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第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国的地理位置离交趾省,相比于北方的汉国,郑国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家乡本就在南方的林族人,在选择了前往藩国后,就被安排到了郑国来。
大周的这些境外藩国,国内有人手的也就罢了,没有人手的,便非常需要更多的人丁,这些人丁,光靠远征军可不成,所以大周国内的百姓到藩国来,都会有藩国给予的安置福利。
他们家——林从和二弟是没分家的,家里遭灾的时候堂弟虽然已经是成丁了,但到底没到自己顶事的时候,不说长辈们临终前的惦念,就是他自己,也想着要和这个弟弟相互扶持,给家里传续香火。真要分开过,还得堂弟也娶上媳妇,开枝散叶,他们老林家不那么势单力孤的时候——分到了足有三百亩的田地,一人就是一亩。
这要是放在中原,得几辈人才能攒下这么多的家业啊?
林从个性老实巴交,这辈子能有这么多田,比他们家遭灾前还要多出不少,已经让他心满意足了。
可是很显然,他的弟弟林放和他的个性截然不同。
而且……林从在床上又转了个身。
前阵子,小溪村里来了位“大人物”。
这位“大人物”也是个熟人,是他们从前的乡人,诨名唤作王大。
只不过王大和他们不一样,他们是逃难后来到藩国的,而王大则是早早地离乡加入远征军了。
王大的家里很穷,家徒四壁不足以形容的那种穷。
他的爹是远近闻名的烂人,最是好赌,又好酒,平日里游手好闲,终于将家业败了个精光。
结果王大他爹有一晚喝多了,回家的时候被绊了一跤,自己拍拍屁股就死了,留了一堆的债给孤儿寡母。
王大他娘前些年也没熬过去,他娘去了以后,为了安葬老娘,王大身上又是一笔债。
这人后来一狠心,便去官府报名,参加了远征军。
也不知他后来在哪个王爷的藩国那里落了户,总之回来的时候,已经是远征军的千户了。
纵然藩国的千户官放到大周本土,指不定要被降级成百户、总旗甚至于小旗,含金量不够,但那大小也是个官不是?
这王大回来是为他娘修坟的,当年他家落魄,就算他愿意背上一笔债,也只是让他老娘不落到草席裹身这样凄惨的境地里去,那安葬的薄棺真是连被拜托做棺材的木匠看了都不落忍,还给他家免费又加厚了两寸,又让王大在他家好好吃了顿饱饭。
就是这两寸和一顿饱饭,王大感念在心。
那时候他们乡还没遭灾,王大厚谢恩人后,木匠他们家竟借此在府城买了两进的宅子,又在村中蓄了好几亩田。
后来王大走的时候,就引得村中好些年轻人心念大动,想着跟他一样去搏富贵。
只是家业难舍,就算自己能下得了决心的,也被家中长辈、妻儿绊着,没能成行。
前阵子林从和林放去府城——郑国到底只是个藩国,不能和繁华的中原比,这里的府城,放在中原,只能算是个小县城——竟又见到了王大。
这回见面的王大比前些年见到的更威风,和宣怀府的知府坐在一块谈笑风生,而林家兄弟上一回见到知府这样的大官,还是从中原过来。
他们都是正宗华夏苗裔,被分配到不同村子的时候,不仅府中衙门的吏员们齐齐干活,就连府尊也和他们闲话一二,勉励了几句。
这要说王大有什么出奇的地方,倒也没有,就他爹那个烂赌鬼的模样,更不能说是祖坟上冒青烟。
所以王大为什么能发家?
还不是赶上了好时候,中原的朝廷支持藩王们出海立国,愿意跟着一起走的百姓都有百亩良田,更何况是跟着一起打仗的远征军?
只要能活下来,有战功,那就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当初那些藩王们,为了让更多的百姓参加他们组织的远征军,一个个封侯拜相的许诺都不要钱似的发,而事实上也确实有许多的人成功地享受到了这些拿命搏来的富贵。
就是他们当年乡里没遭灾,也没少听见地方官府做的“宣传”。
二弟没成亲没挂念,又正是年轻气盛有闯劲儿的时候,也难怪会被激起这样的想法。
林从想起上次在府城见到的王大,哦不,是王指挥使,更睡不着了。
今天虽然没争出个结果,但二弟恐怕不会那么容易放弃。
王大来郑国,指不定是这些藩王要组的联军真的要成立了,若是二弟一直死犟着不松口,该如何是好啊……
第100章 番外:从军行(二)
林放最终还是成功地辞别了兄嫂; 应募去了郑国远征军中。
他死犟着不愿意成亲,执意要参军,他大兄也不能牛不喝水强按头。
更何况; 这一回恰巧遇见了王大来募人,彼此之间是乡人; 好歹也有个照应。
若是让林放自己不管不顾地偷跑去报名应征,却连个提携照应的人都没有,反而会更不妙。
这一番思量之后,林从最终还是为林放打理了一身行装; 送他参军了。
入伍后,跟林放同个军营,以及同驻地的; 都是大周出身; 彼此之间自有一份亲近。
这亲近都是对比出来的。
诸藩远征军的人员构成很复杂; 有当年就随藩王一道开边的元从——这些人一般都是有官身了的,最低也都是小旗(十夫长)——有大周本土和诸藩藩国里征募的周人百姓; 以及诸藩的藩国土著。
已经有了官身的元从们自成一派; 就算彼此之间有龃龉,也不会特别看得上新加入的新兵; 顶多提携一番乡党。
周人百姓参军的,彼此之间虽也有地域之分、籍贯之别以及军户与农户、匠户等的区分; 但都是华夏之人; 又都是为了建功立业来的; 在军营之中; 并没有太多龃龉。
这不同类别的人应征后; 自然也都彼此抱团。
更何况; 周人在军营中虽能得到一定的优待; 但是架不住土著的数量大啊。
藩国之中,土著为官的不在少数,纵然周人有身份优势,想要晋升,还是要立下功劳才行。
此后林放便在军营之中勤练不辍,兼之军中还有教授他们识字的先生,这日子竟过得比从前还好。
军中的先生教授的是常用的汉字,操练完毕后,每晚便有一个时辰授课、解惑,每月里除了常规的军阵、操练考核,还有识文写字的考核。
这都是景熙年间确立下来的规矩,到现在过了几十年,早已成定例了。
要说出格,宣德皇帝连遣大儒给宫中宦官授课的事情都做得出来,景熙帝不过是让人给军中将士扫盲而已,并不足以让人诟病。
反倒是秀才、举人等有功名又不足以直接授官任事的文人,又有了可以入仕的渠道,还能与武官交好——在这个大开拓时代,拘泥于文武之分的人,迟早是要被淘汰的,朝中科举出仕者,不管是前往藩国还是在中原任事,认识几位武将,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了——除了最开始推行的那几年,而后入军中做“教授”一直都是很吃香的。
待久了之后,林放也渐渐弄清了更多的事。
他是凭借着自己和王大这位指挥使是乡党,又是周人,参加远征军多少会受到照顾这一层关系,再加上一腔孤勇,这才参军的,而这一回参加远征军,却是他赶上趟儿了,有许多人可不单是因为这个才来参军的。
自安西府改为汉国起,至今将近五十年,大周在外藩国数量愈发增长。
但是刨去零散建立的藩国——譬如汉国、纪国——其余藩国的建立时间都是相差无几的。
藩国的建立带来了大量的利益,中原之中家无余财、贫无立锥之地之人,在藩国之中封侯拜相,青云直上者不在少数。
纵是寻常小民,一入藩国,都有数十亩甚至上百亩的良田入手。
寻常百姓都有这样的收获,国朝的文武官员,也有功绩大到封爵甚至跟着一同开设藩国的,家业万世不易之根基,这便稳当了。
在之前的三次藩国建立潮中,大量的金银与奴隶流入中原,那时的景况,堪称是一场狂欢,一夜暴富、一夜骤贵,这样的事例到底都有。
这一回,景熙帝的一部分幼子和宣德帝的年长王子们也都准备开边立藩,相比于三次藩国建立潮之外的时间段的零星开藩,此番却是一场盛大的狂欢了。
新的藩国建立,最初阶段肯定是要朝廷施以援手的,每届科举愈发多的文人士子得以入仕,又有数量繁多的武将建功立业,即便是为了每届稳定增长科举招录名额,都会有文人坚定不移地支持藩王开边,更何况还有实权的武将也在一旁鼓噪声势呢。
不但是新藩王能开拓藩国,已经消化了旧有地盘的藩国,也可以趁机开拓国土疆域。
就比如林放所来的郑国,它是第三次藩国建立潮中由第二代郑王建立的藩国,比之初代郑王惠王时期的郑国,疆域面积广大了不少,地理位置也已经有所偏移了。
他们这些参军入伍的人,如今正是赶上好时候。
大周这边要立藩国的藩王多,要打的地方,也不是南洋的小岛,而是南洋大陆上的沃土。
当然也有扬帆出海去远洋之地立国的藩王。
只是远洋之地虽然好,土壤肥沃,也有许多少见的良种——纪王殿下当年带回国内的土豆、玉米、番薯等神物良种,都是远洋那边产的——可是到底离得太远了。
除了纪王等几位景熙帝的皇子,以及几位由上皇抚养的皇孙外,少有藩王会选择去远洋之地立国的。
纪王殿下的南洋藩国纪国,是在朝廷的主导下开边打下来的,继任的是纪王的嫡长子,而纪王本人则又带了人去远洋之地开拓,立了“新纪”——后来纪王的三王子自请开边,在新纪之外又开一国,便都改了名,是以远洋纪藩又分为景国与熙国,各取太上皇景熙帝的年号中的一字。
说回南洋这边。
南洋这边的藩国有岛国——由宗室建立的代侯国就是典型的岛国,而与代侯国所在岛屿隔海相望的那块大陆,便是诸藩林立的南洋沃土。
那里也是诸藩建国的目标。
大周以南,除了一些桀骜难驯为天兵所剿灭或者自请内附、由朝廷分封不愿或招募不到合适人手出海的较低爵位的宗藩子弟的藩国,其他的都是事大周甚为恭谨的朝贡属国。
所以大周藩王原本能建在南方的大周近处建藩国的地方很少,不愿在海岛上立国的话,那就只能在北方、西方一试了。
去北方的草原上生活,并不是大周藩王们能够长久坚持的模式,而且北方实在是太冷了,只有二代沈王和初代伊王愿意往更北边去。
而更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安西府,也就是汉国以西。
得益于乾圣帝的帮扶,汉王手下的精兵强将为数不少,又有秦、晋二藩的藩王,对此跃跃欲试。
几藩合力啃下了几块难啃的骨头后,他们发现了与南洋印度之地相连的地域。
诸藩合力,又有光幕提示,很快,大周的几大藩王联军就打入了那块地方。
那边从前具体是个什么光景,现在已经说不清楚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里并非是铁板一块,而是里头还分了好些个小邦国。
有些靠近南洋海域的,也曾受过大周的册封,但是当年三藩王的联军攻入的地盘,很明显更受帖木尔国的控制。
北原汗庭在乾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