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锦绣弃妻 >

第231章

锦绣弃妻-第231章

小说: 锦绣弃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遣凰煽冢换岫倒换嵬猓换岫等⒌掌抟思医踝约合不叮苤褪侵种植辉敢狻
  既然不愿意,出此下招又是为何?这件丑事不但会害死明金,对潘家锦同样有弊无利。
  宋二夫人“啧啧”了一声:“我说了她有鬼你还不信,看看,看看,这简直是要把宋家姑娘们都打入地狱啊,姑奶奶你到底图什么?”虽然这次出事的是大房的宋明金,但同为宋家女儿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她也有两个女儿要议亲呢。
  宋氏被两位嫂子的突然袭击震得完全懵了,头脑一片空白:“不是……这不是……”
  宋大夫人火冒三丈,一巴掌往宋氏的脸上摔了过去:“证据就在这里,你还要睁着眼睛说瞎话吗?不是,那这是什么?”
  宋氏被这一巴掌打得眼冒金星,人也瞬间清醒了,指着宋大夫人的鼻子骂道:“这首诗我是为别人准备的,锦儿纳妾也要纳对他有助力的女子,宋明金有什么?我们躲都来不及,怎么可能花这么大力气算计她?
  我还要问呢,宋明金一个姑娘家的肚兜和笔迹是怎么到人家手上去的?总不能说也是我去偷的吧?还有那个张茆,不是二嫂你介绍给我的吗?不是你说他是你弟弟的朋友,知根知底很可靠吗?可靠个屁?你要去问问他受了谁的指使,怎么弄到这首诗的,又是从哪里拿到宋明金的肚兜和字迹?”
  宋家两位夫人俱是被问住了,也是,宋氏一直就不喜欢明金接近潘家锦,英国公爷更是厌恶了宋家,可是弄出这么一场后,只要宋氏还不想同娘家断了往来,就得想法子让潘家锦纳了明金,这真的会是宋氏愿意看到的结果吗?
  换种情况,如果这位姑奶奶算计的是将明金推给潘家铭,她们肯定是会相信的,可是……
  “不管怎么样,”宋大夫人开口了,“若不是你找人弄出这首什么不要脸的诗,人家怎么算计到我们?我告诉你宋美芬,现在事情已经这样了,你赶紧让家锦娶我们明金进门。我的要求也不高,聘礼、进门规格都不能比那尹知晴差。”
  宋氏冷嗤到:“还要求不高?宋明金拿什么同人尹知晴比?尹知晴她爹现在可是太子殿下跟前的红人,她的这桩亲事也是太子牵线,人家还救了西娅公主,由西娅公主点头做贵妾的,你们宋明金算什么?想同尹知晴平起平坐,你们不怕太子拿宋家开刀吗?”
  她心里也清楚,经此一闹,不管查不查得出主使之人,宋明金都一定是要纳进门的,否则就是逼宋明金去死,还让宋家所有出嫁、未出嫁的姑娘跟着被人非议。可是,儿子或许还能够看在她的份上纳明金进门,不过就是后院多一个女人而已,不喜欢少宠些就是。
  国公爷那边才是硬骨头啊,若是可以,她相信国公爷都恨不得让大老爷休了她,又怎么肯再让宋家的女儿进门,还是爆出这样的丑闻后?昨天婚礼上这么一闹,英国公直骂国公府从来没有如此丢脸过。
  宋大夫人的脸憋得红过猴子屁股,但也知道宋氏说的对,她总不能因为一个明金连累丈夫和儿子被太子厌恶。
  “好了好了,先进门再说,”宋二夫人赶紧道,“姑奶奶是金姐儿的亲姑母,还能亏待了她不成?”虽然宋家女儿的名声这次肯定都要受到影响,但是两情相悦、私相授受总好过宋明金一个人折腾不是?不管是宋明金去死还是出家,对宋家女儿名声的伤害都是最坏、最长远的。
  就这样,姑嫂三人在相互指责过错后又无奈地坐在一起商量对策,各人心里都有一份怨对,但毕竟有着共同的利益不是?她们心里也都清楚宋家如今的境遇和英国公府对宋家的不待见,包括潘家锦兄弟姐妹几个,只是不甘承认罢了。
  外人不知道宋氏是如何说服潘家锦和潘如烨,潘如烨又是如何同英国公谈的,总之,最后传出的结果就是,三个月后,潘家锦将再纳一妾,即他的表妹宋明金。一时之间,潘家锦娶妻纳妾的美事成了京城八卦榜的热门话题。
  看热闹的人才不管什么名声不名声,尤其那些最喜欢往脂粉堆里钻的男子纷纷羡慕起潘家锦来,瞧瞧,人家不费吹灰之力,三个月时间就搞定一妻俩妾,府里还有一个丫鬟抬起来的美妾呢,真是桃花运十足,美得不要不要的。
  潘家锦想了很久都想不明白,究竟是谁在陷害他?那个张茆是很容易就被找到了,奇怪的是人家近一个月根本都没来过京城,也不在槟州,正在老家祭祖呢,证人多得很。而且张茆被带到的时候,三元再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也不得不实话实说:“这人不是张茆,呃,不是给我包裹的那个张茆。那人更高一些、更廋。”很明显,他们被人耍了。
  潘家锦不是没怀疑过潘家铭,可是,一来,人潘家铭早就出门游历去了,宋氏寻人作诗的时候,潘家铭已经不在京城;
  二来,若是宋明金在京城,潘家铭狐朋狗友多,或许还能弄到她的肚兜和字迹,可是在槟州,至少目前,潘家铭的手还没有那么长。宋家虽然没落了许多,底子还在,后院也不是什么人都能进入的;
  三来,也是最重要的,这件事对潘家铭一点好处都没有。虽然现在潘家铭有些脱离了大房的掌控,不再那么容易被他们利用,但不得不说,潘家铭对大房还挺有感情,否则也不会为他去向皇后娘娘争取云涛院不是?
  潘家铭虽然做事随性、不靠谱,但对他没有好处、损人不利己的事他还是不屑于去做的。即使对外人也是如此,更不用说自家堂兄了。
  如果萧峰知道潘家锦的想法,肯定嗤之以鼻:你们母子都把主意打到人家看上的女子身上了,还什么“损人不利己”?人铭小子都舍不得让尹大姑娘做妾,你们倒好,想着用如此卑劣龌龊的手段强纳尹大姑娘,还不许人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大房祖孙三代三个男人在书房讨论研究了一整日,也想不出谁会如此坑害潘家锦,存心破坏潘家锦同西娅公主的大婚。
  最后,还是潘如烨一拍大腿:“会不会是之前皇上有意指婚给西娅公主的那几家?对大郎不甘心,所以想恶心我们一下,也让西娅公主对大郎生了隔阂,夫妻不睦。到时候若是藏域国同我们大郢的关系有什么异动,就把责任推到我们英国公府,污蔑皇后娘娘?”
  英国公无语地瞪了潘如烨一眼:“不甘心是有可能的,想恶意捉弄大小子一番也说得过去。其它的……你也太多虑了。”藏域国王再宠西娅公主,也不至于看西娅比大王子、三王子等几个儿子、甚至藏域国更重。因为潘家锦多纳一个妾,或者因为西娅同潘家锦夫妻关系差一些,就直接影响到两国邦交?太离谱了!还不如让西娅和离回藏域国?藏域国对女子比大郢更加宽容,和离再嫁很正常,何况西娅还是公主。
  找不出黑手,英国公爷放弃了,只是再三叮嘱潘家锦善待西娅,莫要再惹出其它事端。还说西娅公主才嫁过来就要面对接二连三的妾室确实很委屈,若是脾气大些也正常,无论是潘家锦还是宋氏都得忍着。
  其实,没人知道,最委屈的是宋氏。竹篮打水一场空啊,还没等到机会捞着尹知若那个西瓜,就被人用她自己准备的网兜捞了宋明金那颗芝麻,还是烂芝麻。
  如今潘家锦一妻四妾,既有过“英雄救美”的先例,又有这么一桩私相授受的前科,若是再折腾出什么“意外”来,只怕也没有人会相信这么多“巧合”了。
  更别说,尹知若同尹知晴不但是堂姐妹,之间还有那么多恩怨,怎么可能明知尹知晴已经是潘家锦的贵妾,她还自作贱跑来屈于尹知晴之下?别说别人相不相信,宋氏自己都不相信。
  若不是因为这样,让宋氏犹豫了一下放慢筹谋的速度,没赶在潘家锦大婚之日放招构陷尹知若,这会儿潘家锦就更难堪了。大婚之日两个女人一起送情诗来,还是一模一样的诗句,随便谁都能想出其中的猫腻。
  宋氏觉得,她对尹知若的算计不得不放弃了,再不甘心也没招啊,除非换个方式。
  不过,她现在可没有时间和精力考虑这事,儿子的妻妾一个接着一个进门,还都不是省心的主,她能不操心吗?如若后院不安生,对她儿子的前途可是大碍呢,她一直可不就是想用这一招对付潘家铭?可惜人家潘家铭一个通房丫鬟都还没有,她的锦儿已经妻妾成群了,一不小心就会有后院起火的趋势。
  潘家锦对尹知晴进门还是非常期待和激动的,虽然成亲后这两日才发现西娅比许多大郢女子还贤惠大度,他对西娅仍然不是那么上心,或许是因为西娅公主一开始就对潘家铭目不转睛吧?
  对西娅,潘家锦更多的是想利用,而尹知晴才是他真正动了心,一见钟情的女子。所以,借着太子对尹知晴和尹府的抬举,虽然是纳贵妾,潘家锦还是声明将亲自接亲。
  成亲前的最后一晚,叶氏悄悄从尹府后门进入,这是知晴要求、尹晖默许的。
  叶氏对尹知晴能搭上潘家锦虽然意外,但还是挺满意的,尤其还能获得太子的亲自牵线,这对尹知晴将来在英国公府的地位和待遇有极大好处。
  在叶氏看来,知晴没能成为正妻虽然遗憾些,但也是贵妾不是?而且正妻是个番邦公主,什么都不懂,将来打理中馈、贵妇应酬什么的还不是都得靠知晴。
  若是知晴入了英国公夫人的眼,甚至有机会得了皇后娘娘的喜欢,那她的两个儿子岂不跟着沾光?
  至于川州洪家那边,只是口头说定而已。再说了,知晴进英国公府是意外,又是太子说合,洪家敢同太子叫板吗?当然了,她还是会同程氏好好说就是了。如今尹家攀上了太子,洪家同尹家交好,也有好处不是?
  叶氏走后,尹晖也难得坐下来同知晴交谈了一番,这次交谈让尹知晴独自发了半个多时辰的呆,在想什么没有人知道。


第355章 乾坤大挪移(一更)
  昌州府城昌阳,一个灰色外墙的小院落默默地立于闹市的一隅,同周围的红墙绿瓦大宅院相比,灰扑扑的,是那样不起眼。
  这个小院落由三间屋,一个灶间,还有一个非常小的前院组成。小院的主人是一对孤儿寡母,一年多前从外地来昌阳寻亲未果,拿出积蓄买了这个小院栖身。母亲大约二十六七岁,孩子七八岁左右。
  老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所以这对母子非常低调和安静,很少出门,更极少同邻里打交道。平日里,有一卖菜的老妪按时给他们送菜来。寡母外出,一般不是初一十五去寺庙上香,就是去绣庄取活计或交货收钱,再就是到铺子里购买米粮、油盐酱醋及其它生活必须品,一次买很多,让铺子送到家门口,母子俩慢慢搬进去。
  偶尔寡母也会带孩子一起出来,肯定就是去城西的文笔轩买书和笔墨纸砚。
  有邻居打听过,那孩子的父亲是读书人,还是举人,上京赶考途中受风寒病死了,族里容不下他们孤儿寡母,找藉口收了祖产,将她们赶了出来。
  举人的孩子,难怪也爱读书。邻里叹了口气,苦命的母子俩,希望那孩子以后有出息吧。
  日子长了,这一片区的人都知道小院落里住着一对可怜的孤儿寡母,倒是没有什么人来打扰。
  当夜色笼罩,这个小院子更加如埋藏进黑幕中一样,一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