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繁花[综红楼]-第7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之,你不懂的,我这样说你吴叔,你吴叔才好的快。老吴啊,你看看我儿子还从来没给我端过药碗呢,就先孝敬你了。这么好的大侄子,你怎么就不相信,还舍得把他软禁了。你能耐啊。”
吴尽忠被杜文焕挤兑的心头火起,用尽全力嚷嚷道:“换我儿子去传话天子召见,你信啊?我上回见开之,他还穿开裆裤遛鸟呢。”
杜弘域搁下药碗,果然吴尽忠这是见好了。
吴尽忠与杜文焕嚷嚷了两句,身上立即出了虚汗,然后在虚弱中又感觉自己生出了新的劲头。他心里明白杜文焕来激他、惹他是为了他好,顺从地接过杜文焕手里的药碗一仰而尽。
“老杜啊,谢谢你们父子俩啦。要是没你们父子俩,我还得多躺半个月。”
“哼,你知道就好,你赶紧好起来滚回宁夏镇,别让老子父子为你焦心。”
“哼,我偏不。就留在这里等你爷俩伺候着。再说了,算着日子,马文龙和尤家几兄弟也该到宁夏镇了,你也让我我好好歇几日。”
杜弘域伸手扶吴尽忠躺下,“吴叔,这药里有安神的,你多睡一会儿,我和父亲晚间再来看你。”
杜文焕见吴尽忠告饶了,也上手帮忙儿子。他给吴尽忠盖好被子,又低声吩咐吴尽忠的亲卫仔细照料,有事儿去找他们父子,才放心地离开了。
他们身后的吴尽忠,伸手抹去眼角的潮湿。
果然自己命好啊,遇难成祥,到哪儿都有人帮扶。
朱由校的伤早就好了,他带着人在蹬口和后套之间忙乎了好多天,踅摸着怎么把后套的那些灌溉渠先堵上,让后套不再吸引蒙古人。还要琢磨再怎么引流去两边的沙漠。甚至他心里还有一个妄想,就是抠掉黄河这个帽子顶,增加黄河水向渭河的流量。只要整治好渭河北岸的黄土区,就能减少黄河携带的泥沙量。哪怕将渭河北岸用石头重新垒出河堤,总花费比较起下游的十年、二十年治水开销都省。
然后治理黄河泥沙的重任就落在了泾河的治理、陕西的绿化、保证黄土高原的植被,这等于甩开了那个河套“帽子顶”每年进入黄河的三分二的泥沙量。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携带泥沙,造成下游河床淤堵、抬高,每到降雨量过多的汛期,就出现黄河下游“摆尾”、决堤。只要想想下游每次被淹了的大片耕地、受灾百姓的损失,远远超过了河套这三块冲积平原带来的粮食收益。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有效地减少黄河的“武开河”凌汛。这还是减少了下游水灾的几率。
至于从兰州那里分流出多少的河水比较适宜,朱由校决定让朝臣中有这方面特长的臣子去考量,而且还要尽快动手。
因为过几年的陕西大旱,若是渭水水流充沛,就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若是不这么处理,陕西过几年将要发生的大旱、以及大旱之后的蝗灾,那几乎是没有什么办法能缓解旱情的。
朱由校一边算计渭河,一边算计泾河,在心里仔细估量治理渭河北岸的代价。
至于黄河的下游,只要上游减少泥沙的携带量了,反正黄河早已经向南行、并夺了淮河河道入东海了,没有泥沙继续抬高河床,就减轻了黄河对运河淤堵的影响,省了每年清理运河淤堵的银子,减少了淮河的水患对南方诸省的压力。
朱由校只要想到中下游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奇思妙想”得到的好处,想到朝廷每年可以省下的几十万、上百万的治河银子、赈灾的粮食,就觉得自己这次西行的收获是巨大的。
吴尽忠得知天子有废弃后套、把后套的渠水引去乌兰布和沙漠,还要在南岸开渠引水去库布齐沙漠的打算,咂咂嘴表示自己不能理解。他与杜文焕抱怨,这比先前的在后套种树更白花银子了。且放着好好的耕田不种,反想把沙漠变绿洲,太他娘的匪夷所思。
杜文焕端着架子,把黄河中下游受河套带过去的泥沙危害,细细地给他算了半天,终于把黄河的利弊说清楚了。最后恍然大悟的吴尽忠,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天子的想法是为了大明的所有人。像我这样的一个只知道砍砍杀杀的总兵官,能想着眼前的后套不种地是可惜了的,已经就很不容易了。”
杜文焕瞧着这个没半点上进心的老兵痞,拍拍他的肩膀嗤笑:“你要是也和天子想的一样,那你就——”
吴尽忠一巴掌拍过去,“闭上你的鸟嘴,老子还想好好地博个世爵、封妻荫子呢。”
作者有话要说: 有关河套的灌溉图、地势图等发去了Q群,感兴趣的亲可以对照着看
有关撇开河套、减少河套水流量,从而减少泥沙对下游河床的危害,主要是考虑泾河、渭河的流经地质构造
西征今晚结束
第877章 木匠皇帝132
朱由校的想法在大多数的武将眼里都属于匪夷所思的; 但他们拘与对皇权、对天子的根深蒂固、有生而来的畏惧和敬仰; 很快就接受了天子是为黄河下游百姓着想、宁可放弃后套这大好的耕田、继而还要放弃河套这能够让三边自给自足的肥沃良田。
啧啧有声的惋惜言论,落在了从固原赶过来的三边总督李起元耳朵里。
李起元对武将的论调概是嗤之以鼻。这些武将就是读书太少了; 什么事儿都等着文臣灌现成的给他们,也难怪熊廷弼不给他们好脸子。
哼; 天子是想减少往河套去的黄河水,而不是把黄河截流了。等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齐沙漠变绿洲以后; 前套也罢、后套也罢,还会部分耕种的。就是毛乌素沙地要是经过十年、二十年的植树造林,恢复秦汉时期的森林模样,黄河南岸那一片也会耕种的。
“陛下,依臣陋见; 不如往后套迁徙部分陕西的百姓来耕种了。这些百姓应纳的赋税; 就用来做毛乌素沙漠植树、咳咳; 就是陛下所说的绿化的花费。让黄河北边沿岸这里先数目成林,然后就可以把后套收到的税赋; 用去南岸的植树。”
“时间呢?如果要花费十年以上的时间,怕是下游的治河费用会拖垮朝廷的。你知道内库从‘三大征’之后就靠着矿税往里填补一点银子,萨尔浒前后往辽东投的那几百万,是彻底淘空了内库的。”
接着朱由校又补充了一句,“朝廷的收入有限; 预算的压力太大了。”
李起元想想说道:“三边将士今年的粮饷提前足额发放了,秋收的时候,臣就可以将部分秋税移过来补充黄河这两块沙漠的植树开销。有三边今年这百万两粮饷的银子做周转; 臣可以在五年内在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齐沙漠种满树苗。”
两块沙漠的绿化是为了子孙后辈的百年大计,李起元决定豁出去了,就耗在三边做总督了。
朱由校咧嘴做了一个苦笑的表情,“看来那百万两白银,朕是拿不回手里了。”
李起元笑着安慰年前的少年。
“陛下放心,户部会给陛下大婚银子的。再说了,就是那笔银子进了内库,以后也还是会花在治理黄河、淮河、运河以及赈灾上,不如臣替陛下在上游把黄河治理清澈了,连渭河的北岸、还有泾水也按照陛下所想,陆续绿化固定了陕西的水土,千载之后也是咱君臣的佳话。”
朱由校心里认同李起元的想法,这事就得三边总督扛起来,承担全部的协调工作。难得现任总督积极主动想承担、做好这件事儿。
于是他郑重地对李起元说:“若李卿在五年内完成第一步,朕以世袭伯爵酬卿。若是李卿能在十年内彻底解决黄河水患,朕就以世袭侯爵相酬谢了。”
李起元大喜,躬身向天子保证,“臣将竭尽毕生之力完成此事。”
文官拜相难,封爵更是凤毛麟角了。更何况是凭借治理黄河得来的世袭爵位,大禹治水的美名,可是流传了千古呢。
读书为的不就是封妻荫子的千秋功名吗?!
有人肯做且是积极主动要求承担这样艰难的重任,朱由校便与李起元秉烛夜谈。君臣细细讨论治理河套沙漠还有渭河、泾河的疑难点,等到天光大明的时候,李起元已经在心里拟好了具体的行动步骤。
他这些年的游宦经历,促使他行事更有决断的魄力,这魄力也是建立在思考问题更周密更细致的基础上。他当着天子的面,把君臣一夜详谈归纳为可施行的方案。
当他落下最后一笔,轻吹墨迹的时候,脸上是由衷的自信微笑。
“陛下,此奏章大多是陛下的心血,臣就等内阁批转回来就着手去做了。”
朱由校虽熬了一夜但精神头非常好。
“如此,大明能够再继续两百年的功勋,应有李卿的一半。”
李起元一愣,他没想到天子会把黄河的治理看得这么重,但他立即向朱由校保证。
“陛下,臣回固原就立即着手做先期的准备,一定会在五年内,让陛下见到初效的。”
翌日,朱由校带着亲卫送李起元离开行营。
李起元对天子进谏道:“陛下也该早日返京了。春闱虽延期了一个月,但是殿试还等着陛下主持呢。”
朱由校点头:“朕就等着鞑靼大军到了以后,给他们一个教训就返回京师。”
李起元对好战的少年天子也没再进行更多的劝阻了,他知道自己说了也是没有用的。因为他知道凭借蹬口这里聚集的六万多禁军,还有宁夏卫、羽林卫的兵马,近十万的人马集合在这里,还有朝廷运来的新式火炮、炮弹,天子要是没能在这里与鞑靼来一场大战是不会甘心的。
他是一点儿也不担心天子会战败的。只一心盼着天子能够一次与鞑靼打过瘾了,再没有来西北的念头。他只一心盼着鞑靼大军早点到,早点打完也好让天子放心返回京师。
李起元还没有到宁夏镇呢,鞑靼的十几万大军就到了蹬口。李起元在宁夏镇得到消息的时候,对已经回到宁夏镇的马世龙说:“吴尽忠最担心的就是宁夏镇的那些回族等人闹事儿。蹬口那里已经开战了,宁夏镇这里就必须要稳定。天子在西北,可不能给天子一个咱们不能稳定三边的坏印象。你是回族,你出面去处理你那些族人闹事儿最适合了。”
马世龙对自己没能再跟随天子作战,懊丧得像死了亲爹。从他回到宁夏镇,宁夏的回回们听说他执掌宁夏镇立即都老实了八成。因为这家伙太心狠手黑了。另外还因为马世龙的威望高,想煽动回回们做对,一般都没人敢应。
现在三边总督对自己寄予厚望,他立即应命。
“李大人放心,有下官坐镇宁夏,谁敢炸翅,下官会令他后悔为人的。”
李起元在宁夏镇停留了十日,等到了天子大胜的消息。得知了部分将领率军追赶鞑靼败军、追出去有五百里远,然后乘东南风起来的时候,一边放火烧草原,一边慢慢引军退回了蹬口。
还等到吴尽忠、尤家兄弟带军回到宁夏镇,得知贺兰山的大大小小三十六个山口、阴山的北面等都实行了烧荒五百里的行动。
得知天子带军从黄河的前套去大同、然后返回京师的消息。
得知了鞑靼在蹬口的具体损失,李起元明白天子以自身为饵的一战,将护佑三边起码在三五年内是太太平平的,不会再受到来自北边的威胁了。
大捷的消息先天子一步送回到京师。京师沸腾的同时,朝廷也收到了四川左布政使朱燮元的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