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1644年中国社会大震荡 >

第14章

1644年中国社会大震荡-第14章

小说: 1644年中国社会大震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江人6000两,陕西人5000两,山东人4000两,各省都有固定数目。百官中响应者寥寥,仅魏藻德带头捐银500两。崇祯帝再向勋戚宦官求助,亲自派太监徐高传谕给周皇后的父亲嘉定伯周奎,让他带个头,拿出5万或10万两银子来,周奎竟说没有。徐高哭着哀求仍不奏效,拂袖而去道:“皇亲如此,国事去矣,多金何益!”周奎才勉强答应捐1万两。崇祯帝认为太不像话,要周奎至少拿出2万两,周奎便求女儿帮忙,周皇后为了自己的面子,从宫中凑了5000两送给周奎,周奎又匿下2000两。太监王之心,其富第一,旧称家贮现银30万两,只捐了1万两。百官、勋戚、太监合计共20万两。《流寇志》,卷9,151页;《甲申核真略》,12页。当大顺军入城追赃助饷时,太监王之心交出15万两,外戚周奎52万两。《甲申朝事小纪》上册,152页。最富的自然是皇家,大顺军入皇帝宫中,“括各库银三千七百万,金若干万。其在户部者,外解不及四十万,捐助二十万而已”杨士聪:《甲申核真略》,34页。    
    崇祯帝在最后时刻,认为最可靠的唯有宦官。就在总兵官周遇吉在宁武关与大顺军激战时,十名宦官被派出各镇充当监军。其分工是:“宁、前,高起潜;天津、通、德、临、津,卢维宁;真定、保定,方正化;宣府,杜勋;顺德、彰德,王梦弼;大名、广平,闫思印;卫辉、怀庆,牛文炳;大同,杨茂林;蓟镇中协,李宗化;西协,张泽民。”这些常年生活于深宫中的宦官,没有任何军事经验,如今派他们前往各镇,凌驾于大将之上,只能瓦解军心。兵部尚书张缙彦以现今粮饷中断,士马亏折,督抚正危担欲卸之时,而骤添十员监军,不仅物力不足供应,且分散事权等理由反对,崇祯帝根本不听。《小腆纪年附考》上册,65页。总兵官唐通受封定西伯,即率8000明军入京勤王,崇祯帝只给了他40两赏银,每兵另分摊5钱,而派宦官杜之秩做他的监军。唐通感到在崇祯帝的心目中,他堂堂总兵官竟不如一个奴才,便以众寡不敌为由,表示愿前住居庸关凭险御敌;而大顺军一到,他和杜之秩都投降了农民军。    
    李自成向北京进军,沿途虽遇明军望风而降,但战斗仍未间断。如三月十六日,大顺军进至昌平,焚明十二陵,总兵官李守即拼命抵抗,杀死大顺军数人,然后自刎。京师闻讯大为惊慌,时有五六万兵可守,还有宦官数千人,比之大顺军之众当然显得很少。特别是有些号称“勤王者”,实际是大顺军的先锋候骑。十七日中午,大顺军五六十骑弯弓贯矢,突至西直门,明守卒急发炮,大顺军及平民死伤数十人。继之大顺军大队前来接应,攻平则、彰义等门,明城外三大营溃降。大顺军利用所得之炮调转炮口攻城,轰声震地。明守城军中夹杂很多受雇的贫民,既乏训练,又缺粮充饥,全无战斗力,听到万炮齐发,天地震慑,人人惶急,莫知所措。襄城伯李国祯不顾宦官阻挡,得见崇祯,问:“守城事如何?”回答:“守城军不用命矣。”这时崇祯才完全依靠宦官了。    
    大顺军包围北京,关键时刻崇祯帝命令司礼太监王承恩提督内外京城,成了守城总指挥。有人向崇祯帝推荐文武可用之臣,而崇祯帝当着宦官王之心的面,在御案上手书十二个大字“文武官个个可杀,百姓不可杀”,然后擦去。《明季北略》,卷20,450页。宦官们因此更加骄横,大骂百官“平时窃富贵,今事急,而苦吾辈用力”。在大顺军攻至北京外城时,尽管宦官被委以守城重任,有的官员仍然关心地上城察看,却被太监用乱棒打回,只好坐视明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三月十八日,大顺军“攻打益急,炮声益甚”。投降了李自成的宣府监军宦官杜勋竟入城宣称大顺军锋不可当,劝崇祯帝投降;又有昌平守陵宦官申芝秀“请逊位”,崇祯帝虽然没有答应,也仅怒叱这两个不忠之徒而已,杜勋被安然放走。当天夜里,宦官曹化淳打开彰义门,放大顺军入城《小腆纪年附考》上册,92~94页。,李自成率大队人马疾驰而入北京外城。


北京决战崇祯帝吊死煤山(4)

    崇祯帝挽救明朝的努力失败了,又在自己的家中制造了一出悲剧。三月十八日夜,他听说大顺军已经入外城,不能入寝,呼兵,兵不在;呼将,将不应。忙同王承恩登上煤山,望见硝烟弥漫,知大势已去,回到乾清宫安排后事。他委任成国公朱纯臣提督内外诸军事,夹辅太子,等太监把他的手谕送到内阁,群臣已作鸟兽散。崇祯帝回到宫中,逼周皇后自尽,召见太子和永王、定王,嘱咐三个儿子埋名隐姓,为他报仇。崇祯帝走进仁寿宫,看见15岁的长平公主正在痛哭,挥剑砍掉了长平公主的左臂,在昭仁殿杀死6岁的小女儿昭仁公主,还到西宫手刃袁贵妃及遇到的妃嫔数人。《明季北略》,卷20,“十八夜周皇后缢坤宁宫”。    
    崇祯帝的死也是不大光彩的。三月十八日下午,他曾召驸马巩永固和新乐侯刘文炳两人,“各率家丁,护从南行”,巩永固和刘文炳以从不蓄养家丁及家丁无用为由拒绝了。当夜制造了宫中的惨案之后,崇祯帝手持三眼枪,率领十几个手持斧头的太监骑马出东华门突围,至齐化门、安定门,均不得出。《怀陵流寇始终录》,卷17,324页。眼看天亮,无奈返回宫中。他在宫中,亲自鸣钟召集百官,然无一至者。公平地说,崇祯帝说了很多与大明共存亡的话,却从未提到想活着投降农民军的。不甘心俯首就擒的心理驱使这位35岁的大明末代皇帝自己结束了生命。


北京决战大顺举措失误多(1)

    中国历史上大小数百次农民起义,在人们心目中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李闯王进北京不属第一,也属第二。之所以如此,在很大程度上认为这是翻天覆地的新鲜事。农民也能当皇帝,造反也能得天下,在一般人心目中总觉得不正常。而历史事实确实如此,并且就发生在1644年。    
    三月十九日午刻,李自成从德胜门进入北京内城。德胜门在京城的北面,关于李自成进城的路线和沿路的场面,历史多有记载。兹选一较详者录之如下:    
    李自成毡笠缥衣,乘乌(驳)马,拥精骑百余,由得胜门入,转大明门,遂进紫金城。伪军师宋献策、伪内阁牛金星及宋企郊等五骑从之。伪将刘宗敏、李牟,副将田化龙、李岩等,分将各兵。自成从西长安门入,弯弓仰天大笑,自恃百发百中,射长安牌坊,祝曰:“若射中间字上,天下太平。”一箭射在瓦楞内。宋献策姑慰之曰:“射在沟中,以淮为界。”其实为空虚之处,一旦成空,乃必亡之兆耳。自成貌奇陋,眇一目。至承天门,顾盼自得。见“承天之门”四字,欲借以惑众,复弯弓指门榜,大声语诸贼曰:“我能为天下主,则一矢射中四字中心。”射之,不中,中“天”字下,俯首不乐。牛金星趋进曰:“中其下,当中分天下。”自成喜,投弓而笑。太监王德化率内员三百人,先迎于得胜门。参见《明季北略》,卷20,“李自成入北京内城”;《国榷》,卷100,6047页。    
    这个描述并不客观,但是李自成进北京的气魄毕竟反映出来了。如再进一步就这一记载中分析,从李自成进北京的第一步起,这支来自社会最底层的起义者就使人们思考着:他们能呆多久?李自成及其部下也在思考或力求回答,那就是划淮河为界、中分天下。最可惜的是他们没有留下自己的文献,只能让人们凭其行动判断了。    
    李自成成了紫禁城的新主人,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据说北京城破前,丞相牛金星专门向李自成提出:入城欲定天下,必须约束士兵,不得残暴百姓,且以辞职相要挟,李自成因此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刘尚友:《定思小纪》,69页,浙江古籍出版社。加强了对大顺军的纪律约束。当李自成进城时,特地拔箭去镞,向后面的士兵连发三箭,宣布“兵入城,伤一人者斩”,以此作为军令。入城后,大顺兵政府于北京城内遍贴安民告示,“大师临城,秋毫无犯,敢有掳掠民财者,凌迟处死”。虽然如此,还是发生了个别士兵骚扰市民的事件,“有二贼掠缎铺,立剐于棋盘街。民间大喜,安堵如故”《流寇志》,卷10,161页。    
    李自成进入北京城,万象更新。所作所为,千头万绪,其荦荦大者,略举三事:    
    第一,接管明政府。    
    首先,明确崇祯帝的下落及安置明皇室人员。由于崇祯的淫逼和滥杀,皇宫内死尸狼藉,唯袁贵妃和长平公主一息尚存。李自成见到倒在血泊之中宫妃们的惨状,不由感叹崇祯帝过分残忍,命手下人救起她们两人,扶回宫中精心照料,还根据长平公主的意愿,把她送到嘉定伯周奎府中。皇太子原想躲到周奎家,但周家闭门不纳,被宦官们献出。太子见李自成不跪,李自成问:“汝父何在?”答曰:“崩于寿宁宫矣。”李自成向太子明朝为何丢掉天下,太子说是误用了奸臣周延儒。太子问李自成为何不杀他,李自成说:你本无罪之人,我为什么要杀掉你呢,遂把太子交给刘宗敏照管。李天根:《爝火录》上册,26~27页。    
    李自成入宫后为寻找崇祯帝的确切下落,曾大索宫中而未得。有人提议“非重赏严诛不可得”,又下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夷族”。至三月二十一日,李自成得到准信,崇祯帝已吊死煤山寿皇亭,立即下令将其尸体抬至东华门旁,放置柳木棺中。次日移入茶庵,有太监看守,李自成还接受了明朝百官的请求,以帝礼安葬崇祯帝。三月二十四日,大顺政权为崇祯帝举行葬礼,崇祯帝尸体装入红漆棺,周皇后尸体装入黑漆棺,“加帝翼善冠、衮玉、渗金靴,后袍带亦如之,设祭一坛”《小腆纪年附考》上册,105页。而后将崇祯帝和周皇后的灵柩移出城外,雇佣民夫打开昌平州马鹿山南田贵妃墓,合葬其中。    
    其次,大顺政权对原明政府的官员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政策:愿回籍者听其自便,乐于参加新政权者量力擢用,违抗不出者杀头,隐匿之家连坐,并要求明朝百官必须于三月二十一日入朝见李自成。    
    传统的忠君观念和明末官员自身的罪恶,使得北京城的明朝政府官员有不少人自杀毙命。从十九日起,明官自杀者有户部尚书倪元璐、工部尚书范景文、左都御史苑邦华、左副都御史施邦曜、大理寺卿凌义渠、太常寺卿吴麟征、左中允刘理顺、刑部右侍郎孟兆祥等,包括若干勋戚、太监。李自成得悉,立即表示:“即使不愿做官,说明还乡有何不可,何至如是!”在一位取得巨大胜利的农民军领袖眼里,既对他们的死表示深切同情,又觉得实在无此必要,故要求义军勿难为其家属。《国榷》,卷100,6048~6052页载殉难者甚详;又《爝火录》上册,47页载自成之言。    
    明政府的绝大多数官员对大顺政权采取合作态度,把李自成看作他们的新君主。庶吉士魏学濂听说崇祯帝已自杀的消息,原准备逃往南方,夜间观天象,得出“一统定矣”的结论,决心留下来为大顺政权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