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影帝重回十八岁 >

第283章

影帝重回十八岁-第283章

小说: 影帝重回十八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像当初宁远担纲主角出演《恋爱的犀牛》,那些得知宁远不仅被华戏破格录取,又被特招进华夏话剧院的学生、演员,都想来看看宁远的深浅,好奇、观摩和学习、不服的心思不一而足。
  包括谢停风,一开始调侃想看宁远的获奖话剧,也是存着不服的心思。
  虽说之前在剧组,看到那场跟程龙的戏,让他感受到宁远的厉害,承认了宁远的演技的确很好,但那短短的一幕,跟印象中高高在上的柏林戏剧节金奖,感觉上还是没法画上等号。
  他们这些英皇的演员,不仅仅是因为程龙,还有他们老板杨瘦成也来了,谢停风、吴浩康、Twins、Boyz这些是自己来的,毕竟都跟宁远在《新警察故事》里合作过,虽然阿娇没有,但阿Sa可是里面的女二号。
  至于其他的,像张嘉辉、任答华、房祖名这些,是因为他们同为演员,又暂时没有工作,让他们一同来观看。
  宁远还不知道这点,否则心里多少有些不自在,影帝来看我的戏?学习?有没有搞错?
  当然,舞台表演和影视表演还是有不小的区别,有些话剧演员演影视剧有时候拿捏不住分寸,表情和动作、声音都稍显夸张,而影视表演演员来演话剧,也同样会遇到很多问题。
  在影视表演上,宁远或许比张稍逊一筹,但在话剧表演上,也能给张一些启发。
  这一次的演出,除了细节的调整,结构上也有了变化。
  之前的演出版本,一开始是水墨舞台的歌舞表演,宁远当初参考的是《小城雨巷》那种,但这一次,把三位神仙的出场提到前面。
  因为他们说的都是粤语。
  虽然词不算多,但也依然让这三个演员费了一番功夫,不过,看观众一开始的惊讶,到随之而来热烈的掌声,就表明这个调整的效果不错。
  这其中的台词改编,宁远也参考了明年才出来的那出,由演戏家族改编并排演的音乐剧,虽然音乐剧以演唱为主,但对白也不少。
  当“云中三仙走足三千天,要领教世间恶定善”,呈现出口语化的节奏感出来,就先声夺人。
  另外,香江文化中心的多功能舞台,也给改编增加了现代感——通过旋转舞台来展现老王、三位神仙以及三位街坊的对手戏,旋转一面,对着的那人就被追光照亮,而其他人都笼罩在黑暗中,神仙依次跟这些人交流。
  这种方式,让舞台在编排上增加了层次感。
  不过这并不完全是宁远的功劳,也是他根据之前看过的原版提出想法,这就像设计师画出草图,而工程师根据设计论证各方面的可行性,并最终实施。
  而粤语里的俚语对原剧的转移恰如其分,将舞台拉近到观众生活之余,又多了几分诙谐的亮点。
  就像卖水人老王挨家挨户为三位神仙寻求住处,却碰了一鼻子灰,路边的街坊就骂道:
  “即刻躝尸咪再混吉!”
  大概的意思就是‘赶紧滚开,别瞎糊弄’,以此来拒绝老王。
  像这样翻译台词,言简意赅,又富有粤语抑扬顿挫的力度。
  而对于观众而言,这样的‘因地制宜’,也给了他们熟悉和亲切感,距离上就不再像之前觉得这是外来品,纯粹看艺术的形式,而没有真正投入进去。
  这样一来,粤语渗透其中,哪怕使用过多的俚语也显得行云流水,没有突兀之感,同时也使得整个舞台有一种恰到好处的松弛,轻松甚至欢乐的氛围。
  不时爆发的善意哄笑,同样是给与演员们的肯定。
  包括那些本来当做捧场的大佬,也不知不觉间看了进去,聚精会神的盯着台上,眼里再无其他。
  连他们都这样,就更不用说那些普通观众,越看越投入,心里惊喜不已,即使短暂的转场时,也没有完全跑神,而是感叹幸好没有错过这出好剧。
  真正的精彩,当然来自于宁远的出场——原本放在开头的华夏风格的摇摆小调和柔软的舞蹈,在一身旗袍的宁远撑着小伞,身姿摇曳的出场时,台下一个个眼睛都直了。
  有知道内情的,诸如张漫玉、程龙、杨凡他们,都知道这是宁远,包括已经在柏林看过一遍的张漫玉,此刻还是忍不住啧啧称奇:“真美”。
  杨凡也看过,不知道第几遍重复:“早知道当初拍游园惊梦,让这家伙演翠花,绝对经典,遗憾……真是遗憾……”
  翠花,就是那部电影的女主角,宫泽理惠演的,整日的穿着不是旗袍,就是跟王祖娴饰演的荣兰对戏的戏服,柔媚万分。
  至于谢停风,还没太回过神,就听到杨凡的话,诧异道:“这……这真是宁远?”
  程龙也有些不敢置信:“虽然之前提过,但第一次见,我还是感觉有点不真实,的确太美了。”
  一旁的张嘉辉微微颔首:“的确,演女人容易,也不容易,套上衣服化上妆,顶多身材上加点料,就成了,但如果演不出那个味,只能让人恶心,但宁远演的,那神态,那行走间的步态,显然都把女人最柔媚的一面展示出来了,这细节……厉害。”
  除了他们,跟江志强坐在一起的那些大佬,也纷纷询问,当得知台上这个让他们都禁不住小腹一热的尤物,竟然真的是宁远演的,心里到表情上,别提有多精彩了。
  虽然有点不是味,但依然想近距离的亵玩一把,这是什么矛盾的心理?
  至于江悠悠,此刻就彻底呆了。
  之前的排演,宁远并没有完全扮相,没有换装,虽然演出了那股味,但缺少服装和妆容以及饰品的加成,观感上还是差了很多。
  更何况,主灯光打在宁远身上,本来皮肤就差不多恢复过来的宁远,此时更白了,再配合着腮红和精致的眉眼妆容,以及殷红的嘴唇,连江悠悠都想感叹一句真美,不过嘴上还是忍住了。
  但心里面,江悠悠越来越感觉,宁远真是个宝藏,就像洋葱似的,剥开一层还有一层,你以为他有四层,实际上里面还有好多层。
  现实中跟宁远相熟的江悠悠都如此,得知眼前这位就是沈德,看过演员表,知道沈德是宁远演的那些观众,就更不用说了。
  ∑(⊙▽⊙“a
  虽然台下没有灯光看不到门票上的图片,但脑海里,他们感觉已经想不起来宁远原本的面貌,只剩下台上的柔媚动人,款款走来细腰摇摆,似弱柳扶风,优雅而轻盈。
  甚至他们都想不明白,男扮女装,怎么做到这种极致的。
  细腰可以通过上下变粗对比而来,更何况旗袍本来就凸显身材,可……这行走间的袅袅婷婷,神色间的风情,站在一众莺莺燕燕中,也不觉得突兀。
  甚至……此刻他们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会不会旁边这些也都是男的。
  吃惊和欣赏之后,随着剧情推进,一幕幕的表演,来到了本剧另外一个膏巢之处:
  表哥崔达出场。
  虽然时间已经很长了,但观众没有不耐,当舞台上一束追光打下,划破黑暗,神色气质大相径庭的宁远,就从升降舞台来到上面,高高在上的俯视众人,神色桀骜中带着蔑视一切的冷漠。
  同一个人,前后如此大的反差,观众到演员,再到大佬,都下意识的愣了,心里像过电流似的一惊。
  “哗啦啦啦啦!”
  回过神后,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第461章 变被动为主动
  熟能生巧,表演也能相通。
  很多选择改变性别,或者喜欢当小受的男性,以及恰好相反的女性,在从小的时候,要么环境影响要么自身认知的原因,都不把自己当这个性别,至少也是不喜欢自己现在的性别。
  有了这个基础,他/她们会在兴趣、爱好,以及穿着打扮,包括心理上把自己当成相反的性别。
  如果演员也这么做的话,大概就是体验派了——让自己相信自己是女人/男人。
  而布莱希特,在体验之后创新了自己的理论:间离。
  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单就宁远在沈德和崔达之间转悠的表演,高于他们的话,大概就是无性别、或者雌雄同体?
  比如《圣传》的阿修罗?或者莲花童子哪吒?
  显然不是这样。
  如果说受戒的和尚,是身体力行的体验派,那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大概就是间离,把身体和灵魂间离,高于自身这个‘角色’,但内核没变。
  当然,这也有些片面,并不是间离的全部。
  还有另外一种,翻拍,不拘泥于原着,但又有自己的内核。就像西游记和大话西游,射雕和东成西就。
  宁远颠覆以往——在以前,大部分都是女演员演沈德,然后女扮男装演崔达。
  到现在为止,这种都是主流,而沈德变崔达,实际就是换套衣服戴个帽子贴点胡子。
  虽然好的表演能让观众忘记外在,就像宁远前世,潘越明自己一个人演出四种感觉,但在话剧舞台上,这种分割会显得单薄,毕竟没有影视的细腻和转场。
  还有另外一种,就是沈德和崔达找女演员和男演员分别饰演,这种的好处就是幕次间的间隔不需要太久,甚至随时都能换场,而且完全分割清楚。
  但两个相貌的人,又会让观众的观感割裂。
  宁远这种,其实有点冒险,好在他的女装扮相很成功,而且选的都是大舞台,如果换成先锋话剧的小剧场,甚至圆形环绕剧场,那就不是柔媚,而是大洋马的彪悍。
  毕竟他的身高超过一米八,即使穿上低跟鞋,也更高了,而且还得增加上围和臀围来凸显腰身。
  大舞台离得远,反而效果更好,小舞台就完全暴露缺点了。
  另外一点,就是时间。
  因为化妆和换装太费时间,即使化妆师合作了这么多场,宁远换装也熟能生巧,但毕竟是需要时间,造成幕次间间隔太长,让观众再次观看时还得重新找感觉带入。
  每一个都有利有弊,也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就像明年那部同名音乐剧,其中还用了很多粤语,甚至接地气的把词改的非常香江话,就像那不是发生在川省,而是香江。
  虽然这么一改,脱离了原本的架构,但这出剧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式的给人思考和启迪,而且主线并没有变。
  更何况但连《东成西就》那样的颠覆都能让观众接受,这种改编也不算什么,还能吸引观众兴趣。
  只要不把沈德改成——“沈德跟刘叶饰演的飞行员渣男结婚,然后飞行员把她骗得凄惨,她无所作为就在家里痛哭,然后含辛茹苦拉扯孩子,等渣男在外面穷困潦倒,又用博爱迎接他回家”这种喂屎行为,观众都能接受。
  当然,就算这种,从这几年开始的苦情戏里就屡见不鲜,并在几年后迎来爆发,毕竟……收视还真不错。
  有时候,太以收视、票房论,或者说以观众兴趣进行创作,也不是什么好事,就像当年东北的二人转,为了迎合观众越来越荤,同样的还有湘省沙市的歌厅大舞台,都是完全以观众喜好为出发点。
  所以布莱希特的间离,除了演员表演要高于角色,同样也要高于观众审美。
  不过,这种说起来容易,真操作起来,一不留神就会变成王佳卫的《东邪西毒》,高于角色,也高于观众,但支离破碎的串联让观众看得云里雾里,反而刘镇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