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女帝 [金推]-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一句他不如她,他牢牢地记着,这些年来他不断地努力,就是想着将来有一天,他能胜了曹恒,证明自己绝不像父亲说的那样,不如她!
诸葛瞻死死地盯着曹恒,曹恒看出来了,看出来了他想要学得跟诸葛亮一模一样,结果落在曹恒的眼里,他连诸葛亮一分都不及。
“殿下以为自己比之女帝如何?”诸葛瞻心里难受,借用曹恒的话反问一句。
“我不如母皇,也不如他。”曹恒很坦然地承认,就好像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诸葛瞻本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没想到曹恒根本不在乎。诸葛瞻皱起眉头,曹恒道:“连自己的优劣都不明白,狂妄自大,自视甚高,你怎么敢出现在我的面前?”
明明很平淡的一句问话,听在诸葛瞻的耳朵却险些让诸葛瞻想要动手,还是他身后的老仆出声道:“小公子!”
一唤的同时也表露了要阻止诸葛瞻动手的意思,诸葛瞻一眼看了回去,老仆道:“此处是公子的祠前。”
这句话总算是让诸葛瞻清醒了,他竟然在诸葛亮的塑像前如此失礼,懊恼的皱起眉头。
曹恒见他不再纠缠,抬脚就要走。那老仆与曹恒作一揖道:“长青不懂太多事,不过益州世族因早年夫人,不,女帝陛下之故,颇是同气同声,殿下想要动益州需得多加小心。”
老仆唤着夫人那叫一个自然而然,见老仆对曹恒的态度,杨嚣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难道,莫不是,曹恒的生父就是女帝陛下唯一承认的夫君,诸葛亮?
念头一起又连忙甩开了,怎么可能。诸葛亮一心匡扶汉室,无嗣传承的意义诸葛亮会不知道于大魏意味着什么?
他一生忠于汉室,为了匡复汉室,与曹盼几次交手,计谋层出,要不是曹盼本事不比他差,这天下如今姓什么就未必了。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会允许自己的血脉得这江山天下。
“我知。”老仆一片好心提醒曹恒收下了,这一次她是真走了。
诸葛瞻本来有满腹的话想跟曹恒说,结果一照面被曹恒的不耐与不喜闹得心中郁结,老仆道:“小公子,我们还是回南阳吧。”
“不,我一定要证明自己比父亲,还有她以为的要强。”如果说一开始诸葛瞻只是想来试试,适才曹恒的态度却让他坚定了自己要走的路。
老仆听着轻轻地一叹,目光看向曹恒离去的方向,其实他也觉得诸葛瞻不该离开南阳的。可是有些话,他不知该如何说。
“瞻儿。”老仆垂下头沉思之际,一道声音从侧边传来,诸葛瞻恢复了刚刚的笑脸,与来人作一揖,“三叔。”
“派人盯着诸葛瞻。”曹恒与赤心吩咐,赤心没有一丝犹豫地应声去办。
夏侯珉走到曹恒的身侧,“殿下对那诸葛瞻怎么如此重视?”
除了不解,其中还有别的什么只有夏侯珉自己清楚。
“重视吗?不过是不想让他自作聪明坏了我的事罢了。”曹恒这样的回答让夏侯珉的眼睛一亮。
曹恒道:“账本的事都弄好了?”
夏侯珉被问到立刻点头,“殿下放心,贿赂的钱财几何,谁人拿了多少,全都记得一清二楚的。可是殿下,凭一纸账本要定他们的罪很难。”
曹恒道:“我知道。所以我不是已经放饵了?”
想要问个清楚的夏侯珉被折回来的夏侯薇与魏止打断了,夏侯薇与曹恒作一揖,“殿下,所有的人都已经关进了大牢。”
“臣已经派了兵马守着,保证任何人都别想跑。”魏止已经自然而然地接过夏侯薇的话,证明自己是非常有用的,“另外……”
这些话,魏止附到曹恒的耳朵耳语,只叫曹恒一人听到,曹恒点了点头,“办得好,让承之那边做是像样点。另外巴县里的人也要给我守好了。”
刚刚守在外头,曹恒出来才跟上来的庞山民一听答应道:“殿下放心,臣都已经安排好了,保证万无一失。”
第017章 毒计再起
究竟能不能做到万无一失,还是待结果出来才能知道。曹恒布好局便静等消息,但是曹恒确实没有想到这些人为了把自己摘清楚能那么狠。
“殿下,巴县被人蓄意纵火,百姓烧伤无数。”消息是羊祜急赶慢赶跑来告诉曹恒的,曹恒正和夏侯薇在商量接下什么事该怎么办,羊祜一身凌乱的跑了进来。曹恒站了起来,带着不可置信地问道:“放火烧城?”
羊祜连连点头,“巴县里有人与他们里应外合,给全城百姓还有将士下了药,在城中百姓和将士昏迷的时候四处点火,崔郎君正在巴县安抚百姓,百姓死伤几何,尚未可知。”
夏侯薇沉下了脸,曹恒也是大出预料,夏侯薇道:“殿下,当务之急是要安抚百姓,只怕纵火烧城只是开始。”
“你手中有多少兵马?”曹恒转头问了夏侯薇,夏侯薇道:“臣手中除了刺使府的三班衙役,并无其他兵马。庞将军,庞将军手里有兵,但是……”
曹恒已经接过了她的话,“但是现在出了这样的事,我再想让庞山民配合我做什么,为了性命着想,庞山民未必敢动了。”
情况夏侯薇明白,曹恒也同时想到了。想想庞山民原本的态度是什么?是杀一县百姓,保一州太平。曹恒的到来,代表的似是曹盼的态度,曹盼想将益州这么多年由益州世族把持的局面改变,因而庞山民才愿配合曹恒。
曹恒让庞山民守住巴县各处的通道,守护百姓,在庞山民看来做这样的事是对的,他可以做。之后曹恒安排他继续守住巴县的百姓,他守没问题,结果一守就守出了大事。
放火烧城,他们竟然还被下了药。下了药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凶手的人遍布整个益州,能让一城百姓死,也能让庞山民死。这个时候,不可能没人警告庞山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样一来,本就因为曹恒而不得不动的庞山民,在权衡之后,就算曹恒再要求他做什么,他也未必会听曹恒使唤了。
曹恒吐了一口气,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庞山民并不是曹盼的亲兵,对于曹盼的忠心有多少谁都不敢说,那么一个从未打过仗的曹恒,只靠曹盼的余威想要让庞山民听之服之,凭什么?前所未有的挫败让曹恒的双眸冒火,她以为自己控制了全局,结果现在火势一起,曹恒被狠狠地抽了一个耳光。
“手中若是无兵,殿下的安危……”敢放火烧城的人,会怕杀死曹恒?
“殿下,诸葛司马求见。”这个时候赤心来报,竟是诸葛瑾求见。
“不见。”曹恒连想都不想地回答,看向夏侯薇,“姜维何在?”
不见诸葛瑾却问姜维何在,夏侯薇道:“当年姜维奉诸葛丞相之令镇守汉中,汉中被困又被我军夺回,姜维大败被降,陛下原是要封他一个将位,被他辞官归隐拒绝了。臣所知,他应该是在成都内。”
“还有李严。”曹恒又再问了一人,夏侯薇一顿,还是赤心道:“殿下让奴去查,奴已经查到了李严何在。”
李严昔日与诸葛亮同为刘禅的托孤大臣,却因于蜀汉大军与魏军交战时,撺掇刘禅于蜀军可一举夺魏城时将诸葛亮于阵前召回,诸葛亮返朝后即将李严贬为庶民。
“李严其人虽有才干,却是个小人。”夏侯薇皱着眉头提一句,虽说李严当初那么做获利的是大魏,以忠贞而论,李严拖诸葛亮的后腿妥妥是毁蜀汉的江山。这样的人怎么能用。曹恒目光闪烁着异样的光芒,“想办法找到姜维。我这就去见李严。”
完全不听夏侯薇劝的意思,赤心已经应道:“殿下,奴给殿下带路。”
“殿下,祜想随殿下一道去。”羊祜连忙表示想要一块去旁观。曹恒见他一副死里逃生的模样,这个时候还想去看热闹,且随了他。
曹恒就这样出门,诸葛瑾尚未离开,见到曹恒走出来完全不管不顾地冲了上去,唤了一声殿下。
扬起手,曹恒阻止了他说话,“巴县出了事,我没有时间与诸葛司马纠缠,诸葛司马为何前来我心里有数,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不可能。”
才唤了一声,曹恒已经把诸葛瑾想说的话都说完了,诸葛瑾道:“殿下,臣只是想想帮殿下。”
“真要帮我你就不该来劝我。益州百姓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巴县之事到此你还看不明白?世族,贪官,你竟然要我放过他们?”曹恒眼刀子直往诸葛瑾身上甩去。
诸葛瑾本以为曹恒只是说说知道他想说什么而已,未必是真知道。说破后,确实都是他想说的话。
“杀鸡儆猴!好,我倒要看看他们还有什么手段。你,好自为之。”曹恒本来对诸葛瑾并无好感,如今诸葛瑾所谓帮她的行为,却是让她放过那些贪官和世族,那是更让她不喜。
益州的问题诸葛瑾看不到?他不思改变也就罢了,曹恒要做,才碰到这样一点问题,他竟然想劝曹恒与益州的世族妥协!
妥协的后果是什么?既是放了被曹恒刚刚拿下不久的官吏,更是默许了益州从今往后都由益州的世族们把持,大魏诏令到益州没用,他们纵与大魏称臣,早已成了实质上的主宰者;当然更是在抽曹盼的脸。
要知道曹盼一个女郎越过那么多的兄长继承曹操的位子,登基称帝,开创大魏凭的是什么。曹盼从一开始就牢牢压制世族,拆其坞堡,缴其兵械,纳其部曲,建书楼,兴私塾,开科举,哪一件不是为了瓦解盘根错节的世族,不再让他们继续把持天下?以世族们强盛的后果是让天下百姓民不聊生。分化世族的权力,不再以门第取士,这是曹盼一生都在致力破的一个局,曹恒原本未必有那么深的体会,但是这一次出来,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世族,绝不能让他们一味的壮大,垄断!
“殿下。凡事不可操之过急,纵然殿下要动手,也不该如此急切。”诸葛瑾一看曹恒完全不愿意听他说话,追在曹恒的身后唤着。
“殿下,诸葛司马在益州仅次于刺使。殿下既然亮了刀,不畏刀的人当用之。”羊祜如此地劝着曹恒,曹恒停住了脚步。羊祜一看曹恒能听得进劝谏,再接再厉,“殿下还记得此来益州为何?”
曹恒自是记得的,羊祜也知道曹恒忘不掉,羊祜看着曹恒,“巴县百姓等着殿下讨回公道,既然诸葛司马前来拜见殿下,证明他是偏着殿下的,这样的人殿下不用岂不可惜?”
“他不会帮我。”曹恒肯定地告诉羊祜。
“只要他不帮着那些人就是帮了殿下。”羊祜是一句惊醒梦中人,曹恒明白了。
明白了,即回过头对上诸葛瑾,诸葛瑾的额头尽是汗,曹恒道:“诸葛司马让我不必操之过急,难道诸葛司马有什么可以循循渐进,又能解决眼下局面的办法?”
诸葛瑾是真急得冒火了,曹恒突然地转头询问,他也顾不上管曹恒为何改主意,急切地道:“前任刺使因何致仕殿下可知?”
提到前刺使,曹恒一眼看了过去,诸葛瑾道:“前刺使李邈,本为刘璋账下之臣,刘备入主益州后为健为太守,蒋琬、费祎、杨仪自焚殉国后,李邈迅速收笼益州官吏,而为益州刺使,益州之内,世族势力错根盘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女帝因孔明而顾忌益州百姓因动而生乱,故以无为而治,是为安抚百姓,也给了世族机会扎根繁衍。”
“若非李邈年事已高,日渐不适,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