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国殇 >

第48章

国殇-第48章

小说: 国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初冬的阴霾笼罩着古都南京,阵阵江风瑟瑟吹得万木凋零。一辆黑色的小轿车静静地驶出了百子亭的唐公馆,辗着稀疏的落叶向着中山门外急驶而去。国民政府军委会执行部主任唐生智,身着笔挺的一级陆军上将制报,端坐在车中。他望着车窗外灯红酒绿的金陵闹市从眼前闪过,嘴角浮起一丝难言的苦笑。这里还在歌舞升平,似乎全然不知几百里外,中日两国军队正在殊死搏杀,浴血沙场。不过也难怪,当初日军曾扬言3个月之内灭亡中国。淞沪抗战开战之初,蒋介石就胸有成竹地向全世界保证:上海起码能坚守3个月。眼下,3个月快过去了,老蒋又亲自披挂上阵兼任第3战区司令长官,直接指挥淞沪抗战,这么一来,确实让国人松了口气。其实,唐生智心里比谁都清楚,上海之战败局已定。上海战事最紧张的时候,国军连连失利。上海作战本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展开的,要想把敌人阻止在上海一线是办不到的。

    这个道理,连蒋介石也不得不承认。早在淞沪战事开始时,向为军委会执行部主任的唐生智曾建议:“抗日战争只能打持久战,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我们可以用3个人拼他日本1个人;日军攻城掠地,假设占领中国1个县城用50人守卫,占到最后日军兵力就分散了,拖也可以把日本人拖死。最后胜利一定是中国的。”陆军大学校长,当时中国的著名战略家蒋百里十分器重自己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时的这个得意门生。他非常赞同唐生智的主张。接着,在上海还未撤守之前,唐生智又以他不同凡响的战略眼光报出了进一步的战略设想:以上海、杭州湾为第1线;以昆山、无锡、苏州、杭州一带为第2线;以江阴、镇江为第3线;以南京、京杭公路为第4线。各线部队预作准备,在上海第1线打了一个时期以后,我第1线部队便可以撤到浙江以西及皖南一带,整理补充,准备新的阵地,以后各线均如此交替撤退,交替抵抗,交替休整,这样就可以长期支持。这个建议原本是蒋介石同意的,但到了战时,蒋介石老毛病又犯了,和以前一样,照样亲自随意调动部队,根本没按唐生智事先提出的计划办。既没按四道防线配置留增部队,也没有按计划撤退部队。本来有准备的仗打成了无准备仗,有计划的仗打成了无计划的一团糟。继11月3日山西战场丢了忻口,11月8日失了太原后,上海眼看也要丢了,下一个就该轮到南京了。在中山陵园蒋介石的官里,唐生智常常看见蒋介石对着上海的长途电话,一口一个“娘希匹!”。参加淞沪抗战的国军将领顾祝同、陈诚、薛岳、白崇禧、张治中等人,没有一个没挨老蒋臭骂的。老蒋近来心情不好,稍有不如意的事就爱发火。这次,老蒋在中山陵园官召集会议,保不准要骂人了。久经沙场,深谙战事的唐生智对蒋介石这次开会的目的,其实已经猜到了大半:上海一失,南京危在旦夕,是弃是守,老蒋举棋不定。前线传来的消息令人坐立不安。绝密战报报告上海已经失守,淞沪防线被突破,日军势如破竹,国军兵败如山倒。第3战区已经下令各部队撤到乍浦、平湖、嘉善、吴县、福山一线的吴福防线。中国军队经连续血战之后仓促撤退,士气沮丧,部队完全失去了控制。吴福线虽设工事因为无人指引,或找不到开工事门的钥匙,结果大部分工事根本没起到作用。吴福线看来是守不住了,国军已经开始向第3道也是最后1道防线无锡到江阴的锡澄线澈退,看来南京城的弃守问题决断刻不容缓。唐生智不由得想到上海战事开始后不久的一件事。当时,主动请缨出川抗日的川军统帅刘湘来到南京,拜见了蒋介石和其他高级将领,也专程拜访了唐生智。刘湘见唐生智决不仅仅是因为钦佩唐生智的为人和军事才干,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这位“四川王”寒喧过后话锋一转,直截了当地问起唐生智对上海、南京战事的看法。唐生智为人直率,在军事问题上也颇有见地,见刘湘谦卑地向自己讨教,索性把自己的看法一古脑地一吐为快。唐生智的脸上掠过一丝愁云,叹了口气:“哎,依我看呢,上海的战事是不能长久打下去的,只有拖住敌人一个时候,并利用这个时机,在后方休整部队和作好按期抗战的准备工作。至于南京的问题,的确不大好办,守是要守的,就是没有完整的部队来守。不过,依我的看法,可以派1个军长或者总司令率领几个师

    唐生智“自告奋勇”守孤城(2)

    来守卫南京,以阻止敌人迅速向我军进逼,从而赢得时间,调整部队,以后再撤出南京,以拖住敌人。“刘湘听了这些话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试探地盯着唐生智的脸上一字一顿地说:”听老蒋说,准备要你守南京!“唐生智一愣,显然他根本不知道这个消息,不禁脱口而出:”根本没有这个必要!“毕竟唐生智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旋即他又是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要我守,我只好拼老命了。“刘湘紧追不舍:”你看南京能守多久?“一句话问得唐生智心里直发毛,半晌喃喃吐出3个字:”天晓得!“刘湘临别告辞的时候,握着唐生智的手意味深长地说:”我这次所见到的人,只有你对我讲了真心话。“此时此刻,唐生智仔细回味刘湘的话,隐隐感觉有一种不祥之兆。守南京的人选,看来老蒋主意已定,就等着我机会把这根难以挣脱的绳索往自己身上套呢!想着想着,唐生智就觉得背后莫名其妙地隐隐冒出一股凉气,令他禁不住周身打了个冷战。汽车停在了中山陵园蒋介石官的门口,唐生智急步迈进蒋介石的办公室。抬眼一看,蒋介石早已端坐在中央,何应钦、白崇禧、徐永昌,还有国民政府军令部作战厅厅长刘斐、宪兵司令兼南京警备司令谷正伦等几个人都到了。其实,唐生智参加的这次会议,已经是蒋介石讨论南京弃守问题的第二次会议了。只不过两天前的第一次会议唐生智没有参加。连日来,蒋介石食不甘味,寝不安席。日本人欺人太甚,英美不够朋友,蒋介石一直幻想中日之间实现的”光荣和平“始终看不到踪影。11月8日在布鲁塞尔九国公约会议上,一开场便否决了苏联提出的集体制裁日本的方案。11月15日,9国公约会议结束,发出一份不痛不痒的宣言:”与会各国代表,现仍相信如中日两国允予停止敌对行动,俾给与试行斡旋之机会,则成功未始无望。“就是这么一份低三下四的宣言,日本也根本不予埋睬,反而变本加厉地扩大侵华战争。蒋介石对这个文告气得暴跳如雷。”娘希匹!谁能使日本停止进攻?“蒋介石满心希望出面调停的英美两国,居然也在日本人面前谨小慎微。九国公约会议前后,中国拿钱向英国买战斗机,堂堂大英帝国慑于日本的压力。只敢卖给中国不带机枪的战斗机,还得由中国自己装配;中国缺少运输机,在香港从英国手里买了3架,英国又要求把飞机改装成救护机,才能卖给中国。美国偷偷把波音飞机部件运到澳大利亚,装成整机准备卖给中国,可是澳大利亚却不许出境。美国赶紧向日本人保证:决不用美国船只把美制飞机运往中国。想起这些,蒋介石就一肚子气:”娘希匹!这算什么朋友?……“蒋介石一直指望日本把美国和英国惹翻了,好让英美和日本打起来。可是,日本炸伤了英国大使和美国军舰,英美两家却表现出了如此的宽容。上海撤退之时,日本飞机在长江炸坏了英轮德和号、大通号,袭击了英国军舰瓢虫号,还炸坏了美国军舰巴纳号,炸死5人,50余人落水。日本如此放肆,英美居然令人难以相信地宽大为怀,息事宁人,蒋介石越想越生气。英美在日本面前忍气吞声,日本更加有恃无恐,上海到手仍不罢休,大兵西进,直指南京。蒋介石这下可真的慌了手脚。参谋总长何应钦、副总长白崇禧、军委会作战组组长刘斐、军委会办公厅主任徐永昌几个人被紧急召到蒋介石的办公室。这几个人不用说,都知道蒋介石找他们来是要跟他们商讨守南京的问题,可是谁也摸不透蒋介石的底,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愿意先发言。手无兵权又年轻气盛的大个子刘斐实在忍不住了,他抢先发曰:”委座!请恕我直言。我认为今天的这个既紧张又被动的局面,是上海会战没有坚持持久消耗战略造成的。我们本可以适时调整阵线保存有生力量,我们没有这样做,我们本不应该在便于敌人海陆空协同作战的长江三角洲胶着太久,我们却这样做了;帝国主义唯利是图,隔岸观火,谁也不会出手帮助我们的,许多往事和今事都证明了这一点,国际联盟靠不住,九国公约同样靠不住,我们却把战略做了政略的牺牲品,造成了现在的被动局面。我还认为:我军应该坚持持久消耗战略,不应该在一城一池的得失上争胜负,应从全局战略上着眼,同敌人展开全面的持久战,敌

    唐生智“自告奋勇”守孤城(3)

    人在局部的战斗中可以取得胜利,可是在持久战的全局上他必然被中国拖垮。“刘斐的议论占了较长的时间,没有正面回答蒋介石的问题,蒋介石不耐烦了:”对南京的保卫战,你有什么看法?“”我可以说说,不过我这方面的意见对与不对,都请委座谅解。“刘斐给自己的说话先垫了个底:”我认为敌人正利用在上海会战争得的有利形势,以其优势的海陆空军及重装备,利用长江和沪宁,京杭国道等有利的水陆交通条件,直逼南京。浦京地处长江弯曲部,地形背水,敌人可以从江面上用海军封锁和炮击南京,在陆上可以从鞠湖截断我军后方交通线,然后以陆海空军协同攻击,使南京处于立体包围形势下,守是守不住的。……“何应钦点头,白崇禧皱眉,蒋介石一惊,只有徐永昌不动声色。刘斐扫了大家一眼,继续申述己见:”我军在上海会战中损失很大,又经过了混乱的长途退却,已经没什么战斗力,非到远后方经过认真地补充整训,不能恢复战斗能力。基于我军当前的战斗任务,为贯彻持久抗战的方针,我军应避免在不利条件下,被敌人强迫作战,而应以机动灵活的运动战争取时间,掩护后方部队整补并进一步实行全国总动员,争取在有利时机集中优势兵力,对敌进行有利地打击。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南京是我国首都所在,不做抵抗就放弃,当然不行。但不应以过多的部队争一城一地之得失,只可用象征性的防守,作适当抵抗之后,就主动撤退。我认为,只用12个团,最多用18个团也就够了。以免兵多不便机动。“何应钦和徐永昌虽然都不想守南京,但在蒋介石未表示态度之前,他俩还在小心翼翼的揣摸蒋介石的底,只哼哼哈哈地说出些模棱两可的话:”是呀,各种条件都要考虑到,当然,首都是全国人民关心的,不守一下,。也似乎是说不过去的。“白崇禧可不理这套,自己有地盘,手下握重兵,在蒋介石面前说话直截了当:”我赞成刘斐的意见。我军新败,急宜争取养息的机会,以利再战。敌人正希望我们跟他决战,我们偏偏不上他的当。这是对的。“蒋介石的两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