐姓埋名,或者改头换面,不然无法解释他为何如此长寿。

  ☆、133|3。22

  当然,这是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否则,季宣和若被新世界网淘汰,那他就没的选择,只能凭借自身的本事在锦朝立足。
  与此同时,大叹可惜的还有邵家。要是当初待邵云辰稍微好一些,他嫁人后也有来往,那他们势必会近水楼台先得月,可惜,谁都不会想到季宣和会起来,还得到了这么个大功劳。有好处却不能沾身,这真是让邵氏族人都心痛不已。
  季宣和也因此更进一步,官职连升两品,直接升到从三品。官阶到达三品,这就算是高官了。
  安王直接召见他,问他想要什么职务。季宣和想想要是天天和朝堂官员斗智斗勇,太费脑子,他还是省省吧,便开口说现在这样就好,只提官阶不加公务,不遭人忌不说,他也乐得清闲,反正他志不在此,不是非得往上爬不可。
  安王一直注意着季宣和的神态,见他是真心如此认为,便顺了他的意,仍然做着从前的工作。不过工部的事情却得换换了,老让季卿做些不难却繁琐的事务太过暴殄天物,还是让他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为好。
  季宣和要是知道安王是这么个想法,他一定会反对。能做简单的事情,他为什么要为难自己?可惜,安王不是这么想的,既然事情分到自己头上,季宣和也不会推辞,这些活他又不是干不了,只是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他会选些更简单的活做。
  官阶升了,俸禄自然跟着水涨船高,能得更多的银钱,季宣和还是很高兴的,这是对他工作的认可,他拿的一点也不手软。
  以他交付的东西,只是官升两阶,一点都没有出格,反而奖赏有些薄弱了。这是安王深思熟虑,又征得季宣和同意后,做出的决定。这样能让季宣和少惹些非议,季宣和正求之不得。他现在对当官真没多大兴趣,要不是有个官位在身,办起事来更加容易,他估计连官都不想当了。
  当力量不在同一个层面之后,双方看待事情的态度就会截然不同。在锦朝人眼中光宗耀祖的事,在季宣和眼里也就不过如此。
  以前,他还会为保护家人而出仕,现在却用不着了。如今,官位不过是种掩饰,更加方便他以后行事罢了。
  季宣和想着接下来该做什么。穿越前辈们做了太多事,玻璃有了,初步炼钢法也早就发明,只是大多掌握在王族手中,农具什么的,除了现代机械之外,他能做的不多,水泥倒是有大用,但一想到那严重的污染,他就放弃了,能做的事情那么多,不一定非要指着这个。
  算来算去,季宣和能动手的地方并不太多。武器他不好动手,何况,锦朝的武备在这个世界已是最好的,他没必要多此一举。动别的可以,要动武器,他还得再三思量,尖端武器都掌握在王族手中,打这方面的主意,实在是不大靠谱。季宣和就算不以为意,他也不打算在太岁头上动土,维持现状就可以了。
  军队上不能动手脚,那就只能着眼民生了。
  吃穿住行,在不动用现代化设备的情况下,锦朝大部分行业都已经发展到了极致,特别是吃穿和行,能切入的地方实在不多。住的话,这事麻烦得很,以现有技术,造个两层楼一点问题都没有,三层楼就只能搭建木屋。这么一盘算,这些方面也没必要动。
  其他方面,农业才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行业。高产作物可以每年增加个一两个品种。农具上,耕梨之类已经足够好,一比较,季宣和发现竟然只有打稻桶还没有出现。这东西处理水稻很是方便,只要费点脚力就行。难就难在可以旋转的叶齿制作上,这玩意做起来还挺麻烦,季宣和也懒得费事,直接将图纸交给世子,剩下他一概不管了。
  他还要忙着和邵云辰一起改进织布机,这东西他暂时不想交出去,先让自家亲戚赚到了再说。
  没有电,所有器具能改进的幅度有限,织布机和配套的纺纱机自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则。能提高几成效率,在季宣和眼中也就那样,在织工们眼中可就了不得,一个个对新式机器爱不释手,好似许久没进荤腥的饿狼般盯着,直看得季宣和同邵云辰起了满身鸡皮疙瘩,两人赶紧从织坊中撤出来。再待下去,织工们就该盯着他们流口水了,实在是热情的让人承受不住。
  良种分配,第一次是僧多粥少,不少人想要而不得,待收获几季后,这种情况就大为改善,自此锦朝大部分田地都种上了高产粮种。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一晃三年过去。
  如今的锦朝已经大变样,百姓不说日子过得多好,至少食不果腹的人少了许多,大多数人都对现在的生活很是满意。
  世子已经开始跟着安王办事,季宣和教的本就不是锦朝最重视的经史子集等,陈煜一到年纪,他的使命也就完成,现在出任工部左侍郎,正三品,只有工部尚书这么一位直属上司。能做到尚书职位的,除了极个别运气逆天的人,通常都是人情练达之人,加之消息灵通,知道季宣和是能同安王说的上话之人,不会故意为难他。
  只要不触犯他的底线,季宣和还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工部里头唯三的高官气氛一派和谐,底下官员自是不会那么没眼色的上前挑衅。季宣和日子过得很舒畅,当然,偶尔的矛盾无法避免,不过都没闹大,旁人随意劝解一二,当事人就借坡下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大部分官员为人都极为圆滑,轻易不会得罪人,更不会动不得就与他人结仇,这不是嫌自己死得不够快吗?
  季宣和所在工部只是锦安郡的中央官府,要是放在锦朝六部中,这可就没有那么和谐了。那里是无风都要起三尺浪,更不用说意见向左时,辩驳都能上升到疑似吵架的高度。可想而知,在这种环境下处理公务,得有多水深火热。
  明知如此,却很少有官员会退缩。考科举不容易,好不容易入仕,日常闹腾一些,费点脑子,正好锻炼锻炼口才,只要承受的住那样的环境,其实也没什么。
  季宣和就有幸见到过一回,一个个文官穿着威严的官服,说话不带脏字,却能将人说的面红耳赤。索性争论的几方早就练出了一身口才,反驳的言论同样高水准。真正是,你来我往,唇枪舌剑,非一般人能担当。
  这要换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