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乡村的悠闲日子[种田] 完结+番外-第1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香了。”
“二婆~”牛牙心里骚得痒痒的,恨不能马上吃到清明粑,而是这南瓜子。
“我想吃清明粑!!”
第124章
“卧龙湾湾”又发了一个视频。
和以往一样; 视频的背景是乡下; 背靠大山、青山绿水; 是现代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 或因为工作,或因为生活。
体验乡下生活反而成了一种奢侈。
视频甫一开始,映入眼帘的是一笼热气腾腾的绿油油的粑粑,看视频的人各色都有; 打从视频中的糯米粑一出现; 就认出了那是啥。当然; 也不是人人都认得; 自然少不了在屏幕下方争相问,知道的人施舍般回答,仿佛知道这种食物的名称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清明粑蒸熟后; 镜头瞬间转到刚开始挖清明蒿的场景; 一丛丛绿幽幽的清明蒿被连根拔起; 画面剪辑非常流利,洗清明蒿、剁碎、揉糯米粑、调馅料; 每一步骤清晰明朗,清明粑个个圆溜溜、绿油油的引人食欲。
直至画面最后停留在一个豁牙小伙子对着镜头甜甜咬了一大口清明粑,黏黏的清明粑丝线纹路一清二楚; 肉眼可见的芝麻花生粒喷香酥脆。
视频一发出,底下评论瞬间飙升,尤其是部分地区习惯吃清明粑的人,一个个顿时怀念起家乡的清明粑; 明明吃的时候还不觉得有多好吃,看了视频却觉得它变成了无上美味。
很显然,萧楠做的清明粑非常成功,为了照顾陈亦松的口味,她糯米放的比例不多,食材又是新鲜的,当做当即吃。连中午吃怕了的陈亦松,都忍不住吃了四个。
牛牙更不用说了,要不是萧楠拦着,这家伙还想解决完一半。
糯米吃多了不消食儿,一个不小心还会便秘。
这清明粑吃着好吃,萧楠第二天就上街扛了两袋糯米粉回来,杂七杂八的芝麻、核桃、花生也各买了好几斤。
“牛牙,去村里叫一群娃子上来给姑挖清明蒿,姑论斤买,便宜你们挣点辣条钱。”
萧楠嫌懒得挖,干脆让村里的娃子帮忙干点。反正也是周末,都不用上学。
牛牙一听萧楠说要论斤买,撒丫子往村里跑,不一会儿就召集了一群娃子,萧楠眼尖的发现秀娟也在里面。
“秀娟,你怎么有空上来了?”这孩子体贴人,每天放学回家都帮忙洗衣做饭照看奶奶,现在家里也养了鸡,她又多了一项挖蚯蚓的活儿。此外,还要抽时间练习雕刻,蒸竹筒饭的竹筒春季时分又开始做了起来。总之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小楠姑,爸爸让我来玩的。”
小姑娘还是有点害羞,年龄比牛牙小不了两岁,因此也正面临着尴尬期——缺牙巴。
“行,来了就给姑好好挖两篓清明蒿,等姑做了粑粑一人发一个。”
小胖子志山被牛牙吹嘘了萧楠做的清明粑如何如何好吃,此刻也挤在人群里,肥滚滚的身子丝毫不减满他的速度。
这些娃子都知道是要来给萧楠挖清明蒿,还懂事的自备背篓和镰刀,和人差不多的背篓背在背上,眼睛齐刷刷盯着萧楠等待她一声吩咐。
萧楠也不多说,直接带着一群娃子上后山:“你们挖清明蒿的时候注意点别磕碰到到果树哈,不然到时就吃不到水果了。”果园里的清明蒿肥嫩,萧楠就盯上了这处。
“知——道——!”
大伙拖长声音,齐齐点头。
都是村子里蹿大的娃子,萧楠也不担心他们不会,唤了甲乙丙丁幸运五只狗子守着,她就回家准备馅料。
回到家的时候,陈芳和老爷子已经围在院子里开始剥花生米。陈亦松被两人使唤搬东西、拿工具,十分繁忙。
“娃子们你放心他们在果园里挖啊?到时把果树上的嫩果子磕着碰着咋办?”陈芳大腿上搁着一个小圆簸箕,里面堆了一堆花生,她大拇指麻利一捏花生头,花生壳瞬间炸裂开,里面红花生粒掉在圆簸箕里。
果园她比萧楠还上心,生怕出了啥茬子。
“妈,放心,那些孩子都懂事,再说了现在果子又没成熟,他们攀树干嘛?而且我嘱咐过牛牙帮忙看着,家里的狗子也在那守着呢。”
萧楠视线落在陈定山身上,这老头似乎是第一次剥花生,跟小学生似的,脑袋差点触到花生上,一颗一颗剥得认真极了,就是速度贼慢!
花生买得多,萧楠也从屋里拿出一个小簸箕腾了半袋子花生倒在里面,扯出一条长凳坐着学着她妈的样子把簸箕搁膝盖上跟着剥。陈亦松把花生搬出来后看没事做了,也坐到萧楠对面和她一起剥。于是簸箕又移到他膝盖上一半。
乡下的院子门一般都是大大敞开的,路过的人往里一看,院子里的场景一目了然。
有人路过,看到萧楠母女俩和陈家两爷孙剥花生剥得起劲,调笑道:“城里的大老爷们也开始剥花生啦?”
“剥花生咋啦,剥花生练眼力呀。”陈定山随口接道。以前还没发现,今儿个一剥花生才发现,他好像有老花眼。心里忍不住叹道:到底是老咯,眼睛都花咯!
陈亦松没说话,就他爷爷在那一个劲的说,偶尔陈芳也跟着说两句,路过的人摇摇头,笑着走了。
萧陈两家定亲的事儿村里人差不多都知道,以前还有些闲话,甚至连陈芳想给萧楠找个后爸这种不靠谱的说法都说出来了,毕竟陈定山年龄虽大,可村里人都知道他有钱哪。
有钱年龄再大娶媳妇都不会惹人诧异,只是在背后嘀咕那女的图人家有钱。后来知道是人家孙子看上了萧家闺女,一个个才噤了声。
馅料依旧像昨天那样,芝麻核桃花生一起炒香炒脆,因着材料多,再用擂钵就不中用了,实在太慢。
擂钵她们这儿就喊沙宝,大抵是这个读音,平日里用来捣蒜末,辣椒出来了,把辣椒用竹签串成一串丢烟灰里烧糊,抖干净烟灰后放擂钵里加点盐捣碎,超级下饭。尤其是遇着没菜的日子,随便煮一锅大米饭,拌在干饭里,就能吃上两大碗。
用不上擂钵,萧楠把炒得酥香的馅料一起装在一个口袋里,用大木捶砰砰几下捣碎,也不能捣太碎了,否则馅料失了香味。
等到坡上的孩子们把挖来的清明蒿背回来,大家一起洗干净剁碎揉糯米粉。
这次做的清明粑量极大,找出专门蒸东西的大篜子蒸清明粑。整好后,萧楠遵守诺言,将第一笼清明粑全分了帮忙的孩子,每个人也发了几块钱。后面蒸好的清明粑,她当即送到镇上的鱼庄试卖。
清明粑送到镇上的时候还是热乎乎的,看店里人多,萧楠让张孝洋将每个清明粑切成一个个小块送给每桌的客人免费品尝。
“小老板,今天怎么送吃食啦?”一个经常来店里吃鱼的客人看到张孝洋端上来的清明粑,一块块的摆成一个好看的花型,绿油油的也好看,忍不住问他。
“这是清明粑吧?咋这么早就吃上了?”
“大叔,好眼力,一下就认出来这是清明粑。这是今天我们店里的另一个小老板来了,她送的!”
经常和这些人打交道,张孝洋算是熟能生巧,笑嘻嘻的说道。
“哦?那我倒要看看这清明粑好吃不好吃!”
他们这边有吃清明粑的习俗,是以刚刚一上桌这常客老大爷就认出来了。他和桌上的其他人打了个招呼率先夹了一块起来,隔得近了,这清明粑的香味愈发浓郁,清明蒿的清香没被腊肉馅料掩盖住,反而散发出它独特的韵味。他迫不及待放嘴里。
“唔,好吃!再来一盘!”他转头让候在一旁的张孝洋再上一盘。又对其他人说:“这清明粑味道巴适,尝尝,都尝尝!”
同样的情形在大厅里其他饭桌上都发生着,本来满满一筐的清明粑顿时少了三分之一。
萧楠笑着在厨房里手起刀落,一个个清明粑均匀的被分成几块。人手不足,连陈亦松也被她推出去当跑趟的送清明粑到楼上的雅间。
临到走的时候,许多顾客想起家里还有人,想着这清明粑也不贵,又让店里的服务员给打包清明粑,少的三五个,多的十几个也有。清明粑冷了也没关系,拿回去放篜子上一蒸,又可以吃了。
很快,清明粑就被扫荡一空。后面的顾客还想要也没了,萧楠笑呵呵的和他们保证明天还有的卖!
等客人都走光了,张孝洋才端出事先藏好的清明粑来,和店里的人分着吃。一吃,才知道为何反响如此好。
清明粑软糯有嚼劲,馅料香脆,米粑透着糯米和清明蒿的清香,状似粘牙,实则嚼几下很轻松的就咽下去了,根本不像一般的糯米粑一样黏黏的不下肚。
“萧楠,你这怕是费了不少劲吧?手劲不好,这糯米粑可不这么磁的!”张孝洋做了小半年的厨师,对于食物里面的火候、刀工、手劲也算小有研究,因此一下吃出了其中的窍门。
“那是,要是这店开不下去了我回头做清明粑出来摆摊摊卖!”萧楠笑着说。
霍思思道:“摆啥摊摊哪,咱直接开连锁店!”
“那你得先把你的手劲练上来!”
“嘿嘿,这不是有你嘛,我会吃就行了。”霍思思笑嘻嘻的说。
萧楠懒得理她,回头和张孝洋说了明天送清明粑的时间,就和陈亦松出了店回卧龙湾。
一路上萧楠激动不已,刚刚在店里先前送的不说,后头清明粑她卖五块钱一个。婴儿拳头大小的清明粑卖五块说实话在她们这个小地方实则算贵的了,可刚刚那些客人丝毫没介意,反而一个个争先恐后的买,生怕没有了。
“我决定了,接下来进军清明粑市场!”
听着不明所以的人还以为是啥大生意,连进军啥啥市场的语句都说出来了。
陈亦松对此淡淡一笑,相比于他家那些动辄上亿的项目工程,这小小的卖清明粑的生意根本算不了什么。不过他觉得这似乎比那些大生意还要有意义,视线盯着前方的蜿蜒盘旋又黑黢黢的路面。
只要萧楠想做,他就一直陪着她做!
接下来,萧楠就陷入异常忙碌状态。不仅她自己忙,村子里的姑婆大妈小媳妇也都纷纷忙了起来。只因为萧楠请了她们帮忙做清明粑,当然,工钱照开。
萧老爷子和小叔也忙,忙着给萧楠编大蒸笼,编出来的蒸笼她直接送到镇上店里,连陈亦松县城开的五星级大酒店也没放过。不过卖进酒店的清明粑花样可就复杂了,选了几个手巧的大妈,陈亦松教了半天才勉强教会。
一边学,这些大妈还不放过陈亦松,相处久了,都知道他和他爷爷一样,都是面冷心热之人,也就不怕他的冷脸,一个个都想看这小后生红脸的样子。
“哟,陈家小子年年轻轻的,没想到这灶头上的活计做得也如此好,小楠将来可享福了。”
“那是,这样手巧的小伙子现在可难找了。”
“咋难找,咱们村里那些编竹子的大老爷们难道不‘心灵手巧’啦?哈哈!”
“去,打胡乱说。这么说来,你家那个不心灵手巧你了?”
瞧这话说的,“味道”十足!
陈亦松一边示范着动作,浑身跟爬了蚂蚁似的不自在,恨不得逃离这大妈婶子圈儿,偏偏这些婶子还假装没学会,多留了他半会儿教。
萧楠见此,不仅不帮他,还跟着婶子们祸祸。
清明粑做得多,萧楠还在鲜花镇的花谷里也摆了一个摊子卖清明粑。
正临春末夏初,花谷里的花儿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