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来种田-第1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我做的木质茶杯,都是先生帮忙画的花样,先生看看,我重新涂了颜色,可漂亮了!”
一群半大孩子七嘴八舌的围着林晓,吵得林晓脑仁儿疼。
为了锻炼孩子们,林晓特意让他们带着自己做的小手工艺品去赶集。因为进城要交银子,百姓人家对那两文钱可是很在意的,所以百姓们渐渐的就在鱼粮县城的外面定期组织起集市,周边的百姓们可以把自家闲置的东西拿过来贩卖,或者买些东西回去,左右都比县城的铺子里便宜。
“别吵别吵,都不许吵。”林晓双手往下压压,示意他们按队形站好。“你们都听好了,这次赶集是锻炼你们,东西自己卖,卖多少银子都是你们自己买纸笔,不过说好了,不管什么结果,谁也不许哭鼻子。”小孩子吗,太多了,事情也多。
好在有村里的大人带着去,大人们不会多帮忙,却可以保证孩子们的安全。
致远背着小竹篓过来,因为要在外面站上大半天,他今天穿的更多,活脱脱一个小圆球。“师傅师傅。”后边铜锤和郎柔柔也背着背篓,里面鼓鼓囊囊的不知道装了些什么。
林晓捏他的小鼻子,“你个小鬼机灵,准备卖些什么啊?”自从十天前说了有这个活动,小家伙就神神秘秘的,整日里不是在铜锤家就是在柔柔那,林晓想看看他准备了些什么都没能够,这几天都跟这小家伙生闷气呢。
“我不告诉师傅。到时候师傅就知道了。”小家伙嘿嘿笑,一脸神秘。
徐长风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摸着致远的小皮猴帽子,“你可准备好了别丢我的人。”主意可是他出的,要是不赚钱,那是打他的脸。
“哎呀,徐爷爷你都说漏嘴了。”小不点儿偷偷瞄师傅的脸色。发现师傅并没有生气。悄悄吐了吐舌头,还冲徐长风做鬼脸。
徐长风大乐,这孩子古灵精怪的。倒是有趣。
准备妥当,那边李大等人赶来了村里几辆牛车,王贵也赶着家里的马车出来了。
小不点儿屁颠屁颠的刚要爬上带棚的马车,林晓一摆手。“你不是什么都要跟你的铜锤哥在一起吗,去和他坐牛车吧。”然后招呼彭王氏、郎康氏和如今已经嫁给顾大雷的顾凤氏上车。不是林晓要冷落自家宝贝徒弟。三个妇人都是大肚子得更注意些,如果让小家伙上车,回头徐长风再上来,那可真没地方了。总不好你说不让人家长兴侯爷坐车吧?
小不点儿没上去马车。嘟着嘴生闷气,还是徐长风忙抱起小家伙,“走。徐爷爷带你坐牛车去。”这个林晓也是的,就算是你要照顾孕妇。也该顾忌顾忌孩子吧,那马车里就缺一个孩子的地方?
老人家丝毫没发现,是因为他才连累了小不点儿。好在孩子多,大家伙挤在一起也不冷。黑熊岭离县城近,不过一刻钟就到了集市。
眼瞅着要过年了,集市上许多人忙忙碌碌的,黑熊岭村人来的不算早,没有抢到好位置摆摊,就在集市边缘摆起了五花八门的东西。
百十来号孩子一下子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许多孩子有过去年林晓修路时卖饭的经验,丝毫不怯场的吆喝起来。有一个开头的,一群孩子跟比赛似的,吆喝的声音此起彼伏的。
小不点儿招呼郎柔柔和铜锤摆了摊子,柔柔用花布做了几个装东西的小包来卖,铜锤卖的自然是他猎的野味儿,小不点儿则从小背篓里掏出许多新鲜的对联,看上面那稚嫩的笔迹,林晓险些笑喷。
这么丑的字,谁来买啊?
小家伙竟然不是一个人写的对联,瞧他一次性拿出几十副,林晓除了认出铜锤和柔柔的字,那副笔力遒劲、透着一股子儒雅的字,稍微一想也就知道是那位老爷子写的。
徐长风也不在一个地方站着,就来来回回的在这些孩子的小摊前走来走去,看到几个腼腆的小孩子,竟然难得掏腰包买了几样小东西。看老人一脸喜气,似乎还挺高兴的。
远处有几个似乎在闲逛的年轻人走到老人身边,姿态恭敬。老人却不悦的摆摆手把人赶走了。那几个年轻人都是二十多岁,一看就是身上有功夫的人,一双犀利的眸子不时在人群中扫来扫去的,似乎寻找可疑人等。
林晓在远处看的分明,耸耸肩。
果然,什么时候都不缺有权的特权阶级。
不过这样更好,免得回头老人有个差池还得怪罪到他们头上。
自家徒弟身边有铜锤和柔柔帮忙盯着,还有狩猎队的人在附近,林晓也不担心,就在附近转转。她也学徐长风的样子,看到有趣的小玩意就买回去。有个还在用不知道什么草编的草蜻蜓,活灵活现的,林晓特意买来给自家小徒弟玩。
看到编的那种小笼子不错,林晓也买了一个给小家伙装他那些小动物。
眼瞅着过年了,林晓走了半天,可惜都没看到卖牛肉的,倒是遇到一份卖羊肉的,瞅着那肉还新鲜,林晓觉得价钱合理,一气买了三十斤让人送到马车那边。
林林种种又买了不少年货,都让王贵收好了,林晓回去的时候发现自家小徒弟竟然已经卖出了几幅对联。
哎呦,谁这么不开眼买这么难看的东西啊?
林晓一看,好家伙,都是老爷子那几幅被人买走了,小家伙正跟一位大汉极力推荐自己的对联。
“叔叔你看,我写的可认真了,这对联也好,大叔你就挑这个吧。”
林晓看了一会儿,原来是那大汉准备买柔柔写的那副,小家伙一看自己写的一副没卖出去,受打击了。
大汉似乎也觉得这么小的孩子挺不容易的,花了两文钱买走了小不点儿那副对联,还说他,“虽然我不识字,不过你这字也不好看,可得好好读书啊,别整天想着赚钱。”弄得刚刚还一脸笑意的小家伙愁眉苦脸的。
“大叔我知道了。”干嘛训他啊,他已经很认真了。L
☆、321不依不饶的孩子
林晓瞧着自家小徒弟那倍受打击的小模样,到底心底不忍。
“这不是赚钱了吗,怎么还不高兴啊?”林晓过去搓搓他冻得煞白的小白脸,冰凉冰凉的。“冷不冷?活动活动就暖和了。”
幸好小不点儿这两年整日里跟着铜锤疯跑,身体倒好。
“我不冷师傅。”小家伙一脸失落,“徐爷爷的对联卖了八文钱,我的只卖了两文钱,柔柔姐的还卖了五文钱呢。”大概是一直忍着,小家伙眼圈红红的,眼看着眼泪就要落下来了。
林晓真是哭笑不得的,“这才多大的事儿啊,就值得你哭鼻子?”她不说还好,这样一说,小家伙忍了半天的眼泪终于噼里啪啦落下来了。“呜呜,还不够纸和墨的银子。”小家伙大哭,越说越伤心。
铜锤和柔柔也在一边劝,旁边私塾的孩子也劝,一时间闹哄哄的。
林晓帮忙擦眼泪,小家伙跟起哄似的,眼泪越涌越多。
“快别哭了,师傅保证都能卖出去,不是致远的对联不好,是你卖东西的方式不对。”谁家徒弟谁心疼,看孩子哭成这样,林晓终于忍不住出手了。
“真的?”小家伙哭的直抖。
林晓点头,却强硬道:“你总这么哭,师傅可没办法跟你正常交流。”小家伙抽抽噎噎的,果然好多了,一会儿就不哭了。
林晓跟他一起蹲在对联前,等小不点儿糯糯着声音又喊来一位妇人的时候,林晓极力推荐自家徒弟写的对联。
“大娘您别看孩子这笔法稚嫩,可这是孩子第一次写,我们这可是童子开蒙的字,不但喜庆还辟邪呢,这过年您挂在家里,将来您家的孩子肯定也是读书的好材料……”凭林晓的三寸不烂之舌,很快就卖出了两幅对联,还是卖出了十五文钱的高价。
小家伙激动的脱掉手套数钱。小鼻子还一抽一抽的。
“不哭了吧。”林晓揉揉他的头,“快把手套带上,多冷啊。”这个小财迷。
有林晓的加入,别说小不点儿的对联了。连带着铜锤的野味儿和柔柔的小口袋都卖了不错的价钱。三个孩子早早收摊,小荷包都装的满满的。
“这做生意啊,全靠一张嘴,一样的东西,你会卖也能比旁人多卖些银子。”忙活了半个时辰。林晓指挥三个小的,“去帮帮其他人,别就用一种办法,多动动这里。”她指指自己的头,示意三个孩子可以离开了。
徐长风站在她身边不解的道:“以你们家的条件,用不着致远这样辛苦吧?”几文钱的事儿,就看林晓他们住的那个大宅子就根本不差这几个银子。难道真是对那孩子多了旁的心思?可他这些日子看着,却又不像。
林晓意味深长的看了他一眼,“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不是给他们留下多少银子。而是教会他们怎么在这世上生存。”林晓想到当日和徐朗刚刚到这黑熊岭,“当初我和徐朗带着致远到这里,除了租房子几乎兜里没什么银子,吃饭都要成问题了。可是短短两年的时间我们就有了现在的一切,不是靠祖辈给我们留的银子,而是靠着自己的努力。”
林晓见徐长风一脸惊讶,她顿了顿,“致远这孩子从小吃得苦比旁人多,我和徐朗自然希望他将来能够一番顺遂。想要幸福,不是靠长辈的。只有他自己有立足于这个世道的本事,才不会觉得将来人生中遇到的那些坎坷是磨难。”
林晓的一番话让徐长风若有所思,也愈发惊叹于林晓的见识。这个姑娘还没有自己的孙子大,却像是几十岁的老人一样竟然有这样的感悟。他愈发好奇那个徐朗会是怎样一番气象。
几个小一点儿的孩子格外腼腆,卖的东西再普通些,集市都快散了也没卖出几样,倒像是致远似的,眼瞅着就要哭鼻子了。
林晓笑着过去帮忙,教他们怎么样招揽顾客。怎么介绍自己的东西,渐渐的孩子们也就放开了。
一个集市持续了两个多时辰,小孩子们都皮实惯了,也不怕累不怕冷的,卖完东西的孩子就去给其他孩子帮忙,看他们一个个跃跃欲试的,显然是收获颇丰。
小不点儿几个回来,每个人手上都拿着糖葫芦,小家伙还特意给林晓和徐长风带了一串糖葫芦。“师傅吃,这是我自己赚钱买的。”
铜锤忙道:“我本来是想付钱的,致远说什么都不同意。”怪尴尬的,他可是年龄最大的。
柔柔跟林晓他们住了一年多,知道他们师徒性子,笑着道:“谁让致远赚的钱最多的,他愿意请咱们,咱们高兴吃就是了,难得小财迷今儿大方。”惹得小不点儿咯咯直乐,“我才不是财迷呢,柔柔姐竟瞎说。”拿着糖葫芦往师傅嘴里塞,“师傅你吃,可甜了。”
酸酸甜甜的糖葫芦塞到嘴里,林晓是一直甜到了心里。本以为致远长大了才会孝顺,没想到这么早就吃到徒弟买的东西,林晓心都软了。
眼见小家伙手里提着两串糖葫芦,林晓笑他,“小馋猫。”小家伙不依不饶的,“我这个是给爹买的。”心是好心,可惜管不住嘴,没等集市散了,那两串糖葫芦就已经进了小家伙的肚子。
林晓气的直捏他,“也不怕吃坏了牙齿,以后可不许这么吃了。”小家伙嘻嘻的笑,偷偷拍拍胸口的小荷包,他现在有钱了,可以偷偷买了自己吃。
东西基本上都卖出去了,就算是生意不好的林晓和村里的大人也帮忙卖掉了,大人们也买完了年货,装满了两个牛车。
小的孩子们爬上车,大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