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锦绣农门(作者:寒小期) >

第138章

锦绣农门(作者:寒小期)-第138章

小说: 锦绣农门(作者:寒小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朱家分家后,几房人虽然还是住在一个地方的,不过各自的院子还是隔了一段距离的。宁氏他们院子跟温氏家是相邻的,可离朱家老屋却是有一段距离,跟猪舍就更远了。在那头杀猪的话,声音再大也不用担心传过去,尤其还是背风的,那就更安全的。而且宁氏他们家去年才盖的屋子,院坝比朱家老屋那边更为宽敞,除了用水略有些麻烦外,几乎没有别的缺点。
  开业时间和杀猪地点都确定后,在开业的前一日,他们就开始杀猪了。
  猪是由王香芹挑出来的,选的是成年公猪。
  王香芹看那些公猪不顺眼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了,能吃能喝能睡的,偏生体重在达到极限后,就很难再增长了,就算每天还是有在增肥,那对比吃食,明显是不划算的。正好,宁氏只说要猪,别的随意,她打算趁这个机会将育肥的公猪都解决掉,至于母猪就先留着下崽。
  杀猪那天,王香芹没露面,只待在猪舍里。她倒不至于怕杀猪,只不过那叫声的确挺惨烈的,横竖杀猪她又帮不上忙,何必折腾自己呢?
  她是没露面,朱家其他人倒是都兴冲冲的过去帮忙了,就算杀猪帮不上忙,这不是还能帮着挑水、烧水吗?连朱大郎都主动去帮忙了,温氏虽气恼,还是顶住回头拎点猪肉来,哪怕猪下水也是好的。朱大郎有些犯难,他觉得都是自家兄弟,没的说帮个小忙还收东西的,不过这话他倒是没说出口,大不了回头花钱买一些,也没啥。
  猪是统一由宁氏出钱购买的,她是开饭馆子的,别说猪肉舍不得卖,连猪下水她都要。要知道,她把贡猪焖肉的价格定得极高,不是所有人都吃得起或者舍得吃的,这时候就该猪下水派上用处了,宁氏很会做卤味,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食材好,卤好简单的切个盘,就是一道美味。
  所以,温氏注定又要失望了。
  这一日,朱家兄弟只杀了两头猪,因为怕天气太热了,肉变质了,所以约定次日一早看饭馆子的营业情况再决定要不要杀。横竖秀水村离镇上近得很,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宁氏还提前跟田氏预定了牛车。她自家有一辆牛车,可猪的份量重,再说还有收来的其他果蔬,一辆牛车怕是不够的。
  田氏特别无所谓,她还在月子里,吃好喝好睡得好,用宁氏私底下的吐槽来说,就是完完全全把自己当成了猪来养。还真别说,田氏早在怀孕初期刚知道喜讯时,就努力回忆了王香芹养猪的步骤,还特地抽空请教了母猪的产后护理,一股脑的全教给了她亲娘,让田母根据这个来照顾月子。
  谁让当初整个秀水村都说人不如猪呢?田氏活学活用,就这样用到了自己身上。
  听说宁氏要来借牛车,她一口答应下来:“用到秋收都没问题,不要你花钱,你把牛喂饱就行了。”
  宁氏自然不会反对,还保证到时候给她带好吃的。至于秋收那段时间要咋办,眼下犯愁也没用,走一步看一步,实在不行回头多买两头驴子,好歹也能凑合着用。
  只这般,一切都妥当了,宁氏的饭馆子开业大吉。
  开业那日,王香芹是没去,可朱母去帮忙了。
  王香芹以为朱母最多待到晌午就该回来了,万万没想到,朱母这一去就直接待到了傍晚日落时分。更让她没想到的是,回来的人里头并不包括宁氏,就连匆忙回家的二郎也急急的唤了兄弟,说要立刻杀猪。
  傍晚杀猪?
  哪怕王香芹不迷信,她也觉得这个不靠谱。这个点儿杀猪,先不说忙不忙得过来,等杀好猪立马给送到镇上也不现实呢。可二郎急着要,还说是宁氏吩咐的,她只得选出猪来,顺便帮忙赶到了宁氏那院子里,这才满腹狐疑的回去了。
  家里其他人都去帮忙了,连六郎都兴冲冲的过去了。他担惊受怕了一整日,还以为晚间逃不过宁氏的魔爪,要挑灯夜读辛苦写书了,结果喜从天降,宁氏啊,她没回来!!
  及至夜幕彻底降临,王香芹都把油灯点上了,才看到朱母他们回了家。
  “干完了?那猪送去了?”正说着呢,王香芹就听到牛车碾过去的声儿,远远的只依稀看到个黑影,顿时惊了,“这么晚还去?”
  “没事儿的,夏日里夜色亮,再说这条路走了太多遍了,不会有事儿的。”朱母摆摆手,她也忙活了一整天,累得够呛,可心里却是极为兴奋的,拉着王香芹一叠声的说,“我早先也跟二郎媳妇一块儿摆过几天小食摊儿,生意最好的那阵子,就是卖鱼烧那个,那也没今个儿好。你是没看到啊,今个儿小饭馆的生意太好了,我本来就想着看热闹的,可食客太多了,我一个没忍住就上去帮了忙。”
  生意火爆?
  王香芹又惊了,她想到了先前刘神仙的话。
  朱母明显也想到了,抹了一把额头上渗出的汗,满不在乎的道:“任凭本事再高,也难保不失手一两次的。我看这生意没跑,不单食客多,人家吃过了还说好,都道下回再来。”
  小饭馆本来就很受欢迎,而且别小看了一个镇上的消费能力。首先,石门镇本来就不穷,附近的村子多数也跟秀水村那样的,吃饱穿暖绝没问题。其次,他们这一带已经好多年都风调雨顺了,哪怕再穷的人家,家里也会有存粮的。最后,也是最为要紧的一点,这些已经脱离了温饱线的人们,肯定会想对自己好一点,但在消费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吃顿好的就成了约定俗成的最佳奖励。
  真要考虑生意凉掉的可能性的话,王香芹觉得应该是在几年以后。
  焖肉再好吃,时间久了还是会吃腻的。就像她上辈子的东坡肉,名菜还是名菜,几乎从全国各地去杭州旅游的人,都会点几道本地名菜。可本地人吃的却不是很多,赚的不过是个新鲜钱。
  再譬如,先前的鲷鱼烧、烧烤慢慢的就不如之前生意那么好了。赚钱肯定还是赚的,却不大可能满足宁氏赚大钱的心愿。偏生,王香芹的美食储备很有限,她上辈子就是个养猪的,又不是厨子,提供的美味佳肴也多半都是重在创意,等创意用完了,可不是该凉了吗?
  王香芹觉得自己真相了。
  刘神仙不一定说错了,估计是说过个几年大家伙吃腻了那几道菜,她又没了新主意,小饭馆注定做不长久。
  又或者,这回是朱母说对了,再能耐的人也难免会失手一两次。刘神仙到底不是真神仙,单纯的卜卦算命,有个几次没算准不是很正常的吗?
  假如是这样的话,那简直不能更好了!她终于不用再提心吊胆,担心哪天被刘神仙看破身份了。
  这俩可能,都挺好。


第098章 
  有钱赚; 宁氏别提有多安心了,哪怕她再怎么崇拜刘神仙; 那也比不上搁在眼前的日进斗金。
  王香芹也很安心,甭管是先前猜测的哪一种可能性,对她而言都挺好的。
  再说朱母; 虽说伴随着老朱家的分家; 宁氏将来赚再多的钱,也不可能再交到她手上了; 可这不是还有王香芹的一半分红吗?再说了,就算最终她落不到一文钱,以宁氏的性子; 赚的钱除了大吃大喝外,剩下的还不得花在灶台和宁氏肚子里的孩子身上?这么一想; 朱母也别提有多安心了。
  还有就是宁家那边的人,或多或少谋了个来钱的差事,哪怕不能跟着去石门镇; 可想也知道; 开小饭馆麻烦着呢!如今又不是王香芹上辈子了,市场上啥都有得卖。事实上; 宁氏想要的米面果蔬豆制品肉类等等; 没有一样是现成的。
  米面要用石磨碾好,蔬果也要初步清洗; 总不能带着泥土直接拿过去; 还有豆制品等等; 每一样都很费时间。可偏生,乡下地头的人们,在农闲时最多的就是时间了,拿那些不值当什么的时间去换些钱来,是他们最常做的事情。然而,比起离开家去镇上、县城里打短工,在家做这些原先就做惯了的事情,不但有钱拿,还不用受气,也不用累得家里人替外出的人担惊受怕的。
  当然,也不止宁氏的小饭馆缺人,王香芹的猪舍在彻底的扩建完毕之后,又招了几个人。
  她那头招人的标准异常得高,要进去帮忙,首先得是老朱家的族亲,还要看平常的为人处世,当然手脚勤快也是必然的。甚至王香芹还要求赤脚医生过来给每个人把脉诊断,确定身体康健才会被正式聘用。
  这般高的标准,薪酬自然也不少,也因此大家伙儿都是先紧着王香芹的猪舍去的,没叫这边聘上,再转身去找宁氏要活儿干。
  也因为要求太高了,猪舍这边哪怕几次招聘人手,依旧数量不多。好在,那些被聘用上的人都很珍惜这份工作,一个两个的都勤快得很,再加上宁氏的小饭馆消耗猪肉的速度也很快,一时间倒是达到了一个平衡。
  ……
  今年,怕是秀水村过得最忙碌的一个农闲了。
  可要知道,这些庄稼人家,最怕的是没钱花没粮吃,完全不在乎出这些力气。想着使使劲儿多干些活,保不准这几个月下来就能攒下一笔不小的钱,那等秋收后再卖一部分粮,自家就可以推翻旧屋重新盖新屋了。
  乡下人家一辈子的大事无非就是盖新屋、娶媳妇。
  托这些年风调雨顺的福,秀水村这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余粮。然而,有余粮在灾荒年间是个稀罕事儿,搁在这年头,还真没啥值得吹嘘的。反而因为日子过得好了,本地的嫁娶花费日渐升高。就拿今年来说,娶媳妇要是不准备个五两银子,你都不好意思出门找媒人说合。甚至好些养姑娘的人家都放出话去,自家姑娘要住新屋。
  秀水村临河多水田,离山也不是特别远,因此假如说盖的是泥墙稻草顶的屋子,倒也不算难。
  可谁家愿意将闺女嫁到那种只有泥墙稻草顶的人家过苦日子?再不济也要个泥墙瓦房,要是条件好的,还要求青砖瓦房。
  ——就老朱家分家后盖的那个!
  ——总不能比老朱家新盖的猪舍差吧?
  前头那句话,指的是宁氏他们分家单过后,拿分家银子盖的几大间青砖瓦房。遥远去年那会儿,他们几兄弟全都拿了钱出来,盖的是相差无几的敞亮大屋子,着实羡慕了一村人。好一阵子,外村人来秀水村时,都忍不住指着那几间新屋问,屋主娶媳妇了没?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后,还难掩失望神色
  而后头那句话就更扎心了,人住的屋子,咋能连猪住的地方都比不上呢?
  这也怪王香芹,因为当初分家时,他们四房是跟着朱父朱母住的,加上朱家老屋其实挺牢固的,十年前朱大郎娶媳妇时,才刚刚翻修过。家里人商量了一下,都觉得没必要盖新屋。要知道,乡下地头盖房子都是考虑百年大计的,哪里有大翻修才十年就推倒重建的?有钱也不是这么糟蹋的。因此,他们只是简单的收拾了一下内部,小细节处修缮了一下,再就是换了下房间,主要就是王香芹俩口从西屋搬到了东屋那头,又打了几样家舍,别的大动作倒是没有。
  可自家人住的屋子没咋太折腾过,猪舍那头却几乎是一年一个翻新。
  原先最早盖的那一排猪舍,倒仅仅是简单的修缮了一下,然而在相邻的那块空地上,却依次盖起了好几排猪舍。
  新房子嘛,哪怕它的作用是养猪,那也是好料子盖起来的房舍,最多也就是层高略低了点儿。其实也没太低,弯腰进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