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 >

第51章

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第51章

小说: 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缓煤笸艘话倮镒笥遥诿嘀裣兀ń袼拇ㄊ〉卵羰斜被菩碚颍┌诳笫疲俣扔健
  邓艾派遣儿子邓忠、将领师纂,从左右两边发动钳形攻势。激战开始时,吸取教训的诸葛瞻占据上风。两员将领没有得手,回去报告邓艾说:“对方打不下来啊!”邓艾勃然大怒,厉声喝道:“生死存亡,在此一举,有什么打不下来!”就要下令将儿子和师纂一并斩首。吓得两人赶紧指挥手下兵马,再度投入战斗。反正都是死,两人拼命向前冲锋。这一战,诸葛瞻和张飞的儿子张遵,当场阵亡。大获全胜的邓艾,乘势向前推进到雒县(今四川省广汉市),逼近蜀汉的京城成都。
  当年十一月,对整个战局并不完全清楚的刘禅和朝廷群臣,误以为前方的军情已经大势已去,决定举手投降。至此,蜀汉政权灭亡,邓艾取得了最理想的辉煌胜利。
  但是,仅仅两个月后,立下大功的邓艾却惨遭陷害和屠杀,是什么群体的阴暗人性,在其中起了关键性作用呢?
  话说邓艾接受投降之后,为了安抚蜀汉君臣,使他们促使在前线的姜维大军,放下武器接受现实,立即采取了如下权宜性的政策措施:一是以曹魏朝廷名义,给予刘禅骠骑将军的高级军职;二是优待而不侮辱投降的蜀汉君臣;三是严厉禁止全军将士,在成都烧杀抢掠,使社会秩序保持平稳安定。有了这样的政策措施做基础,刘禅就安心向前线发出一道道投降指令,于是姜维也在涪县,率领军队向钟会缴械投降。
  姜维一投降,钟会就陡然起了野心。曹魏的十八万大军,现今除了邓艾手下的两万,其余十多万都在自己手中。蜀汉投降的军队,姜维统领的主力军团几万人马,也归自己掌控。手握二十万强兵,又在四面封闭、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国,不是天赐良机,让我在此当第二个刘备吗?野心发了芽,他就针对两个关键人物施加手段。一个是姜维,他在当地有人脉,要好好拉拢他,让他当自己的助手;另一个是邓艾,他是现今此处唯一手中有军队的人,必须设法铲除他。主意打定,钟会就停下脚步,在成都北面的涪县(今四川省绵阳市)实施自己的野心计划。
  这边的邓艾,在成都安定人心之后,就向朝廷建议,乘势进攻东面的孙吴,并为此提出种种计划。他的建议,虽然有一点越权的意味,但是也仅仅限于纸面上的建议,并未在得到朝廷批复之前,擅自采取任何行动。但是,阴险的钟会却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他秘密上奏司马昭,诬告邓艾有心谋反,还耍出另外一个狠毒的阴招。这是什么阴招呢?
  原来,这钟会出自书法名家,其父钟繇,是各种书法字体都擅长的全能型书法大家,后世把他与东晋王羲之,并称为“钟王”。“自古诗称李杜,而今字仰钟王”的钟,说的就是他。钟会得到父亲的传授,也能书写各种字体,尤其善于模仿别人的字迹,可惜没有用在正道上。他秘密派出心腹人员,在半路上拦截邓艾向朝廷呈送表章的使者,然后模仿邓艾的笔迹,故意把奏章写得来措辞嚣张自大,然后再密封后呈送给司马昭。这一招实在太毒辣,司马昭立即下令将邓艾押到京城问罪。邓艾心中没有鬼,所以并未举兵反抗,父子俩束手就擒。
  第二年的正月十五日,钟会进入成都,随即下令把邓艾父子用囚车送往京城。这样一来,曹魏的十八万人马,再加上蜀汉的好几万军队,就全部抓在了钟会手中。
  除掉邓艾,钟会就召集众将官,以声讨司马昭为名,正式拥兵独立。不料此举引起将士的哗变,钟会和姜维,都在混乱中被杀死。军队的总监察官卫瓘,出头收拾了局面。这卫瓘曾经伙同钟会,诬陷邓艾,又想独吞剿灭钟会叛乱的功劳,所以当他发觉邓艾的部下,已经前去解救邓艾父子的时候,立即派遣精锐部队跟踪而去。邓艾半路上被解救出来,回转成都。不料迎头碰上卫瓘派来的部队,邓艾父子当场被杀。死的地方叫做三造亭,正好就属于他们打败诸葛瞻的绵竹县。
  邓艾之死,根本原因何在?
  根本原因,是士大夫群体的阴暗心理在作怪。诬陷和谋杀邓艾,有两个凶手:钟会,父亲钟繇是曹魏开国元勋;卫瓘,父亲卫觊是曹魏尚书台大臣。两个凶手都出自世代为官的名门士大夫,这绝非偶然。大体说来,东汉时期的士大夫群体,是社会政治的中坚,散发的也主要是正能量。到了曹魏,这个群体的政治优势更加强化,从而形成了带有垄断性和排他性的门阀观念,高门对寒门的歧视和排斥开始出现,开始散发出负能量。邓艾出身于半农奴,本人当过放牛娃,是典型的寒门。他年轻的时候,对寒门的歧视和排斥还不强烈,所以还可以得到充分发展和越级提拔。但是,到了他古稀之年,世道就变了,四十岁的钟会,四十四岁的卫瓘,这批新生代的高门,就从心底里看不起他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又建立了令人眼红的盖世奇功,不遭到暗算才是怪事。于是,他大功告成之日,就是死于非命之时。
  邓艾虽然含冤而死,但他的用兵才能依然应当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他在极为艰难不利的条件下,敏锐捕捉到难得的战机,断然采取坚决的行动,最后以两万兵马,攻灭了蜀汉政权,促使统一局面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建立了曹魏其他名将难以相比的辉煌战功。综合用兵才能和历史作用,我认为他应当评为曹魏战将型名将当中的第一名。
  邓艾能够建立如此辉煌的战功,表面看来,是因为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怕苦,所以能够穿越险阻;不怕死,所以敢于勇往直前。但是,再往深层次探究就会发觉,使他得以成功的人性品质,根本还在于出以公心,公而忘私。七十岁的皓首老翁,从放牛娃做到征西将军,封为邓县侯——高端的军衔,顶尖的爵位,说地位有地位,说待遇有待遇,说荣耀有荣耀,说风光有风光。如果纯粹从私心杂念上考虑,他完全没有必要去吃这般的苦,去拼这般的命,去冒这般的险。可见一定是有更重要的人性品质在激励他,这人性品质至少是“三心”:一是责任心,既然庄严承担了主攻任务,就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荣誉心,既然上战场两军对决,就不能丧失军人的荣誉;三是感恩心,既然司马家的两代人,对我提拔和重用,就不能敷衍了事。这“三种心”,应当说都属于充满阳光的正能量。这正是:
  战果辉煌如探究,三心齐备是根源。
  关于邓艾就讲到这里。下面要讲曹魏战将型名将的第二名张辽。
  战将型名将第二名——张辽

  在这之前,他跟的三个老板都不行:丁原太平庸,董卓太残暴,吕布又太反复无常。老板不行,他这个员工空有一身的本事,也没有做出什么拿得上台面的成就。到了三十岁头上,张辽有幸跟了非凡的新老板曹操,从此就开始大放光彩……
  良将魁首
  曹魏的将领群体中,与曹魏没有宗族关系的异姓将领占多数。其中有五位虎将,最为出色,所以陈寿《三国志》卷十七把他们安排在同一卷中,称为“五子良将”。本节我们要讲的这位,就是五子良将中独占魁首的张辽。张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何“三十而立”这句话放在他身上非常合适?他成为曹操的手下之后,建立了哪些留名青史的战功?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去观察,他能够取得辉煌的战功,是凭借什么样的可贵品质,又能够给后世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张辽字文远,东汉并州雁门郡马邑县人氏。马邑县,在今山西省朔州市。史书上说,他家原本姓聂,三个耳的聂,后来为了避开仇家,改姓张了。当时因为种种原因,改姓的很多,是社会风俗中值得注意的社会风俗现象。这马邑县接近北方边关,民风尚武,所以张辽年轻时就武艺超群,力量出众。他的大同乡吕布,也是同样情况。并州的刺史丁原,就是吕布最初的上司,看中了张辽,让他当了领兵将领。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张辽先是被董卓收编。董卓被吕布杀死,他又变成吕布的部下。吕布被董卓的残余势力赶出长安,张辽也跟着吕布跑到东边的徐州安身。建安三年(198),吕布被曹操消灭,张辽成了曹操手下战将,从此效力二十五个年头,直到黄初三年(222)病死在前线。
  一进曹操的企业公司,张辽马上就给老板献上了一份见面礼,礼品的名称叫做“孤胆劝降昌狶”。当时的徐州,有多股武装势力盘踞。吕布在徐州当家的时候,他们拥护吕布。吕布被曹操消灭后,他们就面临两难的选择:追随曹操,害怕曹操追究过去的污点;对抗曹操,又害怕遭到吕布那样被消灭的下场。而这些武装首领中,有一个昌狶,盘踞在东海郡,他的大本营,就设在三公山的山上。三公山,在今山东省郯城县东北。曹操派遣张辽,与夏侯渊一同前去围剿。激战几个月,张辽的刀把子没有拿下昌狶,倒是他的嘴皮子把昌狶拿下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细心的张辽沿着包围圈视察,发觉对方射出来的利箭渐渐稀少了不说,那站在高处的昌狶,还一直用眼睛注视着自己。张辽就向夏侯渊说:“昌狶这种表现,说明他心里边正在为难,是继续打还是投降。我想同他搭话,或许可以诱导他投降。”于是他走上前去,高声叫道:“曹公有命令,让我张辽向你们传达!”昌狶果然走上前来,与张辽对话。张辽隔着包围圈,向昌狶说道:“曹公神明威武,正在用德泽团结四方,先来投诚的将会受到重大奖励!”昌狶终于同意投降,张辽竟然单身一人,进了三公山上对方的营寨,到昌狶的家中与其亲属见面。昌狶非常放心和高兴,就随同张辽去见曹操。曹操重赏昌狶之后,又派昌狶回去,为自己镇守东海郡。
  张辽拿下昌狶,一靠胆大,二靠心细,三靠软硬兼施。曹操看出他是当优秀将领的好材料,从此重点培养。接下来,他又建立了一场更辉煌的战功,这是什么战功呢?
  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为了安定北方,统领大军前往幽州,去征服强大的乌丸族武装力量。这乌丸族是当时幽州的草原民族,铁骑兵团极为骁悍,所向无敌。袁绍被曹操打败之后,他的儿子袁尚、袁熙,跑到乌丸族那里去躲避,两股势力结合,曹操很不放心,于是亲自动了手。
  乌丸族武装力量活动的中心,是在柳城,在今辽宁省朝阳市。从华北平原前往柳城,最为近便的道路,是从东北方向,经过现今河北秦皇岛一带的滨海地区。但是在当时,这条道路在夏天和秋天,经常因为天降暴雨而被洪水淹没,根本无法通行。最初曹操不了解情况,就走了这条道路。等到他在碣石山上大发诗兴,吟诵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不朽名篇《观沧海》之后,七月间的洪水已经将前面的道路变成一片汪洋。好在他找到一位当地的高人,名叫田畴,来当自己的向导。这田畴极为熟悉当地情况,就带领曹操改走另外一条小路:这条路先往北,翻越卢龙塞,也就是现今河北省迁西县东北喜峰口一带的边塞;然后再转向东北,就可以直达柳城。曹操依计而行,大军来到距离柳城只有二百里路时,才被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