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之农女的锦绣庄园-第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就算你对它吼跟它闹,它也不会下死手打你,这不是很好吗?”
原本坚决摇头的小花在莫颜细数了种种好处后,慢慢地终于不摇了。它歪着头仔细地想了想,好像找大白那样的伴侣似乎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哎!
关键是大白长得很漂亮,就算有点暴力,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之前就是大白战斗力强,才让它从老虎夫妻那里捡回一条小命,以后它们结成了伴侣,大白肯定会教它打架。以后,它们夫妻要是有矛盾打起来,自己不一定会输啊!
小花越想越觉得美,也觉得自己成年了,该结束单身狼的生涯了,不然每到春天发情的季节,它也会很难过。
就这样,可怜的小花被无良的莫颜忽悠着,踏上了一条走向坟墓的不归路。
见小花有所松动,莫颜暗暗偷笑,这对欢喜冤家,她觉得凑一对真的不错,都非常有灵性,彼此间也很熟悉,还一起打过架。要是小花或者大白找了别的不认识的狼做伴侣,她才觉得可惜呢!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小花就经常进山找大白联络感情。莫颜不知道小花是怎么跟大白沟通的,反正小花好几次回来,脑门上顶着几个大血洞。
可这家伙愈挫愈勇,每天早上给它吃的鸡它都留下来,给大白叼去,晚上回来就跟饿死鬼似的,能吃下满满的两面盆的食物。
后来怎么样,莫颜没有过多的关注,因为之前买下的用来种水稻的低洼地,居然挖出了一汪泉眼。
“颜丫头,挖出的泉眼难以堵住,再种水稻已经不行了。”
李忠有些自责,要是他能及时让人堵住泉眼,那一片地也不会被水给淹了。
“李爷爷,别自责,挖出泉眼对咱们来说是好事。”
莫颜却高兴极了,原本就觉得买了那片地,以后灌溉会有点小麻烦,没想到老天爷这么给力,竟然送来一汪泉眼,别说那一片种水稻没有问题,就是四周的那些小坡地她也要买下来。
李忠一愣,“颜丫头有好办法?”
莫颜点点头,“堵不如疏!那泉眼的水流不小,我们完全可以挖一口小水塘,用来积蓄全是,这样小池塘周边的地不受影响不说,用来种水稻也不用担心灌溉问题,这不是很好吗?”
李忠眼睛一亮,一拍脑勺懊恼道:“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看着那泉水突突的往外流,快把那一片地全淹了,我就想着怎么把泉眼堵住,就没有想到挖一口塘。”
莫颜笑了笑,不是李爷爷脑子不够灵活,只是那泉眼太猛了,被挖开后,水流窜的老高,一时间才没想起来罢。
有了法子,李忠迫不及待的跑到村子里,找一些年轻力壮的劳力专门挖水塘。
村里好些人正为莫家花那么多银子买了块没用的地而可惜,现在一听莫家到处找人挖水塘,脑子灵活一点的,立马就知道莫家的打算。
一时间,一个个无不羡慕,觉得莫家的运气太好了些,随便一个山旮旯就挖出了泉眼,水源有了保障,只要好好拾掇,那地肯定差不了。
就在莫家热火朝天的挖池塘时,莫颜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那块地周围的斜坡也全部买了下来。
四周斜坡的面积可比中间那块地大的多,加起来的总共有一百二十亩。这些地是普通的山地,一亩只要一两银子,莫颜统共花了一百二十两外就拿下了,见她买的荒地多,衙门连手续费都没有收。
莫颜的举动让村子里的人很惊讶,经过之前的那些事,倒也没人说她败家。有些心思活络的,跑去那一片地方仔细的瞅了瞅,可也没能瞅出什么。
李忠只以为她买下那些坡地是想种树,就没有说什么。后来要开荒的时候,得知要用来种水稻,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还以为莫颜发烧了在说胡话。
这边,莫家大肆开荒,莫颜当了甩手掌柜,日子悠闲的不得了;那边,萧睿渊却因为霉粮一事,既要搜集霉粮危害的证据,又要注意边关军营的动静,忙的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
眼看时间越来越紧迫,食用霉粮危及性命的证据却还不够有说服力,萧睿渊也有些着急上火。就在这时,一桩轰动京城的诡异命案,终于让他找到了突破口。
事情是这样的,京中有一个家境普通的七口之家,三代同堂,两位身体健康的老人,一对年轻的夫妻,和三个活泼可爱的孩子。
这一家七口与人为善,从不与人发生争执,亦不曾与人结怨。可就在两年前,两位身体不错的老人患上了连大夫也瞧不出的重病,除了腹泻,吃不下东西,还会胸闷胸痛,浑身无力,吃了好些大夫开的各种药也没有治好。
这病来势汹汹,在半年时间内,两位老人就相继离世。去世时,瘦的只剩下一把骨头和一张包裹着骨头的枯皮。
所有人都以为两位老人只是普通的生老病死,伤心过后就没再关注。可是没过多久,这一家最小的孩子也得了跟爷爷奶奶一样的病,大夫们同样束手无策,夫妻俩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也没能留住孩子性命,不到半年就夭折了。
这时,就有传言说这一家人有隐疾,还会传染。一时间,亲友邻居俱是跟这一家人断了联系。
一家人刚伤心欲绝的葬了亲人,又遭受到这样的猜忌,心里很不好受,便关起门过自己的日子。
然而噩运并没有结束,在后来三个月的时间里,这一家的大儿子和大女儿也得了同样的病症,才拖了两三个月,就相继离世。
夫妻二人遭受到接二连三的打击,身子已经很不好了。接着,顶梁柱也在一个月前,撇下妻子追随父母儿女而去,原本幸福的一家七口只剩下半疯半癫的女人。
就在这时,这家人有一个亲戚突然跑到衙门,状告女人,说是她害死了公公婆婆儿女丈夫,因为他们都是中毒而死的。
既然有人告状,还是重大的命案,官府不能不管。于是半疯半癫的女人就被押到了公堂,那亲戚所谓的证据也在公堂之上被公开。
虽然证据凿凿,但是女人半疯半癫,根本问不出什么,更不可能磕头认罪。若是女子孤身一人没有依靠,衙门直接定案也行,可是女子还有娘家人,怎么可能眼睁睁的看着亲人背着杀夫杀子的罪名死去?
于是双方在公堂上据理以争,在私下也是吵闹不停,闹得整个京城都知道有这么一桩大命案。事情闹到人人皆知的地步,衙门也不能草草结案。于是在经过一番商讨后,决定开棺验尸,先看看那一家六口是不是中毒。
开棺后,几名经验丰富的仵作查验尸骨,发现六名死者骨头发黑,已经深入骨髓,确实中毒而死,还是中了慢性毒药。
既然是慢性毒药,自然是要日月积累才会毒发,那么唯一还活着的女子嫌疑最大。就在衙门要定案判罪时,女子却突然暴毙,死在了狱中,同样是中毒……
------题外话------
又断网了,不好意思啊亲们
☆、第120章 一场闹剧,要买铺子
女子暴毙狱中,让这桩原本就诡异的命案愈发的扑朔迷离。
一时间,民间谣言四起,有人说那一家是被厉鬼索命,有人说那一家的风水有问题,亦有人怀疑那一家藏有致命的脏东西……
总之,这桩命案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走到哪里都能听到有人提起。而原本住在那一片的其他居民,心里直有些发毛,受不了的要么举家搬走,要么请和尚道士作法,只为求个家宅安宁。
萧睿渊听说后,心里有了主意,派了大量的人手对京中普通百姓家进行暗访,一旦发现有类似于那一家七口中毒的症状,要立即核查原因并呈报上来。
没过多久,被派出去的人纷纷传回消息,发现了不少居民家里存在这样的病人,大致症状与那一家七口相似,只是要轻微些,倒是有好几家去世的亲人也是患了类似的病症才故去的。
萧睿渊心中有数,将这些信息全部整理在一起,又让他们查探这些人家米粮的来源,看他们是否在米铺长期购买霉粮。
照着这个方向查,最后调查出来的结果,果然跟霉粮有关。
只是,尽管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长期食用霉粮会使人中毒而死,但是现在仍然不是最合适的时机。
萧睿渊在等,他在等边关军营里的消息。一旦军营里的将士同样出现这种病症,他会在消息传到御案之前,把事关霉粮一事全部公开,只有这样,才能引起今上和文武百官的重视,彻底清除霉粮这颗毒瘤。
没过多久,边关一将士就出现了腹泻不止的情况,紧接着,又有好几个人出现类似的情况。在有心人的运作下,事态的发展迅猛了许多,比莫颜梦境中出现这一情形的时间提前了半个月。
萧睿渊得到消息后,立即将这一段时间搜集到的证据,通过暗线,透露给恒王的那几个死对头知晓。
接下来的事,根本不需萧睿渊亲自出手,恒王就成了被诸位王爷皇子攻击的对象。在那些王爷皇子的鼓动下,所属他们的派系对恒王一派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只是不知惠安帝出于何种考虑,对弹劾恒王私卖霉粮,毒害无辜百姓的奏折皆留中不发。这种姿态在其他人看来,无异于是对恒王的另类维护,导致其他的王爷皇子愈发的不满,私下里动作频频,大有不把恒王拉下马就决不罢休的势头。
紧接着,恒王私卖霉粮,毒害百姓一事在幕后黑手的推动下,很快就被人传到了民间。
一时间,百姓议论纷纷,再联想到那一家七口惨死,俱是被霉粮所害,吓得面无人色,赶紧清查自家是否有霉粮。
而原本就怀疑家中去世的亲人是被毒粮所害的百姓,亦是恨的咬牙切齿,聚众跑到恒王府讨公道。
人数太多,恒王府招架不住,加之敏感时期,恒王府的侍卫也不敢对普通的老百姓动手,只得关了恒王府的大门,不让那些刁民闯进来,伤到府中的主子。
事态的发展,皆在萧睿渊和楚衡的掌控之中,即便惠安帝对恒王有意包庇,二人也不担心。
待边关的将士因霉粮,出现大量中毒的情况传至京城,就算惠安帝想护住恒王,也要看边关五万之众答不答应。
果然,在幕后推手的推动下,没过多久,边关的数千将士出现腹泻不止的情况,有些病情严重的将士已经处于脱水状态,连路都走不得。军中的大夫忙得团团转,却根本查不出原因,一个个束手无策。
急报传至御前,惠安帝大怒。边关的将士和大夫不清楚,刚下令斥责恒王的他还不清楚吗?原以为恒王只是一时失误,受到了下面人的挑唆,才做出私卖霉粮的事情来,哪知霉粮竟然已经渗入到了军中,正在祸害守边的数万将士。
一旦镇守边关的将士出现问题,军心势必不稳,若是塞外的蛮夷趁虚而入,那么……
想到可能出现的后果,惠安帝的后背渗出了一层冷汗,在心里将引发这种结果的罪魁祸首恒王,骂了个狗血淋头。
惠安帝是明君,立即派太医院最好的太医赶赴边关,为中毒的将士治病。
仅仅给将士们治病,抚慰军心还不行,若不对恒王做出严惩,边关深受毒害的五万将士必不会甘心。一旦心生芥蒂,谁还会为大楚的江山搏命?
为了安抚边关的将士,以稳军心,惠安帝即便再疼宠恒王,也不好再包庇他。第二天,就下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