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影帝重回十八岁 >

第75章

影帝重回十八岁-第75章

小说: 影帝重回十八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的国内,一切节奏开始加快,人们不喜欢这种慢悠悠的,反倒是霓虹国,经历了繁华后的没落,开始钟爱于这种回归田园的悠然自得。
  当然,还有电影里感人的父子情,这在霓虹国同样是缺失的,让他们感动。
  “我宣布,《那山那人那狗》正式杀青!”
  随着霍建起和康健民异口同声的话,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无论是潇湘电影厂的员工和演员,还是宁远、藤汝俊他们这些外招的,都不是那么活泼的人,所以此刻倒也没有太过出格的动作。
  只有掌声,表达了他们此刻内心的激动,还有对这段日子的纪念。
  真是一段难忘的记忆。
  这个时候,他们看向那个消瘦的身影,再回想起当初他来的时候,好像瘦了不少。
  宁远,辛苦了。
  有人当面跟他说,也有人心里默默道。
  此时此刻,再也没有一个人对他质疑,有的只是佩服和崇敬。
  无关年龄,只因作为。
  “宁远,这是你的,辛苦了。”康健民递给宁远一个大红包,随后握着他的手,满脸感慨和欣慰。
  每个人都有一个红包,而宁远的,是最厚的几个之一。
  宁远也笑了起来:“也得感谢康厂长给了我这个机会。”
  “哈哈!”
  康健民笑了起来:“那就同喜同喜,祝我们这部电影有一个好的成绩。”
  这部剧虽然过程曲折,从找投资,到选角,再到艰苦的环境,他们一点点克服,但一路走来,现在回头看看,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反而速度快、质量高、人心齐。
  正因为此,才让原本不抱太大期望,只想完成一部电影的康健民和霍建起,心里都有了更高的追求。
  比如,奖项?更高一点的追求,上映后回本?甚至……盈利?
  这谁能说得准呢?
  原本预计一个半月的拍摄周期,即使中间宁远因为体力透支又下雨,路滑摔了一跤休息一天,肩膀的伤让他歇了一天,还有群众演员耽误了大半天,也依然提前十天完成了拍摄。
  圆满杀青,真的是非常圆满。
  不仅时间提前,原本预计还不太够的资金,没想到还能省下几万块钱,这才有了他们的红包。
  “我觉得,就像那天的篝火晚会,我们今晚上可以再来一次,一来当做杀青宴,二来感谢村民们的帮助,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还热闹一些。”
  康健民本来想在县城的大酒店举办杀青宴,但因为宁远这个提议,他当即鼓掌叫好,采纳了。
  于是,这天晚上,大园古苗寨空旷的打谷场上,灯火通明,人们载歌载舞,欢腾一片。
  虽说资金有限,没办法搞什么烤全羊之类的全羊宴让大家都吃,也只是象征性的买了几只,其他的,就是鸡鸭鱼,以及他们本地制作的糍粑等食物。
  苗族人好客,剧组请他们一起聚餐,他们也都把家里的食物、米酒拿过来分享,女人们都帮忙做菜,男人们则帮剧组扛机器、轨道等设备装车。
  总之,这天晚上热闹非凡,一直到下半夜才依依不舍的散去。
  而这一幕,也有架着的两台摄像机记录下来。
  康健民承诺,回去制作好之后刻录光盘送给村里,还给村里捐了一台DVD,不仅是今晚的盛会,还有到时候电影下映后也给他们一份观看。
  这天晚上,康健民他们都没走,在各家的邀请中,分别住进了村民家里。
  虽说依然有蚊子,洗澡也不方便,但这晚上每个人都睡得挺香的。
  第二天早上,住在村民家的都在他们家里吃了一顿丰盛的早饭,然后才被村民簇拥着,一直送到村口。
  山里人的淳朴,这次可让宁远他们见识到了,甚至他们还看到不少村民跟着哭了。
  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即使他们的车走出老远,还能看到村民聚集在那里伫立,凝望着他们,直到再也看不见。
  再见,大园村,再见,淳朴的乡亲们。
  以后有机会,我还会来这里看看。
  直到拐了个弯,再也看不见他们了,宁远才把脑袋从窗外收回来,心里默默道。


第129章 强迫症
  即使宁远他们不到八点就上车了,到沙城也下午两点多,然后直接被车拉到康健民他们的电影厂。
  “康厂长,没想到你们食堂的饭还不错。”宁远吃得满嘴流油。
  虽然昨晚上总算吃了不少肉,但这一个多月少见荤腥,一顿哪能打发得了?
  你以为宁远是怎么瘦的?
  天天运动还吃素!
  尽管饭菜管饱,但还是素啊……
  拍戏的时候宁远不止一次的想过,要是这会儿有微信步数的话,我铁定天天占领朋友圈。
  要是天天运动还吃肉,那就不是减肥,而是增肌了。
  听到宁远的话,其他人也都纷纷附和。
  康健民哈哈大笑:“要是觉得好就留下来,天天吃好管饱。”
  说的时候,他特意看向宁远,虽然有开玩笑的意味,但如果宁远真的愿意,他也乐于成见。
  这样的好苗子,谁不喜欢?
  可惜他也知道,宁远已经进了华夏话剧院,那可是大庙,虽说他们电影厂规模比话剧院大多了,但论影响力和效益,就差远了。
  今时不比当初啊……康健民心里有些唏嘘。
  怎么忽然就成了这样呢?
  虽说现在也找到了原因,但扭转,谈何容易。
  宁远笑道:“那这几天我可得好好吃个够。”
  他没接茬,让康健民心里有些郁闷,不过这也是意料中的事情,他一个大男人可没这么矫情。
  “行,你爱吃什么菜可以直接跟黄师傅说。”康健民笑道。
  吃过饭后,康健民带着他们把电影厂参观了一圈,然后又到晚饭了。
  尽管宁远说不喝酒,但架不住康健民的嘴上功夫,劝酒的话一套一套的,这个时候宁远才想起来这家伙的身份。
  好吧,喝!
  这是你逼我的!
  第二天上午,宁远和藤汝俊已经在那儿看素材一个多小时了,康健民和霍建起才打着哈欠过来。
  “你小子,啊?还说不会喝、不能喝,昨晚上把我们全都干趴下了,酒桶啊你?”
  康健民愤愤不平,霍建起也没好气道:“这小子……原来以为挺实在,没想到这么不老实……”
  说着,霍建起还一个劲儿的揉着太阳穴:
  “现在脑仁儿都是涨的,以后打死不跟宁远一块儿喝酒了。”
  藤汝俊在旁边好笑:“也不看看你们的年纪,再看看宁远什么年纪,咱们像他这么大的时候,哪个不是喝到吐还继续喝?根本不把身体当回事,但现在……还是悠着点吧。”
  康健民和霍建起对视一眼,这时候他们似乎才反应过来什么。
  “不说我都差点忘了,这小子才刚上大一。”
  两人苦笑一声,康健民摆了摆手:“真是老啦,不服不行。”
  宁远和藤汝俊之所以还待在这里,是因为他俩接受霍建起的邀请,一起看素材,然后挑选进入正片的素材。
  每一部电影,谁也不是宁远这样的作弊者,当然不可能用多少拍多少,大多数导演都是3比1左右的耗片比。
  当然,也有比较夸张的大牛,在这上面跟魔怔了一样,不计成本的挥霍。
  姜闻。
  他拍《阳光灿烂的日子》时,创造了直到宁远穿越回来前,也一直保持的国产电影耗片比的记录。
  17:1!
  至于传言的二万多比一,只是单纯指姜闻为了一张宁婧的照片,拍了两万多张,从中选出一张,并不是耗片比。
  当然,17比1已经是很惊人了,要知道张艺谋那么精益求精的大导,拍《红高粱》的时候,耗片比也才3。5比1。
  姜闻这个记录,未来无人超越。
  不过这也跟零几年以后,胶片被数字摄像机取代的原因有关。
  但即使没有数码产品,这个记录想要被打破也是极难的,毕竟不是谁都有姜闻那样的胆子,更没有金主愿意让导演这么折腾,那可都是真金白银。
  那部电影总长也就134分钟,按照姜闻的耗片比,等于他用掉了二千二百多分钟,五十多本胶片。
  当时的胶片都靠进口,一本就得上万,单单胶片就花掉五六十万。
  那可是95年的钱,都够别人拍一部小成本电影了。
  而那部电影,也花了制片方二百多万美金,这还是没有任何特效和大场面的小清新电影。
  换做二十年后的《一步之遥》,成本直接飚到三亿多。
  在宁远心中,姜闻是个理想主义者,但不是一个好导演,因为成本控制也是其中一环,你能拍出好片也就算了,但花大钱拍烂片,消耗的只能是他自己的口碑。
  而张义谋就不一样了,电影细节同样锱铢必较,但成本也懂得控制,虽然《红高粱》比平均耗片比稍高,但3。5比1的耗片比也高的有限,同样不妨碍人家拿奖。
  话说回来,红高粱里,姜闻是男一,男二就是宁远旁边这位腾爸。
  这是宁远最近对他的称呼,藤汝俊也觉得挺好。
  在红高粱里,藤汝俊饰演罗汉大叔,同样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
  电影圈子,说小不小,说大也不大,就在这些人身上转悠,你认识一个,扯着藤蔓带出瓜,就能认识一串子了。
  而现在这部电影,因为情节简单,宁远和藤汝俊发挥稳定,霍建起又不像姜闻那么强迫症,所以预计一百分钟的电影,最终素材也就不到两百分钟。
  多出来的,大部分也都是关于景色的,毕竟霍建起在这个上面同样有点执着。
  或许,就是因为他电影美术的出身。
  这部电影以宁远他俩为主,所以肯定要参考他们的意见。
  当然,这个工作也是有酬劳的,只是不多罢了。
  一开始并没有确定宁远,但这些天的拍摄下来,宁远的表现早就征服了他们,反而最后讨论的时候,霍建起两人都说必须要有宁远。
  两天的看片选素材,也让宁远对电影幕后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
  霍建起叙述不啰嗦,更没有说教的意味,他只喜欢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观众,无论情节、画面,还是语言,甚至配乐。
  “关于景色的部分,是不是有点多了?”康健民皱眉道。
  霍建起却有自己的坚持:“这部电影的看点,不仅仅在剧情里的父子关系上,还应该有湘西美景。”


第130章 胃口不小
  霍建起和康健民的争执,最终以霍建起试试结束。
  亲自操刀剪辑。
  “你看看就知道了。”
  “我倒要看看,你会弄出什么花样。”
  康健民并不是对霍建起有什么成见,而是单纯从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如果霍建起真的征服了他,他也不会固执的坚持己见。
  以前宁远看电影的时候,更多从欣赏的角度,并没有多深刻的去分析,而现在参与进来,他才发现霍建起的水平很高。
  影片的故事情节简单,但在霍建起的一双妙手中,就像串珍珠一样组合起来,散落的素材立刻就焕发了蓬勃的生命。
  他对于湘西美景不厌其烦的刻画,不仅没有削弱叙事进程,反而在他独到的电影手法下,和叙事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展现出动人视听语言。
  现在想来,当初电影的色彩、画面,的确给宁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影片能打九分的话,情节以外的部分,绝对要占一半的功劳。
  给人视觉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