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耽美辣文电子书 > [综快穿]带着房子穿了,可我黑户啊 完结+番外 >

第245章

[综快穿]带着房子穿了,可我黑户啊 完结+番外-第2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其他报纸,还需要他去沟通协调,不是一两天就能解决的。有的还是月报,或者半月报,需要的时间更长。
  可偏偏,方止战少年在九号这天回到北平,直接就登上了去往上海的火车,没有一丝停留,也就错过了第二天的报纸发行。
  期间,他也买了一些报纸阅读。只是在翻看的时候,他一直心神不宁,就没有注意到报纸上还有寻人启事这回事。
  如果注意到了,说不定也会萌生出报纸寻人的念头呢?
  只能说,天意弄人。
  李文谨走后,安西没有再继续写东西,而是就自己写的内容,和周老讨论。
  有的观点适合,有的不合时宜,有的可以现在就着手研究,也许会有不错的进展,而有的则需要记录下来,等以后再说。
  这一讨论就是一下午,等到学校最后一声下课铃响,已是日落西山。
  周老兴致勃勃,完全没有疲劳的感觉,但安西看他眉宇间已有了倦怠,只是被振奋的精神掩盖了而已。
  考虑到他的年纪,安西觉得应该打断他,“周老,已经很晚了,我得回去接两个孩子了,一整天没见,我怕他们心中担忧。这两个孩子自从家里出了变故之后,就有点依赖我。”
  周老原本还有点不愿意,盯着资料的眼睛依依不舍,但听到安西话,还是放下了手里的东西,跟着安西离开。
  周家离学校极近,坐黄包车也不过十分钟的事。
  因而很快,他们就到了周家大门口,远远的,安西就看到两个孩子站在那,眼睛直勾勾盯着路口,显然是在等自己,心里不由的一软。
  两个孩子看到安西,脸上的隐忧一扫而尽,欢快的扑上来,“叔叔,叔叔你回来了。”
  安西下车,一手抱起一个,“和周爷爷打招呼。”
  两个孩子依赖的蹭蹭他,转身面向周老,“周爷爷好。”
  “周爷爷好。”
  “你们好,你们好,都站在门口干什么,快进去,饭肯定做好了,你们吃完了再回去。”周老乐呵呵的道。
  安西欲要拒绝,但韩老夫人不给他机会,直接抱走芷嫆,“饭都做好了,就等你们了,也不知道忙什么,这么晚不回来,都把我戈戈嫆嫆饿坏了。”
  安西无奈,只好跟进去。
  周家准备的晚餐很丰盛,有鱼有肉,还有小孩子易克化的蛋羹。可能是手艺好的原因,两个孩子吃的津津有味。
  等吃完安西就起身告辞了,周老夫妻看看天色也就没再挽留。毕竟离他们居住的酒店远,等回去估计天都黑了。
  路上,安西问两个孩子,和韩老夫人相处的怎么样?
  “我喜欢韩奶奶,韩奶奶对我可好了,还给我买蛋糕吃。还有梨,可甜了。”芷嫆的话比较多,但来来回回的,都是一些吃的。
  而且安西还注意到,这小家伙有点嗜甜,能被她记住的,都是甜的东西。
  “止戈呢?”
  “韩奶奶对我们很好,”方止戈点点头,“我也喜欢韩奶奶。他会教我们识字,然后给我们讲故事。”
  然后他把韩老夫人讲的故事复述了一编。
  安西惊讶的发现,虽然他说的有点颠三倒四,但关键点都在,能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线,可见记忆力很强。
  而芷嫆这个小吃货,其实也记了个七七八八,只不过她的关注点都在吃上了。在止戈讲故事遗漏的时候,她会时不时插上一句,每句都和吃的相关。
  两孩子都很聪明,看来他们的教育要提上日程了,不能因为寻亲还没有消息,就耽误了学习。
  “那明天你们还去韩奶奶这里好不好?”
  两人点头,显然对此没有任何异议。
  因此第二天一大早,安西买了一些拜师礼,请求韩老夫人给两人开蒙。
  韩老夫人欣然应允,她原本就喜欢孩子,经过昨天一天的相处,对于止戈芷嫆,更平添了几分爱才之心。
  她甚至考虑着,如果找到了两孩子的亲人,她就和孩子的亲人商量商量,正式收为学生。
  不过这都是未来的事了。
  之后的几天,安西每天跟着周老做事,并等着报纸发出来。


第297章 民国寻亲9
  眨眼就是十号;安西带着两个小孩去周家的时候,路上遇到了一个卖报的孩子。
  “有《大公报》吗?给我来一份。”安西问道。
  “有有有,《大公报》一份;三分钱。”报童听到问话,立刻抽出一份报纸,双手举起递给安西,“先生给您。”
  安西接过;看了一眼报童脚上露出几个脚趾的鞋子;递了一毛钱过去,没多说什么,就让生子拉着自己离开。
  在黄包车上,安西翻了一下报纸;在第三页左下角的位置;有一个字体稍微偏小;但内容简洁明了的板块,那就是寻人启事。
  启事的内容按照安西写的来,被寻找人的情况;已知线索;寻找人等等。
  在这样的小角落里,很容易被忽视,但也没办法;像寻人启事这种明显看不到收益的情况;报社愿意登,就已经是人道主义了。
  总不能让人家大好的文章不登;一个寻人启事放中间吧?
  卷起报纸,安西在两个小家伙头上敲了敲,“希望你们足够幸运吧。”
  等到了周家;周老看安西拿着一份报纸,问了声,“登了?”
  安西点头。
  周老安慰道,“你也别太着急,寻人需要时间。”
  这个安西当然知道,笑笑不在意,把两个孩子交给韩老夫人,就和周老一起离开了。
  到达学校之后,他们梳理了一遍之前几天弄出来的计划,并正式展开工作。
  首先要做的是,对于目前周老讲解的课程,做一个教案梳理,这是最急迫的。
  周老每天都要上课,原本一学期的课程,在开学之初就已经制定好了,只是现在周老对要讲解的内容有点不满,觉得不够深刻,部分地方还产生了认知偏差。
  虽然这是因为之前研究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事物做出的不同判断,但当周老认为现在的想法更合理后,之前的理解就有点差强人意了。
  因而周老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临时变革教学计划,把现在他和安西研究的内容加上去,研究到哪里,就讲解到哪里。
  研究需要时间,上课也每天不能断,而教学计划改变,不仅要提前做教案,还要给学生准备新的学习资料,这就非常麻烦了。
  周老一个人肯定无法胜任这么多工作的,为此,他邀请安西成为他的助教。
  作为北平大学最知名的教授,以及创始人之一,校长和一干教授都相信周老的能力和眼光,他觉得安西有真才实学,那他就一定有。
  虽然安西的学历普通,甚至还没有上过大学,但不拘一格降人才嘛,不能说民间的高手就教不出好学生。
  没错,他们都认为安西是有老师的,不然凭他年纪轻轻,又没有出过国,哪里会懂多国语言?
  就凭着他几国语言自由切换,已经妥妥能成为北平大学的老师了,更何况他还非常了解各国的文化历史,以及经济政治状况。
  这是多么不可多得的人才啊!
  安西想了想,没有拒绝周老和校长的提议。
  他现在还没有想好未来要做什么,暂时也只有送两孩子回家一个目标,那不如就先应下这份工作。
  虽然在卖掉那些手表香水之后,他短时间内不会缺钱,可他也不能什么都不干。
  加入一份工作,也能更有利于他融入这个社会,了解这个时代人的思想。
  就这样,安西成为了北平大学一名助教。
  名义上是助教,其实他不怎么需要帮周老上课。周老是一个很负责的老师,但凡他身子无碍,都坚持自己上。
  所以安西做的最多的还是和周老一起做研究,帮他延写教案,写学生学习资料,以及……写发给报社的文章。
  没错,是文章。
  周老和《大公报》有协定,每半月在报纸上发布一篇文章,内容都是关于中西方差异的。
  报社作为百姓了解时事的窗口,也是许多人探查西方重要消息的一个关键出口。
  《大公报》自建立以来,已经有五年,其内容有一半都是关于国外的消息。
  两年前,李文谨就职《大公报》主编后,对周老再三劝说,由他撰写关于中西方差异的文章,发布到报纸上,引导百姓正确认识西方,也认识华夏。
  周老一开始是不答应的,但耐不住学生的劝说,就尝试着写了一篇。
  没想到,文章一发出就大受好评,读者们纷纷写信过来,表示这篇文章让他们受益匪浅,强烈要求报社专门开辟一个版块,就写中西方差异。
  周老知道后,认为这也是一个途径,让更多人认识到中西方的差距在哪,如果能因此启发一些人,也是一件好事,就一直坚持了下来。
  两年来,周老一个月两篇,可谓是呕心沥血,关于中西方的内容,方方面面都写到了。
  正在他纠结思考还要怎么写的时候,安西给了他全新的思路,全新的视角,以及全新的思考方向。
  见识过安西的文字功底之后,他就决定把这一重要任务交给安西。
  安西无语,这是又做回老本行了?
  只是之前写的一直是小说,这种带有研究性质的文章,到真是第一次。
  在接这个任务之前,他把周老之前的文章都找出来阅读研究过了,发现周老的风格,有着明显这个时代的特色,半文言半白话。
  倒不是周老不能用文言写文,只不过涉及到西方的内容,还是白话更助于理解。
  再说了,周老原本的目的就是让更多人理解中西方差异,如果一味的文言文,说实话,估计许多百姓是看不懂的。
  “周老,我先试试,如果不行的话,还要麻烦您提前准备好一篇,不能让《大公报》开了天窗。”
  安西决定先写一篇看看,如果《大公报》那里通不过再说。
  倒不是对自己的文笔没信心,只是他决定用全白话文的形式,如果对方不接受,那也没办法,因而还要周老先准备一篇,不能都托给自己。
  周老没有异议,让安西尽管写。
  这个其实很简单,安西一下午就能搞定好几篇,因为他去过那些国家,也确实学过他们的文化历史。
  做语言研究的,不仅要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还要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政治氛围等方方面面。
  因而在他眼里,中西方哪哪都是差异,就连一个简单的语气助词,都能显示出中西方不同的表达方式产生的思维差异。
  所以写这样的文章,对安西来说,简直轻而易举。
  唯一的问题就是,他是写小说出身的,不知觉就想代入趣味性,这和周老那种风格严谨,报告性的文章差别很大。
  可能《大公报》为了保证报纸的严肃性,不会收容这类的文章。
  当然,安西也不觉得读者接受不了,只是报纸风格不同而已。
  李文谨是周老的学生,自从劝动周老写文之后,就一直亲自过来拿文,两年来风雨无阻。
  这次也一样,只不过这次他不仅拿到了周老的文章,顺便还有安西写的几篇。
  李文谨当然明白周老的意思,也不含糊,当下就坐下来仔细阅读。
  发到报纸上的文章,一般都不长,因为版面的限制,差不多限定在1000到3000字。
  因而几篇文章看下来,半个小时都不到,这还是李文谨翻来覆去看了好几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