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嫌隙。
要乾圣帝说,太子这个长兄,实在是有风范,别看他在汉王面前将这个弟弟一通贬,可那切切实实是在帮这个傻小子。
天子有了太子给的这个台阶下,在汉王有所请后,连训斥都不用,用经验不足就可以推拒掉汉王的请求。
汉王眼热兵权的行为,好歹也有个年少不知事的名头在。
至于太子,真当武英殿中的群臣都是死的?
太子这样做究竟是为了自己的私欲还是为了汉王的名声,这些文臣都是聪明的读书人,不至于连这一点都看不出来。
家宴嘛,氛围就比朝中议事要好很多。
天子先就着两个儿子白天的表现发表了讲话:“太子出阁读书后,学了很多道理,晓得谋动而后动,自己不知晓便不答,光这一点,便胜过无数人了。”
这一点倒不是说汉王,再怎么样,天子也不至于在家宴上,还对想要让他们修复关系的两个儿子踩一捧一。
这说的是武英殿中议事议到后半程,说大军派出去后,安南国的地方该怎么治理的事。
治理地方,是文臣们的专业。
本朝国初缺乏人才——毕竟前朝就连科举都很少办——以至于国朝初年,征辟、国子监、秀才为官的,比比皆是。
在这样的氛围下,读书人对政事多少都会有所关心。
寻常读书人都是如此,更不必说朝中的这些学而优则仕的文臣大佬了。
处理国中大事,听起来是简单的,不就是吩咐下去,再让人实行命令嘛!
可是有多少政策,就是毁在一下子所有地方通行这上面的。
除了适用大部分地方、大部分境况的良策——比如是灾后免赋免税之类的——每个地方的情况多少都是有不同的。
上皇宣武帝开了一个好头,皇太子参预政事,甚至监国行政。
在这方面阐述自己的意见,是祁元询这位皇太子要做的。
只是祁元询想着,到底是在安南国划行省开州府,还是要设藩府,这是要斟酌的,更何况,真当安南的本土势力不会反抗么?
打不打得过是一回事,暗地里抗不抗争又是另外一回事。
他前世那么多血淋淋的例子,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尽的。
真当大周和安南说一句数百年前两国同宗,兼之同文同种,他们就束手投降了?
没那么便宜的事情!
更何况,就算是大周本国人,也不一定全都在内心认同这样的观念。
大周处于中原膏腴之地,自古以来便是周边诸多小国的宗主国,安南国数百年前是交州,可那时候就是苦劳之地,凭什么安南这个被打下来的小国,要和他们享受一样的待遇?
所以在皇帝点名之前,祁元询真的是一言不发,皇帝点名后,他才说了一番话,意思是没有实践就不能知晓结果,待到打下安南,其余地方不论,请天子赐给他两府之地实践一番。
整个安南的面积换算到国内,大概能有十几个府,祁元询开口索要两府而已,又要通过朝廷的行政体系来实行,天子自然无有不应的。
他这样谨慎,和请求从征安南、自荐统兵、表面上看起来就是连脑子都不过的汉王相比,更是老成持重。
年纪轻轻,就懂得谨慎小心这样的道理,天子本人再怎么觉得儿子小心过了头,堂堂大周两京一十三省的储君,坐拥百数十府,收拢安南,竟只要了两府之地践行理念,可是这样的态度,还是要表扬的,最起码,在治国方面,表现出这样的态度,足见太子是个成器的好苗子了。
“汉王孝心可嘉,待我儿长成,勇略必有可用之地。”关于汉王的评价,天子则打了个哈哈。
虽然给儿子保留了面子,但是又一次驳斥了汉王想要为君“分忧”的“孝心”,总是事实。
汉王不乐意,但也知道不能再在父皇面前失态,只好闷头用膳。
赵王什么都不知道,置身事外,天子只说了他平时的课业,勉励了几句,就揭过去了。
朝中议定发兵之事后,便开始了征召人马,后勤准备。
对外宣扬八十万大军,将各种后勤准备工作都算上,也不算出格。
九月份,费时三个月,一应准备已初步完成。
汉王留在京中成亲,想要随军都不行,统兵的总兵官是众人都没想到的武定侯——这位是上皇老臣——而后的左、右副将军则为西平侯、魏国公,魏国公手下却有当初燕山护军中的许多人马,显然是天子想要借此机让自己的旧部也能封爵了。
第57章 意外
大军初步做好粮草后勤等一切准备; 集结完毕,开往边境,已经是九月份的时候了。
大周举国共拥兵两百余万,为历朝历代之最; 如此武功; 常为宣武帝夸耀; 乾圣帝同样深以为豪。
大周定鼎三十余年,大部分地方休养生息多年; 但兵马调动并不少; 筹备、运送粮草等也有条不紊。
没有哪个大周百姓在看了光幕之后,对兵马征调有异议。
不征之国怎么了?老皇帝说了不打,新皇帝说要打; 不都是皇帝的命令嘛!
大周是周边这些属国的宗主国; 就算和升斗百姓没关系,他们也知道; 不能让人骑到自己头上哩!
需要注意的是,越是与他国接壤、容易产生摩擦的地区,百姓越希望大周的态度能强硬一点。
大周百姓; 自与他国不同,只有大周一直强硬,他们这些大周子民才能有好待遇啊!
就以朝鲜国为例,就是大周的商人去朝鲜做生意,都是要被高看一眼的,其他国家也差不多,只要是周人; 在朝廷那里有籍册的; 他国便不敢轻举妄动; 唯恐伤及大周百姓,招致宗主国怒火。
百姓都如此,朝中大员们更不用说,在兴庆宫中休养身体的上皇都发话,让皇帝好好地打一仗。
祁元询深切认为,领军主帅是上皇老将,指不定就是上皇和天子达成的共识之一。
大周共发精兵十五万,算上后勤粮草、民夫等,足有几十万人,是以对外号称八十万大军。
具体的军情,天子收到的才是第一手的,祁元询知晓的都是天子特意发来给他看的内容。
饶是他的武事方面的老师被派去一同出征了───征国之役,能拿到手的军功可不少,天子自然要照顾自己的燕山护卫军的旧部,先让他们挣出功勋来好封爵,往后再有什么战事需要人,他也可以从容安排自己的心腹领兵───祁元询也能看出来,大军一路上势如破竹。
别看到现在只有安南陈氏遗臣来,他们的王胤宗种没人站出来求助,就以为陈氏的遗留力量在安南之内就被打击得一干二净。
其实不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胡氏篡位夺权,整个政权和地方上,确实有他们的许多人,但心怀陈氏的旧臣遗老也是为数不少的。
所以一路上,胡氏发兵拒天兵,不是败势明显,就是有陈氏遗老主动迎天兵,自身战力不足和内部有人拖后腿,安南胡氏这两方面都齐了。
和他们节节败退的现实结合起来,安南胡氏号称拥兵两百万以抗敌,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的笑话。
眼见着大周将要创出几月灭一国的辉煌战绩,却突然发生了意外。
“(永乐)初,上以陈、胡之替,乃安南内政,不欲兴兵,仅遣使斥之。以高皇帝立不征之国故。
……使安南臣见天平,其臣皆错愕,下拜涕泣,声震殿中。又有思明、宁远土官言安南占周土;占城遣使告安南胡氏‘攻扰地方,杀掠人畜’。
……上遣镇广西都督佥事黄中领兵五千送天平归国……(黄)中等战殁,天平被俘,以凌迟罪被处。
上乃兴师,以成国公为总兵官,西平侯、新城侯为左、右副将军,丰城侯、云阳伯为左、右参将领兵。
……六月,依其官吏耆老所请,复古郡县,改安南为交趾,设三司。
……
交人苦中国约束,又数为吏卒侵扰,往往起附贼,乍服乍叛。”───《大周永乐遗事》
“(周)兴兵十万,言送添平归国为王……”——《大越史记全书·陈纪·附·胡汉苍》
“(乾圣初)上兴兵伐安南,俘胡氏,以陈氏宗胤断绝故,从其官民耆老所请,使内附。上行王化,其国遂安。”——《圣武记·乾圣戡定安南记》
“周帝发兵八百万伐我国……”——《大越史记全书·陈纪·附·胡汉苍》
这一回的光幕更新是在祁元询学习期间,授完课后,他和老师才见到天上光幕的文字。
方孝孺既然被称作读书真种子,自然想要教出一个儒家理念中的尧舜天子。
如今见此,更是恳切不已地对祁元询道:“国朝扬天威于安南,固壮举也,只是存亡断续,亦是人伦之理啊!”
祁元询清咳了一声,意思他明白了,但是,“做个人吧”这种话,老师您应该和我爹去说啊。
征安南是我爹想的,我只是赞同了一下下而已,被人骂的事情不要带上我。
真要是我去干的话,吃相还是会好看一点的。
更何况,要不是光幕这么不讲究,做了个猪队友,安南就不会提前知道大周的打算了。
甭管安南人怎么看,到时候只要大周这边的记载冠冕堂皇就可以了嘛!
“及其(周朝)贼虐愈甚,民命弗堪……义兵之举,朕实出于不得已焉耳。”——《大越史记全书·(后)黎纪·太&祖高皇帝》
祁元询刚这么想着,就见光幕上又附了全汉字版的《大越史记全书》。
他尴尬地对方孝孺一笑,除了感慨未来大周在安南的汉化工作做得好,其他的是一点都不想说了。
所谓的《大越史记全书》,光看前头将大周五千兵都夸大成十万,国朝此次发兵号称八十万、在他们的史书上直接变成八百万,就知道这本书的某些记载到底有多不靠谱了。
然而再不靠谱,关于其国发展延续的方面,脉络是不会变的。
这也就意味着,大周真的打下了安南,将之改设三司,复为本国之地,可是最后,还是弄丢了这块地方。
至于怎么丢的嘛……
肯定不是纯行教化就能丢的,祁元询毕竟是大周的皇太子,立场要坚定,不能说得太详细,但左右不过那几样盘剥手段。
光幕有这样的异象,祁元询自然不能置身事外,当即便要去求见天子。
进到武英殿内的时候,不出意外,他又听到了天子的怒吼:“反了!真是反了!”
祁元询是很能理解他爹的心情的,光幕这东西,全天下都能看到,一直以来都是有利有弊。
现如今踩着大周的脸面堪录的一些东西,简直就是在大周的脸上连环甩耳光!
而且这还只是光幕刚出来以后的情况,之后这几条光幕造成的影响,肯定会愈发深重。
在大周本国以内,肯定不会造成什么大影响,但是正在发生战事的安南战场,就不知情况如何了。
祁元询匆匆入殿,殿内的大臣看到他,纷纷松了一口气。
他们是大臣,和皇帝的关系没那么亲近,有些话说了,在气头上的皇帝也不一定能听得进去。
反倒是皇太子,这大周的天下是他们祁家的,征伐安南之事,只要太子殿下说得有理,那陛下一定是能听进去的。
儿子来了,乾圣帝正在气头上,也不能保证自己就一定不会骂儿子,好歹给儿子留个面子,便让殿内的大臣都先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