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反坦克战史 >

第25章

反坦克战史-第25章

小说: 反坦克战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唇苫窆以诒4嫦吕吹难氛掌弦部床坏矫樽季摺H欢硗庖恢中秃湃肥涤幸恍┰度牍嫡剑廊皇且恢75mm口径的无座力炮,而且同样非常轻便,但其装填方式却和猎枪类似,即装填时使身管以耳轴为中心向前倾倒,炮弹装入以后,将身管转回原位并使其同喷管锁接在一起。这种火炮的开闩与扣动扳机的方式跟猎枪完全相同,既简单迅速,又十分可靠。   
  这种75mm无座力炮仅只生产了很少一部分,这是因为,在当时无座力炮的主要竞争者——反坦克火箭筒已经开始问世,而火箭筒所使用的发射药比无座力炮要少。由于从1943年起,德国的火药供应已经十分紧张,再加之经济等其它方面的原因,所以不得不忍痛割爱放弃了不少颇有前途的设计项目。跟75mm无座力炮一样,105mm无座力炮也被取消了,这就使德国步兵丧失了回头来看可能是那时能够提供给他们的最好的和最有发展前途的武器系列。如果1942年,在苏联境内的德军能有几百门105mm反坦克炮,那么苏德战场的形势就有可能大为改观;如果1944年,德军能在法国部署数百门无座力炮,那么跨越法兰西北部的盟军所遭受的损失,肯定会比后来的实际要大得多。   
  但是,德国人却把自己的信念部分地转向了另一种无座力炮,这就是“轻型火箭筒(Panzerfaust)”。有关这种武器的情况本节在前一部分中已经作过叙述,这里仅仅是将其作为此种原理的一个实例再加以引用。“轻型火箭筒”可能是对无座力炮的一种最浅显的应用,它所使用的发射药就是黑色火药,黑色火药装在一个附加于弹丸底部的硬纸管内。发射管就是一根简单的直壁式圆管,发射管后部既没有喷管也没有隔板。并且在设计时就没有考虑再进行二次装填,打完第一发之后,要求射手立即扔下发射筒就地隐蔽起来。这种武器在射击时将产生大量的火焰和烟雾,特别是尾端更为严重。它的弹丸也只能以非常低的速度和非常弯曲的弹道摇摇晃晃地飞抵目标。尽管具有以上缺点,但它却可以完成反坦克作战任务,因而仍然被大量的生产和装备。德国人之所以对这种武器产生兴趣,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它仅需要很少一点稀有的金属材料。   
  在英国,在几乎整个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无座力炮的发展工作几乎都掌握在一个人的手里,这个人就是丹尼斯·博尼(Dennis Burney)爵士。这是一位富有才干和长期从事发明的历史人物,他所发明的东西,上到空中飞船,下到地面上的小汽车。大战刚已开始,博尼就已看到,反坦克火炮的唯一出路,就在于必需找到一些减小后座力的方法。他遵循戴维斯原理,独立地得出了跟德国克掳伯公司的工程师们所得出的同一结论。根据这一结论,他制造了自己的第一种无座力炮,这是一种四膛的鸭式火炮(4…bore duck gun),利用一根焊接于炮尾侧面的简单的导管,将火药气体导到炮尾后面。这种方案获得了成功,并且从那以后又接连对这种系统进行过多次改进和扩大,但无论怎么改进,他都始恪守着一条原则,就是炮尾闭锁装置始终保持不变,而火药气体必需经过药室的侧方,转个弯子拐到炮尾后面。他坚持认为,这种办法可以简化火炮的生产,因为传统的火炮结构完全可以不作任何变动,唯一需要的是在药室侧面再加上一组喷管。这倒是千真万确的,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却把无座力炮重量轻这个根本优点丧失了。再者,博尼所设计的无座力炮的所有部件都需要经过专门制造,从而使它的论证方案受到了挫折。   
  博尼所设计的第一种实用武器是20mm的单发火炮,它的初速异乎寻常的高,达到了2850 ft/s(868。7m/s)。根据设计者的意图是想把它作为一种反坦克武器使用,但这时已经是1942年,20mm口径的火炮对于反坦克作战来说,早巳不再具有任何价值。后来,博尼又根据这种单发火炮重新研制出了一种变型,这种火炮或许对反坦克作战具有一定的用场,但英国陆军部并未将此项计划坚持到底。于是,博尼又用了2年的时间转而去研究野战炮和榴弹炮,一直到1944年,他才又重新回到反坦克武器领域,并提出了两种比较切实的反坦克武器设计,其中的一种跟陆军部的想法相一致,因此被批准进行研制。这是一种肩射的3。45in(88mm)火炮,它与发射25 lb(11。35kg)重炮弹的火炮的口径完全一致,即都是88mm。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一些口径相同的武器总会不约而同地在世界上突然同时问世,回味起来,这可真是件咄咄怪事。如果不考虑弹丸,这种肩射火炮的全重为75 lb(34。kg);如果考虑弹丸,尚需再增加16 lb(7。26kg)的重量,因此使用它的射手必需具有健壮的体质。它的身管长度接近5 ft(1254mm),放在射手肩上很难保持平衡。如果它能得以投产的话,无疑会给它配备一个三脚支架。   
  这种火炮安有四个喷管,或者像博尼本人所说的那样,是四个喷射器,喷管由药室向外伸出。它的药筒,如同所有使用复合喷管的设计一样,在侧壁上刻有通孔,以便使火药气体逸出。为了保证达到一定的初始压力,在药筒内壁衬了一层很薄的黄铜衬垫,当药筒内的压力达到一定数值时,这些黄铜薄片即可从侧壁上的通孔中飞出。这种原理至今仍然还在应用。除了侧壁上刻有通孔外,药筒的结构跟普通药筒完全一样,即在药筒底部的中央安着底火,并且所用黄铜材料的规格也跟普通火炮一致。这也是博尼爵士本人十分欣赏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这样一来,对于当时已有的弹药生产设备就不需要再作大的变动。有人觉得,采用侧向喷管比较安全,理由是它的黄铜片不会向后方飞出,而如果使用中央喷管,则塑料隔板的破片则肯定会从后方飞出。这种想法似乎颇有道理,但实际上则显然是荒谬的。因为塑料片的飞行距离很近,而冲击波的作用距离甚远,一个人在还没有接近到能被塑料碎片伤害的距离以前,它可能早就已经受到了冲击波的严重伤害。事实上,对这种火炮来说,真正严重的问题是在其喷管侧壁上所发生的磨损与烧蚀。由于迫使高速流动的炽热气流急剧改变方向异常困难,从而必然会对喷管内壁产生严重的磨损与烧蚀。虽然博尼火炮可以通过旋下并更换身管的办法部分地克服这一缺点,但这毕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在博尼炮上,药室内的峰值压力最高只有1。5t,这自然是一个很低的数值,因此,它的初速仅为555 ft/s(169。2m/s),弹道自然也十分弯曲。从能否成功地跟坦克进行作战这个角度讲,博尼火炮的射程估计会受到非议,要求的射程是300 yd(274。2m),而它可能刚刚能达到这个要求,由于弹丸飞完这段距离起码需要2。5s时间,所以要想命中一辆运动中的坦克,就要求射手必需对距离和方向提前量作出准确的判断。   
  博尼肩射火炮之所以能够得到采用,主要的原因在于它的弹药,而这种弹药在以后的绝大多数设计中,曾经得到过广泛应用。由于博尼本人从不相信空心装药的作用,所以在他所设计的反坦克弹药中,从来也没有采用过这种结构(现在看来,丹尼斯·博尼爵士的看法,确实是与众不同)。作为一种替代方案,他采用了一种薄壁弹丸,弹丸内可以最大限度地盛装塑性炸药。命中装甲的瞬间,弹丸壳体破碎,塑性炸药扩展成像是一块大的生面团,牢牢贴附于装甲表面,几分之一秒后由专用引信起爆,炸药可以将装甲震碎,但不能在装甲上形成穿孔。设想的结果,是在装甲内壁上震下一个凸块,并使装甲内壁呈现剥落,震下的装甲凸块和剥落的装甲碎片可以极高的速度在乘员舱内反复碰撞,从而使乘员和设备遭到严重破坏。这并不单纯是一种设想,实际上也确实可以取得此种效果。同时,炸药爆炸所形成的震撼作用,也足可以使大多数坦克乘员丧失战斗能力,因而也就不再需要把别的抛射物投入车内。这种原理至今仍在沿用,只是现已被命名为“碎甲弹”。在博尼炮上还配有一种高爆榴弹,射程是反坦克弹种的2倍,它的主要用途是破坏混凝土工事和机枪掩体。   
  丹尼斯·博尼紧接着进行的下一个设计项目,是营属反坦克炮,这里他依然是沿照历史发展的惯例来选择自己的火炮口径,这一次他选用的口径是3。7in(94 mm),跟一种高射炮的口径完全一致。事实上,这种所谓的新型营属反坦克炮,只不过是一种放大了的3。45in火炮,所不同的是身管按照一定比例作了加长,初速也相应地有了提高。按照原定计划,是想用这种火炮同时取代发射6 lb重炮弹和发射17 lb重炮弹这两种火炮。同时,由于377 lb(171。2kg)的全炮重量可以全部放在两个车轮上,因此,看来这种火炮似乎是一种颇为新颖的设计。遗憾的是它的重量太轻,经过多次试验以后发现,在炮架和大架上有许多部位由于发生变形而出现了裂纹;同时,火药气体对身管的烧蚀情况也比预料的要严重。于是,3。45 in和3。7 in两种火炮的研制工作陷入了困境,整个试验从1944年一直拖到1948年,最后,仍然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   
  以上两种反坦克炮,仅仅是丹尼斯·博尼爵士所发明的火炮中的一小部分,但在所有这些设计中,除了一些具有明显价值的部件曾被军方采用之外,没有任何—种完整火炮曾被军方正式采用过。最后,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8年以后,才有一种火炮被接受投入现役,而且还是一种经过大量修改的型号。这种火炮在开始是作为一种4。5 in(114。3mm)无后座力的近距离支援火炮而设计的,配用的也是当时炮兵所装备的4。5 in制式弹药,它所采用的依然是使用多个侧向喷管的博尼原理,但喷管被置于炮闩的最后方,放在这个位置要比放在最前方磨损或许要小一些。它的炮架异常坚固,并且设置了一个用以保护炮手安全的钢质防盾。这种火炮的发展工作一直坚持到最后,直到1950年,它才作为第一种营属反坦克炮——或者说“巴特” ' 原作者注:“巴特”(BAT)——是英文“营属反坦克炮”的缩写。 ' 系列的火炮而出现,并且,一直到1963年,它才正式被批准下发部队。而且,在这几年当中,这种火炮又已经历了相当的变化。   
  营属反坦克炮“巴特”使用的是单个喷管,喷管安装在炮闩后面,它的安置方法跟德国的LG40型无座力炮相同。药筒的底部有一块塑料隔板,但在药筒侧壁上并没有安装偏置的侧发火帽,它的点火动作由电传火管完成,电流可以通过药筒内的一个专用条带进入电传火管内。炮架和车轮既大又重,结果火炮的全重达到2200 lb(998。8kg),这虽然比同口径的普通火炮要轻一些,但要想能在阵地附近进行机动,这个重量显然还是太大。它的口径已经达到120mm,仅弹丸就重达28 lb(12。7kg),一发全备弹重达60 lb(27。2kg)。这种炮弹纤长而脆弱,敲打或震动都足可使弹丸轴线偏离中心位置,从而妨碍装填;或者使药筒的侧壁产生凹陷变形,同样造成装填困难。在这些缺点被克服之前的几年内,炮弹必须放在一个坚固的钢制包装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