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反坦克战史 >

第4章

反坦克战史-第4章

小说: 反坦克战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奖惹行枰⒄挂恢帜芄幌鸹寡谔宓奈淦鞯氖焙颍嗣遣畔氲搅思幽岫纳杓啤P∏汕岜愕摹捌ね小被鹋诜浅J屎嫌谕瓿纱酥秩挝瘢⑸涞氖敌镜枳憧纱┩负穸炔淮蟮母职澹峁┑淖髡骄嗬胍脖冉鲜识取H谥340 lb(154。36kg),它的外形看起来非常像是75mm野战炮的一个缩影,甚至包括诺顿费尔特(Nordenfelt)炮尾、开脚式大架和防盾在内。当美国陆军参战时,他们也选中了“皮托”火炮,并根据许可证,在美国进行了特许生产。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共有600门“皮托”火炮在法国国土上服役,而前后总共生产过884门,这些火炮几乎从来都未用于反坦克作战。战争一结束,它们就被淘汰,并被封存于军械仓库内。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反坦克武器的发展工作也随之陷入停顿状态。这种状况,几乎持续了整个20年代。1927年,在赛里斯伯瑞(Salisbury)平原所进行的机械化部队编组试验,曾经促使人们对装甲部队恰当编成问题的必要性,给予了很大注意,但对反装甲作战问题,则几乎没有涉及。虽然,坦克在实际上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进展,但反坦克武器,跟1918年时的反坦克武器相比,则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一直到1930年,这种状况才开始有所好转,2年之后,情况又有了进一步的改善。一些兵工厂家开始对反坦克武器发生兴趣,各种不同型号的反坦克火炮开始在市场上出现。但这些火炮中的多数具有一个令人奇怪的特点,这就是它们的口径几乎是同出一辙,对于任何国家都没有例外。各国在开始起步时的口径都是20mm,瑞士的索罗通(Solothurn)公司和厄利空(Oerlikon)公司,丹麦的马德森(Madsen)公司,荷兰的哈依哈(HAIHA)公司和法国的贝克尔(Becker)公司,他们所提供的都是这种口径的火炮,而且又都全是自动机关炮,其中绝大多数又都是利用弹仓进行供弹。它们的平均穿甲厚度,在400 yd(365。6m)距离上,大约是在0。6…1。0 in(15。24…25。4mm)之间,'这些数据摘自制造厂商的发射试验说明。英国陆军曾经试验过厄利空公司的产品,并把它安装在小型履带拖车上,用卡登…洛德(Carden…Lloyd)运输车牵引。然而,由于未被军方正式采用,因此也就谈不上成功与否。   
  继20mm火炮之后出现的下一代火炮的口径是37mm。在1933年,曾经发现世界上有八种这种口径的火炮,其中,有六种,分别来自英国的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公司,瑞典的博福斯(Bofors)公司、俄国的马克陵(Moklen)公司和罗森伯格(Rosenberg)公司、法国的皮托(Puteaux)公司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斯科达(Skeda)公司,另外两种分别是来自美国的M2E1式(法国“皮托”火炮的一种变型)和来自日本的M1922式火炮。这八种火炮的重量全都是在200…700 lb(90。8…317。8kg)之间,所发射的弹丸重量均大于1 lb 8 oz(0。681kg)而又小于2 lb(0。908kg),除了一种以外,它们的穿甲厚度,都是在1000 yd(914m)距离上,刚好超过1 in(25。4mm)。这种例外的火炮,就是阿姆斯特朗,只有它是在300yd(274。2m)距离上能够达到这样的穿甲能力,它的突出优点是,在所有这些火炮中它最轻。美国的M2E1式火炮是法国“皮托”火炮的一种改进型,它配用的是一种性能较高的弹药,并且采用的是一种能够承受较大压应变的滑动式炮闩和炮尾,除了日本的M1922式之外,其它七种全都非常像是一种小型化了的野战炮,这七种全都采用的是一个大架,一块防盾和两个车轮。日本的 M1922式火炮没有车轮,它的炮身系架在一个与机枪类似的三脚架上,结果是,它的稳定性相当差,而初速也比较低。有若干理由使我们相信,这种火炮所使用的弹药与“皮托”火炮相似,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它的性能很可能比“阿姆斯特朗”还要低。然而,日本人对这种火炮的所有细节,全都采取遮掩的态度。   
   30年代,反坦克火炮曾经达到的最大口径是47mm。30年代后期,在世界军火市场上曾经出现过五种这样的火炮,它们分别来自英国的比尔德莫(Beardmore)公司和威克斯(Vickers)公司、瑞典的博福斯公司、荷兰的的哈依啥公司和波兰的波契斯克(Poczisk)公司。同样,所有这些火炮,在其尺寸和所公布的性能方面,与37mm口径火炮相比,并没有多大改进。在这几种火炮中,只有威克斯火炮被接受进入现役,并且曾有少量安装在坦克上,被称之谓发射3 lb重(1。36kg)炮弹的火炮。   
  在这期间,人们又重新对反坦克枪发生了兴趣。波兰是重新设计出这种武器的第一个国家,十分明显,德国毛瑟公司在1918年所生产的“特…格”反坦克枪,为波兰人的设计奠定了基础。正是在毛瑟枪的启发下,波兰人才开始了自己的设计,波兰最后生产出来的这种反坦克枪,称之谓“马诺斯奇克(Marosczek)”。与“特…格”反坦克枪相比,它在性能上有很大改进。首先,它比较轻,事实上,在那时所有已经生产出来的反坦克枪中,它是最轻的一种。它的全重是19。5 lb(8。85kg)。其次,由于它采用的是一种小型弹丸和一种大的弹壳,因此,既能够获得很高的初速,又能使后座力保持在射手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它的弹壳与毛瑟公司的非常相似,所不同的是,弹壳缩颈部的尺寸变化非常急剧,其目的是为了能跟7。92mm的弹丸相匹配,在这种弹丸内有一个碳化钨弹芯,在300 yd(274。2m)距离上,可以穿透0。75 in(19。05mm)厚的装甲板,这样的穿甲能力,起码是和当时的20mm机关炮相一致。当然,为此也必须付出一定代价:这就是,它的枪管磨损很快,在使用全装药发射时,枪管的平均寿命只有200发。为了进行教学和训练射击,他们又重新设计了一种减装药弹壳,使用这种弹壳射击时,枪管的寿命几乎没有限度。当马诺斯奇克反坦克枪于1935年开始服役时,跟任何别的国家所装备的同类武器相比,它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因而引起了人们的很大兴趣。英国人很快就发现了这种武器的长处,在马诺斯奇克问世不到1年,英国就成立起了设计小组,并且迅速投入工作,以便能利用同样的原理尽快生产出同样的武器。有充分的根据可以相信,德国人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   
   1年以后,西班牙内战爆发,国际上的独裁者们很快就倒向一方,并在各种各样的伪装下,派去了军队和装备。几个月以后,坦克即开始出现并被用于实际战斗。在西班牙内战中,虽然不存在对大规模装甲队形进行演练的条件,但对于各种不同型号的坦克及其配用武器进行彻底试验的条件还是具备的。这一点,对反坦克武器也是真实的,在凡是有坦克出现的地方,反坦克武器就有用武之地。西班牙人自己,既没有坦克,也没有反坦克武器,他们所能得到的最好武器,就是从法国买来的口径为25mm的“哈金斯(Hotchkiss)”火炮和口径为37mm的改进型“皮托”火炮。“哈金斯”火炮很快就被证明是毫无用处,因为它所发射的弹丸,在命中当时战场上出现的每一种坦克以后,都将发生跳飞现象。事实上,“哈金斯”火炮比口径为20mm的厄利空火炮的性能还要差,它所发射的弹丸也比后者要轻。37mm火炮的性能较好,但也只能说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然而,由于它确实能够穿透一些轻型坦克,特别是意大利轻型坦克的侧装甲和后装甲,因此,当时它曾经获得了一定的声誉。然而,正是这种声誉,在几年以后,使法国陆军蒙受了灾难。希特勒德国向西班牙派出了6个反坦克炮兵连,并配齐了全部炮手,这些炮兵所使用的火炮,就是36式37mm反坦克炮。 这种火炮是德国人独自设计完成的一种新型火炮,它既没有求助于其他国家的帮助,也不是以其它国家的37mm炮为基础,然后作些轻微的改进。这种火炮小巧轻便,它发射的是一种重为1。5 lb(0。681kg)的弹丸,初速达到2700ft/s(823m/s),它的威力足可穿透当时绝大多数坦克的装甲。加之炮手班操作已经熟练,因此,36式反坦克炮既受德国人自己喜爱,又使对方感到害怕。这种情况,跟法国人,连同他们所使用的37mm反坦克炮一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曾经使德国陆军蒙受了损害,因为36式37mm反坦克炮的实际效能完全不象人们原来认为的那样好。   
  面临着在火力和机动性方面都占有极大优势的坦克的步步逼近,西班牙人拿不出更有效的对策。在绝望中,他们只好跟坦克进行交手战。人们躺在壕沟或堑壕内,等坦克快要开到他们身体上方时,他们突然跳出来,爬到坦克顶部,对着观察孔向车内射击,或者用撬杠撬开乘员舱口盖板或火炮发射孔的护板,然后向里面射击,或者是向发动机舱内倾注汽油,然后点燃。正是在这样的战斗中,所谓的“莫洛托夫鸡尾酒瓶炸弹(Molotov Cocktail)”才得以应运而生。这种炸弹内装的是汽油(或其它挥发油)、水和黄磷的混合物,同时还附有一块胶皮,胶皮和挥发油作用后可以生成一种粘性胶体。这种混合体装在一个玻璃瓶子内,在投掷之前,应当首先用力摇动瓶子,抛掷出去的玻璃瓶撞到目标硬质表面以后,瓶壳破碎,流出的黄磷在空气中自燃,挥发油即随之而猛烈燃烧。1 pt(品脱)(0。568L)左右的燃油并不会对坦克造成多大破坏,但汽油在燃烧时所发出的浓烟,很快就会被坦克上的抽风机吸入坦克乘员舱内,进入舱内的滚滚浓烟通常都能在乘员中引起巨大惊慌,以致不得不迅速停止操作并仓忙跳出车外。西班牙内战时的坦克都是采用汽油发动机驱动,因此,只要莫洛托夫鸡尾酒瓶炸弹投掷的数量比较多,坦克上的油箱就可以被点着。“莫洛托夫鸡尾酒瓶炸弹”,无论是在携带时还是投掷时,都有很大的危险性,然而,下面将要提到的另外一种武器,则比它还要糟糕,这种武器是位于西班牙北部的阿斯塔让(Asturian)的矿工们奉献出来的。   
  这些矿工们所发明的,就是用于反坦克的一种炸药包,其实,它只不过是一个布袋子,袋内装着用于一次爆炸所使用的炸药,同时还安装着一个燃烧时间很短的引信和一个拉发开关。在对坦克进行攻击时,炸药包携带手必须冲到坦克跟前,拔出引信保险销,然后,将炸药包扔到发动机盖板上,或者扔到车体下面,其结果,无论是对于坦克还是对于投掷者自己,通常都有致命效果。但是,坦克很快就认识到,必须以集群方式进行活动,坦克之间互相警戒。然而,采用这种方法使坦克在行动中变得十分小心谨慎,而很少再敢横冲直闯,但坦克这种过分谨慎的举动,很快又为西班牙人所利用,他们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以诱骗坦克。其中有一种办法,而且这是一种后来变得非常出名的办法,它发生于一次撤退行动中,当时迫切需要阻止住一些意大利轻型坦克,因为这些坦克正在迅猛地向西班牙人逼进。在撤退之前,西班牙人在一个村庄的街道上拉了一根绳子,绳子距地面有若干英尺高,绳子上面挂满了毯子,这些毯子组成了一个人工屏幕,并且把整个街道遮挡得严严实实。2辆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