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清穿]再不努力就要被迫继承皇位了 番外完结 >

第264章

[清穿]再不努力就要被迫继承皇位了 番外完结-第2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课后,胤禛回到阿哥所,拉来人一问,得知五阿哥,六阿哥与七阿哥都关心八阿哥的成绩,三人轮流在给胤禩讲课。
  胤禛心中一动,抬脚便去了胤禩的住处看情况。
  胤祚一瞧胤禛来了,炸毛大喊一声:“四哥来了,快跑!”
  其余阿哥一个激灵,抬头便瞧见面无表情的胤禛站在门口,顿时如鸟兽散去,徒留胤禩一人与胤禛大眼瞪小眼,害怕地瑟瑟发抖:六皇兄说,如果不好好学习,就关门放四哥咬他。
  四哥会吃人!
  察觉到胤秅的靠近,胤秚哇地一声哭了。
  门外,三个小脑袋从外头冒出来,窃窃私语,指指点点:“四哥把小八欺负哭了。”
  胤祚:“他那么凶,每次都板着脸,小八才不会喜欢他。除非他能像太子二哥那样温柔体贴有耐心。”想也知道不可能。
  胤禛额头跳了跳,今天也是想把亲弟塞回娘胎里的一天。
  他怒气蹭蹭地往上涨:“胤祚!”
  胤祚撒腿就跑,带起一片鸡飞狗跳,隔壁还传来了三哥养的鹅叫声,仿佛应和着在给胤祚壮胆。
  “我要找太子二哥告状。”
  想想老三对太子撒娇,任由太子摸摸头,再看看这倒霉弟弟胤祚,胤禛心力交瘁。
  同样是弟弟,怎么差距就那么大?
  位于毓庆宫的胤礽连打了两个喷嚏,拿来帕子抹了一把鼻子。
  完了一丢帕子,刷刷地将自己的悔过书写得花团锦簇,就等着明日朝会念出来了。
  次日朝会是帝王首次出巡后回来的大朝,几个月积累下来的许多事务都会在此时由下臣们请示皇上。其中也包括了对太子一再挑战文臣底线,大力发扬外学,另开恩科考取外学之人授予官职,又有玉器之事,成立外交部之事,如此盛况,可谓是群起而攻之。
  “有关玉器之利,臣有事启奏。”
  陈廷敬上前一步,恭敬说道:“太子殿下已将玉器之利具数上缴国库,因为玉器买卖与外洋关系巨大,且能靠玉器换来枪炮。臣以为,玉器之暴利已不适合由民间商贩进行交易。殿下此举,将私人买卖变为官府所控,此为大善。天下玉器商人,如今皆已在户部登记在册。也唯有将私商管理妥当,方能减少危害啊!”
  玉器小小一件就能代表巨大数额,与丝绸、茶叶不同,是可以用来与外洋人换武器,换大量金子的!
  如此重利不捏在国家手中,不放在皇上眼皮子底下看着,别说是皇上是否会心生忌惮,陈廷敬自己都要坐立难安了。
  此言一出,因玉器之利眼红而启奏弹劾的声音顿时轻了许多。
  面对“千夫所指”,太子符合起了陈廷敬的话:“陈大人说的不错,唯有令国库掌管这笔财富,才能将它们的作用发挥到更大。”
  “孤想办法为国库创收,做的并非是与民争利之事,玉器之利数额已经大到超越了寻常商贩能够负责的极限,一旦放任,所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
  “西方各国追捧我国玉之底蕴,不令人感到自豪吗?他们愿意以千两黄金,先进知识、先进技术来换取这些,对我国而来,是稳赚不赔。”
  “若是太子早说此事已交由国库,或许也不会引起那么多误会了,”康熙打圆场道:“你还有什么话要说,不如一块在此告诉众位爱卿吧,也免得朕总是因为这些烦心。朕夹在太子与众位爱卿之间,甚是为难。”
  胤礽接受到康熙的暗示,当即将自己写的未来五年计划一一念出。
  “孤欲令大清重现汉唐时对世界的影响,并非空口说之。”
  “其一,需派遣使臣前往各国。需要建造足以出使各国的大船,商船,亦需沿途海军的护送。”
  “其二,需要使各地道路通畅。除去陆路以外,水路亦需治理。如此,大清南北往来方能更为密切,粮草及军需可以送得更远。其三……”
  每当太子说一项,群臣皆窃窃私语片刻,有赞同点头,亦有不赞同者皱眉。
  待胤礽将未来五年花钱计划一一念完,陈廷敬的脸色都绿了。


第235章 
  陈廷敬:我早该知道的,我早该猜到的!
  太子哪里会真好心给国库送钱,送来的钱压根就不能捂热。
  做财政账本的时候,他只看到各个项目如同无底洞一样需要去填,国库之中的库银虚得很,一点都没有安全感。
  打仗要钱,养军队军需要钱,开辟道路要钱,造船也要钱。
  除此以外,还有发扬医学之财,研究所之财,建学校之财,朝臣们的俸禄,还有各地频发的自然灾难,每一回赈灾都需要庞大的钱粮去抵。
  “太子殿下,您所提之事,并非是有钱就能解决的,派遣使臣前往外洋,大清国没有使臣了解外洋规矩,”陈廷敬忍不住道。
  “所以孤才提出要成立外交部。”太子回答道:“无人了解,那便派人去了解,一直都关在一个地方,那岂不是井底之蛙,只能看见方寸天空?”
  陈廷敬不再反驳,甚至于他觉得太子殿下说的很在理。
  花钱如流水,让他一个看管国库的人感到心痛,这与太子殿下无关,是陈廷敬自己的责任心在作祟。
  胤礽:陈大人看待国库,就像是看护孩子的奶娘,看到孩子越来越瘦,就算不是自己的孩子,奶娘也会止不住得心疼。这样一想,孤就觉得陈大人与徐嬷嬷有些像,也就能理解他对孤的警惕了。
  【……】
  外交部尚书内定为纳兰性德,是因为他是唯一适合的人选,内阁一致通过,只差汗阿玛下达圣旨,给他一个名分了。
  在胤礽的意料之中,外交部成立是朝中阻力最小的大事了。
  有两位内阁大学士纳兰明珠与索额图共同赞成的提议,其下党羽自是无人提出反对。而朝中但凡有人提出反对,亦有其党羽站出阐明外交部成立的必要性,纳兰性德走马上任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主持外交部之中收纳新开恩科选拔上来的吏官。
  张士甄原为刑部尚书,遇上今年礼部尚书沙澄乞休,听皇上的意思,似乎有要将他调任去礼部的意思。
  作为崇尚读书,底蕴深厚的文臣,张士甄高声反对新开恩科的举行。
  “臣知太子殿下讲究实务,一句于礼不和不足以说服您放弃新开外学恩科的打算,但微臣站出来,身后是数以万计的学子,他们十年寒窗苦读,等候科举,于千万人之中拼搏出一线可能,而今殿下一句‘外学将兴,不如开恩科为外交部招人’,此举是否太过轻率?亦有失公允!”
  太子回望张士甄,很赞同地说道:“张大人说的对。”
  张士甄还准备慷慨激昂继续说,骤然听见太子附和自己,顿时就卡了壳。
  群臣:???
  既然说的对,那你还干?!
  帝王轻咳一声,待群臣安静下来,等候他继续说话,谁知他竟不再说话,而是将表现的机会留给了太子。
  胤礽道:“科举时间还未到,现在开外学恩科招来人做官,对其他参加科举的文人不公平,对太学监生也不公平。”
  张士甄点了点头,问道:“太子殿下是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就像是上回对纳兰性德承认错误一样,他们的储君虽然总是搞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事情让下臣们忙活,在勇于承认自己错误上,一直态度良好。
  至少在汉臣们之间,太子还是得人心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为君者应善于采纳谏言,太子显然具有明君之风。
  “并非如此,”胤礽摇了摇头:“孤所提及的召开外学新恩科,与科举实则并无关系。”
  “外交部初成立,需要大量懂得外洋文化、外洋语言的臣子注入,他们最好是能立即就上岗位干活的。通过这种方式上来的臣子,也并不需要去翰林院,或许这样的途径,会让您斥上一句于礼不和,枉顾先制,失了公允。”
  “可实际情况却是,大清需要在近些年派人乘船出去,此次外交部收上来的新官吏们,极有可能不会留在京城太久,会作为使者去出使各国,尤其是在贸易中为大清来带先进技术,先进知识的西方各国更值得我们去探索。”
  “往年在朝廷急需用人的时候,汗阿玛也会命大人们举荐贤能,这些贤能有些也并非科举出身,但确有其能力,足以担当重任。”
  “被汗阿玛称呼为‘清官第一’的于成龙,就是科举失意,屡次不中,中年以后才通过被举‘卓异’渐渐高升,可他却成为了为汗阿玛治河的能臣。”
  “大人们担心此举会令一部分心术不正之人投机取巧,不再潜心寒窗苦读诗书,转而想要通过外学升官发财,”太子温声道:“您且想想,大清派遣去外头的使臣,那可是代表着国家颜面啊!能是收一些歪瓜裂枣来吗?”
  “特殊时期采用特殊办法,也许你们会以为,今年招来的外学人才皆是幸运儿,但他们可是要出洋的,并非留在国内任职。”
  张士甄拧眉深思:科举出身的文臣恐怕还真不愿意出使外洋。毕竟无人知晓那大海之上会有怎样的危机,又是否会一去不回。即使回归,也未必能够升至高位,最多也就混成白晋、张诚这般官职。
  群臣窃窃私语,如今在外学之中学习的学子都是些什么人?
  一些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人,家中有余财,父亲在朝为官,且家中有兄弟继承家业。
  这些人本身具有文学底蕴,从小饱读诗书,进入外学以后,又学习了科学与外洋语言,跟着外洋来的师傅,听他们讲述他国的文化。
  太子将该想到的都已经想到了,张士甄自无话可说。
  胤礽感觉自己就像是在做一盘番茄炒蛋,将番茄、鸡蛋都准备好,油放入锅中加热,然后将铲子塞到朝臣手中,等他们下手去炒。
  胤礽:如果这样他们还抗拒着说不要不要,孤也无可奈何,只能靠正在看戏的汗阿玛了。
  他看了一眼正在审视局面的康熙,无奈叹息:看样子汗阿玛真不准备帮孤了。
  张士甄百折不挠,越战越勇,继续提及:“殿下兴办外学,致使太学之中兴起学习外学科学之风,学子们不再潜心学习儒文经义,如此长久以往,岂不乱套?”
  胤礽精神一振,又夸张士甄:“张大人说得对!”
  张士甄:“……”
  又是并非如此来反驳?
  “孤也认为应当加强对儒文经义的教育,仁义礼智信岂能丢弃?那是刻入咱们血液中,灵魂之中的崇高道德!《礼记·大学》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孤欲做明德于天下者。儒之学者,具有仁爱之心,有正义凌然之气,修心修身兼济天下,这是多么崇高的理想与精神境界,又是多么令人心向往之的美好品德。弘扬儒之教育,利于治国,仅仅是让读书人学习,让太学监生及各地学堂教授怎么够?”
  “若有外洋人,崇拜我大清儒学,欲诚恳求学,大人可愿意不吝赐教?”
  张士甄想了想,沉吟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化憧憬儒学之蛮夷,臣不会吝啬。”
  “若有百姓,询问大人儒学,大人可愿不吝赐教?”
  “若有女子,询问您,您又如何看待?”
  太子连连追问,张士甄闭上了嘴,唯恐落入陷阱之中,不敢再言。
  “推广儒学教育,有利于国民道德修养的提高,孔子重教化,还道是‘有教无类’。儒者之襟怀广博,不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